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考博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复习笔记 >

第4章

考博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复习笔记-第4章

小说: 考博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复习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NAD+和NADP+在体内是多种不需氧脱氢酶的辅酶,缺乏时称为癞皮症,主要表现为皮炎、腹泻及痴呆。
  4、维生素B6
  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体内活性型为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
  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代谢中的转氨酶及脱羧酶的辅酶,也是δ…氨基γ…酮戊酸(ALA)合成酶的辅酶。
  5、泛酸 
  又称遍多酸,在体内的活性型为辅酶A及酰基载体蛋白(ACP)。
  在体内辅酶A及酰基载体蛋白(ACP)构成酰基转移酶的辅酶。
  6、生物素
  生物素是体内多种羧化酶的辅酶,如丙酮酸羧化酶,参与二氧化碳的羧化过程。
  7、叶酸
  以四氢叶酸的形式参与一碳基团的转移,一碳单位在体内参加多种物质的合成,如嘌呤、胸腺嘧啶核苷酸等。叶酸缺乏时,DNA合成受抑制,骨髓幼红细胞DNA合成减少,造成巨幼红细胞贫血。
  8、维生素B12
  又名钴胺素,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
  参与同型半工半胱氨酸甲基化生成蛋氨酸的反应,催化这一反应的蛋氨酸合成酶(又称甲基转移酶)的辅基是维生素B12,它参与甲基的转移。一方面不利于蛋氨酸的生成,同时也影响四氢叶酸的再生,最终影响嘌呤、嘧啶的合成,而导致核酸合成障碍,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9、维生素C
  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是催化胆固醇转变成7…α羟胆固醇反应的7…α羟化酶的辅酶;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增加铁的吸收;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保护巯基等作用。
  
★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因素
①碱基堆积力(主要因素) 形成疏水环境。
②碱基配对的氢键。GC含量越多,越稳定。
③磷酸基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或组蛋白的正离子之间形成离子键,中和了磷酸基上的负电荷间的斥力,有助于DNA稳定。
④碱基处于双螺旋内部的疏水环境中,可免受水溶性活性小分子的攻击。
▲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①核酸为多元酸,具有较强的酸性。②DNA是线性高分子,粘度极大,在机械力作用下易 断裂,因此提取DNA过程中应注意不能过度用力,比如剧烈震荡吹打等。③由于核酸所含 的嘌呤和嘧啶分子中都有共轭双键,使核酸分子在紫外26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这个 性质可用于核酸的定量测定。这要与pr在 280mm 波长处有最大的吸收峰相区别,又因为 分子生物学实验核酸提取过程中,蛋白质是最常见的杂质,故常用UD260/UD280来检测 提取的核酸纯度如何。
★RNA的末端分析,判断3’;5’末端核苷酸是什么。
5’末端分析:先用PMase去掉RNA端点核苷酸的游离磷酸根,露出…OH,再用多核苷酸激酶和放射性同位素P32(简记为γ… P32)标记过的ATP,将RNA5’末端核苷酸的5’位上接上γ… P32,这样就把5’端核苷酸标记了。稀氨水彻底水解RNA,电泳,放射自显影,标准图谱,可知该核苷酸的种类。
3’末端分析:操作同上,在电泳图谱上找出核苷的位置。对照标准图谱,可知该核苷酸的种类。
★cAMP系统的发现史:使6人4次获得诺贝尔奖金。
Cori发现:糖原 …糖原磷酸化酶…→ G…1…P     使血糖浓度↑
肾上腺素也能引起糖原分解,也能使使血糖浓度↑
联系:肾上腺素 → 糖原磷酸化酶 → 血糖浓度↑
Sutherland发现了第二信使cAMP:肾上腺素作用于肝细胞(靶细胞)前后,细胞内的cAMP的浓度变化非常明显,在没有肾上腺素的情况下加入cAMP,其效果与加了肾上腺素相同。
联系:肾上腺素 → cAMP → 糖原磷酸化酶 → 血糖浓度↑
E。G。Krebs和E。H。Fisher发现了糖原磷酸化酶的激活机制:                      PK
糖原磷酸化酶b ←→ 糖原磷酸化酶a(b…○P,Ser)                  磷蛋白磷酸酶
体外将糖原磷酸化酶b磷酸化后加入肝细胞中,其效果与肾上腺素的效应相同。
联系:肾上腺素 → cAMP → 糖原磷酸化酶b→a → 血糖浓度↑
Martin和Alfer Gilman发现了G蛋白及其作用机制  G蛋白具有潜在的GTP酶活性,即当结合了激素后,G蛋白能够将GTP水解成GDP。G蛋白由三条亚基构成:α、β、γ,其中α亚基上结合有一分子GDP。
★用UDP携带糖基,用CDP携带胆碱,胆胺或甘油二酯,用腺苷携带蛋氨酸(SAM)等。 
★变构调节的特点:① 酶活性的改变通过酶分子构象的改变而实现;②酶的变构仅涉及非共价键的变化;③调节酶活性的因素为代谢物;④为一非耗能过程;⑤无放大效应。 
★共价修饰调节的特点:①酶以两种不同修饰和不同活性的形式存在;②有共价键的变化;③受其他调节因素(如激素)的影响;④一般为耗能过程;⑤存在放大效应。
★氧化磷酸化的影响因素: 
1.ATP/ADP比值:ATP/ADP比值是调节氧化磷酸化速度的重要因素。ATP/ADP比值下降,可致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反之,当ATP/ADP比值升高时,则氧化磷酸化速度减慢。 
2.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激活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ATP水解增加,因而使ATP/ADP比值下降,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 
3.药物和毒物: 
⑴呼吸链的抑制剂:能够抑制呼吸链递氢或递电子过程的药物或毒物称为呼吸链的抑制剂。能够抑制第一位点的有异戊巴比妥、粉蝶霉素A、鱼藤酮等;能够抑制第二位点的有抗霉素A和二巯基丙醇;能够抑制第三位点的有CO、H2S和CN…、N3…。其中,CN…和N3…主要抑制氧化型Cytaa3…Fe3+,而CO和H2S主要抑制还原型Cytaa3…Fe2+。 
⑵解偶联剂:不抑制呼吸链的递氢或递电子过程,但能使氧化产生的能量不能用于ADP的磷酸化的试剂称为解偶联剂。其机理是增大了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使H+的跨膜梯度消除,从而使氧化过程释放的能量不能用于ATP的合成反应。主要的解偶联剂有2;4…二硝基酚。 
⑶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对电子传递和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和毒物称为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如寡霉素。
☆氧化磷酸化的调节 ①主要受细胞对能量需求的调节;当细胞氧化速度加快,ADP增加时,氧化磷酸化加快,使机体能量的产生适应生理需要。②甲状腺素:可活化细胞膜上Na+…K+ATP酶,使ATP分解加速,ADP增多,促进氧化磷酸化。
★氨基酸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脱氨基,即氧化脱氨基,联合脱氨基和非氧化脱氨基。 
1.氧化脱氨基:反应过程包括脱氢和水解两步,反应主要由L…氨基酸氧化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所催化。L…氨基酸氧化酶是一种需氧脱氢酶,该酶在人体内作用不大。谷氨酸脱氢酶是一种不需氧脱氢酶,以NAD+或NADP+为辅酶。该酶作用较大,属于变构酶,其活性受ATP,GTP的抑制,受ADP,GDP的激活。 
2.转氨基作用:由转氨酶催化,将α…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酮基的位置上,生成相应的α…氨基酸,而原来的α…氨基酸则转变为相应的α…酮酸。转氨酶以磷酸吡哆醛(胺)为辅酶。转氨基作用可以在各种氨基酸与α…酮酸之间普遍进行。除Gly,Lys,Thr,Pro外,均可参加转氨基作用。较为重要的转氨酶有: 
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又称为谷丙转氨酶(GPT)。催化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之间的氨基移换反应,为可逆反应。该酶在肝脏中活性较高,在肝脏疾病时,可引起血清中ALT活性明显升高。 
⑵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为谷草转氨酶(GOT)。催化天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之间的氨基移换反应,为可逆反应。该酶在心肌中活性较高,故在心肌疾患时,血清中AST活性明显升高。 
3.联合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与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进行,从而使氨基酸脱去氨基并氧化为α…酮酸的过程,称为联合脱氨基作用。可在大多数组织细胞中进行,是体内主要的脱氨基的方式。联合脱氨基全过程是可逆的,因此这一过程也是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主要途径。
4.嘌呤核苷酸循环(PNC):这是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的一种特殊的联合脱氨基作用方式。在骨骼肌和心肌中,腺苷酸脱氨酶的活性较高,该酶可催化AMP脱氨基,此反应与转氨基反应相联系,即构成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脱氨基作用。
(一) 氧化脱氨基 第一步,脱氢,生成亚胺。第二步,水解。真核生物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L…a。a氧化酶,而是谷氨酸脱氢酶。
真核细胞的Glu脱氢酶,大部分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是一种不需O2的脱氢酶。此酶是能使a。a直接脱去氨基的活力最强的酶,是一个结构很复杂的别构酶。在动、植、微生物体内都有。当ATP、GTP不足时,Glu的氧化脱氨会加速进行,有利于a。a分解供能(动物体内有10%的能量a。a氧化)。
ATP、GTP、NADH可抑制此酶活性。
ADP、GDP及某些a。a可激活此酶活性。
(二)非氧化脱氨基作用(大多数在微生物的中进行)
①还原脱氨基(严格无氧条件下)
②水解脱氨基
③脱水脱氨基
④脱巯基脱氨基
⑤氧化…还原脱氨基  两个氨基酸互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机酸、酮酸、氨。
⑥脱酰胺基作用  谷胺酰胺酶、天冬酰胺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谷胺酰胺酶:谷胺酰胺  +  H2O → 谷氨酸  +  NH3
天冬酰胺酶:天冬酰胺  +  H2O → 天冬氨酸  +  NH3
(三) 转氨基作用  转氨作用是a。a脱氨的重要方式,除Gly、Lys、Thr、Pro外,a。a都能参与转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由转氨酶催化,辅酶是维生素B6(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转氨酶在真核细胞的胞质、线粒体中都存在。
转氨基作用:是α…氨基酸和α…酮酸之间氨基转移作用,结果是原来的a。a生成相应的酮酸,而原来的酮酸生成相应的氨基酸。
不同的转氨酶催化不同的转氨反应。大多数转氨酶,优先利用α…酮戊二酸作为氨基的受体,生成Glu。如丙氨酸转氨酶,可生成Glu,叫谷丙转氨酶(GPT)。肝细胞受损后,血中此酶含量大增,活性高。肝细胞正常,血中此酶含量很低。
动物组织中,Asp转氨酶的活性最大。在大多数细胞中含量高,Asp是合成尿素时氮的供体,通过转氨作用解决氨的去向。
(四) 联合脱氨基  单靠转氨基作用不能最终脱掉氨基,单靠氧化脱氨基作用也不能满足机体脱氨基的需要,因为只有Glu脱氢酶活力最高,其余L…氨基酸氧化酶的活力都低。机体借助联合脱氨基作用可以迅速脱去氨基 。
1、 以谷氨酸脱氢酶为中心的联合脱氨基作用  氨基酸的α…氨基先转到α…酮戊二酸上,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Glu,然后在L…Glu脱氨酶催化下,脱氨基生成α…酮戊二酸,并释放出氨。
2、 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联合脱氨基做用  骨骼肌、心肌、肝脏、脑都是以嘌呤核苷酸循环的方式为主
氨的代谢: 
1.血氨的来源与去路: 
⑴血氨的来源:①由肠道吸收;②氨基酸脱氨基;③氨基酸的酰胺基水解;④其他含氮物的分解。 
⑵血氨的去路:①在肝脏转变为尿素;②合成氨基酸;③合成其他含氮物;④合成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⑤直接排出。 
2.氨在血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