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

第203章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第203章

小说: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为九个层次。前五层属于公元前3000至2000年。其中被谢里曼当作〃荷马的特洛伊〃的第二层;最为富庶;它的实际年代是在公元前2500年—2200年间;早于特洛伊战争发生时间1000年左右。德普费尔得认为第六层(公元前1800—前1300年)是阿开亚人攻陷的特洛伊城。这一层的居民与前五层显然不同。他们会养马;善纺织;懂得希腊大陆上曾风靡一时的米尼亚陶制作工艺;后来还输入迈锡尼ⅢB风格的陶器。当时;城中可能有王宫;王宫外有大量房屋。1932年到1938年;美国考古队在布莱根领导下再度发掘特洛伊。他们认为;该址第六层毁于地震;有火山喷发的迹象为证;地震造成的裂缝、建筑物移位等清晰可见。特洛伊遗址第七层a(公元前1300—前1260年)才是荷马史诗中的普里阿姆的城。这个城是在第六层的基础上建起来的;文化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此城是突然毁灭的;但不是由于地震;很
可能毁于战火。城中房屋密集;屋中有大量可以储备食品和水的器皿;说明曾有许多人在城里避难。一些房中和街道上有众多骸骨;可能是该城被困日久、最后沦陷的证明。当时的刀光剑影兵火混乱是如何震慑人心;可想而知。
若真的有过特洛伊战争;只能发生在这里。
但是;谁毁了特洛伊?
布莱根认为是阿开亚人及其同盟者。芬利却指出;布莱根没有拿出什么证据或提示什么迹象说明有过那样的阿开亚人联盟或特洛伊同盟。他认为修昔的底斯的话也不足以证明特洛伊战争的实在性。他说;修昔的底斯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坐下来;想一想怎么看待传说;而我们倒比他强;可以靠考古材料;靠埃及、北叙利亚和赫梯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芬利问道;当时的希腊大陆上;曾经繁荣昌盛的迈锡尼文明已到了最后阶段;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怎么能抽出兵力大举远征呢?所以;特洛伊战争发生的年代应再考虑。
芬利认为特洛伊遗址第七层a之陷发生在公元前1200—前1190年。若有过特洛伊之战也应在第七层b;但这层的情形与荷马的描写差距太大。这层初期没什么大变化;有一些迈锡尼ⅢC风格的陶器;随后有新人来。新人来自色雷斯或多瑙河流域。希腊人没有在特洛伊立足;战后也没有开辟新商路。
所以;芬利主张是北方来的人或加上部分阿开亚人的帮助毁了特洛伊。有人认为芬利证据不足;走得太远了。另一种意见是;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阿开亚人趁赫梯;衰弱之机;企图通过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远征;取得以前想占而未能占的小亚沿海地区。远征以攻陷或掠劫一些城镇而告终;没有实现初衷。阿开亚人此行的最重要之举是包围并攻陷了特洛伊城;从而构成荷马史诗的主题。阿开亚人因无力征服更大地区而回师。还有人认为是阿齐杰瓦与阿苏瓦的政治斗争;导致了特洛伊的陷落;还有人设想是一场大风毁了特洛伊。
说到此;都是以大体肯定希萨利克的遗址是特洛伊城为前提的。近年有人对特洛伊城的所在提出了怀疑。有人设想;若特洛伊第七层没毁;也可能不会把它当成特洛伊了。他们把眼光从东转向西;自伊奥尼亚海岸到亚得里亚海岸;去寻找特洛伊故地;有人已宣称找到了……
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争论远未结束。有人期待考古新发现;有人去钻研文字;翘首盼望发现埃及、赫梯、北叙利亚和古代文献。谁还准备加入探谜之旅?(赫际陶)
汉尼拔为何没能征服罗马?
汉尼拔(公元前247—前183年)迦太基著名的军事统帅、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公元前221年;汉尼拔担任迦太基驻西班牙军队的最高统帅;着手进行征服罗马的战争准备。
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汉尼拔率领迦太基军队开始对意大利的大规模军事远征。当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北意大利时;犹如神兵从天而降;大出罗马人意料之外;整个罗马被恐慌不安所笼罩。尔后;汉尼拔率军直捣意大利中南部;在特拉西美诺湖、坎尼等会战中;多次大败罗马军队;尤其是坎尼战役后;罗马可谓已陷入绝境;汉尼拔几乎就要实现其征服罗马的梦想了。然而好景不长;不久罗马人就扭转了战局;汉尼拔最终未能完成其征服罗马的宿愿。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史家有各种解说;孰是孰非?一时难以肯定。
有人认为:汉尼拔之所以未能征服罗马;是因为共和制罗马当时正处于
蓬勃发展时期;尽管它是一个贵族共和国;作为统治阶级不同阶层的平民和贵族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在平民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斗争废除了债奴制度;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益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平民在国家生活中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国家政治生活暂时比较安定;这些为罗马战胜汉尼拔的进攻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前提。同时;在与迦太基作战的问题上;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内部是比较一致的;罗马进行战争的主要工具是组织严密的军团;这些军团由罗马公民组成;平民特别是农民是罗马军团的中坚力量。由于他们希望从战争中获得一份土地;因此作战特别尽力;这就是罗马在对外扩张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它在布匿战争过程中虽屡遭失败;但在每次失败之后又可以迅速得到人力、物力的补充;直到最后取得胜利。
相比之下;迦太基在许多方面远不如罗马。迦太基在征服北非土地之后统治阶级内部明显分为两派:一派代表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主张主要维护和巩固在非洲的利益;另一派为商业集团;主张继续进行海外扩张;扩大在海外的利益。两派之间一直进行着尖锐的斗争;时常此起彼伏;影响和左右了迦太基的对外政策。汉尼拔代表的主要是后一派的利益;主要活动基地和据点是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而在迦太基国内和政府内部;往往是地主派占上风。汉尼拔转战意大利期间一直没有得到过迦太基政府的支援;原因就在这里。汉尼拔虽然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是统率的是一支孤立无援、与本国几乎断绝关系、主要由雇佣军组成的军队;而且是在他国领土上作战;处境是十分困难的。加之汉尼拔为把一切反罗马力量团结起来的伟大计划又由于东方各国君主间的矛盾和相互妒嫉而失败。
也有人认为;汉尼拔之所以未能征服罗马;其致命错误就是在战略上没有适时地将打击重点放在攻占罗马城上。当汉尼拔取得一系列胜利;特别是在坎尼会战之后;罗马军的主力已不复存在;整个半岛的大部地区已摆脱了罗马的控制;罗马城几乎成了孤城;而汉尼拔军却正是兵威极盛之时。如果汉尼拔能抓住这个时机给予罗马城一击;攻占罗马城的可能性极大。因为罗马城是罗马人的〃心脏〃;它的存在是罗马复兴的希望;在基本不受战火摧残的情况下;罗马人没有必要向汉尼拔投降;更不会自行崩溃。由于罗马城的存在;罗马人有了重建军备的基地;而其它尚在坚持的罗马城堡也有了精神寄托。汉尼拔在战略上犯的这一错误是无法弥补的;因为在以后的岁月中;类似坎尼战役以后所出现的那种良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说得夸张一点;罗马人保住了一个罗马城便赢得了整个战争;而迦太基人忽视了一个罗马城便输掉了一场战争。这是汉尼拔的悲剧所在。此外;汉尼拔的极端复仇思想与盲目自信情绪禁锢了迦太基军的行动;坐视罗马军队由弱变强;从而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汉尼拔之所以失败关健的一点在于他兵力太少和罗马军事指挥艺术的改进。法国的孟德斯鸠说:只要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留在一起;他就能击败罗马人;但是当他不得不把卫戎部队留在各个城市的时候;当他要保卫他的同盟音的时候;当他要围攻要塞或者当他使自己的要塞不受罗马人围攻的时候;他的兵力就太少了;而他的一部分军队就是这样零敲碎打地消耗掉的。历次出征之所以容易取胜;是因为在出征时都是全力以赴;出征成果之所以难于保持;是因为要保持它们时只能使用自己一部分的兵力。〃同时在战争后期罗马人握有主动权却不与汉尼拔进行大规模会战;这恰恰是罗马军事指挥艺术改进的表现。罗马人虽拥有绝对优势;依靠这个优
势也许能直接打败汉尼拔;但毫无疑义;面对汉尼拔这样一位天才统帅;这种胜利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能换来的;也很可能出现得不偿失的局面。
相反;在确保取得境内战场主动权的前提下;将这个优势转到境外去;转用到没有汉尼拔的地方去;那么用同样的优势同样的代价;必然会取得更大的胜利。这无疑是正确的决策;此后罗马军队入侵迦太基本土;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总之;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使人完全接受的观点。汉尼拔为何没能征服罗马?仍是个未解之谜;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杨俊明)
古罗马战士为什么会驻守在我国甘肃河西地区?
这是古代世界发生的一场有记载的历史争斗:刀光剑影;喊声震天;全副武装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一路杀来。罗马统帅克拉苏气宇轩昂;出言不凡;策马飞奔;正指挥大军沿幼发拉底河而上;追击安息帝国的骑兵。
克拉苏是罗马〃前三头〃之一;公元前71年镇压了国内的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后;谋求战功心切;在执政官任期未满的情况下;便全力投入了入侵东方安息帝国的战斗中。蓦地;克拉苏向前方四下眺望:只见眼前是一片草地;满目荒凉;渺无人烟;尘埃尽头;已不见敌方骑兵的踪影。〃不好;我们要中安息人的奸计了!〃克拉苏勒住马鞍;不由大声惊呼起来。
是的;克拉苏果真中了安息人所布下的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计谋了。
公元前53年5月;克拉苏率罗马远征军7个兵团;4万余人;渡过幼发拉底河;乘胜追击安息骑兵。是月6日;两军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卡雷城郊交战;没几个回合;安息骑兵便佯作退却;渐渐地把罗马大军引入荒无人烟的草原深入;陷进安息人巧妙设计的包围圈中。
〃杀!〃说时迟;那时快;早已埋伏在两侧的安息骑兵;个个纵马扬鞭;挥舞战刀;向罗马人冲来;这突如其来的袭击;顿时使罗马军团阵脚大乱;晕头转向;安息骑兵四面夹击;人马相互践踏;死伤不计其数;战死2万人;被俘1万人;主帅克拉苏在乱军之中也被杀。残部在突围途中;由克拉苏之子率领的一支部队终于冲出重围;辗转东行;几经变迁;约在公元前36年消失在中国境内。驻守在我国甘肃河西地区的古罗马将士;就是这支当年被安息人击败的罗马的败军。
追溯公元前后的古代世界;在亚欧大陆上自东而西并存着三个强大的国家:中国的汉王朝、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在那时;由于交通不畅;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成了一条联系亚欧;横贯中亚的交通大道。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其副使则远行至安息;这次出使;打通了从中国抵达安息的通道。公元1世纪;东汉和帝派班超经营西域;其助手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后闻大秦路遥艰险难至;但却走通了从中国到达波斯湾的路。这是由东而西;即由中国经安息力图与罗马帝国直接沟通的典型事例。
如果说;由于种种原因;张骞、甘英未能与罗马人直接沟通;并抵达罗马帝国;那么;古罗马人的这支败军却在无意中由西而东;走通了从罗马到达中国的路。
然而;关于在中国甘肃河西地区何以会驻守古罗马将士;却是一个多年来令历史学家困惑而又感兴趣的历史之谜。早在1955年;专门研究中国古史的英国历史学家德效谦教授在其《古代中国的罗马城》一书中认为:公元前53年;145名遭安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