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17-古今医统大全 >

第130章

617-古今医统大全-第130章

小说: 617-古今医统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薄肺。经曰∶侮所不胜,寡于畏者是也。故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也。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数者,心脉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也。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沉而滑。经曰∶脉滑者,有宿食也。 

卷之二十三内伤门
治法
属性:或因劳役,肾间阴火沸腾。事闲之际于阴凉处解脱衣服,更有新沐浴于背阴处坐卧,其阴 
火下行,还归肾间,皮肤腠理极虚无阳。为寒凉所遏,表虚不任风寒,自认外感风寒,求 
医解表,以重绝元气,取祸如反掌。苟幸而兔者,致虚劳,气血皆弱。其表虚之人为风所 
遏,亦是虚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间,特与外中贼邪有余之症颇相似处,故致疑惑,请医者 
只于气少气盛上辨之。其外伤贼邪,必语声高厉而有力,若是劳役所伤,饮食不节,表虚不足 
之病,必短气气促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亦易见也。 

卷之二十三内伤门
治法
属性:内伤饮食,付药者、受药者皆以为琐末细事,是以所当重者为轻,利害非细。殊不思 
胃气者,荣气也,卫气也,谷气也,清气也,资少阳生发之气也。人之真气衰旺,皆在饮食 
入胃。胃和则谷气上升。谷气者,升腾之气也,乃足少阳胆手少阳元气始发生长万化之别 
名也。饮食一伤,若消导物的对其所伤之物,既消则胃气愈旺,五谷之精华上腾,乃清气为天 
者也。精气神气皆强盛,七神卫护,生气不乏,精益大旺,气血周流,则百病不能侵,虽 
有大风苛毒,弗能害也。此一药之用,其利溥哉! 
易水张先生尝戒不可用峻利食药。食药下咽,未免药丸施化,其标皮之力始开,便 
言空快也,所伤之物已去。若更待一两时辰许,药尽化开,其峻药必有悍性,病去之后,脾 
胃安得不损乎?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当时用枳术丸一药,清化胃中所 
伤,下胃不能即去,须待一两时辰许,食则消化。是先补而 
后化其所伤,则不峻利矣。因用荷叶烧饭为丸,荷叶一物中央空虚,象震卦之体。震者动 
也。人感之,生足少阳甲胆也。甲胆者风也,生化万物之根蒂也。《左传》云∶履端于始, 
序则不愆。人之饮食入胃,荣气上行,即少阳甲胆之气也。其手少阳三焦经,人之元气也。 
手足同法,便是少阳元气生发也。胃气、谷气、元气、甲胆上升之气,一也。异名虽多, 
止是胃气上升者也。 
若内伤脾胃以辛热之物、酒肉之类,自觉不快,觅药于医者。此风习以为常。医者亦 
不问所伤,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热药之类下之,大便下则物去,遗留食之热性、药之热性, 
重伤元气,七神不炽。经云∶热伤气,正谓此也。其人必无气以动而热困,四肢不举,传 
变诸疾不可胜数,使人真气自此衰矣。 
若伤生冷硬物,世医或用大黄牵牛二味大寒药投之,物随药下,所伤去矣,遗留食 
之寒性、药之寒性,重泻其阳。阳去则皮肤筋肉血脉无所根据倚,便为虚损之证。论言及此, 
令人寒心。夫辛辣气薄之药,无故不可乱服,非止牵牛而已。至真要大论云∶五味入口,各 
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克伐泻也。辛味下咽,先攻泻肺之正气。正气者,真气元气也。其 
牵牛之辛辣猛烈,夺人尤甚。饮食所伤,脾胃受邪,当以苦味泻其肠胃可也。肺与元气何 
罪之有?夫牵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况胃主血,为物所伤。物者,有形之物也,皆 
血病。血病泻气,此其二也。且饮食伤于中焦,止合克化消导其食。重泻上焦肺中已虚 
之气,此其三也。食伤肠胃,当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实、大黄苦寒之物以治有形是 
也。反以辛辣牵牛散泻真气,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针经》有云∶外来客邪风寒伤人五脏, 
若误泻胃气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若内伤脾胃,反泻五脏必死,误补 
亦死。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今内伤肠胃,是谓六腑不足之病,反泻上焦虚无肺气。肺 
者五脏之一数也,为牵牛之类朝损暮损,其元气消耗,此乃暗中折人寿数,犯大禁五也,良 
可哀哉! 
又曰∶胃恶热而喜清,大肠恶清冷而喜热。两者不和,何以调之?岐伯曰∶调此者, 
衣服饮食亦有适宜。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 。寒温中适,故 
气将持,乃不致邪辟。详见本经。是必有因 
用,岂可用俱寒俱热之食药致损者欤? 
经云∶内伤者,其气口脉反大于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经用药。又曰∶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如但食不纳,恶心欲吐者,不问一倍二倍,不当止与瓜蒂散 
吐之,但以指或以物探去之。若所伤之物去不尽者,更诊其脉,问其所伤,以食药去之,以 
应塞因塞用,又谓之寒因寒用。泻而下降,乃应太阴之用。其中更加升发之药,令其元气上 
升,塞因塞用,因曲而为之直。何为曲?内伤胃气是也。何为直?而生发胃气是也。因治其 
饮食之内伤,而使生气增益,胃气完复,此乃因曲而为之直也。 
若根据分经用药,其所伤之物,寒热温凉,生硬柔软,所伤不一,难立定法,只随所伤之 
物不同,各立治法,临时加减用之。其用药又当问诸病患从来禀气盛衰,所伤寒物热物。是 
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破气药;若乘饥困而食之耶,当益胃气;或为人所勉劝,强食之,宜损 
血而益气也。诊其脉候,伤在何脏,方可与对病之药,岂可妄泄天真生气以轻丧身宝乎? 
且如先食热而不伤,继之以寒物,因后食致前食亦不消化而伤者,当问热食寒食,孰多孰少, 
则药亦宜合其寒热而与之,则荣卫之气必得周流。但凡一一对证与之,无不取验。 
丹溪曰∶世之病,内伤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邪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皆当以 
补元气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如虚气甚者,补中益气汤少加附子,以行参、 之功;挟 
痰者,补中益气加半夏,更以竹沥姜汁传送。 
戴氏曰∶凡内外兼证,或内伤重而外感轻者,为内伤挟外感证,治宜先补益而后散邪, 
或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治,加散邪药,当以六经脉证参究,加本经药各治之。或外感重而内伤 
轻者,为外感挟内伤证,治法宜先散邪而后补益,或以辛凉等解散药为君,而以参、术、茯 
苓、芎、归等药为臣使,是其治也。 
有内伤发斑,因胃虚热甚,虚火游行于外,亦有痰者,火则补而降之,痰热则微汗而 
散之,切不可下。 
内伤烦躁,因血少不能润,理宜养阴。烦躁不得眠者,六一散加牛黄。似伤寒烦躁不 
绝声,汗后复热,脉细数,五七日不睡,补中益气汤倍人参,用竹叶同煎。甚者加麦门冬、五 
味子、知母。似伤寒至五七日,汗后烦躁吃水者,补中益气加附子。似伤寒三战后,劳乏烦躁 
昏倦,四君子汤加当归、黄 、知母、麦门冬、五味子。甚者脉细数无序,三更后吃水至天 
明,此乃元气虚,加竹沥大剂服之。 
内伤病舌黑燥便泄,食在大肠,烦躁夜不安,宜防风当归饮下之。内伤病退后烦渴不 
解者,有余热在肺,参、苓、甘草少加姜汁冷服,虚甚者用人参汤。 

卷之二十三内伤门
药方
属性:(东垣)x补中益气汤x 治内伤劳役,元气下陷发热,一切内虚,口不知味,四肢无力,倦 
怠嗜卧,蒸蒸发热者,服一二剂气利微汗而愈。 
黄 (热甚者,一钱) 人参(一钱) 白术 当归(各七分) 陈皮 甘草(炙。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上咀,水二盏煎一盏,去渣温服。伤重者二服而愈。 
按东垣立方本旨云∶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 
须用黄 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 
自汗上喘气短,损其元气,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 
气。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白术、甘草,甘温除胃中热, 
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升麻柴胡以引之。黄 、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 
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干,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 
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 
用也。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 
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主 
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 。 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 
温之剂生阳气,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 
烦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固之则愈。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顶痛脑痛加 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头痛有痰,沉重惰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 肘臂外后 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七分)、 
本(五分)、甘草(五分)、益元气而泻火邪。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 
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粒)。 
嗌痛项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干咽干者加干葛(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粒)、麦门冬(五分)。 
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五分),秋凉亦加之。 
夏月天温咳嗽加佛耳草、款冬花(各五分)。 
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黄 ,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痰或气涩,加青皮、木香(各三分)、陈皮(五分),此三味为法。 
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各五分),夏月加黄芩、黄连(各五分)。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 
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仁、草豆蔻是也。 
心下痞闷加枳实、黄连(各一钱)。腹中痞加枳实、木香、砂仁(各五分)、浓朴(七分)。 
如天寒,少加干姜或桂。 
能食而心痞者,加黄连、枳实(各三分)。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各八分)。脉 
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腹中痛加白芍 
药(五分)、甘草(三分)。如恶寒冷痛,加中桂(五分)。 
夏月腹痛,不恶寒,恶热者,加黄芩、甘草(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 
也。如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 
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