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圆觉经略说 >

第27章

圆觉经略说-第27章

小说: 圆觉经略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算真解脱。什么才是圆觉自在的境界呢?那必须如“维摩经”上所讲的“烦恼即菩提”,无论在任何脏乱、烦恼、痛苦的环境里,都一样清净、快乐。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叫作“凡夫随顺觉性”,这是普通一般凡夫的见解,只要一提到佛,就想到圣洁、庄严、清净的那一面去了,如此只是具备了宗教的信仰、佛学的兴趣、完美的情操,至于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则一无所知。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的见解来解释注解佛法,我认为佛是这样,我认为入定是这样,都没有用心去参究,没有用功去实证。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
   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刚才所讲的是凡夫,现在所讲的是菩萨。菩萨是见了道的人,在理上已见到一部分,在事上、功夫上也已修到了某一阶段。菩萨的全文叫菩提萨土+垂,是觉悟有情的意思,自己悟了道以后,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所谓菩萨者乃最大的多情人也,换句话说,菩萨也是烦恼中人。什么是菩萨的烦恼?慈悲是菩萨的烦恼,了不起的菩萨愿意承担天下人的烦恼,他愿意解决别人的烦恼,这是大菩萨的境界。菩萨以前古代也翻成“大士”或“开士”,这是义译,指的是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佛在这里说菩萨也有障碍,菩萨的障碍在哪里?“见解为碍”什么叫见解?见就是观点,主观的成见;解就是理解、注解。有些菩萨虽然有某些程度的解脱,甚至不被烦恼困住,不被妄想困住,不被生死困住,这些都困不住他,解脱了。解脱的道理就是中国俗语所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在佛学来说,就是地、水、火、风、空五大。但却被自己的见解把自己障碍住了,就算在见解上得到了解脱,“犹住见觉”。悟道的观念却妄不掉,停留在道的境界上,就如苏东坡描写庐山的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还是看不清楚自己。举个例子,如学者们,一看就知道是读书人的样子,商人就有商人的样子,军人就有军人的样子。我常常说:假如学者没有书生气,军人没有粗暴气,商人没有铜臭气,这是第一等人。这就是“犹住见常”的道理,自认为学问好,表现出一副很潇洒、很有学问的样子,如此定了型,便是被困,被自己的思想、观念束缚,被自认为得意的事左右。
  佛在这里说:得道的菩萨被道困住了,所有说:“觉碍为碍而不自在”,自己总觉得自己觉悟了,看别人总觉得不对劲。等于刚刚学佛的人。一看到人就合掌了,然后满口佛话,见人就问你吃不吃素呀?没有吃素!唉唷!阿弥陀佛!好像不吃素就罪大恶极似的,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我平常最怕碰到这种人,令我毛骨悚然。但是,这种人也有好处,就是佛教界常说的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这些人就是学佛一年的境界,到处都是佛。“学佛二年,佛在大殿。”佛离得远了一点,他身上的佛气也少一点了。“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嗯!差不多解脱了,越学得久,越学得久,佛离得越远了。至于在座有些同学学佛学了十几年,那就 “佛在无边”了!(众笑)这是笑话,但是,你也不要把它当成笑话。什么叫解脱?不要以觉碍为碍,那就得自在了。学道而没有道的味道,觉得自己非常平凡,即使成了佛也很平实,你看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缘吃饭,吃完饭,收衣钵,自己还去洗碗,把衣服折叠好,然后洗洗脚,敷座而坐,把座位上的灰尘擦一擦,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行经,多平实。千万记住,平实就是道,平实就是佛法,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气,怪里怪气的,弄得与平常人不一样,那就不平实,那就有点入魔了。
  “觉碍为碍”的道理,有句禅宗的话可作为注解,叫作“悟迹未除”。虽然悟了道,但是,所悟的痕迹自己空不掉,因此而不自在。这种情形叫作没有登地的菩萨,也叫作因地菩萨,一切众生都是因地菩萨,在座诸位都是因地菩萨,不是果位菩萨,为什么不是呢?因为功德不圆满,智慧不圆满。
  接着,佛又再说: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这一段是讲修行做功夫的方法与境界。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照”与“觉”。照与觉是修行用功的心理状态。觉包括感觉和知觉。例如身体上气脉的变化,气走到那里,如何通啦!这是感觉状态,不要被感觉骗了,并不是说这样不对,而是说你的心不要被这种感觉牵着走,不要以为有了这些感觉,就很怎么了,就很了不起,这些是生灭法,有起有灭,会变化去的。第二个是知觉状态,例如,打坐有时觉得很清静,好像空了,觉得很安详(祥)自在。这种宁静、空灵、安详(祥)的知觉状态,每种宗教都有,例如基督徒受洗,在教堂里一跪,非常诚恳地祷告,感受到“圣灵降体”,这也是中国所讲“诚则灵”的道理,是我们的觉照起了作用。
  我以前有一位老朋友,现在已经过世了。他是宪兵军官,在大陆撤退时期,共产党到处通缉他,下令抓他。后来有一天,我在庙子碰到他,两个见面当然很高兴,我问他怎么逃出来的,而且以前也不信佛的,怎么现在到庙子里来?他说我逃得才妙呢!而且还把妻子小孩一齐带出来。有一天,他躲在重庆一家小饭店里,晚上共产党来查房,这下子完蛋了,他看看妻子,妻子看看他,两个人傻了,一时急得没办法,只好跪下来,上帝啊!观音菩萨啊!佛啊!关公啊!阎罗王啊!土地公啊!凡是所知道的神一概都请都求。嘿!怪了,那平时爱哭的孩子也不苦了,两个共产党进来,逗逗那孩子,逗了半天,也忘了问他们话,就走了。菩萨真灵呀!后来,每一关他都这样跪下来求,如此一路安全逃到香港。逃出来以后,他就信佛了,也开始研究佛经。但是,现在却有个问题,他学会了大悲咒,碰到事情,再求菩萨,反而不灵了,这是什么道理呢?他问我这个问题,我反问他:你说呢?他说:“诚则灵。”对了!一点都不错。现在有了分别心了,大悲咒有什么作用,六字大明咒又是什么,这些都知道,恐怕楞严咒更灵吧!完了,一有了分别,效应就打折了。
  那么,“照”是什么呢?我们做功夫说观照,“照”字上面加一个“观”,观与照一样不一样呢?“心经”一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是想,照是照,两者不同。观不是用眼睛看,例如你打坐时,晓得自己的念头起起伏伏,来来去去,这是观。又如念佛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唷!明天早上八点钟要起床,闹钟忘了上发条,糟了!我念佛怎么想到别的地方去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过,想想没关系,嗳呀!又错了。这是观的境界。功夫到达了“照”,就不用观,如同太阳出来了,全体没有杂想,没有妄念,宋明理学家称之为“清明在躬”,这是照的境界。观与照的道理在唯识学“ 瑜伽师地论”里,叫作“寻”与“伺机”,观有寻找的意味;伺是不须寻找,在那里等着、照着。
  “有照有觉”就是当你在打坐念佛时,一边在念,一边心里在看着念头,看有无杂念,但是,这还只是觉照的初步。做功夫真达到觉照的境界,在梦中都还在觉照;真修行人在梦中的起心动念,与平常醒着一样清楚,而且能做得了主。白天不敢乱想,白天不敢想坏事,到了梦中都出来了,就做不了住了,这样的修行是没有用的。即使在梦中都能够做得了主,还得更进一步,做到无梦的境界,在睡眠中还能知道心性的根本,这才是有照有觉的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地,只是菩萨境界的初步,以圆觉自性来讲,有照有觉还是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所以,真正登地以上的大菩萨常觉不住。常觉,永远在清醒中,这个觉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觉悟。假如你永远有个觉,动都不敢动,一动不觉了,那就是有住,而不是不住,真的菩萨境界是常觉不住,不住在觉的境界中,也不抱着一个觉照的境界,有一个觉照的境界就有所住了。禅宗的六祖因“金刚经”里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修行的一个方法,如果以圆觉的境界来讲,应该改为“本无所住而生其心”,悟了道以后,就是本无所住了,此心本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照与照者”,第一个照是能照,下面的照者是所照,例如妄念是所照。能照与所照,同时寂灭,同时都空了,这才是得道的境界。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
   已断灭,无灭碍者。】
  你说什么叫作空呢?你说打起坐来,有个清静,有个空,还有个境界,那就糟了,那是意识形态妄想所造成的,搞鬼的就有个鬼的境界,玩神的就有个神的境界,修道的就有个道境界,求空的就有个空境界,这些都是自己的心意识所造出来的。那么,什么才是真的空呢?--寂灭。佛有个比喻,自己把自己的头一刀砍断了,就再也没有人想说要砍什么头了。真正的空是无量无边,没有境界。很多人打坐不能入定,都想去掉妄想,越搞越忙,都是自作障碍,自认为有个空,拼命做功夫求空。其实,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空,不用再求个空,我们的自性本来就在定中,如如不动,从来没有动过。“则以碍心自灭诸碍”,一切唯心所造,一切唯心解脱,把自己的障碍心拿掉,自然就没有障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问题解决了,就一切没事了,也没有另一个不受障碍的境界。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
   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修多罗教是指佛所说一切经典,佛说他所讲的一切经典如同指出月亮在哪里的标记,假如我们看见了月亮,知道了月亮在哪里,那么,这只指出月亮的手指就不需要了,因为指头不是月亮,在“楞严经”里,佛也说了八个字“以指指月,指非是月。”不要把指头当成月亮了,佛经只是指头,指出真理在哪里,不要把佛经所讲的道理抓住不放。在“金刚经”上说:“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我所说的法,如过河的船,已经上了岸,不要把船背着走,“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一切如来种种的开示言说,就像指月的手指以及渡河的船一样,只是工具而已。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假如有人因佛的指示而悟到上述境界了,这种情形叫作已登地菩萨的随顺觉性,这是正统的菩萨境界,不过,还是没有到家。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
   涅盘;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知,
   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是一法性;地
   狱天宫,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