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61-明医指掌 >

第11章

561-明医指掌-第11章

小说: 561-明医指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瘫痪失声音。女人白带男儿浊,经血愆期赤白淋。 
荏苒做成劳瘵病,风痫螈纵手挛筋。遍身习习如芒刺,一线寒牵背脊心。如斯怪异延缠病,都是痰涎里面生。 
【论】夫人之气道,贵乎清顺,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也!若气血津液稍有一时不得营运,则隧道不通, 
凝滞而为痰、为饮,故有五饮之证生焉。盖痰之为病匪一,王隐君备言之。然其原有因热而生痰者,亦有因痰 
而生热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因酒饮而得者, 
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有肾虚不能制火而生者。若热痰则多烦热,风痰多成瘫痪奇证,冷痰多成骨痹,湿痰 
多倦怠软弱,惊痰多成心痛、癫疾,饮疾多成胁痛、臂痛,食积痰多成癖块、痞满,其为病状,种种难名。治 
法∶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积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 
下之。中气虚者,必固中气以运痰,肾气虚者,必壮肾水以制火。古方治痰饮类,用汗、吐、下法,此治其标 
也。若汗、下过多,损其脾胃,则痰易生而转多,诚非王道之治也。莫若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又,痰生于 
脾胃,宜实脾燥湿,使脾胃调和,饮食运化而痰自不生,此治其本也。 
【脉】偏弦为饮,或沉弦滑,或结芤伏,痰饮中节。 
x痰饮x 
痰饮有五。在膈上,瓜蒂散。在肠胃,滚痰丸。在经络及四肢,皮里膜外,姜汁、竹沥。在胁下,白芥 
子。二陈汤治一身之痰。导痰汤、坠痰丸、抑痰丸、清膈化痰丸、润下丸,此皆治痰之要药也。 
瓜蒂散 
吐痰之圣药,治在膈上。 
瓜蒂(七十五个) 赤小豆(七十五个) 人参(半两) 甘草(三钱) 
上为末,每用一钱或半钱,空心韭汁汤下,以吐为度。 
滚痰丸 
坠痰之圣药,治在胃肠。 
大黄(酒蒸,八两) 黄芩(酒洗,八两) 沉香(半两) 礞石(一两,捶碎,焰硝 过) 
上为细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虚实加减,茶清送下。 
二陈汤 
总治一身之痰,都管药也。 
陈皮(去白,五钱) 半夏(泡,二钱半) 茯苓(二钱半) 甘草(二钱) 
上锉,一剂,姜三片,水煎服。 
湿痰,加苍术、白术。寒痰,倍半夏,甚者,加麻黄、细辛、乌、附之类。痰厥头痛,亦加半夏。风痰, 
加南星、枳壳、白附子、天麻、僵蚕、牙皂之类。气虚者,更加竹沥;气实加荆沥,俱加姜汁。热痰,加黄芩、 
黄连。痰因火盛逆上,降火为先,加白术、黄芩、软石膏、黄连之类。眩晕、嘈杂者,火动其痰也,加山栀、 
黄芩、黄连。血虚有痰,加天门冬、知母、栝蒌仁、竹沥、姜汁。滞血者,更加黄芩、白芍药、桑白皮。血滞 
不行,中焦有饮者,取竹沥加生姜、韭汁,饮三、五杯,必胸中躁烦不宁后愈。气虚有痰,加人参、白术。脾 
虚者,加白术、白芍药、神曲、麦芽、升麻。内伤挟痰,加人参、黄 、白术,姜汁传送。食积痰者,加神曲、 
麦芽、山楂、炒黄连、枳实。老痰,加海石、半夏、栝蒌仁、香附米、连翘。 
导痰汤 
即二陈汤加南星(二钱,姜制) 枳壳(二钱,去穣) 
坠痰丸 
治痰饮。 
黑丑(头末二两) 枳实(炒,一两半) 白矾(三钱,枯半) 朴硝(二钱,风化) 枳壳(炒,一两半) 
牙皂(一钱,酒炒) 
上为末,萝卜汁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鸡鸣时服,初则有粪,后则有痰。 
抑痰丸 
栝蒌仁(一两) 半夏(二钱,汤泡) 贝母(三钱,去心) 
上为末,蒸饼丸,如麻子大,每服一百丸,姜汤送下。 
清膈化痰丸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黄柏(半两) 山栀(半两) 香附(一两半) 苍术(二两) 
上为末,蒸饼丸,如绿豆大,白汤送下。 
润下丸 
降痰甚妙。 
南星(一两) 半夏(二两,各根据橘红制法) 黄芩(一两) 黄连(一两) 甘草(炙,一两) 橘红 
(半斤,以水化盐五钱,拌令得所,煮干烘燥) 
上为末,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 
x风痰x 
风痰多见半身不遂,口眼 斜,筋挛,语涩,癫狂,麻痹,眩晕之病。天麻、白附子、牛黄、胆星、姜制 
半夏、牙皂、僵蚕、天竺黄治之。丹溪以竹沥入痰药化风痰,以稀涎散吐风痰。 
稀涎散(方见中风条。) 
x湿痰x 
肥人多湿多痰。盖湿胜则生痰,故湿多见倦怠,痿弱,泄痢,肿胀之证。苍术、白术、南星、半夏、海 
粉、陈皮,湿痰之要药也。青礞石丸最能消食积,化湿痰。若湿痰甚, 
喘急者,千缗汤。白浊,因湿痰者,珍珠粉丸。湿痰兼风热,中和丸。星夏蛤粉丸最燥湿痰。 
青礞石丸 
风化硝(提净,三钱,冬月袋盛风化) 青礞石(捣碎,五钱,焰硝等分,同 金色,另研) 南星(五 
钱) 半夏(五钱) 茯苓(五钱) 黄芩(五钱) 
上为末,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千缗汤(方见喘条。) 
珍珠粉丸(方见白浊条。) 
中和丸 
治湿热气痰。 
苍术 黄芩 半夏 香附(各等分) 
上为末,粥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星夏蛤粉丸 
燥湿痰,亦治白浊因痰者。 
南星(一两) 半夏(一两) 青黛(一两) 苍术(一两) 蛤粉(二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 
x火痰x 
火痰者,痰因火盛也。盖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未有有痰而无火,未有有火而无痰者也。痰少则 
能养胃,火少则能健脾。痰胜,则泛滥洋溢,以生诸病。火胜,则煎熬攻击,以生诸病。痰随火而升降,火领 
痰而横行。火者,助痰为虐之贼也。然亦各有所借∶火借气于五脏,而势始盛;痰借液于五味,而形乃成。气 
有余,则化为火;液有余,则化为痰。气能发火,火能役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也。治火之 
药,如∶芩、连、白术、青黛、软石膏等。火降,然后治痰。眩晕嘈杂者,是火动其痰也,二陈加芩、连、山 
栀。噫气吞酸者,是痰因火上逆也,茱连丸,或 
二陈加南星、芩、连、青黛。火盛生痰者,润下丸。痰稠浊,吐咯不出者,是火郁其痰,清膈化痰丸、栀子金 
花丸主之。 
茱连丸(方见火条。) 
栀子金花丸(方见火条。) 
x食积痰x 
脾胃受伤,清气陷下,饮食不化,痰易生而多者,枳实、白术、曲 、半夏、陈皮、茯苓之类,是治其本 
也,或枳术丸加橘、半、曲 。脾胃虚者,六君子加升麻提起。内伤挟痰者,必用黄 、白术、陈皮、半夏, 
姜汁竹沥传送。食积痰,实者,坠痰丸;若虚,煎补气药送下。食积痰饮,喘急者,黄栝蒌丸,或青礞石丸。 
枳术丸(方见内伤条。)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方见脾胃条。) 
黄栝蒌丸 
栝蒌仁 半夏(姜制) 山楂 神曲(炒,各等分) 
上为末,栝蒌水丸,如绿豆大,姜汤竹沥送下二、三十丸。 
青礞石丸(方见前湿痰。) 
x老痰x(附郁痰) 
老痰者,积久稠粘,咯吐不出。惟在开其郁,降其火,顺其气,软其坚,化凝结之痰,缓以治之,庶可取 
效。故宜海石、香附、栝蒌、半夏、贝母、芒硝、桔梗、五倍子之类。王汝言化痰丸、润下丸、青礞石丸皆能 
治老痰也。 
郁痰吐咯不出者,以苦梗开之,或用二陈汤探吐,鹅翎搅,去其痰,或用盐汤探吐。 
王汝言化痰丸 
天门冬(一两) 黄芩(酒炒,一两) 海粉(另研,一两) 栝蒌仁(另研,去油,一两) 橘红 
(一两) 桔梗(五钱) 连翘(五钱) 香附(盐水浸周时,炒,五钱) 青黛(另研,二钱) 芒硝(另研, 
三钱,风化用) 
上为极细末,炼蜜,入姜汁少许,丸如小圆眼大,噙化一丸。或嚼烂,清汤细咽下。或丸如黍米大,淡 
姜汤送下五、六十丸。 

卷三
郁证四
属性:【歌】气血冲和安有患,若还抑郁病相寻。湿痰气血热兼食,六郁之形体认真。 
【论】夫人之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抑郁,诸病生焉。故人之诸病,多生于六郁。盖郁者,结聚而 
不发越之谓。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不得变化,所以传化失常而六郁之病生焉。六郁者,气、血、湿、 
热、食、痰所郁也,而其状不一,开具于左∶盖诸郁之脉皆沉,沉则为郁故也,但其兼芤、涩、数、紧、滑、 
缓之不同耳。丹溪云∶病之属郁者常八、九,看所挟,以开导之可也,故制越鞠丸通疗之。 
越鞠丸(一名芎术丸) 
苍术 香附 抚芎 神曲 栀子(各等分) 
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温水下,每服五钱。 
x气郁x 
其状胸满胁肋胀痛,脉沉而涩,用二陈汤加香附、抚芎、苍术。气实者,加枳实、浓朴、砂仁、山栀、青 
皮、木香之类。 
二陈汤(方见痰证条。) 
x湿郁x 
其状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而细缓, 
身体重,头重痛是也。白芷、苍术、川芎、茯苓、香附,或升阳除湿汤主之。 
升阳除湿汤(方见湿证条。) 
x血郁x 
其状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涩而芤,四物汤加桃仁、红花、青黛、抚芎、香附,或子和越鞠丸合四物汤治之。 
四物汤(方见血证条。) 
子和越鞠丸 
桃仁(去皮尖) 红花 香附(醋制) 抚芎 青黛(各等分) 
上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汤送下。 
x痰郁x 
其状动则喘,寸口脉沉而滑,二陈汤加海石、南星、香附、栝蒌仁、半夏,或王汝言化痰丸、润下丸。 
二陈汤(方见痰证条。) 
王汝言化痰丸(方见痰证条。) 
润下丸(方见痰证条。) 
x火郁x 
其状瞀闷,小便赤涩,脉沉而数,骨髓中热,肌痹热,扪之烙手,逍遥散加山栀、香附、青黛、抚芎、贝 
母、苍木,或火郁汤。 
逍遥散(方见火证条。) 
火郁汤(方见火证条。) 
x食郁x 
其状嗳酸,胸满腹胀,不能食,或呕酸水,恶闻食气,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或沉缓而大,保和丸加 
枳实、麦芽、砂仁、香附之类。 
保和丸(方见伤食条。) 
达按∶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成郁。虽则气用四君,血用四物,痰用二 
陈,必以开郁药佐之,是得治法之大要也。 

卷三
发热证五
属性:【歌】外感内伤皆发热,阳虚阴虚良有说。火郁发热自不同,烦热骨蒸须审别。 
【论】夫外感发热,则人迎脉盛,有表证,翕翕发热, 然热,明知其热在外也,汗之而已。内伤饮 
食发热者,气口脉紧盛,胸满噫气,蒸蒸然热,明知其热在里也,消导则自已。劳役内伤发热者,脉虚而弱, 
四肢怠惰无力,不恶寒,自汗出,明知其无表里证,虚热也,补养则热退。阳虚发热者,不任风寒,自汗,脉 
大而无力。阴虚发热者,脉数而无力,作于下午。阴分郁热者,手足心热,肌肤不甚热,热不伸越也。烦热者, 
即虚烦躁热也。劳热者,其热者骨,骨蒸热是也。若此看,表里虚实之迥别,临证当明辨也。 
x外感发热x 
外感寒邪,无汗恶寒,麻黄汤。感风邪,有汗恶风,桂枝汤。时暴感风寒,参苏饮。 
麻黄汤 
麻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