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写给女人幸福一生的忠告 [美]陶 >

第6章

写给女人幸福一生的忠告 [美]陶-第6章

小说: 写给女人幸福一生的忠告 [美]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黎明致敬

  看着这一天!

  因为它就是生命的源泉。

  ……

  昨天不过是一场梦,

  明天只是一个幻影。

  好好地生活在今天,

  就能够使昨天变成快乐的梦,

  就能够让明天变成希望的影。

  好好地看着今天吧,

  向黎明致敬!

  你如果不希望烦恼侵入你的生活,你就应该像奥斯勒博士那样:“用铁门把过去和未来隔断,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

  很久以前,有一个哲学家弄到了一文不名的地步,只好流浪到一处边远而贫瘠的乡村。那里的人生活非常艰苦,可是他们依然很执着地生活着。

  一天,他们中的很多人聚集在山顶,在这位哲学家的周围听他发表高论。

  这位哲学家说:“不要为明天事情忧虑,因为明天自有事情让你忧虑,今天的事情让你烦恼一天就足够了。”

  这个人就是耶稣。有史以来,这一段话可能是引用得最多的名言,这段话只有三十多个字,却经历了几个世纪,世世代代地流传了下来。

  在基督教的信徒面前,可能有不少人相信耶稣所说的“不要为明天忧虑”这句话,可是在非基督教徒面前,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这句话,把“不要为明天忧虑”当做一种多余的忠告,看成是一种不可理喻的东西,始终不肯相信。例如中国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不少西方人、东方人都认为:“我一定得为明无考虑,我得为我的家庭购买保险,我得把钱存起来以备将来老的时候用,我一定得为将来计划和准备……”

  不错,这些事情都是应该并且必须做的,不过是能做则做,不能就放着,今天就到此为止。

  这句名言的翻译,400年前译为“不要为明天忧虑”。在当时,“忧虑”通常还有焦急的意思,而今天,“忧虑”所代表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新翻译《圣经》把耶稣的这句话翻译为“不要为明天着急”,这是翻译得比较准确的。

  不错,一个人应该为明天着想,认真地策划自己的未来,制定自己的计划,并且为这一切进行准备,可是你不能着急,不要担忧,不要因此烦恼……

  比如说战争期间,军事领袖就必须为明天谋划,可是他们必须临危不惧,镇静自若,具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而绝对不能惊惶失措,绝对不能有丝毫的焦虑、烦恼。

  指挥海军的上将厄耐斯特·金恩曾经说过:

  我把最好的装备都提供给最优秀的人员,再交给他们一些看起来很卓越、很艰难的任务。我所能做的一切,仅此而已。

  比如说,如果一条船沉了,我无法把船捞起来。如果船正在下沉,我也无法阻挡。我把时间都花在解决今天的问题上,这要比为昨天的问题后悔好得多。况且,如果我老是为这些事操心,我将支撑不了多久。

  无论什么时候,高明的主意和糟糕的主意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高明的主意能够考虑到前因后果,从而产生合乎逻辑而具有建设性的计划;而糟糕的主意则会导致一个人的紧张甚至精神崩溃。

  卡耐基曾经拜访世界上著名的《纽约时报》的发行人亚瑟·苏兹柏格。

  苏兹柏格告诉卡耐基说: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欧洲时,我感到非常吃惊,非常害怕,对前途的忧虑使我彻夜难眠。因此,我常常半夜从床上爬起来,拿着画布和颜料,照着镜子,希望画一张自画像。虽然我对绘画一无所知。但是为了让自己不再担心和烦恼,我还是不停地画着。最后,我用一首赞美诗中的七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最后,我的忧虑消除了,得到心灵的安宁,这七个字就是:“只要一步就好了。”

  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的某地,有个当兵的年轻人,使用同样的方法解决了自己的焦急和烦恼。

  这个人叫泰德·本杰明,住在马利兰州的巴铁摩尔城纽霍姆路5716号,他曾经因为忧虑而几乎完全丧失了斗志。

  他是这样说的:

  1945年4月,我很烦恼,因此患上了一种被医生称之为结肠痉挛的疾病,这种疾病使人非常痛苦。我想,如果这场战争不在那时结束,那么我整个人就被弄垮了。

  当时,我简直筋疲力尽。我在第94步兵师担任士官,负责搞一份作战中伤亡和失踪的情况报告,同时还帮助挖掘那些在激战中阵亡后被草草埋葬的士兵,把他们的遗物送还给他们的亲友。

  我一直很担心自己出事,怀疑自己能不能熬过这段时间,自己能不能活着回美国去抱抱我那尚未见面的16个月的儿子。我整天忧心如焚,既忧愁又疲惫,瘦了34磅,差点儿发疯。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双手变得皮包骨头,一想到自己瘦弱不堪,心里就怕得要死。我完全崩溃了,常常一个人哭得浑身发抖。

  有一段时间,也就是德军最后大反攻开始不久,我常常哭泣,几乎放弃了还能恢复正常生活的希望。

  最后,我住进了医院,一位军医给了我一些忠告,这才开始改变了我的生活。

  在我做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之后,这个军医告诉我说:“你的问题完全是因为精神造成的。我希望你把生活想像成一个沙子漏斗。在漏斗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颗沙粒,它们缓慢、均匀地通过中间那条细缝。除了沙漏斗,你我都无法让两颗以上的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个漏斗,当一天开始的时候,有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尽快完成,可是事情必须一件—件地做,因此你必须让工作像沙粒一样均匀地慢慢通过,否则就一定会损害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

  从那天起,我就一直把军医的话当成了座右铭:“一次只通过一颗沙粒……一次只做一件事。”就是这个忠告拯救了我……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恐惧是很可怕的。资料表明,医院里半数以上的床位都留给了精神或神经上有问题的人。这些人都是被积累的昨天和令人担心的明天加在一起的重担压垮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要能够牢记耶稣的“不要为明天忧虑”这句话,就完全可以无忧无虑地走在街上,过自己快乐而有趣的生活。

  你、我、他,就在眼前的一刹那,都站在两个永恒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永远逝去的过去和永无尽头的未来。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两个永恒之中,即使是一秒钟都是不可能的。古代哲人说过的“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的就是这个深刻而简单的道理。如果你企图这样,你就会自己毁掉自己的身心。既然事实必须如此,那么就让你自己为生活在这一刻而感到满足吧。

  罗勃·史蒂文生说:“不论担子是多么的重,可是每个人都能够支持到夜晚的来临。不论工作是多么的辛苦,每个人都能够完成一天的任务,都能够很甜美地、很有耐心地、很可爱、很纯洁地活到太阳下山,这就是一切生命的真谛。”不错,生活对一个人的要求也就是这些。

  烦恼留给昨天,快乐享受今天

  陶乐塞·迪克斯说:“我曾遭遇过极严重的贫乏和疾病。人们问我如何度过那些难关,我总是这样回答:我既已度过昨天,就能熬过今天。我不允许自己去猜想明天将发生什么事。”

  陶乐塞·迪克斯认为,不要为自己的不幸哀怜,不要为过去的烦恼流泪,经历困苦,才能彻底接触到生活的每一角度。

  他这样对卡耐基说:

  我明白,什么是需要、奋斗、焦虑、烦恼,因此,我经常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来拼命地工作。回顾自己的过去,生活就像一场战征,充满破灭的梦想、支离破碎的希望和残缺的幻想。在这场战斗中,我得胜的几率很低,每一场战斗下来,我都是浑身是伤,手脚残缺,脸上看起来苍老了许多。

  然而,我不为自己的不幸而哀怜,不为自己的烦恼而流泪。对那些不曾遭遇过我这些苦难的幸运妇人,我不存在任何嫉妒之心,因为我确实经历过了,而她们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已。我已经尝试过生活的苦酒,知道了生活的多滋多味,她们只是看到或尝到上面的泡沫。我所知道的一些事情,可能她们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

  我看过这些女性不曾见过或永远不能看见的事物,因此,只有眼睛被泪水洗净的妇人,才具有广阔的眼界和广大的胸襟。

  在困境中,我领悟到了一些宝贵的生活哲学,这是生活在环境舒适的女人不可能领悟到的。我懂得珍惜每一天,而不因为恐惧明天而自我烦恼。恐惧是会使人变得更加懦弱的,因此,必须想办法排除恐惧。经验告诉我,当恐惧到来之时,我就自然会产生出勇气、智慧,因此一般的不愉快对我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在经历过极度的不幸之后,即使是仆人服侍不周,或是厨子弄坏了一锅汤,我也不会再介意了。因此,我学会了对人期望不要太高,即使朋友对我不忠,旁人说我闲话,我也不大在意,仍然乐于与他们交往。

  我还学会幽默,因为叫我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我不得不靠幽默来抵挡一阵子。如果一个女人碰到烦恼能够不焦躁、不着急,而是平静地与烦恼对话,那么,就再没有任何烦恼不幸可以伤害她的心。遭遇那么多的困苦,我并不觉得遗憾,因为经历这些困苦使我彻底接触到生活的每一角度,我获得的一切与我所付出的相比,显然是值得的。

  穆勒公司的工厂主任名叫吉姆·勃德素,是人所共知的“维吉尼亚烦恼大王”。按照他的说法,他惟一的习惯就是“烦恼”。这个诨名是这样来的:他曾就读于维吉尼亚洲的布莱克斯堡军事学院,他的烦恼实在是很过分,因为烦恼常常生病,学校医院里还经常给他保留一张病床。护士只要看到他到医院去,就会自动跑上前来给他注射一针。

  他的烦恼多得很,对什么事情都是一个“烦”字。不少时候,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在烦什么。他担心因成绩不好而遭学校开除,因为他的物理学和其他科目考试不及格。因为,他认为必须维持平均分数75-84之间,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他就感到很烦。他还担心自己的健康,因为他患有急性消化不良、失眠等症状。他担心他的财务状况,因为他不能经常买礼物送给女朋友,或是带她去跳舞,因而担心他的女朋友会嫁给另外一位军校学生……

  他就是这样日日夜夜地为很多自己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而烦恼。面对这种绝望,他不得不把烦恼告诉杜克·巴德教授。

  巴德教授是企业管理学教授,对心理方面的问题有很深的研究,他与吉姆·勃德素有一次15分钟的谈话。

  巴德教授说,“你应该坐下来面对现实。如果你把用来烦恼的一半时间和精力用来解决你所面临的问题,那么,我想就不会再有烦恼了。你以前可能就学会烦恼这个不良习惯,其他的都没有学会。”

  吉姆·勃德素后来说:“这次谈话对我的健康及幸福的帮助,远比我在大学四年所学的还要多。”

  巴德教授给他订立了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是:

  第一,正确地认识并弄清楚烦恼的究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