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的诡计(1)-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是低质量的.而只知道二手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
假定你的时问有限,或者缺少耐心。不愿反复讨价还价。你先开价,如
果被卖家接受,就成交;否则,就拉倒。那么,你应该开价多少呢?开价6
万元显然是太高了,因为这不能保证你买到好车,如果你希望买到好车的话:
而如果你希望买到坏车,开价2万元(或者稍微多一点),就肯定有人卖给你。
也就是说,所有典型的买家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出价4万元。
结果是,二手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降低,因为买家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
步下降。在均衡的情况下,只有低质量的汽车成交。
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家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二手车市场,
市场上只留下质量低的卖家。于是,高质量汽车被低质量汽车排挤到市场之
外,市场上留下的只有低质量汽车。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汽车在竞争中失败,
市场选择了低质量的汽车。演绎的最后结果是:市场成了破烂车的展览馆,
极端的情况是一辆车都不成交。在这种情况下,不论买家是否愿意,他只能
将质量较低的二手车开回家。
2训I
信息不对称;墨的不如卖的精
这违背了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选择法则。市场。或者价格机制并没有
带来帕累托最优,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率。因为平常人们都是选择好的,而这
里选择的却是差的,想买好车的人没有买到好车,想卖好车的人没有出售好
车。所以这种现象又被称为逆向选择。
上面的这个例子尽管简单,但给出了逆向选择的基本含义:
第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因为有买
主愿出高价购买好车,市场——“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实现将好车从卖主手里
转移到需要的买主手中。市场调节下供给和需求是总能在一定价位上满足买
卖双方的意愿的理论失灵了。
第二,这种“市场失灵”具有“逆向选择”的特征,即市场上只剩下次
品.也就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传统市场的竞争机
制导出的结论是:“良币驱逐劣币”或“优胜劣汰”;可是,信息不对称导出
的是相反的结论:“劣币驱逐良币”或“劣胜优汰”。
从上述分析还可以看出,产品的质量与价格有关,较高的价格诱导出较
高的质量,较低的价格导致较低的质量。逆向选择使得市场上出现价格“决
定”质量的现象。由于买者无法掌握产品质量的真实信息,这就为卖家通过
降低产品质量来降低成本从而争取低价格提供了可能,因而出现低价格导致
低质量的现象。
我们可以知道.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逆向选择的根源。由于信息不对称在
市场中是普遍存在的最基本事实,因而二手车市场模型具有普遍经济学分析
价值。
只许佳人独自知
博弈模型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博奔双方都有共同知识,也就是他
们所能采用的策略与各种可能发生的结局不仅为自己,也为其竞争对手所知。
但是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很多情况下,局中人事实上不可能清楚关于对手决
策的所有信息。有时更会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
在博弈中,往往会出现某一方所知道的信息而对方并不知道的情况.这种信
z厶。I
减
i越譬掣
息就是拥有信息一方的私有信息。正是因为私有信息的存在,才会出现“信
息不对称”。要理解私有信息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一首禅宗开悟诗说起。
圆悟克勤大师是宋朝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克勤禀赋聪异,曾经参访
过许多著名掸师,后来投到五祖法演的门下。数年之间精进不懈,时有所悟,
并且将自己所写的诗偈呈法演印证,但师父却始终认为克勤还没有见到自性。
后来,有一位曾在朝廷任职的吏部提刑大人,辞官返回蜀中,特来向法
演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法演回答说:“提刑大人,你少年时代曾读
过一首艳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
郎认得声。后面这两句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陈提刑听了,心解意会,口
中频频称诺而去。
克勤刚巧从外面回来,听到这段公案,满脸疑惑地问道:“刚刚听到师父
对提刑举一首艳诗.不知提刑会也不会々”法演回答说:“他识得声音。…‘他
既然识得声音,却为什么不能见道呢?”法演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遂
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呢!”克勤豁然
开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翘引颈高啼,克勤笑道:
“这岂不是‘只要檀郎认得声’的声音罐!”于是,他将自己开悟的心得写成
一偈,呈给师父: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五祖法演欣慰地说:“见性悟道是历代诸佛祖师们念兹在兹的大事,不是
小根劣器的凡夫众生所能造诣的。今天你能和诸佛声气相通,我真为你高兴『”
五祖于是对蜀中的禅门耆旧传出消息说:“我的侍者终于参禅悟道了!”
克勤的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悟道如热恋中的情事,只能自证自知,旁人
是无法知道个中况味的。悟境不立文字.好比少年的风流韵事,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这种“只许自知”的信息,就是私有信息。
私有信息的存在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就是某些人掌握的信息要多
于其他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往往并不知道商品是否有严重缺陷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往往只被能接近和熟悉这种产品的人观察到.多数买主却无从了
2厶厶
信息不对称:买的不如卖的精
解或难以了解。所以有旬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之所以
出现这种状况,如果排除参与者的个体差异,而从买方和卖方两个人群来比
较,无非是因为交易商品质量高低属于卖方的私有信息.自然卖方比买方更
有主动权。
再比如一个女孩面对好几个追求的男生.这些男生的人品、上进心等信
息对于这个女孩来说都是私有信息.女孩与追求者之间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的现象,因此这个女孩到底选择哪一个男生往往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
包装术盛行的今天,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生活中有那
么多优秀的女孩子遇人不淑,也证实了这种风险的存在。
不确定性带来风险
在前苏联解体前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经济病人膏肓,改革也屡屡失败。
总统戈尔巴乔夫便遭遇了记者的苦苦追同.在屡次解释无效后,他选择向记
者讲了个笑话:“有一个总统.拥有100个情妇,其中一个有艾滋病,不幸的
是,他找不出是哪一个:另一位总统,拥有100个保镖,其中一个是恐怖分
子.但一样不幸的是,他也不知道是哪一个。”戈尔巴乔夫顿了顿,望向记者
白嘲地说:“而戈尔巴乔夫的难题就是,他有too个经济学家.其中一个是聪
明绝顶的。但同样不幸的是,他也不晓得是哪一个。”
上面这个故事说明:正是因为参与博弈者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往往有
很多私有信息的存在,其决策结果必然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管是对未来、
现在或过去的任何决策.只要是我们不知道确切结果的都具有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可分为两大类:主观不确定性和客观不确定性。主观不确定性
是指决策者由于有关资料的缺乏而不能对事物的态度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这
种判断却是其他掌握资料的人可以有的。和主观不确定性相关的信息常常具
有不对称性。对个人来说.拥有信息越多,越有可能做出正确决策。对社会
来说,信息越透明.越有助于降低人们的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效率。但是客
观现实却往往是:一小部分人垄断事物状态的信息,而另外绝大多数人则缺
乏事物状态的信息。
2‘5
博彝沧的碰}舻
客观不确定性是指事物状态的客观属性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对此。人们
可以通过认识去把握客观规律。但是,认识本身并不能消除这种不确定性。
当存在不确定性时,决策者的决策就具有风险。不确定性和风险有密切
的联系,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直观上很容易理解.一件事情可能出现的
结果越多.这件事情就越具有不确定性;结果越不明确,不确定性的存在就
越显著。最扣人心弦的不确定性,可以称为悬念。
悬疑小说作家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
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
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
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
风险的必要条件是决策面临着不确定性的条件。当一项决策在不确定条
件下进行时,其所具有的风险是:从事后的角度看,事前做出的决策不是最
优的,甚至是有损失的。决策的风险不仅取决于不确定性的大小,而且还取
决于收益的性质。所以,通俗地说,风险就是从事后的角度来看由于不确定
性因素而造成的决策损失。与此相反
把各种不确定性变成相对确定的东西
这种风险对人们的影响变小。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丝丝入扣的分剥,
即便并没有降低风险,但是却可以使
在美国有一则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征兵广告,既幽默又智慧。这则征
兵广告出台后,收效十分明显.改变了死气沉沉的征兵局面.使许多青年踊
跃应征人伍。征兵广告的内容如下:
“来当兵吧!当兵其实并不可怕。应征人伍后你无非有两种可能:有战
争或没战争.没战争有啥可怕的?有战争后又有两种可能:上前线或者不上
前线,不上前线有啥可怕的·上前线后又有两种可能:受伤或者不受伤,不
受伤又有哈可怕的?受伤后又有两种可能:轻伤和重伤,轻伤有啥可怕的7
重伤后又有两种可能:可治好和治不好.可治好有啥可怕的?治不好更不可
怕,因为你已经死了。”
这份别出心裁的征兵广告出自于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之手。媒体记者采访
了他:“为什么这份征兵广告能深人人心,取得这么好的效果?”他回答说:
“当人们有了接受最坏情况的思想准备之后,就能应对和改善可能发生的是
r
信息不对称:买的不如卖的精
坏情况。”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掌握影响未来的所有因素,这使得做
确定性的决策变得困难重重。信息本身的价值正在于此。信息的搜取有可能
增加决策者的收益,其价值就可以用获取信息后可能增加的收益来衡量。
信息决定博弈结果
《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国有一个以养猴为生的人,当地人
称他为狙公。他白天必定在庭院将猴子分成几组,让老猴子率领它们到山里
去。采摘草木的果实。猴子把果实上墩了以后.狙公只拿出1,10来喂他们。
如果有的交的数目少,还会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