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部股票分析宝典 >

第64章

部股票分析宝典-第64章

小说: 部股票分析宝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是的。我认识许多高明的交易员,也聆听他们对市场的看法,并跟着其中做得最好的交易员做。当然,我也有自己的看法,不过这并不表示我一定会按照自己的看法从事交易。  有时候,我知道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我就会听从他人的意见。我不在乎我对市场的看法正确与否,重要的是要赚钱。

  问:可是有时候你是否会被弄糊涂。我是说,假如与你交谈的25位交易员中,有15位做多,而有10位做空?

  答:的确会遭遇到这样的情形。不过我从1976年以来便一直这么做,因此我早已学会从别人的交易情况与谈话中汲取讯息。例如我认识一位交易员,他的交易目前正陷入低潮,做什么亏什么;他昨天才告诉我,他要做空,光靠他这句话,我就知道自己应该做多。

  问:听取别人对交易的意见,是否在你的交易当中占很重要的份量?

  答:是的。不过我只听取我认识的交易员看法,因为我懂得如何从他们交易与谈话中汲取讯息。我不会听取我不认识的交易员的意见。

  求功心切则诸事不顺

  问:你认为还有什么因素促使你成为一名成功的交易员?

  答:当一个人没有患得患失的心理时,通常做得会比较好。当求功心切时,反而会诣事不顺。

  问:你所谓“求功心切”,是否指即使没有好的交易机会,也硬是要进场交易?

  答:是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放下交易,而与你谈这么久的原因,最近几周市场行情不十分理想,我很庆幸没有在这时候把大笔资金投入市场。

  问:这么说来,只要没有适合你的交易机会,你就会站在一旁等待?

  答:不要太高估我,其实我并没有这么高明。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累积的交易经验也越来越丰高。这么多年来,我已经得到不少教训。我记得理察丹尼斯曾经说过:“我出去自立门户的第一年,是我最痛苦的一段日子。我在那一年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学费。”这也正是我的写照。

  问:你是一个相当成功的经纪人,既然如此,后来为什么要改做交易员?

  答:我感觉市场交易已经发展到不再需要经纪技术的程度了。

  问:这是什么原因?

  答:成交量与资本额程度扩张,使我无法在场内掌握市场动。

  问:这是否因为市场作手越来越多所致?

  答:一点也没错。在公债期货交易问世的初期,市场并不大,你随时都可以掌握市场是否超买或超卖,现在就办不到了。

  问:你曾经提到,你从经纪人改行做交易员的第一年十分辛苦,主要原因是否是你仍然以经纪人的眼光从事交易?

  答:是的,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则是当时是1986年的大多头市场,而我交易方式并不跟随市场大势行动,因此注定会失败。

  问:你现在还是用相同的方式交易吗?

  答:没有。我已经有所改变,做得也不错,我仍然会从事逆向操作,可是跟随市场大势的交易方式可以赚很多钱。

  承认错误坦然接受失败

  问:你是否使用交易系统?

  答:不,我是根据自己的判断从事交易的。我会参考技术指标。

  问:以电脑自动交易系统而言,你认为平均投资报酬率要到多少才算好的交易系统?

  答:大约40%到50%。而在市况不佳时,损失最多不超过10%。

  问:你认为交易系统能和杰出交易员分出高下吗?

  答:我不知道。 

  问:有些交易员在技术方面相当纯熟,可是却难以获得成功,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答:大部分交易员失败,都是由于其自尊心过强,无法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另外,有一些交易员无法成功,是因为他们害怕遭受亏损。

  问:换句话说,交易要成功,重点在于要避免亏损,而不是伯亏损? 

  答:正是如此。我就不怕亏损。如果你一开始就怕亏损。那就完了。

  问:能够坦然接受失败与亏损,是不是交易员获致成功的条件之一?

  答:是的。汤姆·包得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绝对不会这样:“老天!我现在有2000口多头合约,太多了,我得赶快卖出一些。”他只会在行情上涨过多,或是其持有部位错误时卖出。他绝对不会因为担心自己所持有的部位过大而卖出。

  亏损时勿加码摊平

  问:在你多次的交易中,哪一笔交易最戏剧化?

  答:在1986年,日本人几乎垄断了长期债券市场。某个周一上午,债券行情在预期心理下大涨。我当时认为行情在90点就已经过高,因此当价格超过91点时,我就卖出1100口合约,后来行情又回跌到91点,我想这笔交易应该成交了。然而,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行情又呈现反弹,上涨到92点。

  我在这笔交易中亏损约100万美元,我从来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遭到如此惨重的损失。我想这是因为我在这笔交易中的行事作风与平常不同所致。

  问:你平常的行事作风是什么样子?

  答:我通常不会在每年的年初从事大规模的交易。我比较喜欢在开始时采取细水长流的模式,一次赚一点,到后来再用前面赚到的钱来从事大笔金额的交易。

问:你前面提到日本人垄断了长期债券市场,那是什么意思? 

答:当日本人要买东西时,他们买的是整个市场。这是美国人第一次看到日本人买进证券的情况,他们把全部都买下来了。

问:是不是就是这个原因,才导致债券行情飙涨?

答:我想他们根本就不在乎收益率,他们只在乎行情是否上涨。如果会上涨,他们就买下来。然而每当他们买进,行情就会上涨结果他们又会再买进。

问:债券市场后来又告重挫,日本人是否及时出场?

答:当然。你知道是谁在最高点买进,而惨遭套牢?就是美国交易员。因为他们在行情上涨时一路卖出,最后却不得不再一路补进。

问:日本的交易员比较聪明吗?

答:不,他们有他们的交易风格。只要有部分交易员带头做多,他们就全部做多。

问:你最服膺的交易法则是什么?

答:遭逢亏损时,千万不要想加码摊平。

问:然而一般交易员在遭逢亏损时,会犯下什么错误?

答:交易过量,一心指望捞本。

摆脱过去重新出发

  问:你在交易亏损时,会如何自处?

答:我会适量经营。有时候,我干脆暂停交易。摆脱过去重新出发是一个好习惯。

  问:当交易不顺手时,你是否会把手中一些还不错的部位一起抛出?

  答:当然,因为它们最后也一定会变得对我不利。我发现在对伯恩·吉尔伯的访问中,以双重交易和日本人对美国债券市场的影响力两部分最有意思,不过这些对读者来说,并没有多大帮助。比较具有实质意义的是,吉尔伯指出投资人误用了经纪人所提供的分析资料。他强调,投资人往往会用经纪人所提供的长期分析资料,来从事短线交易。在这种误用资讯的情况下,即使资讯正确,也常常会使交易蒙受亏损。

  显而易见地,弹性与压抑自尊是吉尔伯成功的两大要件。对于炙手可热的交易员,他强调:“我会听从他们的意见看法……我对市场的看法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否能靠交易赚钱。”

  最后,吉尔伯面对交易亏损或不顺手的反应,与其他成功的交易员类似。他建议投资人要“摆脱过去,重新出发”。即使手中还有一些不错的部位,也要赶快脱手,“因为它们最后一定也会变得对你不利”。其实你只要恢复交易的信心,你随时都可以东山再起。

 

 
 
 
1999 河南信息港;版权所有     
  
 

  金融书籍 
   
 2005年1月12日 周三  
 

第十四章 大无畏的场内大户 ◆ 汤姆·包得文




期货市场的交易厅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每天有数百位场内交易员在其中相互推挤,并竭尽所能的高喊买进及卖出。以债券期货市场的交易厅为例,场内就有五百名以上的场内交易员在其中活动,而且个个都是毫无所惧的巨人。交易厅之大,往往在这端发生事,而那端根本毫无所悉。

  汤姆·包得文可以说是债券交易厅内进出金额最大的交易员。他的交易规模之大,使他可以和市场主要的法人机构并列。对包得文来说,一笔交易高达2000口的合约(相当于面额达2亿美元的公债),根本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他通常在一天之中大约会从事2万口合约(相当于面额20亿美元的公债)的交易。包得文目前才三十出头,他在六年前才涉足公债市场。

  勇于冒险·获利不赀

  包得文是在1982年进入场内交易的,在此之前,他丝毫没有交易的经验。当时,包得文辞去了一家肉类包装公司产品部经理的职位,而在芝加哥交易所租了一个席位。他当时的资本只有2万5000美元,除此之外,他每月还得缴纳2000美元的席位租金,以及负担每个月至少1000美元的生活费。他的负担其实还不止于此,当时他妻子正怀孕待产。

  包得文勇于向风险挑战的个性,是他交易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一开始踏入这个行业,便有所获利。他在第一年就成了百万富翁,从此一帆风顺。包得文拒绝透露他靠交易赚到的钱总数。根据我保守的估计,大约在3000万美元左右,实际的数字可能还要更高。

  我认为访问包得文对本书的编纂非常重要,因为他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期货市场上,最成功的场内交易员。但是,包得文本人对这项访问并不怎么热中。若非伯恩·吉尔伯的帮助,我根本无法访问到包得文。

  吉尔伯曾经警告我,包得文在和不熟识的人相处时,态度若非冷漠,就是极端亲切,不过通常都是前者。比方说,吉尔伯告诉我说,包得文在面对他是如何进入交易员这个行业的问题时,标准答案很可能是:“我进入交易厅,然后就开始交易了。”根据本次访问的过程来看,包得文有许多答覆与吉尔伯告诉我的相类似。

  我是在当天交易收市之后抵达包得文办公室的。包得文则是在我到达之后才进来,由于包得文才刚搬入这间新办公室,家俱都还没来得及送来,因此我和包得文坐在窗台上交谈。  包得文对我既不冷漠,也不亲近,倒可以说是心不在焉。我有一种感觉,假如我稍微慢一点提不出一个问题,他很可能马上就会下逐客令。当天恰好是万圣节,而先前提到的那种感觉,随着包得文同事不断提醒他要到当地一家酒馆聚会,而更加强烈。

  我看出来包得文急着加入他们。因此,我决定加快我提问题的速度,在他结束前一个问题的回答之后,立刻提出下一个问题。正因为如此,才使我无暇从他的回答中寻找新问题,而只能提出当初已经准备好的问题。

  包得文的回答大都很简短,我感觉好像是在为某种稀有鸟类拍照,稍有疏忽,小鸟就会立刻飞走。这次访问大约进行了四十分钟,我飞快地翻阅资料卡,希望能找到一些新问题,但是太迟了,就包得文而言,这次访问已经结束了,他说他必须离开,然后礼貌地向我告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