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86-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

第41章

686-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第41章

小说: 686-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服药2剂,诸证均减,惟仍心烦失眠,舌苔黄,脉弦数。宗效不更方意,又思舌苔黄,胃家有热者,酌加芦荟4克,青皮10克,赤芍10克。
服药2剂,睡眠大增,心烦胸满骤减,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无异常。继服7剂,诸证均失,愈。
某医问:老师本病为何始用清暑益气,后用龙胆泻肝?答曰:清暑益气治束支传导阻滞为过去屡试屡验之方,今用于本患者乃根据不成熟的经验而用之,及至碰钉子以后,始忆仲景之训,乃遵其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改用龙胆泻肝汤,药后果然效如桴鼓,实乃教训也。
窦房结阻滞
1.脾肾阳虚,湿浊不化,但予补气,不去温阳化湿,其病不愈
鄂××,男,45岁。
半个月以前,在院中站立说话时,突然感到心中空虚,极度疲乏软弱,头晕不能站立而摔倒在地,经过抢救神志才逐渐清醒,当时并没有引起大的注意,数天后又如此发作1次,清醒后仍一直头晕不能站立,软弱乏力,四肢厥冷,脉搏才1分钟2~5次,有时甚至长时间不见跳动1次。某医诊为气虚所致,予大剂独参汤治之不效,乃转至某院进行治疗。心电图明显异常,诊为窦房结暂停。因该院抢救措施较差,要求其再转院治疗。但患者及其家属反复要求,不得不请中医会诊。审其精神疲惫,头晕不能站坐,肢冷,脉迟缓而微紧。综合脉证,思之:脉迟缓者,脾肾阳虚不能温煦头目,湿浊不化也,治宜温脾肾化寒湿可也。又思《金匮》“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因予术附汤。处方:附子10克,白术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10克。
服药1剂,头晕乏力好转,精神增加;继服6剂,头晕乏力消失,脉由每分钟5次增至65次。为了进一步确诊,又至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心电图连续3次均正常。
2.气阴俱虚,痰湿内郁,反予温阳除湿,其病不愈
邵××,女,54岁。
3天前,正在工作过程中,突然感到头晕目眩,软弱乏力而晕倒在地,不久即完全清醒,但清醒后仍然感到极度乏力,头晕目眩,次日又连续晕倒,神志不清2次。乃急至某院检查治疗,确诊为窦房结暂停。要求住院治疗。然因各种原因不能住院,邀中医以中药试之。察其除上证外,并见其数日失眠心悸,烦躁易怒,咽喉干而有异物阻塞感,舌苔白,脉濡弱迟缓。再询其进药否?答曰:除西药外,并曾服人参四逆汤,但服药后反觉更加头晕不适。综合脉证,思之:此乃气阴两虚,痰郁气结之证,而非阳虚也。乃予补气养阴,理气化痰。处方:黄芪15克,当归6克,人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地10克。
药进1小时后,精神好转,头晕减轻,服药3剂后,诸证大减,精神倍增,继服30剂,愈。
预激综合征
1.胶于西医病名,不遵中医辨证,病在肝而治心,其病难愈
何××,男,45岁。
头晕头胀,心烦心悸,阵发性晕厥7~8年。经数个医院检查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先用西药治疗3~4年不效,乃再请中医配合治疗。近3~4年来,有云肝阳上亢而予养阴平肝者,有云心血不足而予补气养血者,有云心血不足而予养心安神者,虽服药近千剂而效果仍不显著。细审其证,头晕头胀,心烦心悸均呈阵发性,发时先感胃脘部有空虚感,继而热气向上冲逆,冲至心胸则心烦心悸,冲至咽喉则窒塞呼吸困难,冲至头则头晕目眩不能站立,甚或突然人事不知而晕倒在地,汗出后即清醒如常人,轻时一月左右一发,重时一日数发,其后经常口苦口干,尤其是劳累,特别是心情不愉快时容易发作,舌苔白,脉弦滑。综合脉证,思之:此仲景《金匮》所说奔豚证也,奔豚一证,《金匮》论治有奔豚、桂枝加桂、苓桂甘枣三方。此证脉弦而滑,弦脉者肝脉也,滑脉者痰热也,合之于症,乃痰火郁结之奔豚汤证也,此证虽与《金匮》所论之奔豚汤证不尽吻合,然其病机相同,故用之可也。为处:川芎10克,当归10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葛根15克,半夏10克,桑皮15克,甘草6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昧子10克。
服药10剂,证减六七;继服4剂,效不再著。再察脉象已转弦紧而数,因思弦紧之脉者寒饮凝聚于三焦,中焦阻塞,寒热并见,乃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为剂。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人参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桂枝10克,茯苓15克,熟军3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
服药1剂,诸证又减,乃连服百剂,诸证全失。
2.胶于《金匮》诸方,不知随证之治,虚者不补,实者不泻,因循误治,难于奏功
尚××,男,40岁。
2年多来,头晕失眠,胸满胸痛,心烦心悸。医诊预激综合征。先用西药治之不效,后又配合中药养血活血、养心安神等剂仍不效,某医询治于余,曰:可参考《金匮》奔豚气篇。2个月后,该医领患者来诊,云:余遍用仲景诸方均无效,其故何也?细审患者,除头晕失眠,胸满胸痛,心烦心悸之外,并见气短乏力,脘腹胀满,纳呆食减,舌苔薄白,脉沉弦细涩。因思其脉沉者郁证也,弦脉者肝脉也,涩脉者滞也瘀也。合之于症,乃气血俱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乃予补气养血以治本,理气活血以治标。处方:黄芪3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人参1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生地10克,黄精10克,薄荷3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夜交藤30克。
服药4剂,头晕失眠,胸满胸痛,心烦心悸,纳呆食减均减,但继续服药至第8剂时,症状不但不再继续改善,至第12剂时症状又见加重。询之:除上证之外,并见咽喉有异物阻塞感,舌苔白,脉濡缓。因思脉濡缓者,气阴两虚,痰气郁结之脉。仲景辨证随证治之者,首重脉耳。治当随脉治之。黄芪15克,当归6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地10克。
连续服药20剂,诸证消失。但停药1个月以后,又因生气而突然头晕胸满,心烦心悸,口苦咽干,舌苔白,脉弦而滑。思之:脉弦者肝脉也,滑者痰热也。综合脉证,乃肝郁气结,痰热不化。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人参10克,黄芩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甘草6克,瓜蒌15克。
服药6剂,诸证消失,心电图正常。
该医云:老师告诉我用奔豚证治法治此病,而老师治之却改弦易辙何也?答曰:根据临床经验来看很多预激综合征可用奔豚证法治疗,但本患者无奔豚证之表现,所以不用奔豚证之治法。最近杂志中经常报道某某西医病名相当于中医某某证,此种说法虽近有理,但不可拘泥也。
急性风湿热与风湿性关节炎
1.见热攻热,不知除湿,不知经络,久治不效
吴××,女,29岁。
发热汗出,关节肿痛半年多。医诊风湿热。先予西药治疗4个多月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滋阴清热、清热凉血等药2个多月仍不效。细审其证,发热汗出,体温38.9℃,疲乏无力,膝、踝、肘、腕、肩关节红肿热痛,行动不便,面色萎黄,舌苔灰,脉滑数。综合脉证,思之:关节肿痛者,湿热也;脉滑数者,痰热也。综合脉证,乃风湿热痹之痰热较盛证也。治宜清热通络,化痰除湿。处方:防己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10克,栀子10克,生薏米15克,半夏10克,晚蚕砂10克,赤小豆10克,片姜黄6克,海桐皮6克。
服药2剂,发热汗出好转,体温38cc,继服10剂,体温正常,发热汗出消失,关节肿痛亦明显消退,又服10剂,诸证全失,查血沉亦恢复正常,后果愈。
某医云:既为风湿热,何用祛风除湿清热而热不减?既见汗出身热何用白虎、银翘而热更炽?答曰:此证乃湿痰胶滞生热,热迫津出之证,前用祛风除湿而过散,后用白虎、银翘虽凉之有余,而化痰除湿不足。今用吴塘宣痹汤取效者,在于其用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化痰湿,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小豆清血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栀子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米淡渗除挛痹,半夏化痰利气,蚕砂化浊道之清气,片姜黄、海桐皮宣络而止痛。
2.但知祛邪,不知正虚,散风伤气,除湿伤阴,久不得治
薛××,女,55岁。
两膝肿痛,发热汗出3个月。医诊风湿热。先用西药治疗2个多月不效,后配中药祛风除湿清热而痛、汗均甚。细审其证,发热汗出,体温38℃,两膝肿痛,疲乏无力,舌苔灰白,脉虚大滑数。综合脉证,思之:脉虚大者,气阴俱虚也;滑数者,痰热也。关节肿痛者,湿热也。治宜补气养阴,除湿清热。处方:黄芪15克,当归6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石斛10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川牛膝10克。
服药7剂,汗出发热均减,精神增加,继服20剂,关节肿痛、发热汗出均消失,又服20剂,愈。
某医云:既为风湿热,何用祛风除湿清热而病剧?答曰:本病脉大,正虚邪实,且以正虚为主,故只可重用扶正,不可重用除邪以伤正也。
3.固于风湿,不管兼证,久久郁甚,风从内生
苏××,女,21岁。
9个月前,在劳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热全身疼痛,其后日渐加重。经查血沉30毫米/小时,抗“O”阳性,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先用西药治疗3个月不效。后又改请中医以除湿散风药治疗6个月,不但不效,反见加重。细审其证,纳呆食减,胸满心烦,头晕失眠,神情抑郁,易哭,全身关节疼痛,舌苔白,脉沉。综合脉证,思之:此虽有风寒湿邪,然以肝郁气滞,郁而化风为主。故当以疏肝理气以治。处方:柴胡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黄芩6克,玫瑰花10克,代代花10克,合欢花15克。先用开水浸泡半小时,再置火上煎煮10分钟即可。
服药4剂,诸证均减;继服40剂,诸证尽失,愈。
4.但知祛风除湿,不知伤血损阴,追虚逐实,血气难复
沈××,女,30岁。
产后关节疼痛10个月。医诊风湿性关节炎。始以西药治之,疼痛不但不减,反而出现胃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继而又请中医治疗。虽然胃痛,恶心呕吐消失,但却出现汗出加剧。特别是近2个月来,指、趾、踝、腕、肘、膝、肩、颈项关节都痛,屈伸关节困难,行动不便,且汗出很多,疲乏无力,口舌干燥。细审其所用之药除西药外,中药多为祛风散寒除湿之剂。舌苔白,脉沉弦细。综合脉证,思之:此病发于产后,又久用祛风除湿之剂治疗以伤阴血。经云:肝主筋,肝藏血,诸筋者皆会于节。肝血不足,筋失所养,故关节不利而痛。治宜养血理筋,佐以祛风除湿清热。处方:秦艽5克,羌活3克,独活3克,生地40克,熟地15克,防风4克,川芎10克,白芷3克,细辛1克,生石膏1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茯苓6克,甘草10克,白术12克。
服药2剂,疼痛好转,精神增加。某医云:此方祛风湿药竟如此之小,怎能治病。乃将上方中之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加至10克,细辛增至3克。
服药3剂,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