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25-本草求真 >

第63章

025-本草求真-第63章

小说: 025-本草求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翘 栀子 黄芩 黄连 生地 知母 
〔泻中火〕 
龙胆草 青黛 白芍 石斛 石膏 
〔泻下火〕 
黄柏 知母 丹皮 青蒿草 
〔补上虚〕 
人参 黄 桂心 当归 龙眼肉 
〔补中虚〕 
白术 炙草 淮山 首乌 山茱萸 阿胶 
〔补下虚〕 
附子 肉桂 硫黄 沉香 补骨 地黄 枸杞 菟丝子 

下编卷八主治上
脏腑病症主药
内容:(足少阳甲木) 
胆为中正之官。居于表里之界。凡邪由于太阳阳明入于是经。自非麻桂升葛并硝朴大黄 
之所 
可施。惟取柴胡辛苦微寒。以引邪气左转上行。黄芩气味苦寒。以清里邪未深。所以寒热往 
来。口苦耳聋。头痛胁痛等症。靡不用以柴胡为主。且肝开窍于目。肝与胆为表里。其色青 
。凡风热邪传于胆。未有不累于目。而致目赤障翳。其药必杂木贼同入。以其能散肝经风热 
也。又用空青绿青铜青熊胆青鱼胆胆矾同入。以其能泻胆经热邪也。若使有热而更见有痰气 
。症见身热咳嗽。则又当用前胡而不可以柴胡治矣?盖柴胡性主上升。前胡性主下降。凡水 
亏血涸火起。柴胡切忌。(有用柴胡热愈盛者。义实基此。凡水亏血燥切忌。)至于胆经有火 
。其泻亦不越乎胆草大青青黛。以其气味形色。皆与胆类。故即以此治胆可耳。若其胆气过 
寒。症见不眠。则又当用枣仁半夏以温。胆气过怯。则又当用龙骨等药以镇。凡此皆当审视 
明确。则用自不致有所误。 
〔散胆热〕 
柴胡 
〔散胆风热〕 
木贼 
〔泻胆热〕 
空青 绿青 铜青 熊胆 青鱼胆 胆矾 前胡 
〔泻胆热痰〕 
前胡 
〔泻胆火〕 
龙胆草 青黛 大青 
〔温胆〕 
枣仁 半夏 
〔镇胆〕 
龙骨 

下编卷八主治上
脏腑病症主药
内容:(足阳明戊土) 
胃为水谷之海。凡水谷入胃。必赖脾为健运。盖脾得升则健。健则水谷入胃而下降矣! 
胃以 
得降为和。和则脾益上升而健运矣。但世仅知脾胃同为属土。皆宜升提补益。讵知太阴湿土 
。得阳则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故脾主于刚燥能运。而胃主于柔润能和也。是以胃气不 
协。治多宜于陈仓米人乳大枣以为之温。使之胃气冲和。尝以气不过胜为贵。若使胃气过润 
。则胃多寒不温。而血亦寒而滞。治当用以韭菜炉甘石等药以为之理。(炉甘石必兼目疾方 
用。)胃湿不爽。当以白豆蔻草蔻草果肉蔻砂仁丁香檀香益智山柰良姜炮姜使君神曲川椒胡 
椒大蒜荜茇等药以为之疏。胃有风湿不除。(胃挟风湿。)当以防风秦艽白芷以为之祛。胃有 
风痰内结。(胃挟风痰。)当以白附等药以为之散。胃有暑湿不清。(胃挟暑湿。)当以香薷以 
为 
之解。胃有寒痰湿滞不消。(胃挟寒痰湿滞。)当以半夏肉蔻草蔻白蔻砂仁丁香草果檀香益智 
山柰 
良姜炮姜使君神曲川椒胡椒大蒜荜茇红豆蔻以为之燥。以为之温。胃有湿热不化。轻则备 
有冬葵子榆白皮神曲茅根陈仓米鸭肉鲤鱼萆 等药可采。重则备有扁豆白藓皮木瓜苦参茵陈 
刺皮白薇寒水石续随子荛花等药可选。至于胃有积热及火。则有雪水柿蒂大黄竹茹竹叶玄 
明 
粉梨汁西瓜珍珠白薇芦根犀角粳米石膏柿干柿霜雷丸朴硝刺 皮茶茗。可以相症通治。胃有 
血热血积。则有地榆槐角槐花苏木三七干漆等药可凉可通。胃有毒瓦斯不消。则有土茯苓漏芦 
白头翁金汁绿豆蜗牛蒲公英人中黄可选。他如胃热在经。止宜用以升葛以为之散。而不可妄 
清。胃有蛊积。则当用以使君干漆五倍子百药煎阿魏雷丸谷虫浓朴以为之杀。胃气内结不消 
。则有枳实枳壳荞麦等药以为之破。胃积不化。则有山楂使君砂仁神曲麦芽等药以为之消。 
胃气不开。则有烟草通草大蒜雄黄以为之通。胃气窄狭。则有藿香神曲等药以为之宽。胃散 
不收。则有木瓜以为之敛。胃虚不固。则有莲子诃子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粟谷乌梅龙骨粳米 
以为之涩。然此止就胃之补泻大概立说。至于临症施治。又当细为参考。喻嘉言曰。脾之土 
体阴而用阳。胃之土体阳而用阴。两者和同。不刚不柔。谷气营运。水道通调。灌注百脉 
。相得益大。其用斯美。观此是真得乎论胃之要。而不失乎治胃之方也矣! 
〔养胃〕 
陈仓米 大枣 人乳 
〔温胃〕 
韭菜 炉甘石 
〔固胃气〕 
莲子 诃子 赤石脂 禹余粮 肉豆蔻 粟壳 龙骨 粳米 
〔敛胃气〕 
木瓜 
〔升胃气〕 
干葛 升麻 檀香 白附 
〔通胃气〕 
烟草 通草 大蒜 雄黄 
〔宽胃气〕 
藿香 神曲 荞麦 
〔破胃气〕 
枳实 山甲 荞麦 续随子 
〔消胃积〕 
砂仁 使君子 山楂 神曲 麦芽 荞麦 雷丸 谷虫 阿魏 朴硝 砂 
丁香 沙糖 
〔杀胃虫〕 
使君子 干漆 五倍子 百药煎 阿魏 雷丸 谷虫 浓朴 
〔祛胃风湿〕 
白芷 秦艽 防风 
〔散胃风痰〕 
白附 
〔散胃湿(热痰)〕 
香薷(湿热) 半夏(湿痰) 
〔燥胃寒痰湿〕 
肉豆蔻 草豆蔻 白豆蔻 砂仁 草果 丁香 檀香 益智 山柰 良姜 
炮姜 使君子 神曲 川椒 胡椒 大蒜 荜茇 红豆蔻 
〔渗胃湿〕 
石钟乳 冬葵子 榆白皮 神曲 土茯苓 茅根 陈仓米 鸭肉 鲤鱼 萆 
〔泻胃湿热〕 
扁蓄 白藓皮 木瓜 苦参 茵陈 刺 皮 白薇 寒水石 续随子 荛花 
〔散胃热〕 
干葛 升麻 
〔泻胃热〕 
雪水 柿蒂 大黄 竹薷 竹叶 玄明粉 漏芦 白头翁 人中黄 金汁 
梨西瓜 珍珠 白薇 芦根 犀角 蒲公英 粳米 石膏 柿干 柿霜 雷丸 朴硝 
绿豆 刺猥皮 贯众 
〔凉胃血〕 
地榆 槐角 槐花 
〔破胃血〕 
苏木 三七 干漆 
〔吐胃痰毒〕 
胡桐泪 
〔解胃毒〕 
土茯苓 漏芦 白头翁 金汁 绿豆 蜗牛 蒲公英 人中黄 茶茗 茅根 
石膏 

下编卷八主治上
脏腑病症主药
内容:(手阳明庚金) 
肠以通利为尚。与胃宜于降下之意相同。故凡肠闭不解。用药通调。亦当细为审量。不 
可一 
概混施。如肠枯而结。润之为便。凡胡麻冬葵子榆白皮枸杞花生苁蓉肉锁阳油当归蜂蜜等药 
。是即润之之剂也。肠冷而结。温之疏之为便。凡硫黄巴豆大蒜葱白川椒半夏等药。是即温 
之疏之之味也。肠热而结。开之泻之为便。凡大黄黄柏朴硝食盐猪胆汁。是即泻之开之之剂 
也。肠积不化。消之为便。凡荞麦谷虫 砂浓朴。是即消之之味也。肠毒不清。清解为便 
。凡绿豆白头翁蜗牛。是即解之之剂也。至于血积不除。则有干漆以破之。血热内结。则有 
石脂地榆槐角槐花刺 皮以凉之。肠气不消。则有枳实枳壳荞麦豆朴陈皮以破之。肠虫内蚀 
。则有雷丸谷虫 砂浓朴乌梅等药以杀之。外此肠风内炽。症见鲜血四射。则有皂角等药 
以祛之。湿热内积。症见蚀肛内痔。则有防己白藓皮莲子诃子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粟壳乌梅 
以为之清。以为之收。气陷不举。则有升麻干葛以为之升。但须辨其寒热。及病与药相投以 
服。不可谓其宜用而即概为之治也。 
〔收涩〕 
莲子 诃子 赤石脂 禹余粮 肉豆蔻 粟壳 乌梅 龙骨 粳米 
〔温补〕 
韭菜 
〔润燥〕 
胡麻 冬葵子 榆白皮 枸杞 花生 苁蓉 油当归 锁阳 蜂蜜 
〔祛肠风〕 
皂角 
〔开肠寒结〕 
硫黄 巴霜 大蒜 葱白 川椒 半夏 
〔开肠热结〕 
大黄 朴硝 食盐 猪胆汁 
〔泻肠热〕 
白头翁 人中黄 生地 朴硝 大黄 黄芩 绿豆 蜗牛 玄明粉 
〔除肠湿〕 
石钟乳 
〔除肠湿热〕 
防己 白藓皮 苦参 刺 皮 黄连 玄明粉 
〔升阳气〕 
升麻 干葛 
〔宽肠气〕 
荞麦 
〔消肠积〕 
荞麦(气) 雷丸(热) 谷虫(食) 砂(食) 浓朴(湿) 
〔杀肠虫〕 
雷丸 谷虫 砂 浓朴 乌梅 
〔凉肠血〕 
石脂 地榆 槐角 槐花 刺 皮 
〔破肠血〕 
干漆 
〔解大肠毒〕 
白头翁 蜗牛 绿豆 

下编卷八主治上
脏腑病症主药
内容:(手太阳丙火) 
小肠接于胃口之下。连于膀胱大肠之上。凡胃挟有寒热未清。靡不转入小肠以为之病。 
是以 
治此之药。亦不越乎治胃之法以推。且小肠与心相为表里。凡心或有寒热未清。皆得移入小 
肠。玩书有用小茴橘核荔枝。以治小肠之气者。是即寒气内入之意也。有用海金沙赤小豆木 
通生地赤苓黄芩川楝子防己。以治淋闭不解者。是即热气内入之意也。有用冬葵子榆白皮。 
以治小便不通者。是即湿气内入之意也。凡此所因不同。治各有别。惟在深于医者之能知其 
所因而为之治耳! 
〔宽小肠气〕 
小茴 橘核 荔枝核 
〔渗小肠湿〕 
冬葵子 榆白皮 
〔泻小肠湿热〕 
海金沙 赤小豆 木通 生地 赤苓 黄芩 川楝子 防己 

下编卷八主治上
脏腑病症主药
内容:(足太阳壬水) 
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内景图说曰。胃之下口。曰幽门。 
传于 
小肠。至小肠下口。曰阑门。泌别其汁。精者渗出小肠而渗入膀胱。滓秽之物则转入大肠。 
膀胱赤白莹净。上无入窍。止有下口。出入全假三焦之气化施行。气不能化。则关格不通而 
为病。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矣。观此。膀胱州都 
出入。全在真气充足。故能化其津液。而不致有泄泻癃肿之患。是以小便不通。审其真气亏 
损。热症全无。须用肉桂以为之开。以肉桂味辛性热色紫。故能直入血分。补其真气而化液 
也。若使真气既微寒气内结。而见疝痛等症。则于荔枝核最宜。如其是经非府。寒犯太阳膀 
胱。而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则当用以麻黄。有汗则当用以桂枝。风犯太阳膀胱。而见头痛 
发 
热身痛。则又当用 本羌活防风以治。以太阳本属寒水之经。不温不足以散之也。然过温则 
恐于热于火有助。故凡热盛而见闭溺等症。则有猪苓泽泻地肤子茵陈黄柏黄芩龙胆草川楝 
子田螺滑石等药可采。火盛而见溺闭等症。则有人中白童便可入。其余症非膀胱寒热。而见 
溺闭不解。则又当审别因。而不可仅于膀胱拘也。 
〔补膀胱气〕 
肉桂 
〔散膀胱气〕 
荔枝核 
〔泻膀胱热〕 
猪苓 泽泻 地肤子 茵陈 黄柏 黄芩 龙胆草 川楝子 
〔泻膀胱湿热〕 
猪苓 泽泻 地肤子 黄柏 田螺 川楝子 滑石 
〔祛膀胱风〕 
本 羌活 防风 
〔表膀胱寒〕 
麻黄 
〔泻膀胱火〕 
人中白 童便 

下编卷九主治下
六淫病症主药
内容:绣按病自内成。则七情固为致病之根。病自外成。则六淫更为致病之由。凡人衣被不慎。 
寒 
暑不谨。则六淫俱能致害。而症见有肌肤灼热。身痛骨痛。并或类于内伤。而致症见体瘦骨 
蒸。神昏气倦。痞满不食。苟以补剂混投。则邪得补愈炽。况邪袭人肌肤。始虽及于经络。 
终则深入脏腑。症类异形。流派百出。非不从一体会。则病根底莫晓。是篇统论药性。既以 
脏腑主治诸药冠列篇首。复以六淫主治诸药并气血等药。纵横胪列。载于篇末。俾令药性通 
达。而无临症岐亡之弊云。 

下编卷九主治下
六淫病症主药
内容:经曰。风为百病长。其变无常。非无常也。实以风随四时之气而乃变耳。喻嘉言曰。风 
在冬 
为发之寒风。在春为调畅之温风。在夏为南薰之热风。在秋为凄其之凉风。则知风随时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