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中国哲学初步 >

第42章

中国哲学初步-第42章

小说: 中国哲学初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且存于“几微之间”

    ,那么,如何在道德实践中有效地做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呢?对此,朱熹提出了他的存心去欲的方法论。朱熹吸取和发挥了《论语》中“克己复礼”的提法,认为“克己复礼”的“礼”即是天理,“己”即是私欲,“克己复礼”就是去除自身的私欲,以恢复先验的天理。他认为,克己复礼,不可须臾或离,因为一心之中,不

    ⑤《孟子集注。 滕文公章句上》⑥《论语集注。 子路》⑦《语类》卷一三⑧《语类》卷一五

 302

    692中国哲学初步

    是天理便是人欲,如果不时时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人心所有的天理必为私欲所吞没。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克己复礼”

    呢?

    他认为“克己复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直到将私欲克净为止,这倒跟他的“格物致知”

    的认识方法一以贯之。朱熹认为,虽然“存天理,灭人欲”在方法上是“克己复礼”

    ,但是,“克己”固能灭欲,“复礼”却未必都合乎“天理之节文”。

    这一点是他针对释老追求空虚寂灭而发的。他认为“克己复礼”必须有个标准,没有标准,所复之“理”未必便是“实理”或“天理”。比如:“佛、老不可谓之有私欲,只是他元无这礼,克己私了,却空荡荡地,他是见得这理原是不当,克己了无归着处。”

    ①因此,佛老“克己”

    “只见他空底,不见实理,所以都无规矩准绳”

    ②。 这个“规矩准绳”在朱子看来就是“礼”或“天理”。他认为,克与复工夫,皆应以礼为准绳,只有以这个准绳去指导“克己复礼”

    ,才不会出现“克己了无归着处”的危险局面。从总体看,朱熹在理欲关系上所持的观点,其影响是消极的。特别是在程朱理学官方化后,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成为统治阶级“正人心”

    、“明纲纪”的重要工具,对宋以后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由于理学家以三纲五常为天理,以不合三纲五常为人欲,大力提倡“锇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禁欲主义说教,使宋代以降中国妇女饱受“吃人礼教”的野蛮摧残。 可以想见,在朱熹这把“存天理,灭

    ①② 《语类》卷四一。

 303

    中国哲学初步792

    人欲“的杀人不见血的软刀下,有多少冤魂在呻吟!

    当然,作为中期封建社会最大的学者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有其不可抹杀的地位。 程朱理学在与陆王心学及张载、王夫之等唯物主义哲学流派的论争中,客观上使中国哲学摆脱了宋明以前较粗糙的特点,而向更抽象、更具有哲学思辨特征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

 304

    892中国哲学初步

    陆王心学

    宋明道学(理学)

    的另一个重要派别。“陆”

    为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

    ,字子静。与朱熹同时,不满于朱学的支离破碎,通过与朱熹的论辩而开创了“心本论”。

    “王”

    指正守仁(公元1472—1528年)

    ,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借对“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等命题的论证和“良知”

    说、“知行合一”

    说的确立,全面发挥了陆九渊的“心本论”

    ,并对明代中叶的思潮产生了巨大影响。陆九渊的著作已收入《象山先生全集》,王守仁的思想可见于《王文成公全书》。

    陆九渊的“心本论”

    陆九渊是宋明道学中心学一系的奠基人。我们知道,由北宋周敦颐开创的宋明道学,中经二程

 305

    中国哲学初步992

    (兄程颢、弟程颐)而至南宋的朱熹,其中理学一系已获得完整而细密的发展,建构起了庞大的“理”本论。 但是,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在理论上碰到了两个不可克服的困难:从本体论上言,程朱都主张,“理”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无方所形状”的“形而上之道”

    ,它是“迥出常情”

    、“超群绝象”的“万化之根本”

    ,器则是形而下者,“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①。 那么“万化根本”即形而上之理如何产生“形而下之器”即万物呢?这是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程朱在“理”与“器”之间设立了一个“气”

    ,以为由“理”推动的“气”的发用流行产生了“器”

    ,亦即万事万物。 但按程朱的思想,气是形而下者,既是形而下者,那么气与理依然分属于两个各不相同又互不相关的世界。 而且,“气”一旦发用流行起来,便按照自己的性质和规律运动变化:“气虽是理所生,然既生出,则理管它不得!”

    ②

    这样一来,“理”的本体地位和主宰作用不又被动摇了吗?

    从认识论上言,程朱一方面主张,天地万物由理所生,要认识理就必须认识具体的事物,只有经过不断的“格物”才能“致知”

    、“识理”

    ;另一方面,程朱又认为,既然理“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

    ③,且每一事物都分得全体之理,那么,作为万物之一类的人也必然具有此理:“心包万理,万

    ①《朱子语类》卷二。②《朱子语类》卷四。③《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306

    03中国哲学初步

    理具于一心。“

    ①既如此,认识“理”又只须体察本心就行了,还有什么必要含辛茹苦地去“格物”?

    格物岂非多此一举?

    由程朱本体论的矛盾必然导致的这种认知方式上的歧异,在二程那里就已经有所反映。陆九渊并不反对程朱的“理”本论,因为说到底,他的努力与程朱一样,都是在为“理”

    建立本体性的终极基础。陆氏倾力攻击的,是上述程朱理论的矛盾性。 在他看来,程朱将理与气看成“绝是二物”

    ,是“昧于道器之分”

    ②,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道器关系问题的。 正是从这里出发,陆九渊开始了他建立“心”本论的致思历程。首先,陆九渊主张,根本不存在与“器”

    、“事”对立、二分的“道”

    、“理”

    ,它们两者是内在地统一于事物中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事物的本体、本质,后者是事物的事象,如他所言,“自形而上者言之谓之道,自形而下者言之谓之器”

    ③。 在程朱那里被当作牵合(不是结合)理器的中介物“气”也同样是道而不是器,“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 而谓其属于形器,不得为道,其为昧于道器之分也甚矣!”

    ④既然气也是理或道,而理与器又是不可二分的,那么,结论就是:宇宙间,理无处不在,理就在事中,事即是理或道,舍事而别求所谓“无物之前,阴阳之外,不属有无,不

    ①《朱子语类》卷九。②《与朱元晦。 三》,载《陆九渊集》卷(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和卷数)

    ,中华书局1980年版。③《语录下》,卷三十五。④《年谱》,卷三十六。

 307

    中国哲学初步103

    落方体,迥出常情,超出方外“

    ①之理或道即是虚妄和异端:

    “此理塞宇宙,所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舍此而别有商量,别有趋向,别有规模,别有形迹,别有行业,别有事功,则与道不相干,则是异端,则是利欲为之陷溺,为之窠臼。 说即是邪说,见即是邪见。”

    ①

    这里,陆九渊要阐明的思想是:理存在于宇宙万事万物之中,离开了理即没有具体事物,离开了具体事物同样没有理。 偏离这个观点而立论,说什么理事二分,理独立于事之外等等,都是背离真知的异端邪说。 其次,陆九渊由事即理进而过渡到“心即理”的“心”本论。 在他看来,充塞整个宇宙、“未尝有所隐遁”的“理”是“至当归一,精义无二”

    ②的,即宇宙只有一个理;人心是“天之所与我者”

    ,同样是“至当归一,精义无二”的,因此“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③,“心,一心也;理,一理也。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 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④。 而既然“心”与“理”完全同一无二,那么,理就不在心外而在心内,所谓心外之理不过是心内之理的印证。陆九渊认为,这个与理同一的、作为万物之本的心不⑤是一己之私心,而是至大至公之心,它收能备万物、发可塞宇宙,“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

    ①《辨太极图说书》,见《宋元学案》卷五十八:《象山学案》。

    ①⑤《语录上》,卷三十四。②④ 《与曾宅之》,卷一。③《与李宰》,卷十一。

 308

    203中国哲学初步

    理“

    ,因此,“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⑥;同时,此心此理始终如一,历久不变,永存不灭,“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⑦。至此,陆九渊完成了他的以“心”

    为本体的理论建构。陆氏以心本论为其理论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点思考问题,在很多方面都提出了与程朱理学不同的看法。比如,“天理”与“人欲”二者,程朱把它们看成水火不容的两种东西,依他们的思想,“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⑧。 这是说,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在人心里,有天理就没有人欲,有人欲就没有天理,不存在天理人欲互相混杂的现象。这种看法,从程朱的理论系统来看,是很自然的。 陆九渊因为主张以心为本、心理同一,所以他激烈反对程朱的观点。 他说:

    “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矣。……且如专言静是天性,则动独不是天性?

    《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解者多指人心为人欲,道心为天理,此说非是。 心一也,人安有二心?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

    ⑨

    ⑥《杂说》,卷二十二。⑦《年谱》,卷三十六。⑧《朱子语类》卷十三。⑨《语录上》,卷三十六。

 309

    中国哲学初步303

    意谓:若将“天”

    (义理之天)看成理,将人看成欲,那就是主张天人相异,无异于违背了儒家“天人合一”

    的思想。……

    动静皆是天性,只认静为天性也是错误的。 人们大多将《尚书》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析为相对立的人欲(“人心”)和天理(“道心”)

    ,这同样不正确。 其实,人只有一个心,心只有一个理,从人的角度言,人心是危殆的;从道的角度言,人心是精微的。 这种思想不啻与程朱针锋相对。又如,虽然程朱与陆九渊的认识论其目的都在于认识天理,然后再依天理而行,但是他们认识天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