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

第5章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5章

小说: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士道次第,及修密程序,丝毫不差,此为第一特点。又根据师传直观教导修要纲领玛澈而造颂,依师传显密教授修法要诀,无谬无余,以作释论。以此师传教授,具体内容,俱备于颂及释论中,此为第二特点。复从依止师起,直至密乘双运位,所有师传教授,修法纲要,造作颂体,既具易于念诵修持之方便,且兼留有修时广略随力之余地(老弱者诵本颂略思释义而修,强者思释论广义而修),此为第三特点。 

  【第八则】 

  问:于菩提道次第道之数目及次第,应如何生起决定? 
  答:以三士道中,遍摄所有佛经所说一切显密要道,佛为一切有情故,所说出离三恶趣,获现上人天福报一切法,都摄于下士道法类中;佛所说究竟定善,具解脱生死,以及修断生死根的空性一切智两类中,凡说细分出离心,解脱生死的法类,都摄入中士道法类中;凡佛所说修二种菩提,圆满一切智法类,都摄入上士道法类中。以此任入显密两乘,其成就佛道之唯一门径,皆是「菩提心」。以下中两士共道属于上士道中,积福忏净支分,为修上士菩提心之加行引导。既如是何以不说由大乘道而引导,分为三者而说为三士道引导?此应知为摧伏未生起下中士粗细二分出离心,而妄称自己是上士,已发菩提心,这样的我慢;二为对于上中下三类士夫,都能作大利益,故分三类。因为对上士说,如果未修下士的不堕三途苦,而生善趣之现上胜利,及中士道的究竟解脱的出离心,纵修上士道法,也不能生起真实菩提心。知此略要,则于道之三类目数及其次第之意义,心中生起应有之决定矣。 

  【第九则】 

  问:应如何理解一切经教互不相违之理? 
  答:「互」字义,为助伴之义,有水乳相融,非成水火。既然如是,如显教遮贪嗔痴,密法乃以贪嗔痴为用,岂不相违?又如下士道,得人天果即以为足,中士道以出离生死为足,上士以菩萨为足,初观似有相违。颇公作妙喻来理解互不相违之理说:「如人患病,医投以凉药,戒忌温补剂。初剂除其热病,乃投以补药,又戒生冷物。同一患者,同一药治者,其所不同者,病症与方便。凉热虽不同,去病义则一。三士道也是这样,下士道如生重病,思暂减轻,中士道如思除去病根,上士道思此痛苦,解除此病之方便,不唯自身病愈,并愿治愈他有情。此心量力,大小之不同,非佛说有相违也。」就随机来说,有时以显为主,则以密为支分。例推密教,也是这样,如修生起次第为主,则以显之菩提为其支分;如修圆满次第为主,则以生起次第为其支分。又如欲得显教究竟,须依于密,欲求密法圆满,须依于显。佛语皆为利益有情,无论细微罪恶、功德,佛皆为说断证方法,以此皆应学,皆应成就。佛语中有一分要者,不要者,无有是处。所谓「四方大道」,喻如掷骰,随掷何处,见其形同,喻如置桌,随置何处,见其平稳。此喻自依止上师起,至密乘双运位止,所有各种法门修习,皆见其同,皆能安置平稳也。 

  【第十则】 

  问:云何依止善知识为入道之根本? 
  答:宗喀巴大师特标出「为入道之根本」者,如大树无良好之根,则彼枝干花果,皆不能生,生亦不好。此喻先不得善知识加被,一切向上之果,皆不能成。宗喀巴大师启示后人,应特别注意者——为自依师生起恭敬之起码一点功德起,以上直至成佛双运位功德止。反之,对善知识不恭敬之起码一点过失起,以至以上止观错谬,直至成佛以前过失,皆与此根本法门有关。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说:「世间造作(如土木金石医术等),皆须师傅的教导,何况方自三恶道而出之人,对成佛之路,未尝走过者,能不须上师吗?」但如依不具德相的善知识,则如「问道于盲」。学人应有之功德,如六度四摄、定慧等,皆关系于善知识。指引菩提道的善知识,乃欲吾人认识全般佛道,直至成佛之道者。 

  【第一一则】 

  问:何为清净之供? 
  答:应设无谄,非由邪命而来之供。一依质之来源,二依发心,不依世间八风。如昔甘丹派大德伯贡金,因有施主将来至其住所,遂严治其室,特庄严诸供,继思非法,乃去取门后灰尘,撤置供上,以自忏悔。事传大德荡巴桑杰,闻而赞之,谓其供品乃真清净。 

  【第一二则】 

  问:何为诸修之首? 
  答:班禅第一世洛桑却季绛称说:「诸修之首,首在发心(即动机)。」是说自己应先善察自己的动机。应如经中所说,不求此生世间名利受用福报等果。如果只求得此世安乐,则所作诸业,不能成为利益后世的意义,而且所修大乘法,亦变为世间法了。特别是如阿底侠尊者所说:「凡是贪嗔痴的动机,都是不善业,以不善业的动机,而修善法,是不能入于道的。」总之,应发为利一切如母众生,我愿速速成佛,应首发如是菩提心。 

  【第一三则】 

  问:何以须观显资粮田? 
  答:先应知心若不依于资粮田,则礼敬、供养、启请等,皆无所依,积福忏净,亦无从而作。至尊文殊告宗喀巴大师说:「但缘念而不积福忏罪,则如禾稼,但有种子,而无水土日光,不能生芽矣。」故此三种不能或离,为积福忏罪,故观显资粮田。 

  【第一四则】 

  问:依何种资田,修积福忏净,能迅速积集二资粮? 
  答:颇章喀仁波伽说:「依上师瑜伽供养曼荼罗(即资粮田),加持特大。」此乃温萨耳传(源出文殊)。此一承传系由宗喀巴大师次第传出(此为宗喀巴大师秘密耳传法之一,藏语「喇嘛却巴措信」)。宗喀巴大师问本尊文殊菩萨依何种资粮田,积福忏罪,能迅速积集二资成佛?文殊菩萨开示,应依上师瑜伽供养资田。 

  【第一五则】 

  问:宗喀巴大师问本尊文殊菩萨,如何速得成就?文殊菩萨示以「勤于三法,能速得通达。」此三法为何种? 
  答:此三法:一、集资净障(成熟行者身心),二、于上师即本尊无别前,启请求加(速得加持),三、身心不断修行(正行修法)。勤于此三者,自能迅速通达。欲身心通达,关系于得加持,而得加持,又关系于启请。密部三昧相续集中说:「观想具像本尊千百劫,不如一念观想上师,其功德更大。」故启请本尊求加持,千亿劫不如一日对上师勤求加持之迅速。 

  【第一六则】 

  问:末世积资因缘少,积罪因缘多,宜多修何法? 
  答:宜多修「积资净障支」,宜广不宜略,此为上师再三叮咛语。 

  【第一七则】 

  问:何以不但观真言尊,须观智慧尊? 
  答:昔无著菩萨修观,欲见至尊弥勒,修十二年而不得见,后弥勒菩萨告以随时在其面前,汝以障故,而不得见。故真言尊显现在面前,又观智慧尊显现,于法有更加一层作用。 

  【第一八则】 

  问:有说七支(供养等)乃未证空性前,初业有情所作,是否合理? 
  答:积资净障,摄于七支,喻如玄妙之七个宝车轮,若缺其一不能至佛地。昔印度伊遮菩提王说:「依唯识实识及幻识,皆不能成佛,当依七支成佛。」七支功德,能使种姓清明,身心成熟,颇公说:「不唯凡夫应修七支,佛与佛见面,皆先以七支赞叹为供养。菩萨见佛,闻大乘法,亦以七支供养,初地菩萨分身百数,见百佛世界;二地菩萨分身千数,见千佛世界,皆以七支供养。」由此可见有说七支乃未证空性前,初业有情所作,是不应理。 

  【第一九则】 

  问:供「曼遮」(即坛供)有何重要意义? 
  答:阿底侠尊者每日供「曼遮」六次,以供养重于现修。甘丹派诸德依此宗风,勤行「曼遮」供养,感诸佛清明现前。此种教授,直传至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勤行「曼遮」供养,乃至手肉磨穿见骨,感速积福资,速得成就,乃至本宗之盛,为他所无。修密法每日对金刚上师,应供三次,否则,为密宗应忏悔之一。昔印度大成就者刚巴那说:「若行者未证得圆满次第以前,不勤行‘曼遮」供养,如自杀其勇士与空行。」供「曼遮」功德,感得六度,得紫磨金色身,得美妙依报,清净刹土。 

  【第二○则】 

  问:佛转正法轮,必须劝请吗? 
  答:请转法轮,与世间一切利益安乐有关,因有劝请法轮之人,始有宣说教法之事,修证佛法,教证功德,由此而生。若合法器,机已成熟,不待启请,然启请而说,此有要义:一、表法之重要,二、菩萨志愿勇猛故,愿自与他,皆转法轮,三、以利他故,此对治轻法谤法业力。佛转法轮,由梵释之请,佛始说法者,以世俗信仰,以梵天为无上,表佛法轮殊胜无比。 

  【第二一则】 

  问:依了义说,佛无涅盘,法不衰毁,依不了义,而示涅盘。何以诸佛菩萨,诸大德须示涅盘方应机?何以当劝请勿速示涅盘? 
  答:如果佛、菩萨、大德等速入涅盘,则少转法轮因缘,则佛教法不能长久住世间,则众生福德衰残,而利乐亦不可得。方应机者,有义利故,为今众生不执常。虽是这样,然当劝请勿速入涅盘。以启请住世,亦有大义利故,一、为令应得度众生增长福德,二、不失时机因缘。佛向阿难示意说:「一切如来具足四足神通,皆能久住沙尘劫,越过一切劫。」而阿难说,当时为魔加持,众生福薄,故失时机,为魔乘机请佛涅盘。故于大德,应常请住世。 

  【第二二则】 

  问:回向与发愿有何差别?何为善回向与不善回向? 
  答:回向摄发愿,发愿不摄回向。仅愿众生得成圆满佛陀,而未以事物换取此目的者,为发愿。回向中即有愿力。回向勿错,应以正因为无上回向(即善回向),无上回向有三:一、愿自他三世善根,皆回向无上菩提(应作如此解:一对他善根,先生随喜赞叹,回向他人成佛,然后以此随喜功德,作自回向圆满菩提,否则即功德亦落于小乘)。二、回向教授(即此宗喀佛之显密菩提道次第教法),常住昌明,因有此殊胜教授住世,众生始能从依师,至双运位整个圆满道体,依而修学,才能速得成佛。三、回向上师即佛,义为上师、宗喀巴大师、佛陀一体无别,生生摄受于我。诸佛菩萨愿如恒沙,皆可摄入此三者中。因证圆满菩提,与教法常明有关,教法常明,又与上师摄受有关。不善回向者,如昔印度有婆罗门修梵天果,后见一象,满身璎珞,心生艳羡,即得象身(本已将得梵王子身)。又如有但发愿生极乐世界莲花中,后果生花中,历劫不开(三恶道有情已成佛,虽不受苦,彼尚未成佛)。西藏大德说:如不善回向,但说如昔文殊、普贤菩萨所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亦可免错回向。 

  【第二三则】 

  问:「栽椿启请」(认定一地好钉椿之意)何以加持最大? 
  答:如认各尊与上师各别,则不易生加持,故应观为一切法身、报身、化身、本尊、诸上师、佛、独觉、声闻、护法等诸尊之总聚体。此为重要耳传,宗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