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戴尔.卡耐基传记 >

第6章

戴尔.卡耐基传记-第6章

小说: 戴尔.卡耐基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黛丝显得面色苍白。
  她耸着肩,比着手指,做出一种迅速滑动而过的动作。
  “嘘!〃她沉默不语,眼睛转下看。
  “就是这样!〃卡耐基低声指导着。
  黛丝蹲了下来,身子更往前倾了,做出了另一种手势。
  她站直身子,嗅来嗅去。
  “我闻到……血……”
  她又嗅了嗅,晃动着手指,声音陡然增大,继续说:
  “英国人的……”
  接下来的表演中,黛丝不再需要卡耐基的提示,她的表演已比较自如。
  黛丝扮演着巨人,在忧郁小室内四处搜索着,找寻她从空气中嗅到的骨瘦如柴的英国男子。
  这时,比尔出场了。他比黛丝整整高出一头,金发披肩,双目圆睁,活像一位中世纪愤怒的骑士……
  “好!〃卡耐基说了一声,〃现在请西林、博卡、霍恩、迈克、詹妮都加入我们的剧情的发展〃。
  于是,要求与比尔决斗的诗人,旁证的公证人,急不可耐的唆使者,极力斡旋要求和解者纷纷出场……
  戴尔·卡耐基的设想又一次变成了现实,他后来把这种方法纳入卡耐基教程,取名为《自我发现》。
  当晚,忧郁小室一片欢腾,各人都为自己轻而易举地就进入角色而把剧情推向高潮兴奋不已。
  戴尔·卡耐基后来回忆起在美国戏剧艺术学院接受学业的那段时光,一再提到在忧郁小室里度过的美好时光,并且一再谈及西弗尔提斯小室中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人生是非常丰富而充满激情的舞台,每一种生活的尝试都是对自己人生的体验。尽管卡耐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中断他的艺术生活,但这一段人生经历对他而言仍然是宝贵的财富。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对艺术的追求并没有放弃。虽说不能直接参与表演,但他对艺术的钟爱之情不减。他写了不少有名艺术家的传记。从这些传记中我们还能感觉到卡耐基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感悟。下面选摘他的几篇传记。
  1.好莱坞影星嘉宝
  据我所知,有两个很著名的人物,都曾在理发店内工作过,他们知道如何把肥皂和水搅和,怎样涂在顾客的脸上,然后等待理发师刮去顾客们的胡须,这两个人是嘉宝和查理·卓别林,他们曾因生活所迫,做过这种职业。
  嘉宝初到美国时,还只是一个十九岁的少女,离开了祖国瑞典,孤单地踏上她羡慕已久的〃金元国〃,没有一个人认识她,何况她又不会说英语。
  可是,经过了十几年,她已是世界最负盛名的妇女之一了。
  幼年时代的嘉宝,已充分表露出她那神秘的个性。她最恨拘束乏味的学校生活,所以常想逃学,有时到了学校,趁教师不防,就偷偷溜了出来,跑到戏院后面的走廊上看戏,她知道站在这里是不必买票的。当她看得兴奋的时候,往往就会急忙跑回家中,取出平日玩耍用的水彩涂个满脸,说是模仿普萨瑞哈特(法国著名演员,1844—1923)。
  她父亲在她十四岁时死了,使得家境日渐贫困,她也就此辍学,到一家理发店工作。不久,她又转到斯托克荷姆一家商店的售帽部成为其职员。
  为了促销,这家公司的售帽部决定拍一部宣传帽子的影片,嘉宝正巧被选为模特儿。这原是一件极平凡的事情,可是谁也没想到竟使她从此脱离了黑暗,开始走向光明之路。甚至嘉宝也说:“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原来,这一部宣传帽子的影片,被一位著名的导演看到了,他觉得其中的模特儿嘉宝很有拍戏天才,尤其是那种近似神秘而又带有天真的诱惑力,更是难能可贵,所以他竭力怂恿她放弃现职,进入戏剧学校,将来必有惊人成就。这时候,嘉宝才十六岁。
  要嘉宝放弃已有固定薪金的职业,再花钱进入戏剧学校,确是件困难的选择,要是没有远大眼光和相当勇气,一般人不敢作这样的选择,但嘉宝相信自己的能力,并认为一定有成功的希望,于是听从这位导演的鼓励,毅然地辞了职,开始向理想目标迈进。我们相信,要是没有这位导演赏识嘉宝的天才,恐怕嘉宝还只是一个售帽部职员。
  有一次,瑞典名导演马莱斯·史蒂勒请戏剧学校选派一个女孩子,让她充任某部影片的配角,嘉宝荣幸地获得了这个机会。她那时候不叫嘉宝,而是叫做葛丝塔福生,因为这个名字太缺乏诗意,又不动人,而且不容易记,所以,这位史蒂勒导演就替她取了个令人心醉的名字:嘉宝。
  嘉宝是一个世界闻名的神秘女郎,凡是和她一同工作过的人,都承认她是神秘的,随便举些例子吧:华莱斯皮雷虽然和她在同一个公司里当演员好多年,可是,从来没有遇见过她。尤迫使他惊奇的是,他和她同拍过一部〃大饭店〃影片,以为这一次肯定可碰到她了,结果还是失望。原来,他们被派在不同的场景下工作,而这些场景又不是在同一时间拍摄的,当然他没办法见到她了。
  有一次,美国最著名的评论家亚莎·白利斯伯特地到好莱坞,希望参观嘉宝拍戏,却被这位瑞典小姐干脆地拒绝了。她说:“我很钦佩白利斯伯先生所写的文章,不过,有他在场,我就不能拍戏。”
  更有趣的是,有时嘉宝拍戏时,甚至请求导演离场,这无异是在说:除了摄影师外,再也不许别人看见她。你说神秘不神秘呢?
  这位摄影师叫做甘廉·达尼斯,他最了解嘉宝的心理,嘉宝也最愿意和他合作,他俩原是不认识的,当嘉宝在美国主演第一部影平时,公司当局派他摄影,于是他俩才认识。他发觉嘉宝是一个动人和局促不安的女子,所以在该片完成以后,他极力称颂她,并向她道贺,然后他说:自己希望再能和她合作。真使嘉宝大受感动,几乎要哭了出来,从此,她就把他当作知己,所以她以后主演的片子,差不多都是由他摄影的。当嘉宝返回欧洲以后,公司当局从未接到过她的来信,甚至连明信片也没有,倒是她的摄影师达尼斯,曾收到过她的一封电报。
  全世界有千百万的影迷羡慕她。但是,因为她不善交际,所以朋友非常少。她虽然名片很大,可是被介绍与人相见时,往往全身会不自觉地战栗起来。
  她最喜爱孤独,每年都是安静地在家里独自吃着圣诞晚餐。她家里没有收音机,笑声也极少,连电铃、电话声也不常听到。
  嘉宝住址是个大秘密,在全美国,恐怕知道的不过数十人吧。她甚至瞒过邻居们,使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嘉宝就住在他们的隔壁。有次她搬了新家,已付了三个月的房租,在第三天,不知是谁泄露了秘密,竟有一个摄影记者来访问她,等她送走记者后,她就立刻又搬家了。
  据说:能够知道她秘密住址、常常去拜访她的,只有两个人,好象是她的密友。
  嘉宝也很节俭,她有一辆破旧得〃不可收拾〃的汽车,可是还总舍不得抛弃。她家里仅雇用一个车夫、一个女佣以及一个厨子;她每星期有七千五百元的收入,但只消费一百元。
  她最喜爱动物,散步的时候要是碰到了一只狗,或者一骑马,她总要停下脚步来看看,然后用手去抚摸它们,找寻食物去喂它们,并且还跟它们讲话。她曾在游泳池内养了许多金鱼和青蛙。有一次,我的朋友去访问她,恰巧她在与一只青蛙玩耍,于是,这一次的谈话,就完全集中在青蛙身上了。
  不过她在美容方面是很马虎的,从来不抹胭脂,不涂唇膏,连指甲上也不涂劳力丹。她鼻子两旁有些黑斑点,她也不想用粉去掩饰。就是在拍戏的时候,她也是反对修饰得过分浓妆艳抹的。
  她有特殊怪癖,喜欢穿水手的衣服去散步,但有时性急找不到水手装,就用短衣替代。
  嘉宝有一双大脚。其实和她身高一比,这双脚并不算大,她身高五英尺六寸,但也只不过是穿七号的鞋子。
  她常常这样自夸:“我有生以来,从未看过牙医。〃真的,她的满口牙齿,颗颗光滑洁白,如同象牙镶成一般。
  2.神怪作家蕾妮哈特
  玛丽罗伯丝·蕾妮哈特的作品,至少已拥有一百万以上的读者。
  她开始写作时,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她至少有四十四部以上的作品,而且在杂志报章上发表过非常多的文字。
  她真的成名了。但她的写作动机,却是为贫穷所迫。
  处女作仅卖了三十四块元。但以后的作品至少要买到三万四千元,即使如此,出版家们还甘心情愿地向她争购。
  她是著名的多产作家,也是美国当代稿酬最丰的作家之一,但她怎么说呢?她竟说:“写作是一种最辛苦、最艰难的贱役。”
  起初,她把写作的剧本一捆一捆地卖给电影公司,每捆仅卖七十五元,但后来,好莱坞的一家电影公司,愿意每年付给她五万元的报酬,请她编写剧本,谁知道竟被她拒绝了。
  许多人都替她的健康担心,因为她时常生病。但她自己却满不在乎,尽管是病着,还是继续不断地写作,在床上、病椅上,甚至在医院里,她都可以写。有一次,她的白喉症刚痊愈,她就开始写诗;她怕病菌传染,就先把诗稿消毒,然后再寄给编辑先生。这可说是一段别具风味的文坛佳话。
  蕾妮哈特常对人说:要是她不常生病,就不会老是睡在床上,或许她就不会写出这么多的作品了。
  最使她感到遗憾的是,那篇消毒过的诗稿,竟被编辑先生退稿了。另外,她曾替小孩子们写了一首长诗,亲自从彼得堡跑到纽约,想找一个出版家,谁知道,找遍了所有的出版家,连她的脚都跑出了水泡,竟没有人肯替她出版,这真使她伤心极了,几乎想从此放弃写作生涯。幸亏她在三小时后又执笔继续写作了,否则,她怎会成名呢?
  我前面说过,她的写作动作机完全是为贫穷所迫;不过,她本来是富有的。有一天,忽然间,就象遭飓风的袭击一般,她竟完全破产了。不错,在这一天内,因为金融上发生巨变,使她失掉所有的钱财,并且,还负了一万二千元的债。一万二千元,在她心中,象是一千二百万之多;可是她有什么办法呢?
  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医生,过去,随便他赚多少钱都行,反正也不用他的钱来维持家用;可是现在,丈夫的收入已经成为全家仅有的收入了,何况,还欠了那么多的债。她急需找份工作,以便减轻丈夫的重担;但是她又能做什么呢?
  她想起来了,她可以练习写作。不过,她整天忙碌着,一到了晚上,就疲倦得要死;何况,夜里还要常常起床,煮熟牛奶给小宝宝喝,她哪有时间写作呢?
  有一天,丈夫告诉她一件奇事:最近诊治了一个精神失常的老人,他自以为是个年轻力壮的少年,而且不认得自己的太太了。有人曾和他开玩笑,指着屋子里跳跃的孩子们说是他的亲子女,他高兴得哈哈大笑。
  蕾妮哈特觉得这位老人真有趣,就以此为题材,在写好一篇小说,寄给一家文艺刊物。真使她兴奋,该刊不但录用了这篇小说,还寄给她一张三十四元的支票,并且更有一封编辑先生写的信,请她多替他们写些小说。
  于是,她开始利用空闲写小说。
  你以为她一定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吧?其实恰巧相反,她每天要做这么多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