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我们的八十年代 >

第46章

我们的八十年代-第46章

小说: 我们的八十年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侠的“迷踪拳”一下子红遍了大江南北,即便是偏远的内地,也能看到年轻后生嘴里哼着蹩脚的粤语,手脚比划着霍师傅的招式;与这种尚武之风相映成趣的是,经过了一年多的起步发展,西北地区一本温情脉脉的杂志《读者文摘》——现改名《读者》——在这一年脱颖而出,成了当时中国风靡一时的杂志。这本充满温馨隽永浪漫亲情的励志读物,无条件地征服了以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的广大读者群。十多年后的今天,它已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而昔日的“读者”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狂热不免暗叫一声惭愧。


八十年代的流行词汇遗落在岁月烟尘里的言语(4)

    大哥大    
    “大哥大”一词创源于南方,但很快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一种显示身份的流行语。    
    新中国成立前旧上海黑社会中,一般把其头目称作“大哥”,后来“大哥”一词就泛指某一领域里的顶尖权威人物。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首先让南方人的腰包鼓了起来,似乎一夜之间遍地是大款。大家都有钱,但总要分多少,于是那些大款里的大款、富翁中的富翁就被称作“大哥大”,意即比大哥档次还要高一级。八十年代中期,当代最先进的通信工具——无线手持自动电话开始进入我国市场,由于其高技术含量,只有那些商界“大哥大”级的人物才用得起,所以手持电话便物随主贵,被形象地冠以“大哥大”的美名。“大哥大”的意义相当明确:第一,机身很大;第二,因为大,所以具有醒目的炫耀效果;第三,拥有的人很少,于是持有的人很“牛”;第四,它是一面浮华的双面镜,一面照出别人的寒酸,一面显示自己的辉煌。    
    那时候,谁手握“大哥大”,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有些人专找人多的地方打,眉飞色舞,唾沫四溅。如今,科技进步,手机越来越小,掌可盈握,所谓的“大哥大”早已消隐了痕迹。    
    老板    
    老板是对拥有私人店铺、公司产业的人的称呼。尤其在旧上海,老板是对生意人的一种尊称,社交场合见面一拱手:“某老板,发财发财。”新中国成立后,“老板”这一代表私有制经济的称呼逐渐销声匿迹,因为没有了使用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私有企业主、个体户队伍成为社会上一个新的阶层。如何称呼他们规模大点的产业可以用厂长、经理等职位来称呼,但大部分个体经济规模较小,有的只不过是一个小摊位。于是,“老板”这一称呼再度出现,流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走在大街上,经常会听到:“老板,这衣服多少钱”“老板,我要一杯珍珠奶茶。”“老板,这大蒜多少钱一斤?”被称呼者和称呼者都神态自若。至此,“老板”一词开始泛滥,“三教九流,贩夫走卒”都能与它搭上界,它像一张烫着金粉的破纸絮,彻底掉了身价。    
    生猛海鲜    
    南方经济崛起的一个征兆就是粤菜酒楼开遍全国,家家打出的招牌都是“生猛海鲜每日空运”,吃粤菜成为时尚,因为它档次高、服务好,很符合先富起来的万元户显富摆谱儿的心理,又能体现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珠三角的老板们爱饮洋酒以抬身价,所以“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的广告语,也随生猛海鲜一起风靡全国。生猛海鲜拉动了近二十年来第一次高消费的饮食潮,但用公款暴撮生猛海鲜大受抨击后,生猛海鲜淡出,“四菜一汤”当道,不过有名无实,很快也被遗忘。    
    民工潮    
    “民工潮”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每年农历正月前后,浩浩荡荡的民工大军南下北上,东奔西跑,铁路、公路车流如水,交织成一股逾月不退的“春运潮”。过去人们总说农村是个大海绵,如今“民工潮”浪打浪地涌出来,拍打着城市的门户。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每一个角落,也强烈震撼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一部分不满现状的农民背起行囊,离开家园走天涯、闯天下。于是,农村一度出现了“送出一人,全家脱贫”的诱人景象,也带动了更多的农民源源不断地走出家乡,进入城市,最终涌动成潮。民工潮的奔涌,是一个跨世纪的壮举。民工的跨省流动总的看是一巨大的历史进步,这种劳动力的自发调节和平衡,既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脱贫步伐,也极大地支援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当然,民工进城,由于文化的碰撞、生存方式的激变,他们给城镇带去活力的同时,也带去了纷乱和冲突,给城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带来一系列有待解决的课题。民工潮方兴未艾,经由各种渠道的疏导和管理,民工流动趋向有序,呈现出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大好形势。社会应该为这些勇敢的农民喝彩。    
    人体、侃大山    
    1979年10月,首都国际机场候机大厅壁画上那几个裸女曾经引发出超出人体本身的震撼力。九年后的1988年12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油画人体大展,成千上万的参观者(日平均观众超过1.2万)使平日清静的艺术宫殿变得像个大集市,虽说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模特儿与画院之间的纠纷闹得沸沸扬扬,但如果人们没有对人体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兴趣,你们自家的那点事儿谁会搭理?与此同时,这一年因为王朔小说的流行而渐成时尚的“侃”反映的则是一种玩世的社会心态。一部分人穿着“文化衫”招摇过市,而更多的人则沉溺于“侃大山”的言语快感之中。种种烦恼、郁闷都在这种亦庄亦谐的调侃中得到了释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