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

第44章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第44章

小说: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226…

  216                           人生的智慧 



在童年时期我们就已经打下深'215'刻的或者肤浅的世界观的坚 



实基础。我们的世界观在以后的时间里会得到拓展和完善,但 



在本质上却是不会改变的了。由于这样一种纯粹客观的、因此 



也是诗意的视角观点——这是童年时代的特征,它得益于当时 



的意欲还远远没有全力发挥作用——所以,在还是孩子的时 



候,我们的认知活动远胜于意欲活动。因此,许多儿童的眼神 



是直观和认真的。拉菲尔在描画他的天使的时候——尤其在他 



画的西斯廷圣母里面的天使,就很巧妙地运用了这种眼神。这 



就是为什么童年的时光是那样的愉悦,我们对童年的回忆总免 



不了伴随着眷恋之情。当我们如此认真地投入初次直观认识事 



物的时候,教育也在忙于向我们灌输种种的概念知识。不过, 



概念知识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对事物真正本质性的认识;相反,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亦即我们知识的真正内容——在于我 



们对这个世界所作的直观把握。但是获得这样的一种直观认识 



只能经由我们的自身,任何方式的灌输都是无能为力的。因此, 



我们的智力,一如我们的道德,并不来自于外在,它源自我们 



 自身的本质深处。没有哪一位教育家可以把一个天生的蠢人培 



养成一个有头脑的人,永远不!他出生的时候是一个傻瓜,那 



直到他死的时候仍然还是一个傻瓜。一个人对于外在世界的初 



次直观把握是很深刻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童年环境 



和经验在我们的记忆里会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我们全神贯注 



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任何事情也分散不了我们对这环境的注意 



力;我们仿佛把眼前的事物视为这一类事物的仅有者,似乎在 



这世上就只有它们的存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才知道在这 



个世界上还另有为数众多的事物,我们由此失去了勇气和耐 


… Page 227…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217 



心。我在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的第372 页已经阐'216'明: 



所有的事物作为客体,亦即纯粹作为表象而存在时,毫无例外 



都是令人愉快的;但当这些事物作为主体存在,亦即存在于意 



欲之中时,却都沉浸在痛苦和悲哀之中。在这里,如果读者回 



想一下我的这一阐述,那么,他们就会接受这一句话作为对我 



的阐述的简单概括:一切事物在被观照时都是愉悦的,但在具 



体存在时,却是可怕的。根据以上所述,在童年期,我们更多 



地是从观照的一面,而不是从存在的一面认识事物,也就是说, 



事物是作为表象、作为客体,而不是作为意欲被我们所了解。 



因为前者是事物令人愉快的一面,而主体可怕的另一面却又不 



为我们所知,所以,我们年轻的头脑就把现实、艺术所呈现的 



各种形体视为各式各样的愉悦之物,我们会以为:这些事物看 



上去是那样的美好,那么,具体的存在就会更加美好了。因此, 



我们眼前的世界宛如伊甸乐园;我们诞生的地方就是阿卡甸高 



原。这样,在稍后的日子,我们就有了对现实生活的渴望,我 



们急切期盼着做事和受苦,这就把我们拉进了喧嚷、骚动的人 



生。生活在这纷扰的世界里,我们才学会了解到事物的另一面, 



事物的存在亦即意欲的一面;我们行进的每一个步伐都受到了 



意欲的羁绊。然后,一股巨大的幻灭感慢慢降临了。在这之后, 



我们也就可以说:幻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过,这股幻灭 



感继续不断地增强、加深和变得完全彻底。据此,我们可以这 



样说:在童年的时候,生活呈现的样子就像是从远处看到的舞 



台布景;而到了老年期,我们则走到了最近的距离看视同样的 



布景装饰。 



      最后,我们在童年期感到幸福还因为这一事实:正如在初 


… Page 228…

  218                           人生的智慧 



春,树叶都带着同样的颜色、具有几乎一模一样的形体,同样, 



我们在幼年时也是彼此相似、并因此和谐一致。但是随着青'217' 



春期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分歧也就出现了,这和圆规的 



半径越大,划出的圆圈也就越大是同一样的道理。 



      我们前半生的最后部分,亦即我们的青年时代,拥有比起 



我们后半生很多的优势,但是,在这青年时期,困扰我们、造 



成我们不幸福的是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紧抱着这一个假 



定: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寻觅到幸福。我们的希望由此持续不断 



地落空,而我们的不满情绪也就由此产生。我们梦想得到的模 



糊不清的幸福在我们面前随心所欲地变换着种种魔幻般的图 



像,而我们则徒劳无功地追逐这些图像的原型。因此,在青春 



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 



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 



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 



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在 



青年时候,如果人们能够得到及时的教诲,从而根除这一个错 



误见解,即认为:我们可以在这世界尽情收获,那么,人们就 



能获益良多。但是,现实发生的情形却与此恰恰相反。我们在 



早年主要是通过诗歌、小说,而不是通过现实来认识生活。我 



们处于旭日初升的青春年华,诗歌、小说所描绘的影像,在我 



们的眼前闪烁;我们备受渴望的折磨,巴不得看到那些景象成 



为现实,迫不及待地要去抓住彩虹。年轻人期望他们的一生能 



像一部趣味盎然的小说。他们的失望也就由此而来。关于这点, 



我在《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374 页已经作了阐述。 



那些画像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正是因为这些纯粹只是画像 


… Page 229…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219 



而已,它们并不是真实的。因此,我们在观照它们的时候,我 



们是处于纯粹认知的宁静和自足状态之中。要把这些画像一一 



实现,就意味着必须浸淫在意欲'218'里面,而意欲的活动不可 



避免地带来痛苦。关于这一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的上 



述著作的第427 页。 



      因此,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 



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 



和忧虑。因为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 



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 



在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 



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在我年轻的 



时候,当房门响起敲门声时,我会很高兴,因为我想:“幸福 



就要来了。”但在往后的岁月,在相同的情形下,我的反应却 



变成了类似于害怕:“不幸终于到了。”芸芸众生之中有一些出 



类拔萃、得天独厚的人物,他们既然是这一类的人物,那就并 



不真正地属于芸芸众生,而是孤独地存在。因此,根据他们自 



身的优势程度,他们对于生活或多或少地只感受到这两种截然 



相反的感觉:在青年期,他们感觉被众人抛弃;及至年长以后, 



却感觉自己逃离了众人。前者并不舒服,因为他们对人生还缺 



乏了解;后者却令人愉快,因为他们对人生已经有了认识。这 



样的结果就是:人生的后半部分,犹如一个乐段的后半部分, 



比起前半部分减少了奋斗和追求,但却包含了更多的安宁和平 



和。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青春年少时认为:这个世界充满着唾 



手可得的幸福和快乐,人们只是苦于找不到门路获得这些幸 



福、快乐而已;但到了老年,人们就会知道,在这个世界本就 


… Page 230…

  220                           人生的智慧 



没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他们因而心安理得地咀嚼、品尝着 



那得过且过的现状,甚至于从平淡无奇中找到乐趣。 



      一个成熟的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所能获得的,就是摆脱 



偏见,让思想得到自由;这样,他发现世界与他儿时和青年'219' 



时期所看到的迥然有别。他开始以朴素的眼光看视事物,客观 



地对待它们。但对于少儿和青年人来说,他们头脑中的奇特的 



想象、古怪的念头和流传的先入为主的观点,共同拼凑而成一 



幅歪曲和伪装了真实世界的幻像。这样,人生经验的首要任务, 



就是摆脱那些在我们青春期扎根头脑的幻想和虚假概念;但要 



防止人们在青年时代沾染这些东西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能达致这一目标的教育将是最理想的教育,虽然这种教育只能 



是否定的。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把童年期孩 



子的目光和视野控制在尽可能狭窄的范围。在这一范围之内, 



我们给孩子提供清晰、正确的观念;只有在他们正确认识了在 



这一视野范围之内的事物以后,才可以逐渐地扩宽视野。与此 



同时,还要时刻留意不要让任何模糊不清、一知半解或者偏差 



走样的认识存留在他们的头脑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人们对 



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观念始终是狭窄的,但却非常朴素。也正因 



此原因,他们的观念将是清晰的和正确的。这些观念只需要逐 



渐拓宽,而不需要修正和勘误。这种教育需要一直维持至青年 



时代。这种教育方式尤其要求人们不要阅读小说,取而代之的 



是合适的人物传记类读物,诸如富兰克林的传记、莫利茨写的 



 《安东·赖斯》等。 



      在年轻时候,我们误以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和有影 



响的事件会大张旗鼓地露面和发生。到了老年以后,对生活所 


… Page 231…

                         第六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                             22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