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圆觉经略说 >

第36章

圆觉经略说-第36章

小说: 圆觉经略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说你懂了这二十五种修行法门以后,不过,这样哦!这是修行大乘道的法门,小乘的人能不能走这个路线?你观察自己的能力了。这二十五轮怎么修呢?他有个方法告诉我们。
  佛说若有菩萨以及未来末世的众生要依此方法来修的话,先有个准备工作--当持梵行,先修清净行,清净行就是持戒,中国文化所谓的斋戒沐浴就是梵行。斋不是吃素,斋是斋心,也叫作心斋,严格地反省自己、克制自己,达到庄严、圣洁、清净。持就是拿着不能放掉,为什么叫修持呢?就是有个方法可依,且不能放弃。持此梵行、戒行、清净行以后,还要寂静思维,求哀忏悔。让自己安静下来,忏悔过去种种罪过。
  如此专修二十一天以后,在二十五种方法上各作标记,一个标记代表一种方法。诚心拜佛,抽取其中一个;抽到哪一种,就按照哪一种方法去修。一念疑悔,即不成就。中间没有一点怀疑,绝对信,纯宗教。
  不管你抽到哪一轮,不管你走哪一种路线,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假如你不用这个方法抽取其中一种,自己选一种修可以不可以呢?可以,你有这种自信力也可以成就,但是,也要注意最后一句话:“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最后用偈子作结论,把要点再重复说一遍。
  【辨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觉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渐次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慈力 不久证涅盘】
  【辨音汝当知】
  辨音菩萨你应该知道,
  【一切诸菩萨】
  任何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大乘菩萨们,
  【无碍清净觉】
  每一个人本来都是清净无碍的,有所谓障碍都是自己找的。
  【皆依禅定生】
  为了清除自己所生的障碍,必须依靠修行,如何修呢?有三个纲要,
  【所谓奢摩他】
  有所谓至静的原则,
  【三摩提禅那】
  变化观的原则及寂灭禅定的原则,
  【三法渐次修】
  三种原则互相搭配,
  【有二十五种】
  共有二十五种方法。
  【十方诸如来】
  十方上下一切佛,
  【三世修行者】
  没有不走这二十五条路线,
  【而得成菩提】
  而成佛道。
  【唯除顿觉人】
  除此之外,尚有顿觉法门,除了顿悟之人,
  【并法不随顺】
  一法都不要,直接明心见性。
  【一切诸菩萨】
  佛吩咐一切菩萨,
  【及末世众生】
  以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应该持此二十五轮的修法,
  【随顺勤修习】
  随着这些法门勤奋修习,
  【依佛大悲力】
  依靠佛的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不久即可证得涅槃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什么是我相
什么是人相
什么是众生相
什么是寿者相
如何做到法解脱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现在要讲的是净诸业障菩萨。此菩萨的名号‘净诸业障’个字,已经点出了此篇的重点所在。学佛的重心是净诸业障,能够彻底净诸业障就是佛。如果以这个观点来看,一切佛法的修持,无论大小乘,都是净诸业障。
  业是佛法所特别提出的,业包括了三世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也包括了十方无尽的空间,所谓宇宙就是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在这时空中形成了国土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我们所住的地球就是器世间,也是国土世间,另外属于有灵性的众生就是有情世间。这些世间都是业力所形成的,业力的根源是心力,世间是由众生共同的业力所形成。每个人的遭遇不同、个性不同、思想不同、感受不同,那是众生的别业。别业之中亦有共业,例如生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同一环境,共业是一样。
  业又有善业与恶业之分,世间的人类是恶业多,善业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是华严经中的一首偈子,忏悔是净诸业障的第一步。忏悔是由两个观念组成的,忏的意思是对以前所做的错事感到难过、惭愧,悔是警策自己以后不要再犯了,也就是孔子说颜回的话——不二过。孔子说颜回了不起,所有学生中只有颜回做到‘不迁怒,不二过。’这就是菩萨道。一个人有了痛苦烦恼,不把自己的痛苦烦恼加到别人身上,就是不迁怒。平常我们心里烦的时候,谁找你谈话,他一定倒楣,你一定没有好的心情对他,你一定没有好的言语对他,这种心理行为叫作迁怒,这是我们最容易犯的过错。不二过,犯了一次过错,下次决不再犯,可是,我们很难做到。孔子所提的‘不迁怒,不二过。’就是净诸业障的办法。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净诸业障菩萨首先赞叹佛,大慈大悲的佛能够为我们这些人讲这样不可思议的法门。一切如来因地行相,这是点题。佛告诉我们一切成佛的基础,所谓基础也就是最高的,我经常讲:‘最初的就是最后的’,学佛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最平凡的也就是最高深的。所以,如来因地行相就是成佛最高的结果。
  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得未曾有’是佛经文学的创作,过去不曾有过,第一次接触到。
  ‘睹见调御’,看见什么呢?看见调御师,调御师就是佛的别号。调是调伏,调教。御是驾御。佛是大调御师,大教育家。
  ‘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佛何以有此成就呢?不是一生所能成就,历恒沙劫勤苦境界。恒沙劫是无数劫,多到如恒河的沙数,不可数,不知有多少。劫,还不止一生,劫有大劫小劫之分,在此不多说明,我们把它简化,代表生生世世。要怎么样才能修成佛呢?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任何一个人的成就都不简单,都要从穷苦中来,都要从劳苦中站起来。很顺利起来的人,结果都很快下去,因为基础不牢固。修行人更是如此,所以这里赞叹佛是历恒沙劫勤苦修行而来,不是偶然成功。但是,那么多的勤苦境界靠什么修持呢?靠一心,心志坚定,一切功用,犹如一念。
  成佛须历恒沙劫勤苦境界。我们听了,觉得害怕。我以前年轻的时候,不管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都去研究过,觉得很好,都是劝人为善。但是,要我去修,不干!为什么?成佛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我的命没那么长,来生的事谁知道呢?来生还有没有我呢?那么,办个出境证,念个阿弥陀佛,死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留学。但是,觉得天上人间渺茫无凭,不干。后来,碰到禅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即身成就,好,这个好,这下干了。人家说你现在也学这个呀?这个好啊!非学不可。甚至到处拉人去学。但是,教理明明说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与禅宗所说的顿悟成佛,不是冲突吗?而且成佛要经三大阿僧祇劫那么久的时间,听了也令人害怕。不要紧,‘一切功用,犹如一念。’这句话就把你救回来了。一切唯心,这一念之间包括了十方三世。人在快乐的时候,一百年犹如一刹那;在痛苦的时候,过一分钟如一年。因此,李长者告诉我们:‘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时间与空间都在一念之间。  我等菩萨,深自庆慰。净诸业障菩萨说我们这些学大乘道的菩萨们,听了这段话非常高兴。这段话非常重要,也是点题。

【世尊,若此觉性,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接着净诸业障菩萨提问题。在楞严经中,富楼那也提过这样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众生本来是佛,自性本来都是清净光明,为什么又变脏了?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是佛?这个原因何在,我们不懂。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请求佛慈悲方便,为我们开示悟入诸佛之法性,证得清净之自性。使我们以及末世的众生具有正法的眼睛,这个眼睛是智慧之眼,能够认识真正的佛法。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段我们不重复解释了。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段重复的话,也不再解释了。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时净诸业障菩萨非常高兴,在座大众都静默聆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实为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我们注意这一段佛的答话。刚才净诸业障菩萨问佛说: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变成众生呢?注意!佛在这里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佛在楞严经的回答是:‘觉明为咎’,无明从那里来的?觉明所生。这个答案好像没有答一样。那么,佛在圆觉经总该好好回答这个问题了吧!嘿!谁知他老人家却轻轻带过,不作正面答覆。
  这种不作正面答覆叫作置答,也是佛的一种教育法。置答并不是答不出来,答出来的话,你们永远去搞思想去了,不会修证佛法。他要众生大家个个成佛,只要你自己亲自证到了佛的境界,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无始是佛学的名词。这个宇宙从何时开始?尽管目前科学如此发达,到现在仍然没有答案。无始就是没有开始,宇宙是循环性的,犹如一个圆圈,任何一点都是起点,同时也是终点。那么,无始究竟是什么时间呢?如何确定呢?佛刚才已经告诉你了,‘一切功用,犹如一念。’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所谓妄想就是虚妄不实的思想心念,它是偶然的,暂时的,因缘所生的。我们天生自然就认为有一个我,有了我就有你,就有他,就有人,有众生,众生就是社会、世界,乃至一切生物;还有寿命,希望活得长寿,最好不要死,永远活着。金刚经也是讲这四样,叫作‘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认四颠倒,实为我体。这是第二重错误。四颠倒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类,认为身体的肌肉骨骼、血液内分泌、热能、呼吸等等是我的实体。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这是第三重错误。第一重错误是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第二重错误是把现有生命的四大所构成的肉体认为是我,由这二重错误所加起来的矛盾,演生出心理上的憎恨与喜爱。喜欢的就去占有,失去的时候就憎恨,人生就在这两种境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