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向中国大学说不 >

第3章

向中国大学说不-第3章

小说: 向中国大学说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校资源配置行政化,相关行政管理者不懂学术规律,用行政手法对待学术问题,方式简单粗暴。“我曾亲眼目睹一位年轻的处长把一位老教授教训得说不出话来。”纪宝成遗憾地说,“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开始在意 位子 而不是教学质量。”

为什么在意位子?因为位子跟房子、车子连在一起,因为在

第一章 钱学森之问(4)


学术权渐渐行政化的大学校园里,位子还跟话语权和行政权连在一起。

当学术权行政化时,大学校园里主导性的力量是权利而不是学术。一位网友撰文指出:当一个处长可以对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吆五喝六时,学术已经一钱不值。渐渐地,学文的,没有了士子的风骨;学理的,没有了科研的精神与态度。大家满脑子想的就是怎么样去攀龙附凤巴结人,怎样做官,怎样发财??在这样的大学校园,怎么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怎么可能有大师横空出世!

学术上的民主和自由是创新的关键,而目前中国大学恰恰缺少这些品质。有学者撰文指出:“鼓励与众不同,而不是人云亦云;鼓励独一无二,而不是 泯然众人 中国其实并不缺少这样的理想。1929年,陈寅恪在他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文中就提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但是,当下的大学,离这个理想不是近了,而是更远了。短视的实用主义教育盛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人,而仅仅培养成一个专业工具。”

盛行于大学的实用主义教育,使学生只为获得一块就业的“敲门砖”而学习,什么专业挣钱多就学什么专业。放眼望去,读了本科接着读研的,有几人是冲着学问去的?弄顶硕士帽或博士帽为的是出去找个多挣钱的工作,却与学问无关。

盛行于大学的实用主义教育,使教师只为“饭碗”而教学。一个仅将教职当做饭碗的老师怎么可能有激情、有想象力、有创造力?一个没有激情、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老师又怎么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长期在钱学森身边工作的涂元季讲了一个故事。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近代力学系主任。有一年,近代力学系的学生毕业考试,钱学森出了一道题 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时至中午无人答出,还晕倒了几个学生。钱学森说:“大家先吃饭吧,回头接着考。”

饭后学生们重返考场,时至傍晚,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及格。一场考试表明学生数学基础不牢,钱学森当时决定,全班推迟毕业,再学半年,主攻数学,打好数学基础。如今这个班里的很多学生成了院士,忆及当年,都觉得那半年获益匪浅。

这就是真正的老师!不但为学生传道授业,而且为学生插上能展翅高飞的翅膀。

南京大学教授?健指出:“大学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有用的机器。”他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大学教育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工具制造型教育,教给学生技能,让他们成为实用“工具”;一种是人格提升型教育,把学习看成完善人格的高尚事情,培养出来的是“和谐的人”,能分辨真假、善恶和美丑,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健说,教育是“软”任务,它出问题,伤害在文化深层,破坏的是民族精神资源,不会马上看到,但影响未来。“今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50年后,我们和子孙后代将尝到苦果。”因为,愈演愈烈的实用主义教育将会使整个民族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丧失殆尽。

有人指出,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大学。功利主义盛行,只问“成功”不问手段的社会乱现象是实用主义教育的土壤。而这种盛行于大学的实用主义教育,只能培养出有专业水准的小市民,而培养不出科学家和学术大师,培养不出国学家和文学家。

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一些大学刮起了“大跃进”之风。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指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20多年就走完了美国100多年的路,实现了“赶美超英”的目标。

据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 我国硕士生招生数已从1982年的10 778人发展到2007年的360 590人,年均增幅为15。07%;博士生招生数从1982年的302人发展到2007年的58 002人,年均增幅为 23。41%,大于硕士生招生数的增

第一章 钱学森之问(5)


幅。截至2007年,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达24万人、硕士学位者达180万人。

对此,有学者用“大跃进”、“泡?化”来形容,并指出:博士“泛滥”不仅是教育界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国民教育资源的乱砍滥伐。

在快速生产硕士、博士的过程中,学生是流水线上下来的千人一面的“同质”产品,教师则是流水线旁或繁忙或懈怠的操作工。据调查,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每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高于国外每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

博士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学术功能,即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但今天国内博士教育的“功能”,首要的并非培养学术人才,一份对博士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近半数博士毕业生进了公务员队伍;这也可从报考博士者的动机进行分析,调查显示,以“做学问”为读博士目标的,只有20%左右。在另一份调查中,有43。5%的人认为,选择读博是因为找工作不顺利,通过读博推迟就业;有39。2%的人认为读博只是为了获得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敲门砖”。

换言之,博士教育,满足的是社会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需要,而不是培养顶尖学术人才的需要。

教育学者熊丙奇撰文指出,今天国内的博士教育,其首要功能不是培养学术人才,而是满足社会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需要,说白了就是对“博士头衔”的畸形需要,这导致博士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而质量急剧下滑。因此,当前最须要解决的问题,是从根本上把大学“还原因”为教育机构、学术机构,只追求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

随着博士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如今除高校教职岗位、科研机构的研究岗位需要从业者有高学历之外,其他一些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也“水涨船高”,纷纷提高学历门槛。一所中学招聘教师,要求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博士生优先。一家报社招聘广告部主任,所列条件也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博士生优先。浏览近两年国家公务员报考职位要求,其中学历要求里很多都需要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社会导向如此,考博、读博岂不趋之若鹜!

有人指出,这样的结果只会使一些人仅仅为找好工作或者为晋升而读博,使得培养研究型顶尖人才的博士生教育俨然成了“职业教育”。

社会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需求还体现在官场上、商场上。 《半月谈》杂志曾刊文揭露官员“博士大跃进”权学交易黑幕。

据该文披露,近年来,在中央提倡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背景下,很多地方在选拔干部时,已明确把博士学历作为一个优势条件。然而,这一原因本体现国家对知识和人才尊重的良好举措,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走了形、变了味,“博士大跃进”之风愈演愈烈。

更有甚者,在这场由官员和高校担任主角的“二人转”中,官员以权力谋学位,教授以学历谋资源,“博士帽”变成了权力腐败和学术腐败同流合污的筹码。一些缺乏独立精神的高校将学位化为献媚的礼物,得到了项目、经费和资源,成为“博士帽”批发商;不少官员也凭借职权,将“博士顶戴”轻松加身,以图在今后的提拔升迁中,用“博士帽”换取到更高级别的“乌纱帽”。

有人分析官员攻博心态:一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感到还有知识欠缺,希望通过攻博开阔视野,提高对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平;二是塑造个人形象,把高学历当做光鲜外衣包装自己;三是把攻博作为扩大社交范围,结识更多专家、官员和企业家的机会;四是想用博士学位把自己“武装”成拥有高学历的知识型干部,以此获得提拔晋升的优势条件。

一些国家部委领跑了“官员博士化”进程,有的部委博士比例已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校集中的省份,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官员攻读博士几乎成为潮流。

是否拥有博士学位往往成为提升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素,直接导致一些

第一章 钱学森之问(6)


官员对博士学位趋之若鹜。由“学而优则仕”到“仕而优则学”,“官员博士化”渐成奇观。

全国政D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曾经上交了一份“要遏制党政干部的文凭腐败”的提案。蔡继明认为:许多在校生十年寒窗才能拿到博士学位,但是一些党政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课也不上,稀里糊涂就混到了文凭,这很不公平。

蔡继明透露,已经获得学位和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党政干部,大多是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手中的职权,动用公款混取文凭。入学考试往往是瞒天过海,或者名义上报考统招生,实际上参加校外班单独考试;或者考试舞弊,甚至根本没有经过考试就取得了入学资格。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又投机取巧,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由秘书代听课。在学期考试中,由秘书代考或者根本不考,反正总有办法得到高分。完成整个博士学业所必需的发表学术论文、接受答辩等诸多严格的程序,一些官员也有应对之策,论文可以找人写,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可以提前“做工作”。

凭借手中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很多官员在博士考试中“脱颖而出”,一帆风顺摘得“博士帽”。

而且,博导与官员结成的“师生关系”成了一种“双赢合作”。有了这层“师生关系”,导师不仅可以顺利拿到很多科研项目,而且能借助官员的行政权力获得诸多社会资源。

有学者指出,“官员博士化”的迅速膨胀,不仅加剧了官员群体升迁道路上的彼此攀比,更加剧了权力腐败和学术腐败的媾和。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著名学者葛剑雄则指出:“ 博士大跃进 就是一种明显的官场学术腐败。”

一位网民撰文说:“咱们如今是论文大国,却多是自娱自乐逗家里人开心的玩意儿,在世界学术界终究只能沉默;另一个自豪的数据是中国已是博士最多的国家,可悲的是这其中相当多的博士只是机关里喝茶看报的角色,甚至一个村官的职位他们也会蜂拥而至;更有所谓专家学者以走秀、代言为主业。”

2009年初,广东省委一位领导在该省纪委的一次会上,曾针对这种现象批评某些干部,称现在有些干部学历越来越高,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

由于社会需要的异化,不但官员争相读博士,企业老板也纷纷以交巨额学费跻身读博行列,为自己弄一顶博士帽,好以儒商形象游走于社会。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高官、老总级别的博士生进入高校以后,使得高校学风越发浮躁、功利,博士毕业生水平已远不如前。

?健指出,现在许多大学校长已经官员化,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