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圆觉经略说 >

第45章

圆觉经略说-第45章

小说: 圆觉经略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想的道理在那里呢?为什么要观想呢?‘自熏成种’。观想是利用第六意识来观,例如观想四臂观音,先在意识上有个模模糊糊的影像就可以,慢慢地让他越来越清楚,如同真的菩萨在前面,再进一步,把自己观想成四臂观音,四臂观音就是我,无二无别。利用第六意识观想来慢慢熏习第八阿赖耶识,这就是观想自熏成种的道理,利用第六意识的现行,形成第八阿赖耶识的种性,死后生生世世,以前所观想的佛菩萨仍然现前。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如果以观想忆念法门修行的人,因为这种修法是有相的修法,如果不通教理,盲目迷信,很容易走上岔路,走上神经之路。不合教理的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要明白什么道理呢?能观者是我,所观者是佛,即使真佛来到前面,与我讲话,都不予理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如忘了能观者是我,看到佛菩萨现前,自己忘了我,那就着魔了。
  这一段所讲的修观,与上一段所讲的修止,有什么不同呢?有很大的不同。修止是让第六意识止在一点上,不去想像;修观想忆念法门是让六意识去想像造作,同时止在这个观想境界上。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接下来讲的是禅那,禅那是正思惟修,与所谓的禅定有所不同。禅定有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禅定也是共法,与外道共有的法门;修止、修观、修禅那其中都有禅定,功夫层次深浅不同。那么,这里所讲的禅那是不是中国的禅宗呢?也不是。禅宗又称为心宗,诸佛法门中心的中心,又叫作心中心法。密宗里也有心中心的修法,有其咒语及手印,做到了也可以悟道。这种心中心的修法都属于禅那,禅那的最高境界就是寂灭清净,清净圆明,这是‘如来禅’的境界,与中国禅宗同中有异。所以,禅那与修止、修观有所不同。
  修习禅那如何修呢?佛在这里告诉我们,‘先取数门’,这里所讲的数不是天台宗的数息法,而是观心法门。观什么心呢?观后天妄想心,在静中反观自己的起心动念,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念头,一个一个都很清楚,心中了知‘生住灭念’。我不晓得诸位的经验如何?真正的修行没有不观心的,对自己的思想念头来去要清清楚楚才是修行。有很多人记忆力不好,修观心法门,记忆力一定会好起来,越放松,影像越容易留;越空越容易装下东西。
  修行人要做到心念随时空,禅宗祖师教我们修行要‘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心中不求什么事。常常有人告诉我明天要怎么样怎么样,我烦起来,就告诉他:你好多余,明天有没有我还不知道呢!管他明天干嘛?这就是无心于事。还要无事于心,所有的事不装到心里头,过了就算,发脾气,要发就发,我发起脾气比谁都大,一边发脾气一边心里还在笑。有同学问我某人这件事怎么处理,我说骂都骂了,还要怎么处理?骂他就是处理了嘛!你还要他怎么样?错了已经错了,你打死他也错了,错了还挽得回呀?
  ‘分剂头数’,对于每一个念头还须懂得分辨善恶,剂就是排列归类,对于自己心中的每一个思想都念念清楚,在‘瑜伽师地论’里称为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这就是修心、修行。许多人学佛修行对于自己讲的话都搞不清楚,都没有好好的观心,都不晓得观照自己的内心。念念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才是正修行之路。你们想求智慧,求福德,要如此修法。为什么呢?把心观察清楚,这就是智慧;假如对自己的心念不清楚,那是细昏沉,因为落在细昏沉中,所以智慧发不起来。怎么说这也是修福德呢?对于自己心念的是非善恶都清清楚楚,把恶念拿掉,善念增加,功德自然增长。所以,观心法门有如此重要,尤其号称学禅的朋友们,特别注意这个法门,连这个最基本的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禅?不要自欺欺人。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无论行、住、坐、卧,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于自己的心念都清清楚楚,甚至在睡觉中,对自己的梦也清清楚楚。更进一步,在梦中还可以作主,变个山来玩玩就变出一个山来,如此的话,修行才算稍有成就,死了嘛,才不会迷糊,不会被业力牵着走,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动念就去了。
  讲到作梦,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四、五十年前,我有一位一起学禅的朋友,他的太太也想一起来学,他这位太太很娇,也很折磨丈夫,很爱丈夫,拿感情折磨丈夫。有一天她来看我们的袁老师,袁老师对她很不客气,胡子一抹,问她:‘你来干嘛?’‘我跟剑秋来,(他的丈夫名叫剑秋),想先生收我作徒弟。’袁老师眉毛一横,头一歪,说:‘我这里不收女人的!’我们在旁边看到,担心死了,不要回去吃安眠药唷!赶紧跟在后面送她出去,‘大嫂!不要难过啊!先生脾气就是这样。’‘我不难过,我不难过。’她态度表现很好。
  她回到家里,气了,这糟老头有什么了不起,摆臭架子,我就成佛给你看看!于是,自己弄个蒲团,打起坐来。拚命用功,饭也少吃,觉也少睡,想马上成佛,腿痛也强忍下来,搞了几天,病倒了,发高烧。刚好碰上家里没有钱,她先生急了,不晓得怎么办?只好守在太太旁边,求观世音菩萨帮忙。平时叫他念佛,打死也不干。现在太太病了,家里又没钱,只好念佛,他一口气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念了五个钟头。
  到了黎明,他太太突然坐起来,一把抓住先生的手说:‘剑秋!我信了。’这下可把我那位朋友吓了一跳,以为她发高烧,烧过了头,发疯了。问她:‘你信了什么?’她说:‘你是菩萨,你的老师是佛。’这么一答,更加令人莫名其妙。‘怎么了?你怎么这样讲呢?’她说:‘我病好了。’这样一说,他才放心。‘那倒底怎么回事?’他太太说:‘我病得好难过!好痛苦啊!我叫你拿水给我喝,看到你全身都是金光,金光照到我身上,就清凉了,痛苦全消,然后就睡着了。醒来以后,烧也退了,病也好了。所以说你是菩萨。’第二天,我这位朋友跑到维摩精舍来说给大家听,大家都笑,袁先生也笑,大家等着看她下一步会怎么样?
  她还是继续用功,天天打坐。有一天夜里作个梦,她自己也知道要作梦了,就让它作吧!她心里想:好,要作梦嘛!就作个大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看看。她的念头这么一动,就看到一尊大佛,光芒四射,她就跪下来,向佛磕头。她说她一边磕头,一边心里还在想:袁老师!你这个糟老头!嗯!我现在看到佛了。她向佛说:‘佛啊!你要度我,我要回去跟那位老头子比一下。’阿弥陀佛对她笑一笑,也不讲她什么,对她说:‘你饿了吧?’‘对呀!我饿了。’地上就冒出一张桌子出来,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有。吃完之后,佛问她:‘你到这里来,还想看什么?’她说:‘佛啊!你这里有没有跳舞的呀?’佛说:‘有啊!’佛将手一比,马上出来一群美女,那些女的真漂亮呀!她说我根本就无法跟她们比。看完了跳舞,佛又对她笑,她问佛:‘佛啊!你这里有没有电影?’佛说:‘有啊!’马上电影银幕就出来了,反正,要想看什么就有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她想一想,我在作梦,不要梦太久了,假如丈夫以为我死了,把我抬去埋了可不好。于是,她跪下来向佛说:‘谢谢!我要回去。’佛说:‘好,你回去吧!’
  故事还没有完,她拜别了阿弥陀佛,就走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堆坟墓,从坟墓里走出一位女鬼,这女鬼很凶恶,要抓她。她赶紧打坐,把心定下来,向女鬼说:‘你不要抓我,有冤也好,有仇也好,有爱有恨也好,我刚从阿弥陀佛那里回来,等我成佛以后,我带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而且,我喜欢漂亮,你那么丑,我不怕你。’她这么一说,那女鬼羞答答钻回坟墓里去。
  然后,她就继续往前走。走没有多久,出来一位男鬼,这位男鬼真漂亮,比以前所见过的男人都漂亮,向她百般挑逗,她心里知道这个男鬼就是那个女鬼变的,她告诉这个鬼:‘你少来这一套,我刚从西方极乐世界回来,什么好看的都看过了,你这一套迷不住我。’这个时候,这个漂亮的男鬼突然变成青面撩牙的厉鬼,这下子把她吓住了,她拚命跑,拚命往家里跑,跑到家门前,踩到一块踏板,一滚,滚到床上,出了一身冷汗。
  她就这样醒了,醒来之后,楞了半天,坐起来,看看丈夫还在睡觉,于是将丈夫摇起来。她丈夫问她:‘你干什么?’—,‘我悟了!’她丈夫说:‘你不要发神经。’她说:‘我真的悟了。’她丈夫看她说得那么正经,说:‘怎么回事?你讲给我听听。’她说:‘梦的也是我,阿弥陀佛也是我,西方境界也是我,那个女鬼也是我,男鬼也是我,那可怕的厉鬼也是我。我爱你爱得要死,其实,爱的是我自己。从此以后,我不再爱你了,以后我们是道友。我不再被自己骗了。’
  她的丈夫听了很高兴,告诉她:‘好了,你真悟了,现在我也解脱了,老实说你这样死爱我,我被你缠得也受不了。你现在悟了,我很高兴,我来皈依你。’她的丈夫就在床上跟她磕头。第二天清晨,两人一齐去见袁老师,袁老师也怪,一进门就叫她跪下磕三个头,这下我收你作徒弟了。她说:‘袁老师,今天你不收我也没有用,我已经打好主意,一进门就要向您磕头了’。袁老师说:‘好!好!我都知道了。’
  我们讲了一个作梦的故事。梦中能够作主,生死才有把握。所以,平时在行、住、坐、卧之间,自己心中的分别念数,无不了知。若有一念不知,便是昏沉,便是无明。所以,你们天天在无明中,迷迷糊糊,不是密宗的呼图克图,而是糊涂可土。这怎么得了?一定要无不了知,清清楚楚。
  然后,‘渐次增进’,一步一步地进步,‘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而,犹如目睹所受用物’。由自己的心念清清楚楚,而至于一切众生的心念也清清楚楚。佛在这里以百千世界的一滴之雨来作比方,因为雨的数目太多,数不清,但是,你都很清楚,犹如目睹所受用物,犹如亲目看见,都在心中清清楚楚。一面又吩咐,到了这个境界不要得意,这只是修禅那的初步,没什么了不起,其间还有很多变化,甚至十方诸佛与你摩顶授记等等,这些都不要理会,‘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以上所讲的是修止、修观、修禅那初步开始的方法。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这就是最初修止、修观、修禅那三观的方便法门。

【若诸众生遍修三观,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假如有众生修止、修观、修禅那,能够非常认真勤快,不断求进步,等于佛再来住世。

【若复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