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内经博议 >

第15章

内经博议-第15章

小说: 内经博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痛者。则以阳明入阴也。病热者。阳脉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至三盛极于阳明矣。阳明盛极。必入于阴。夫阳入于 
阴。则阴与阳俱盛。是以病在头与腹。乃腹胀而头痛也。 
有气厥而脏腑寒热皆能相移者。人气和则阴阳和。阴阳和则气血不至淖与刚。至淖与刚。则阴阳不相入而相胜矣。 
所谓回则不转而气皆厥也。故淖与淖。刚与刚遇必致相移。相移者相倾也。止一气厥而诸病生焉。故篇名气厥。其移者 
如下文所云也。 
肾移寒于脾。壅肿少气者。所谓淖与淖也。肾中内蕴真火。不惟能温寒水。而亦能为土母以使之化物。所谓命门真 
火也。今止存寒水之气。反传所胜。侵汨脾土。是脾土亦久失温燥之气矣。故壅肿少气。盖寒盛则阳微无以化气也。 
脾移寒于肝。壅肿筋挛。肝之木。温达而疏脾也。然木食米于土。亦赖中州之养。今中土寒胜。是土既失其震发。 
而木乃无气以升。势必移寒于肝。土寒故壅肿。木废则筋寒。故为拘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藏神。而其火受生于肝。是肝之藏荣。正心之为荣也。今乃受其寒逆。则荣与神俱失。 
是以乱而为狂。且心主血脉为阴。抑而不行。则将壅于膻中。是为屯膏。故又隔中也。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主气。而通调水道。其能调之有制者。赖温气以行不也。故内 
经曰。肺之合皮也。其主心也。岂非赖心时与以温气。而为之主以润燥金者耶。今心火不足。不惟不能温养肺金。而移 
之以寒。寒与金化则金冷矣。金冷则气沉而不得升。下有沟渎而上无雨露。故饮一溲二也。肺气以下而枯索。是肺消。 
死不治。夫心肺主膻中为君相之尊。神明之辅。今两寒失志。此岂特本原日竭。门户失守而已哉。肺移寒于肾。谓之涌 
水。涌水者。水气客于大肠。如囊盛浆也。夫形寒饮冷。肺气不足则肺寒。母病传子。则寒可移于肾。肾为寒水。以寒 
济寒。故水气不升而为涌。涌不于肾而客于大肠者大肠为肺之下流。归于腑也。如囊者裹而不能散也。 
寒可移。热亦可移。所谓以刚乘刚。阳气散破也。故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脾移热于肝。为反传所胜。此土燥木 
枯。热之甚也。肝不足。病主惊骇。今土燥移木。伤其藏血。故主惊又主衄也。 
肝移热于心则死。肝藏血而以热。是肝枯不能贡荣于心也。今乃以风热相移。则心荣亦枯。而木火相燔。是肾水之 
所不能救。而唯君火自焚而已。故死也。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本燥金。心复以热移之。是火燥相即也。因而鬲上焦烦。饮水多而善消也。上文肺消因 
于寒。此言鬲消因于热。可见消有阴阳。不可不辨。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肾主骨。为作强之官。肺以热移之。则必精铄而骨 。是精无裨也。故为柔 。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可治。肾移热于脾者。阴火上炎也。邪热在下。真阴亏损。而上挟势热以扶脾。 
是阴虚反克。水土俱败。故为肠 。若是者。其始传已虚。而又淫热伤脾。何不败之有。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胞。子宫也。男为精海。女为血室。命门火盛。则胞宫移热于膀胱。故小便不利为癃。 
甚则溺血。盖相火妄动。逆而不通。多患此也。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膀胱之热不解。则移于小肠。小肠之经。循咽下鬲。故受热为鬲肠不便。 
如是则否塞不通。壅遏于经。上侵咽颊。为口糜也。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为沉。小肠之热下行。则移于大肠。将下焦之滞热不散。必留郁于曲折之处。是为 瘕。 
沉者。沉而在下也。 
大肠移热于胃。喜食而瘦。又谓之食 。大肠移热于胃。燥热上行也。故善消谷。阳明主肌肉。今阳明燥热故瘦。 
是谓食 。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 。胆以少阳和气游行三焦。为胃腐熟水谷。乃阳明本经热甚。反移热于胆。此为木火合邪。 
岂能生脾。故亦当食多而瘦。为食 也。 
胆移热于脑。则辛额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辛额者。下时额 。乃下也传为衄蔑瞑目。胆以其经上抵头角。 
脑者。玄珠之府。肾之精也。少阳连肾。故其热随冲督。并其经以入脑。脑不胜。则辛额辣气先在额户。乃有浊涕注下。 
或浊黄水者。皆鼻渊也。热而不止。则传为蔑衄瞑目矣。凡此以上寒热数条。皆得之气厥也。 
凡阴阳之胜有见证。阳胜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阴胜身寒。汗出常清。 
淅然厥。厥至腹满死。阳邪作实。内外皆邪。是为阴绝。故死。阴寒用事而至腹满。又为阴邪作实。内外皆阴。是为阳 
绝。故死。盖诸证而至腹满。则阳明亦绝。无复能支矣。故皆死也。 
诸病皆有顺逆。察病必先于此。不可不知也。岐伯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身热脉大。邪盛于外也。而加以 
腹胀。是表里之邪充塞也矣。即上章所谓腹满死也。 
腹鸣而满。四肢满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腹鸣且满。四肢清兼泄。阴证备矣。脉不宜大而大者。格阳也。为二逆。 
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鼻衄在阴脉大为阳。阳实阴虚。是为三逆。 
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溲血脱形。正气已衰。脉劲急。邪气仍在。邪正不相当。是谓四逆。 
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五逆也。脱形身热。真阴已亏而火犹不清。其脉细小疾数。邪盛正衰之候也。为五逆。 
其腹大胀。四末清脱泄甚。一逆也。腹大胀者。最忌中虚。见四肢清脱又泄甚。是脾元已败。阳气去也。此一逆。 
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二逆也。胀与便血。阴病也。脉大时绝。孤阳将脱也。此二逆。 
咳溲血形肉脱。脉搏。三逆也。咳而溲血。气血俱病。形肉脱败在脾。搏为真藏见。败在胃。此三逆。 
呕血胸满引背。脉大而疾。四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藏气连于背也。脉见细小。尚留阴在。今大而疾。真元已亏矣。 
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上为呕逆。中为腹胀。下为飧泄。三焦俱病。而脉 
至于绝者。有邪无正也。工不察此。是为逆治。 

卷之三述病部上
风寒邪气热病第四
属性:风。八风。得其正则无邪。唯不得其正。则为邪气。而能中于人。然其中者。要各以四时之胜气袭之。故春胜长夏。 
长夏胜冬。而于所胜之入。则又必随脏随时而为病。以内气不守。外疾得入也。故春气病在头。夏气病在脏。在脏者心 
通夏气。为诸脏之主。故病在脏。秋气病在肩背。冬气病在四肢。唯病在头。故春善鼽衄。夏邪通心。故善病胸胁。长 
夏犯脾。土气动扰。积风为寒。故善病洞泄。寒中。秋暑汗不出而风袭肤腠。故善病风疟。冬寒邪犯四肢。故善病痹厥。 
原其然者。人身之精。真阴也。为元气之本。唯冬能藏精。则根本内实。而邪不易犯。虽夏之暑邪。亦得汗出而邪不入 
矣。若冬不藏精。与夏暑汗不出。则两失其疏泄闭藏之道。故春当病温。秋必风疟。所以随时随脏而病也。此则风邪所 
犯之由也。 
风善行而数变。苟一袭于人。则所伤为病。变态不一。是以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 
病虽异名。皆风之变。为寒热者。风藏皮层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又善行数变。俟腠理开则卫失守。而洒然寒。 
玄府 则阳内壅而热烦闷。此所以为寒热也。其寒则能衰饮食。其热则能消肌肉。至使 HT 不食。此寒热交作之剧也。 
其为寒中热中者。风与阳明入胃。胃居中焦。其脉上行至目 内。其人肥则邪不得出。留为热中。而目黄。其人瘦则外 
泄而寒。为寒中。而泣出也。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行分肉之间。与卫相干。故能使肌肉愤 而有疡。若气凝 
不行。则又能能使肉有不仁也。至夫疠者。营气热 。其气不清。故能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 
名曰疠风。则风之入深矣。若风中五脏六腑之俞。则亦各入其门户。故随俞之左右。而偏中之则为偏风。循风府而上入 
脑户。则为脑风入于眼系则为目风。酒饮后玄府易开而中之。汗漏不止则为漏风。入房汗出。内耗春精。而中之则为内 
风。新沐而中之则为首风。风不外散。传变而入。则为肠风。热则下血。寒则飧泄。在腠理而汗泄不止。亦为泄风自循 
风府。至此凡七种。所以明其成为风也。 
风入五脏。变为诸症。其受病形状各有不同。肺受风之状。多汗恶风而色 然白。凡伤风必恶风其多汗者。风开腠 
理。凡风入而伤。皆 然微白貌。肺色也。肺变动为咳。为风所迫。必短气。昼日差。暮则甚。昼犹与卫气相和。暮则 
与阴入内。故甚也。其诊在眉上色白。心受风状。则多汗恶风。焦绝善怒。赤色。盖风木心火相薄。木与火交炽。神志 
溃乱。故或为善怒。赫赤甚。则言不可快。心病则舌本强也。心和则能知味。故诊在口。肝受风状。则多汗恶风。善悲。 
色微苍。嗌干。善怒。肝为风而风反胜之。则内气不胜。故善悲。动其本气。故又善怒。时憎女子者阴器强则好色。病 
则妒。阴也。目乃为肝之官。故诊在目下。脾受风状。则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脾为风木所克也。色微黄。 
黄为土也。不嗜食。风胜则土疏不能化也。鼻为面主。故以此诊之。肾受风状。则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 
立。盖邪入则肾挟水气上升。故面浮肿。在其部故脊痛不能正立。色 。肾枯也。隐曲不利。肾气伤也。诊在肌上。水 
挟风行。又乘土也。此五脏受风不同。而病由以异也。而诸症又有异焉者。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先风一日则病 
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次日则少愈。盖因沐中风者。则中于头面。故多汗恶风。首风止作无时。故凡于风气将发先 
一日而必甚。头痛以阳性先而且速也。先至必先衰。故次日则少愈。漏风之状。常多汗。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盖风邪 
挟酒则阳气散越故多汗。阳胜则身热恶寒。故不可单衣。食长阳气。故食则多汗。甚则阳独盛于上。故喘息汗出不止。 
故衣濡。阳盛阴虚。故口干善渴。身不能劳也。泄风之状。多汗泄衣。口干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盖表既不固。而 
汗出如溃。则津涸故口干液涸。血虚故不能劳事而身尽痛。且汗多亡阳。故令人寒也。此风之所部。而受病不同也。 
风为百病之长。其中于人也。治必当早。迟则传入不已以至于死。盖其所以传者。皆不早治者也。当风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是时当以汗发之而已。即或痹不仁肿痛。亦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遂入舍于 
肺。以风寒自表入里。必先于肺也。风寒闭于此而不行。名肺痹。发咳。上气者。变之为咳而喘急也。此尚在可发之时。 
弗治。即传之于肝。从所克也。亦曰肝痹。以肝气厥而上逆。故胁痛且厥。而犯胃故出食。可按若刺。是可治也。弗治。 
再传之脾。为肝木乘土。风热入脾。病名脾痹。其在内则中热烦心。在外则肌体出黄。然尚可按可药可浴。以解表与里 
之风热也。弗治。脾又传之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