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考博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复习笔记 >

第6章

考博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复习笔记-第6章

小说: 考博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复习笔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录因子。目前较清楚的是调控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的核内蛋白质因子(NF)。 
(2)转录因子的结构:反式作用因子至少含有三个功能域,即DNA结合功能域,转录活性功能域和其它转录因子结合功能域。DNA结合功能域带共性的结构主要有:①HTH和HLH结构: 由两段α…螺旋夹一段β…折迭构成,α…螺旋与β…折迭之间通过β…转角或成环连接,即螺旋…转角…螺旋结构和螺旋…环…螺旋结构。②锌指结构:见于TFⅢA和类固醇激素受体中,由一段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构成。每四个半光氨酸残基或His残基螯合一分子Zn2+,其余约12…13个残基则呈指样突出,刚好能嵌入DNA双螺旋的大沟中而与之相结合。③亮氨酸拉链结构:见于真核生物DNA结合蛋白的C端,与癌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由两段α…螺旋平行排列构成,其α…螺旋中存在每隔7个残基规律性排列的Leu残基,Leu侧链交替排列而呈拉链状。两条肽链呈钳状与DNA相结合。 
⑶转录因子的作用特点:①同一DNA顺式作用元件可被不同的转录因子所识别;②同一转录因子也可识别不同的DNA顺式作用元件;③TF与TF之间存在相互作用;④当TF与TF,TF与DNA结合时,可导致构象改变;⑤TF在合成过程中,有较大的可变性和可塑性。 
3.转录激活及其调控:真核RNA聚合酶Ⅱ的激活需要依赖多种转录因子,并与之形成复合体。其过程首先是由TFⅡD识别启动子序列并与之结合;继而RNA聚合酶Ⅱ与TFⅡD、B等聚合形成一个功能性的前起始复合体——PIC;最后,结合了增强子的转录因子与前起始复合体结合,从而形成稳定的转录起始复合体。
糖无氧酵解的生理意义: 
1。 在无氧和缺氧条件下,作为糖分解供能的补充途径:⑴ 骨骼肌在剧烈运动时的相对缺氧;⑵ 从平原进入高原初期;⑶ 严重贫血、大量失血、呼吸障碍、肺及心血管疾患所致缺氧。 
2。 在有氧条件下,作为某些组织细胞主要的供能途径:如表皮细胞,红细胞及视网膜等,由于无线粒体,故只能通过无氧酵解供能。
★糖醛酸途径:从G…1…P或G…6…P开始,经UDP…葡萄糖醛酸生成糖醛酸的途径。
一、 糖醛酸途径
二、 糖醛酸的生理意义
1。 在肝中糖醛酸与药物(含芳环的苯酚、苯甲酸)或含…OH、…COOH、…NH2、…SH基的异物结合成可溶于水的化合物,随尿、胆汁排出,起解毒作用。
2。 UDP糖醛酸是糖醛酸基的供体,用于合成粘多糖(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肝素等)。
3。 从糖醛酸可以转变成抗坏血酸(人及灵长动物不能,缺少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
4.从糖醛酸可以生成5…磷酸木酮糖,可与磷酸戊糖途径连接。
糖异生途径的前体
1凡是能生成丙酮酸或成草酰乙酸的物质都可以变成葡萄糖,如TCA中全部的中间产物,大多数氨基酸
2植物微生物经过乙醛酸循环,可将乙酰CoA转化成草酰乙酸,因此可以将脂肪酸转变成糖。
3动物体中不存在乙醛酸循环,因此不能将乙酰CoA转变成糖。
非生糖氨基酸:Ile、Leu、Tyr、Trp
反刍动物胃、肠道细菌分解纤维素,产生乙酸、丙酸、丁酸等,其中奇数碳脂肪酸可转变成琥珀酰CoA,进入TCA,生糖。
糖异生和糖酵解的代谢协调调控  糖异生和糖酵解在细胞中是两个相反的代谢途径,同时,又是协调的。
①高浓度G—6—P抑制已糖激酶,活化G—6—P酶,抑制酵解,促进异生。
②酵解和异生的控制点是F—6—P与F—1。6—2P的转化。
糖异生的关键调控酶是F—1。6—2P酶,而糖酵解的关键调控酶是磷酸果糖激酶。
ATP促进酵解,柠檬酸促进糖异生。
F…2。6…P是强效应物,促进酵解,减弱异生。
③丙酮酸到PEP的转化在糖异生中是由丙酮酸羧化酶调节,在酵解中被丙酮酸激酶调节。
乙酰CoA激活丙酮酸羧化酶的活性,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因此乙酰CoA过量时,可促进Glc 生成。
④酵解与异生途径,一个途径开放,另一途径就关闭,可避免无数循环。
无效循环:由不同酶催化的两个相反代谢,反应条件不一样,一个方向需ATP参加,另一方向则进行水解,结果使ATP水解,消耗能量,反应物无变化。酵解和异生中有三个点可能产生无效循环:
这种无效循环只能产生热量供自身需要。
⑤激素对酵解和异生的调控  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糖皮质激素促进异生,胰岛素加强酵解。
㊣ 血糖水平的调节
机体血糖水平维持稳定主要靠激素的调节,重要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 和肾上腺素,若糖代谢及调节障碍,可发生糖尿病或低血糖。尤其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患者葡萄糖得不到有效利用,可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代谢紊乱。 1。胰岛素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血 糖升高时,立即引起胰岛素分泌。其降血糖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①促进葡萄糖转运入细胞,降低血液中糖含量。 ②通过共价修饰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 解。 ③激活丙酮酸脱氢酶,加快糖的有氧氧化 ④通过抑制PEP羧激酶的合成以及减少糖异生的原料,抑制糖异生。 ⑤抑制脂肪组织内的脂肪酶,减少脂肪动员,使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 2。胰高血糖素 是体内主要升高血糖的激素。其升血糖的机制几乎与胰岛素相反: ①抑制糖原合成酶,激活磷酸化酶使糖原分解增加,糖原合成降低。 ②减少2,6…双磷酸果糖的合成,抑制糖酵解,加速糖异生。 ③促进PEP羧激酶的合成,抑制丙酮酸激酶,增强糖异生。 ④通过激活脂肪酶,加速脂肪动员,从而间接升血糖。 3。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迅速而强有力升高血糖的激素,主要在应激时起作用,对经常性,尤其是进食引 起的血糖波动无生理意义。主要是通过加快糖原分解,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 4。肾上腺皮质醇: 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它能促进肌肉蛋白质分解,增强糖异生,同时抑制肝外组织摄取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
◆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促进脂肪酸合成 胰岛素诱导乙酰Co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的合成,促进脂肪酸合成,还能促使脂肪酸进入脂肪组织,加速合成脂肪。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素抑制脂肪酸合成。
(1)内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血液循环,转运至靶细胞,产生激动效应。
(2)旁分泌:部分细胞分泌激素,通过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
(3)自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对自身或同类细胞发挥作用。
(4)外激素:从体内分泌,排出体外,通过空气、水等传插,引起同种生物产生生理效应。
激素作用的特点
1。 信号传递作用
2。 级联放大作用  极微量的激素,就可产生强烈的生理效应。在体内的水平一般在10…7…10…12mol/L(10…9—10…15 mol/L)
3。 相对特异性  激素与受体结合是专一的,受体在靶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部,甾醇类激素可穿过细胞膜。
4。 作用的时效性  有些激素到达靶细胞后,几秒钟内起作用;另一些需几小时至几天才达到最大生理效应,在血液中寿命较短。
5。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几种激素之间有时相互协同,有时相互抑制。
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激素与受体结合,是信息传递至细胞的第一步。随后,由受体构象的变化引起一系列信息传递过程,因此,所有受体包含二个功能部分。一个是与配体结合的结合域,结合域的构象或活性基团,决定其结合配体的特异性,另一个是功能部分,参与转导信息。
①受体—离子通道型  受体本身构成离子通道,当其结合域与配体(激素)结合后,受体变构,使通道开放或关闭,引起或切断离子流动,从而传递信号。例如:乙酰胆碱受体  神经元的乙酰胆碱受体,由5个亚基在细胞膜内呈五边形排列,围成离子通道壁。当它与乙酰胆碱结合时,膜通道开放,膜外阳离子(Na+为主)内流,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②受体—G蛋白—效应蛋白型  许多信息物质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后,受体变构,激活相应的效应蛋白(如酶或其它功能蛋白)。酶被激活后,可催化生成一些小分子化学物质,后者进入胞液内,引起细胞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称为第二信使。
在真核细胞中,鸟苷三磷酸(GTP)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在联系细胞膜受体与效应蛋白质中起重要作用。
③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型  胰岛素及一些细胞生长因子的受体,本身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这些受体是跨膜糖蛋白,胞外部分构成结合域以结合配体,中间有20多个疏水aa,构成跨膜区,胞内有较多可以被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
④受体—转录因子型  类固醇激素及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它们进入细胞内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后,生成活化的激素—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转移入核内,与所调控基因的特定部位结合,然后启动转录。
★ 酮体生成的调节 ①1″饱食或糖供应充足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脂肪动员减少,酮体生成减少;2″糖代谢旺 盛3…磷酸甘油及ATP充足,脂肪酸脂化增多,氧化减少,酮体生成减少;3″糖代谢过程中 的乙酰CoA和柠檬酸能别构激活乙酰CoA羧化酶,促进丙二酰CoA合成,而后者能抑制肉碱 脂酰转移酶Ⅰ,阻止β…氧化的进行,酮体生成减少。 ②饥饿或糖供应不足或糖尿病患者,与上述正好相反,酮体生成增加。
◆物质代谢的特点 (一)整体性: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相互转变,构成统一整体。 (二)代谢在精细的调节下进行。 (三)各组织器官物质代谢各具特色,如肝是物质代谢的枢纽,常进行一些特异反应。 (四)各种代谢物均有各自共同的代谢池,代谢存在动态平衡。 (五)ATP是共同能量形式 (六)NADPH是合成代谢所需还原当量但分解代谢常以NAD为辅酶。※ 短期饥饿:糖供不足,糖原很快耗尽,分解蛋白质加速糖异生来供能,脂肪酸分解也加强。 长期饥饿:长期糖异生增加,使蛋白质大量分解,不利于机体,此时脂肪分解大大加强,以脂肪酸和酮体为主要能源。
1。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的联系 ①糖可以转变为脂肪:葡萄糖代谢产生乙酰CoA,羧化成丙二酰CoA,进一步合成脂肪酸, 糖分解也可产生甘油,与脂肪酸结合成脂肪,糖代谢产生的柠檬酸,ATP可变构激活乙酰 CoA羧化酶,故糖代谢不仅可为脂肪酸合成提供原料,促进这一过程的进行。 ②脂肪大部分不能变为糖:脂肪分解产生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分解生成乙酰CoA但乙酰 CoA不能逆行生成丙酮酸,从而不能循糖异生途径转变为糖。甘油可以在肝、肾等组织变为 磷酸甘油,进而转化为糖,但甘油与大量由脂肪酸分解产生的乙酰CoA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故脂肪绝大部分不能转变为糖。
2。糖与氨基酸代谢的联系 ①大部分氨基酸可变为糖:除生酮氨基酸(亮氨酸、赖氨酸)外,其余18种氨基酸都可脱氨 基生成相应的α…酮酸,这些酮酸再转化为丙酮酸,即可生成糖。 ②糖只能转化为非必需氨基酸:糖代谢的中间产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