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生活心理咨询 >

第25章

生活心理咨询-第25章

小说: 生活心理咨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成长环境的影响。比如,从小生活的家庭是一个严肃、封闭的家庭,父母对其管教严格。或者在学校里不允许男女生接触而造成青少年某种性压抑。
  (2)偶然的摩擦体验。患者多数由于在青少年期间得不到正常的身心发育,而长大后,偶然的机会与异性接触而产生快感,以致后来发展成癖。
  治疗摩擦癖主要通过心理上的治疗来消除其变态心理。主要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1)心理医生采用认知领悟法,让患者回忆自己在幼年时期有关性方面的经历,帮助患者找出致病的原因,让其懂得摩擦行为是儿童的一种性行为。成人需要有正当的性欲发泄方式,不能把幼年期的行为和心理当成成人的行为。
  (2)鼓励和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不歧视患者,以朋友的身份对待患者,与患者交心谈心,共同探讨摩擦癖行为的本质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心理变态恋物癖
  有一位患者,男,23岁,某工厂工人。从小生活在严厉的家庭里。他从小害怕父母,因而变得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寡言少语。喜欢和小女孩们一起玩,而且只有与女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感到心情愉快。长大后,经常找机会和女孩子接触。打扑克时,利用发牌的机会,摸女孩子的手,另外,用脚和腿靠在女孩子的腿和脚上,由此感到舒服。特别喜欢女孩子的衣服。后来,找机会看女孩子晒的内衣、内裤以及胸罩。最后,发展到专门收集女孩子穿过的三角裤和胸罩,拿回来后,每天放在鼻子下闻和吻,并由此获得快感。
  这个患者所患的变态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恋物癖。所谓恋物癖是指经常反复地收集异性使用过的物品,并将其作为满足性欲的唯一方法。一般来说,主要是男性容易产生恋物的变态心理。恋物癖患者的行动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方面:
  (1)患者不惜冒险收集自己偏爱的物体。这与古董收集爱好者,邮票、纪念章、烟盒收集爱好者具有本质上的差异。恋物癖患者收集的对象往往是异性所使用的物品,另外以满足自己的性欲为目的。
  (2)患者虽然收集异性用过的物品,并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快感,但对此物品的主人并不一定有性的欲望。
  (3)患者往往是一种难以控制的习惯性行为。所恋的物品大多是女人的内衣内裤、胸罩手帕、发卡、项链等物品。也有患者对异性的身体部位如头、手、臀、乳、脚等作为恋物的对象。
  产生恋物癖的原因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原因:
  (1)家庭社会因素影响。例如,家庭严格的教育、学校严厉的校规,使得儿童期间性心理得不到正常发育。
  (2)习惯成自然。大多数患者因偶尔恋物感受到兴奋之后,不及时加以控制和改正,结果变成一种癖好。
  (3)从小缺乏正确性知识教育,而产生好奇心理,最终导致恋物癖的形成。
  治疗恋物癖仍主要采用心理方法进行治疗。方法如下:
  (1)心理医生对患者加以疏导,帮助患者分析产生恋物癖的原因。让患者提高对变态心理的认识,分析其危害性,从而提高治疗的信心。
  (2)加强对患者的性知识教育,鼓励患者正当地去交女朋友,控制和消除自己的恶习,让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除了提高认识外,患者还可以采取厌恶疗法进行治疗。每当患者产生恋物的欲望和心理后,就用竹棍敲打自己的手,使其感到疼痛,由此对恋物产生厌恶心理,达到消除的目的。

人格缺陷自恋癖
  有这样一位患者,女性,待业,21岁。患者生活在一个严肃的家庭中,父母都一心扑在事业上,很少相互交流情感。父亲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母亲在顺从中求独立,并非常关心女儿的成绩。患者在读小学时长期任学习委员,成绩优秀,因而出现自高自大的情绪,瞧不起成绩差的同学,甚至从不与他们一起玩。但是后来,考高中时成绩并不十分突出,她开始出现紧张心理。一方面有强烈的竞争心理,另一方面又对高考的焦虑心理越来越重,以致发生头痛、精神恍惚的症状。慢慢地,空虚感、孤独感增强,情绪极不稳定。但她仍要坚持在同学中表现自己,认为自己的成绩最好,最有把握考上重点大学。
  这位患者所患的症状在心理学上可称为自恋癖。患自恋癖者的表现特征有以下一些方面:
  (1)患者把自己当成爱恋的对象,对自己有强烈的性欲要求。
  (2)患者在内心深处有极强的自我爱恋意识,对周围的人和事反应冷漠。
  (3)患者多有手淫、性梦和性幻觉等自慰性活动。
  (4)患者喜欢孤芳自赏。
  总结产生自恋癖的原因有:
  (1)社会家庭环境影响。比如父母因感情不合而离异,单亲家庭的环境,孩子缺乏同伴等。
  (2)父母对孩子过于娇宠,教育方式不当。
  (3)心灵遭受过创伤,也容易使患者丧失对异性的兴趣,转而对自己产生自恋的心理。
  对于自恋癖患者,应该以预防为主。治疗上可以通过帮助患者及时查找原因,适当地进行教育和调整生活环境,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总之,通过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患者,帮助其认识人格缺陷并树立信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