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

第6章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第6章

小说: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迫不及待地抓住这现在对于他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和最自然 



不过的解脱痛苦的手段——整个过程没有犹豫、退缩和内心斗 

争。关于自杀方面的详尽论述,可阅读埃斯基罗尔㈡的《精神 



疾病》一书。但除此之外,在某种情况下,就算是最健康的和 



或许是最愉快的人也会想到过自杀。那就是当痛苦非常巨大, 



或者,步步逼近的不幸实在不可避免,这一巨大的痛苦或不幸 



已经压倒了对死亡的恐惧。不同之处只在于自杀所必需的诱因 



的大小,这一诱因和人的不满情绪成反比例。不满情绪越厉害, 



则自杀所需的诱因就越小,到最后,诱因可以减至为零。相比 



之下,愉快情绪越强烈,维持这一情绪的健康状况越良好,自 



杀的诱因就必须越大。因此,导致自杀的原因大小不一,但构 



成两个极端的就是:与生俱来的忧郁不满的心理得到了病态的 



加剧;天性是健康、愉快的,只是客观的原因所致。 



      健康和美貌有着部分的关联,虽然美貌这一属于主体的好 


… Page 31…

                             第二章      人的自身                              21 



处不会直接带给我们幸福——它只是间接通过留给别人印象 



的方式做到这点——但美貌仍然是至为重要的,甚至对男人来 



说也是如此。良好的长相是一纸摊开的推荐书,它从一开始就 



为我们赢得了他人的心。因此,荷马这些诗句尤其适'20'用于 



我在这里所说的话: 



           神祇的神圣馈赠不容遭到蔑视,  



           这些馈赠只能经由神祇的赐予。  



           任何人都无法随心所欲地获取它们。  



                                                      ——《伊利亚特》 



      对生活稍作考察就可以知道: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 



个死敌,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作一个补充:每当我们感到快活, 



在我们远离上述的一个敌人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 



人,反之亦然。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这两者当中或 



强或弱地摇摆。这是因为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对立 



关系。一重是外在的,属于客体;另一重则是内在的,属于主 



体。外在的一重对立关系其实也就是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 



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无聊。因此,我们看见低下的劳 



动阶层与匮乏——亦即痛苦——进行着永恒的斗争,而有钱的 



上流社会却旷日持久地与无聊进行一场堪称绝望的搏斗。而内 



在的或者说属于主体的痛苦与无聊之间的对立关系则基于以 



下这一事实: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 



反比,这是由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大小所决定的。也就是说, 



一个人精神的迟钝一般是和感觉的迟钝和缺乏兴奋密切相关 


… Page 32…

  22                             人生的智慧 



的,因此原因,精神迟钝的人也就较少感受到各种强度不一的 



痛苦和要求。但是,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这种空 



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 



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 



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21'在空虚。人的内在空 



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 



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他们做出的选择 



真可谓饥不择食,要找到这方面的证明只须看一看他们紧抓不 



放的贫乏、单调的消遣,还有同一样性质的社交谈话,以及许 



许多多的靠门站着的和从窗口往外张望的人。正是由于内在的 



空虚,他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 



把许多人引人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使我们免于这种痛 



苦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因为 

                                    .. 

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 



小。这些人头脑里面的思想活泼奔涌不息,不断更新;它们玩 



味和摸索着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多种现象;还有把这些思想 



进行各种组合的冲动和能力——所有这些,除了精神松弛下来 



的个别时候,都使卓越的头脑免受无聊的袭击。但是,突出的 



智力是以敏锐的感觉为直接前提,以强烈的意欲,亦即强烈的 



冲动和激情为根基。这些素质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情感的强烈程 



度,造成了对精神,甚至肉体痛苦的极度敏感。对任何不如意 



的事情,甚至细微的骚扰,都会感觉极度不耐烦。所有这些素 



质大大加强了头脑里面事物的各种表象,包括拂逆人意的东 



西。这些表象由于头脑强烈的想象力的作用而变得生动活泼。 



我这里所说的比较适用于所有各种精神思想能力参差不一的 


… Page 33…

                             第二章      人的自身                              23 



人,从最呆笨的头脑一直到最伟大的思想天才。由此可知,无 



论从客体抑或从主体上说,如果一个人距离人生痛苦的其中一 



端越近,那他距离痛苦的另一端也就越远。据此,每个人的天 



性都会指导自己尽可能地调节客体以适应主体,因而更充足地 



做好准备以避免自己更加敏感的痛苦一端。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会首'22'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 



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因此, 



一旦对所谓的人有所了解,他就会选择避世隐居的生活;如果 



他具备深邃、远大的思想,他甚至会选择独处。因为一个人自 



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 



就越不重要。所以,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 



不喜与人交往。的确,如果社会交往的数量能够代替质量,那 



么,生活在一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也就颇为值得的了。但遗憾的 



是,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仍然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相 



比之下,处于痛苦的另一极端的人,一旦匮乏和需求对他的控 



制稍微放松,给他以喘息的机会,他就会不惜代价地寻找消遣 



和人群,轻易地将就一切麻烦。他这样做的目的不为别的,只 



是为了逃避他自己。因为在独处的时候,每个人都只能返求于 



 自身,这个人的自身具备就会暴露无遗。因此,一个愚人背负 



着自己可怜的自身——这一无法摆脱的负担——而叹息呻吟。 



而有着优越精神思想禀赋的人却以其思想使所处的死气沉沉 

的环境变得活泼和富有生气。因此,塞尼加㈢所说的话是千真 



万确的:“愚蠢的人受着厌倦的折磨”。同样,耶稣说:“愚人 



的生活比死亡还要糟糕。”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大致而言,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 


… Page 34…

  24                            人生的智慧 



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 



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人的大脑意识是人的身体的寄生物,它寓寄在人的身体之 



中,而人们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由地享受意 



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 



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但闲暇给大多数'23'人 



带来了什么呢?如果不是声色享受和胡闹,就是无聊和浑噩。 



人们消磨闲暇的方式就显示出闲暇对于他们是何等的没有价 

值。他们的闲暇也就是阿里奥斯托㈣所说的“一无所知者的无 



聊”。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 

                                     .. 

虑如何好好利用时间。头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 



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 



工具。如果诱发意欲的动因暂时没有出现,那么,意欲就休息 



了,智力也就放假了——因为智力和意欲不一样,它不会自动 



活动起来。这样,人身上的所有力量可怕地迂滞静止,这也就 



是无聊。为了应付无聊,人们就为意欲找出一些琐碎、微小、 



随意和暂时的动因以图刺激意欲,和以此激活智力——因为智 



力的任务本来就是理解、把握动因。但这些动因较之于那些真 



正的、自然的动因,就犹如纸币比之于银元,因为前者的价值 



是有随意性的;诸如游戏、玩纸牌等就属于这一类的动因。这 



些游戏的发明也就是为了上述目的。如果没有了这些游戏,缺 



乏思想的人就会敲击随便一件伸手可及的物品来帮助自己打 



发时光。对这种人而言,雪茄同样是一件受欢迎的代替思考的 



物品。因此,在各国,玩纸牌成了社交、聚会的主要娱乐。它 



反映了这种社交聚会的价值,也宣告了思想的破产。因为人们 


… Page 35…

                             第二章      人的自身                              25 



彼此之间没有可以交换的思想,所以,他们就交换纸牌,并试 



图赢取对方的金钱。可怜的人啊!但我不想有欠公正地压制这 



样的想法,那就是我们可以为玩纸牌游戏作这样的辩护:玩纸 



牌不失为一种应付以后的世俗生活的演习,只要我们通过玩牌 



能学习到如何巧妙地运用那听任偶然的、不可更改的既定形势 



  (牌局),使我们尽量得到我们所能得到的东西;为此目的, 



人们必须养成习惯保持沉着,即使牌势'24'恶劣的时候,仍能 



装出一副高兴的外表。不过,正因为这样,玩牌也就会产生一 



种伤风败俗的作用。这种游戏的特质就在于人们动用一切诡计 



和技巧,不择手段地去赢取他人的财物。这种在游戏里面体验 



和获得的习惯,会在人的实际生活里生根、蔓延。这样,人们 



逐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事务中,也同样依照这种习惯行事, 



认为只要法律允许,就可以利用掌握在手的每一个优势。这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