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黄帝内经太素 >

第87章

-黄帝内经太素-第87章

小说: -黄帝内经太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气之所发大椎穴者。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三阳督脉之会也。平按∶固痛《灵枢》、《甲乙》 
作苦痛。注筋两据经文应作两筋。)阴乔阳乔,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兑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二乔皆起于足,行至于目,是为二乔同向上行,何以称阳入阴出也?人之 
呼气出为阳也,吸气入为阴也,故呼气之时,在口为出,于头足亦出;吸气之时,在口称入,于头 
足亦入。今于目 言阴阳出入,以相交会目得明也。所以阳盛目张不能合,阴盛则目瞑不得开, 
宜取此二乔也。平按∶乔《灵枢》、《甲乙》作跷。阳入阴出《灵枢》作阳入阴阴出阳,兑作锐。 
《甲乙》作阳气绝乃瞑,阴气绝则眠。)寒厥,取阳明、少 
阴于足,留之。(失逆寒气从足而上,令足逆冷,可取足少阴脉太溪,太溪在足内踝后骨上动脉 
陷中;取足阳明脉解溪,解溪在足冲阳后一寸半。平按∶《灵枢》、《甲乙》寒厥一节在热厥后。)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失逆热气从足起者,可取足少阳络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别走厥阴者,及 
足太阴脉疗主病者也。舌纵涎下烦 ,取足少阴。(足少阴脉从足心上行属肾络膀胱,贯肝膈 
入肺,循喉咙挟舌本,支者从肺络心注胸中,故其脉厥热,涎下心中烦 ,取足少阴然谷穴。然 
谷,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也。平按∶《甲乙》涎作HT , 作闷,取足少阴作阴交主之。)振 
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 ,取手太阴。(洒音洗。手太阴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 
口上膈属肺,别者上出缺盆,循喉咙合手阳明,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肺以恶寒故虚,病振 
寒鼓颔也。循胃属肺,故腹胀烦 。 音闷。可取手太阴少商穴。少商,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 
角如韭叶。平按∶《甲乙》洒洒作 , 作闷。注循胃口,循袁刻作从。)刺虚者,刺其去也; 
(谓营卫气已过之处为去,故去者虚也,补之令实。)刺实者,刺其来也。(谓营卫气所至之处 
为来,故来者为实,泻之使虚也。)春取络脉,(春时肝气始生,风疾气急,经气尚深,故取络 
脉分肉之间,疗人皮肤之中病也。)夏取分腠,(夏时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流于经隧沟洫, 
熏热分腠,内至于经,故取分腠,以去肌肉之病也。)秋取气口,(秋时肺气将敛,阳气在合, 
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故取气口,以疗筋脉之病,气口即合也。)冬取经输,(冬时 
肾气方闭,阳气衰,少阴气紧,太阳沉,故取经井之输以下阴气,取荥输实于阳气,疗于骨髓五 
脏之病也。平按∶输《甲乙》作俞,下同。)凡此四时,各以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 
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齐音剂也。)身有五部∶伏兔一;(伏兔在膝上六寸起 
肉,足阳明气发,禁不可灸,又不言得针,此要禁为第一部,故生痈疽者死也。)腓二,腓者 
也;(腓音肥。承筋一名 肠,一名直肠,脉在 中央陷中,足阳明太阳气所发,禁不可刺,故 
为要害之处,生痈疽者死也。平按∶《甲乙》腓作 ,无腓者 也四字。《灵枢》 也作 也。) 
背三;(自要输以上二十一椎两箱称背,去脏腑甚近,皮肉至薄,若生痈疽,陷而必死也。)五 
脏之输四;(五脏手足二十五输,当于输穴生痈疽者死也。)项五,(项之前曰颈,后曰项,三阳 
督脉在项,故项生痈疽致死也。)五部有痈疽者死。(痈疽害甚,故生人之要处致死。)病始手 
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以下言疗热病取脉先后。热病等所起,起于四肢及头,故病 
起两手者,可取手阳明井商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以手阳明谷气盛也;及手太 
阴孔最,在腕上七寸也。)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有热等病起于头者,可取于项 
足太阳脉天柱之穴,天柱在挟项后发际大筋外陷也。)病始足 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病起 
足者,可取阳明合三里穴,三里在膝下三寸 外廉。平按∶《灵枢》、《甲乙》 作胫。)臂太 
阴可出汗,(手太阴脉主气,故出汗取之也。平按∶出汗《灵枢》作汗出,下同。)足阳明可出 
汗。(足阳明主水谷,多气血,故出汗取之。)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 
止之于阴。(取阴脉出汗不止,可取阳脉所主之穴止;若取阳脉出汗不止,可取阴脉所主之穴止 
之也。平按∶《甲乙》无两于字。)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 
而,致气则生为痈疡。(凡行针要害,无过二种∶一种者,刺中于病补泻不以时去针,则泄人 
精气;刺之不中于病,即便去针,以伤良肉,故致气聚。精泄益虚,故病甚虚 。 ,怯也。气聚不散,为痈为疡也。) 



卷第二十六·寒热

痈疽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此其候也黄帝曰善,见《灵枢》卷十二第八十一《痈疽》篇。又自篇首 
至藏伤故死矣,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九上编。又自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至此其候也黄帝曰善, 
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九下编。又自黄帝问于岐伯曰有病痈肿致痛至可使全黄帝曰善,见《素问》 
卷十三第四十《腹中论》篇。又自黄帝问曰诸痈肿筋挛至末,见《素问》卷五第十七《脉要精微 
论》篇,《甲乙》同上。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上焦出卫气, 
卫气为阳,故在分肉能温之也。气润骨节,骨节脑髓皆悉滋长,故为养也。令腠理无痈,故为通。)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孙络,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满乃注 
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出气,谓营气也。经络及孙络有内有外,内在脏腑,外在筋骨肉间。 
谷入于胃,精液渗诸孙络,入于大络,大络入经,流注于外。外之孙络,以受于寒温四时之气,入 
络行经以注于内。令明水谷津液,入于孙络,乃至于经也。内外经络行于脏腑,脏腑气和乃得生 
也。平按∶露《甲乙》作雾。孙络二字《灵枢》、《甲乙》不重。而赤《甲乙》作赤而。先满满 
乃注于络脉《灵枢》作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甲乙》满字不重。络脉下重络脉二字。注渗 
诸孙络,诸袁刻作于。)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协议,不得休止。(张, 
□张也。阴,营气也。阳,卫气也。神之动也故出入息动,息之动也营卫气行,营卫气行必有经 
纪,营卫周行道理,人与天道同运,天运非常之道故不休也。平按∶《甲乙》已张作乃张,乃行 
作而行。)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 
已调,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期有远近, 
何以度之,可得闻乎?(切,专志也。用心专至,调虚实也。泻者□顺于虚,专去盛实,泻之甚 
者,则不足也。气至因而疾泻,则便气盛。气至留而不泻,则针与气先后不相得也。若顺实唯去 
于虚,补之甚者,则有余也。是以切而调之者,得之于心,不可过虚实也。故善调者,补泻血气, 
使形与神相保守也。持者,保守也。如此调养,血气平与不平,言已知之;然犹未通痈疽三种之 
论,故请所闻。平按∶形神《灵枢》作形气,《甲乙》作神气。平与不平《甲乙》作至与不至。) 
岐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此言天有度数,地有经纪。)故天宿失度,日 
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 不成,五谷不殖,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别离异 
处。( ,采古切,草名也,亦节枯也。此言天度地纪有失致损也。平按∶ 《灵枢》作 ,注云∶ 
“鱼饥切。”详《玉篇》 本作宜,鹿葱也。《广韵》 
,采古切,草死也。与杨注节枯之意同,较 义为长。)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营卫, 
同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此言人之血气合于天地。平按∶《甲乙》星宿作天宿。)寒 
气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 
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煎枯 
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营,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此言血气行失,有损有病也。 
平按∶煎枯空虚《灵枢》作血枯空虚,《甲乙》作“则筋骨枯空,枯空”。《灵枢》营作荣,《甲 
乙》作亲,经脉作经络,故死作则死。)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凡有三问∶一问 
痈疽形状,二问痈疽死生忌日,三问痈疽名字也。)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 
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已已,则含豕膏,毋冷食,三日而已。(下答 
痈疽形状及名并所发处,合二十一种∶一十八种有名有状,有所发处;三种但有所发之处,无名 
与状。二十一种中,七种无死生忌日,余十四种皆有忌日。凡痈疽所生,皆以寒气客于经络之中, 
令血凝涩不通,卫气归之,寒极化为热气,□成痈疽,腐肉为痈,烂筋坏骨为疽,轻者疗之可生, 
重者伤脏致死。名猛疽等,痈疽之名,圣人见其所由立之名状如下,随变为形,亦应不可胜数也。 
近代医人,元不识本名之旨,随意立称,不可为信。嗌,咽也。寒气客脉之处,即发热以为痈疽, 
无常处也。平按∶泻已已,《灵枢》无两已字,《甲乙》作脓泻已。《灵枢》、《甲乙》含作合, 
膏下无毋宇。注热气下原缺一字,袁刻作郁积二字,不合,谨空一格。)发于颈,名 
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泉液,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项前曰颈。平按∶泉《灵枢》、《甲乙》作渊,说见前。)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铄, 
其色不乐,项痛而刺以针,烦心者,死不治。(脑后白项。平按∶阳气《灵枢》作阳留。《甲乙》 
留项作溜项。铄《灵枢》、《甲乙》作烁。项痛而刺以针,《灵枢》刺上有如字,《甲乙》作脑 
项痛如刺以针。《灵枢》治上有可字。)发于肩及 ,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 
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逆 之。(肩前臂上 肉名 。)发于掖下赤坚,名曰米疽,治 
之砭石,欲细而长,数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砭,甫廉反,HT 同,以石刺病也。 
欲细而长者,伤形深也。平按∶《灵枢》、《甲乙》坚下有者字,治之下有以字,数砭作疏砭。注 
HT同二字袁刻脱。)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侠瘿,急治之。(马刀亦谓痈不脓溃者是也。颈前曰 
婴也。)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井疽起 
三四日,不疗下入腹,寒热不去十日死也。平按∶发于胁上《灵枢》、《甲乙》有“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