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

第98章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第98章

小说: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种人苔丝德蒙娜如何战胜了元老院的反对;冲破了封建枷锁;同勇敢而品质高贵的摩尔人结婚。同时也看到尽管奥赛罗轻信谗言;上当受骗;但他是光明磊落的;而白种人伊阿古则是阴险可怕的毒蛇。
有人认为《奥赛罗》抨击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
而一般的都认为《奥赛罗》叙述摩尔人统帅奥赛罗受骗杀妻后悔而自尽的故事;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于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系的破灭;是一出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悲剧。
也有人认为《奥赛罗》是〃一出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悲剧〃这一结论是不确的。这种观点认为;人文主义者普遍把〃理性〃视为人的最高品质;这也是人文主义理想人物的核心精神。但是奥赛罗却是一位明显欠缺理性的人物。他对人心的险恶;对时代环境特点;懵懂无知;醉心于自己的军功冒险生涯;以简单的真诚原则对待一切人;以至于轻信谣言;铸成大错。这种为事物直觉表现所支配;为个人情感所主宰的人物;怎么可以称作是人文主义
的理想形象呢?人文主义呼唤〃理性英雄〃;而奥赛罗却是位〃感性英雄〃。
因此;他是一位生不逢时的上古英雄的精灵;他的毁灭宣告了上古英雄法则的崩溃。莎士比亚在此剧中;表现的是具永恒价值的主题:人的最古老的主体意识——英雄观念的失落。《奥赛罗》是一曲为上古英雄唱不尽的挽歌;也表现了莎翁对社会文化性质的强烈质疑。
(王东明)
哈姆雷特为何拖延复仇计划?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被后人研究得最多的作品。3个世纪以来;《哈姆雷特》一直是评论家争论不休的剧目;对其评论不计其数;各种解释层出不穷。时至今日;对此剧目的探讨仍有深化的必要。
在汗牛充栋的评论著作中;大多涉及剧中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问题;复仇任务决定了哈姆雷特的整个命运。哈姆雷特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复仇?或者有没有过复仇行为?为什么拖延复仇?与此有关的一切就决定了全剧的中心内容;并且成为引起诸般探讨和争论的根源。
《哈姆雷特》是一幕世界闻名的复仇剧。它是莎士比亚依据传说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故事;借鉴当时复仇剧曾运用过的情节如鬼魂、延宕、装疯、戏中戏和杀人流血等;并赋予它深刻的真实性和哲理性;使之成为具有重大典型意义的时代的镜子这样一部作品。复仇剧的主人公实际上往往不能迅速行动;因为他一时之间找不到最恰当的复仇时机。目前;关于哈姆雷特拖延复仇是否真有其事尚有争论。有学者认为;虽然哈姆雷特在他的独白中几次谴责自己拖延复仇;但在行动上并未拖延复仇。英国文学家陈。吉阿也认为;拖延复仇的感觉是莎翁有意造成的;莎翁在剧中有意拖长时间;增加人物与情节;以便有更多的篇幅来表现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另一位莎土比亚戏剧的研究者吉。克拉福德也持同一观点。不过;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哈姆雷待的确拖延了复仇计划;但对他拖延复仇计划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则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原因之争论;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内因论、外因论和综合论。内因论是从主人公的性格或思想上着手分析;外因论则从主人公所处的客观环境去发掘;综合论认为应将上述两说进行综合分析。
专注哈姆雷特性格的〃心理派〃理论认为;哈姆雷恃拖延复仇的主要原因是他自我矛盾的忧郁性格所致。哈姆雷特的命运和无法消除的内心矛盾时刻缠绕着他:他的遭遇和处境、他对复仇任务的反应、为父报仇及〃整好时代〃——装疯和耍疯、无穷的忧郁和一再地拖延(几大段独白)、他最后的表现——一定的平静(意识到命运与必然)和无限悲苦中的荣誉感。哈姆雷特的性格和精神是斑驳复杂的: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责任感、却又是个注定不能实现他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他看上去既能行动、又不能行动;既要行动的时机、又放过了难得的机会;他深爱过奥菲利娅、又对她极其严酷;他厌恶生命、却又向往人生的作为和美好;他既不能迅速复仇、又不能理解自己为何拖延复仇;每当他想到复仇义务时;他就一再强烈地却又总是无效地谴责自己。
〃心理性格〃理论是哈姆雷特拖延复仇内因论的核心。相关的拖延复仇原因的解释有17种。文化伟人歌德认为: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原因在于性格太软、难当大任;A。W。史雷格尔和柯尔律治认为:哈姆雷特过分地沉思损
害了行动;或者心灵总被内在世界占据;失去了对外界事物的真实感;别林斯基的看法是:哈姆雷特正经历精神发展过程的中间的或分裂矛盾的阶段;A。C。布拉德雷持下述观点:不幸的命运强加于哈姆雷特的病态的忧郁是其障碍;良心问题使他不能行动;L。C。奈茨主张:哈姆雷特的意识已被腐蚀到不能肯定什么的程度;萨拉瓦多。德。玛达雷戈的观点为:哈姆雷特是一个无情的自我中心主义者;除他自己之外;他不关心任何人与事;伊撒克。罗艾觉得:按病理学诊断;哈姆雷特完全是疯了;恩奈斯特。琼。恩斯以为:按弗洛伊德心理学分析;哈姆雷特患了男孩亲母的奥狄浦斯情结;其心思并未放在复仇上。
与内因论及心理性格派理论对立的是外因论的解释:即哈姆雷特和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各种客观因素是他拖延复仇的主要原因。以普劳曼、瑞特逊、克兰和威尔德等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由于外部条件对哈姆雷特不利;如当时克劳狄势力很强大;且此人又很狡猾阴险;使哈姆雷特在没有确切无疑的证据时不能贸然行动;还有的学者主张从社会历史和其时代局限性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他们援引了主人公在第一幕第五场的结束语:〃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媚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以此说明〃一件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这重担他既不能肩起;也不能放下〃。这一主张的代表者有歌德多顿和阿尼克斯特等人。
目前较有影响的则是综合论派理论。这一理论的评论家认为;只从主观上或客观上分别去寻找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原因都各有其价值;但两者都难免失之偏颇。要彻底弄清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原因;必须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综合分析。造成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并非是单纯的时机或方式;而是远为复杂深刻的主客观因素: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哈姆雷特从思想上与本能上已经不能热衷于封建传统的复仇任务;而他所向往的〃整好时代〃和实现人文主义理想的要求;又只能是一番空想。从主观上来说;哈姆雷特性格稳重、谨慎、内向甚至有些多疑;但他并非是不善行动的人。他善于观察;敢于思考社会问题;深知自己有责任改造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但又拿不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他知道复仇意味着他不得不马上着手治理国家;但他又感到准备不够;因此信心不足;至少在潜意识里他并不想过早处死国王;于是;他的复仇计划便一拖再拖;最终导致自己与敌人同归于尽;酿成悲剧。
早在1898年;A。H。陶尔曼就列举了当时已经提出的十几种主要的解释拖延复仇的观点。这一问题至今仍困挠着评论界。究竟哪种见解更能说明问题;哪种观点更令人信服;还有待专家学者们继续探讨。
(刘佐)
谁是《呼啸山庄》的作者?
在文学界;大多数人都认为;《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年)。然而;谁又能证明这一点呢?《呼啸山庄》一书的初版是在1847年12月问世的;作者当时的署名是〃艾莉斯。勃哀尔〃;出版商是托马斯。科特雷。牛比。这部小说描写了18世纪末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地区弃儿出身的希斯克利夫被恩肖家收养后的辛酸经历。他热爱恩肖的女儿凯瑟琳;但遭到恩肖一家的强烈反对和歧视。当凯瑟琳嫁给了富商林顿之后;希斯克利夫蓄意对这两个家庭进行报复;并一直延续到他们的第二代。
这部小说结构非同一般;富有奇特的想象和戏剧性的构思安排;笔法流畅而细腻;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青睐。
当艾米莉谢世之后的1850年10月;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作者)主持再版《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时;出版商牛比已经把原稿不慎丢失了。当小说刚开始发行时;就有人对交口称誉的《呼啸山庄》一书的真正作者产生怀疑了;当小说原稿不复存在之后;《呼啸山庄》一书的著作归属问题就更是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有人主张《呼啸山庄》的真正作者不是艾米莉。勃朗特;而是她的同胞哥哥布兰韦尔。勃朗特。当时;已故布兰韦尔的一位名叫威廉。迪尔顿的旧友;在英国《哈利法克斯报》上撰文;肯定《呼啸山庄》是布兰韦尔写作的一部成功之作;称艾米莉是《呼啸山庄》作者的说法是失实的。在当时;有一位英国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在写作《夏洛蒂。勃朗特传》一书中提到《呼啸山庄》系妹妹艾米莉所著;为此;迪尔顿还专门为此书的作者问题公开责难盖斯凯尔夫人。迪尔顿回忆说:他曾和布兰韦尔决定各写一出戏或一首诗来比试各人的水平高低;他们还约定了聚会的时间和地点;并且找了另外一位朋友来当仲裁人。那天布兰韦尔到会之后;说是要当场朗诵自己写的一首名叫《死神》的长诗;但当他伸手去找随身带来的诗稿时;发现自己错拿了自己正在写作的一部小说的原稿。迪尔顿在文章中十分肯定地说:〃布兰韦尔这部小说开始部分的人物和背景与《呼啸山庄》中描写的人物和背景是一模一样的〃。
1879年;布兰韦尔。勃朗特的另一位朋友弗朗西斯。格兰特也在报章上发表文章;宣称布兰韦尔当年曾亲口告诉他正在创作一部小说;当我拿到《呼啸山庄》一开始读这部小说时;就已经预知故事中所有的人物情节了;因为布兰韦尔曾经在我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念过这部小说的手稿了。所以;《呼啸山庄》的著作权应归布兰韦尔名下。
对此;勃朗特一家的观点则是一致肯定《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创作的;她在此书最初出版时署名〃艾莉斯。勃哀尔〃正是她本人姓名的笔首英文字母;同时也承认了此书的著作权归她所有。老勃朗特先生说过;他的儿子完全不可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布兰韦尔既没有写过《呼啸山庄》的任何文字;也未插手过该书的构思编排。布兰韦尔的文风与艾米莉迥然不同;如果人们了解到布兰韦尔的生平思想和写作风格;就不会枉费心机地把他和《呼啸山庄》的作者等量齐观了。只要熟读了艾米莉创作的其他大量文学作品;也就不难看出《呼啸山庄》的真正作者非她莫属。
艾米莉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也在《呼啸山庄》第二版序言中指出:《呼啸山庄》的主题构思与情节安排在勃朗特一家人中间;只有艾米莉是最熟悉最有体验的。艾米莉幼年丧母;父亲是一位偏僻乡村的穷牧师;她在童年时代曾在专门为穷苦牧师的子女寄读的学校上过学;也曾与姐姐夏洛蒂一同远赴比利时异国他乡学习法语和德语;准备将来自己开办学校;但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为生活所迫;文米莉还担任过待遇菲薄的家庭教师。艾米莉性格倔强;文风简洁明快;是一个不信教;罕言寡语而具有强烈自我感的人;她的几位哥哥姐姐在性格上都比她怯弱得多;这正是艾米莉能够创作出这部撼世之作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同时艾米莉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一生中写下了大量清丽而深刻的隽永诗文。《呼啸山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