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时间简史全集 >

第9章

时间简史全集-第9章

小说: 时间简史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速度。而且,位置测量得越准确,所需的波长就越短,单独量子的能量就越大,这样
粒子的速度就被扰动得越厉害。换言之,你对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准确,你对速度的测
量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海森堡指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乘上粒子质量再乘以速度
的不确定性不能小于一个确定量——普郎克常数。并且,这个极限既不依赖于测量粒子
位置和速度的方法,也不依赖于粒子的种类。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个基本的
不可回避的性质。
    不确定性原理对我们世界观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甚至到了50多年之后,它还不为许
多哲学家所鉴赏,仍然是许多争议的主题。不确定性原理使拉普拉斯科学理论,即一个
完全宿命论的宇宙模型的梦想寿终正寝:如果人们甚至不能准确地测量宇宙的现在的态,
就肯定不能准确地预言将来的事件了!我们仍然可以想像,对于一些超自然的生物,存
在一组完全地决定事件的定律,这些生物能够不干扰宇宙地观测它现在的状态。然而,
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而言,这样的宇宙模型并没有太多的兴趣。看来,最好是采用称
为奥铿剃刀的经济学原理,将理论中不能被观测到的所有特征都割除掉。20世纪20年代。
在不确定性原理的基础上,海森堡、厄文·薛定谔和保尔·狄拉克运用这种手段将力学
重新表达成称为量子力学的新理论。在此理论中,粒子不再有分别被很好定义的、能被
同时观测的位置和速度,而代之以位置和速度的结合物的量子态。
    一般而言,量子力学并不对一次观测预言一个单独的确定结果。代之,它预言一组
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果,并告诉我们每个结果出现的概率。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大量
的类似的系统作同样的测量,每一个系统以同样的方式起始,我们将会找到测量的结果
为A出现一定的次数,为B出现另一不同的次数等等。人们可以预言结果为A或B的出现的
次数的近似值,但不能对个别测量的特定结果作出预言。因而量子力学为科学引进了不
可避免的非预见性或偶然性。尽管爱因斯坦在发展这些观念时起了很大作用,但他非常
强烈地反对这些。他之所以得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对量子理论的贡献。即使这样,他也
从不接受宇宙受机遇控制的观点;他的感觉可表达成他著名的断言:“上帝不玩弄骰子。”
然而,大多数其他科学家愿意接受量子力学,因为它和实验符合得很完美。它的的确确
成为一个极其成功的理论,并成为几乎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制约着晶体管和集
成电路的行为,而这些正是电子设备诸如电视、计算机的基本元件。它并且是现代化学
和生物学的基础。物理科学未让量子力学进入的唯一领域是引力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非常令人惊异的是,如果将光源换成粒子源,譬如具有一定速度(这表明其对应的
波有同样的波长)的电子束,人们得到完全同样类型的条纹。这显得更为古怪,因为如
果只有一条裂缝,则得不到任何条纹,只不过是电子通过这屏幕的均匀分布。人们因此
可能会想到,另开一条缝只不过是打到屏幕上每一点的电子数目增加而已。但是,实际
上由于干涉,在某些地方反而减少了。如果在一个时刻只有一个电子被发出通过狭缝,
人们会以为,每个电子只穿过其中的一条缝,这样它的行为正如同另一个狭缝不存在时
一样——屏幕会给出一个均匀的分布。然而,实际上即使电子是一个一个地发出,条纹
仍然出现,所以每个电子必须在同一时刻通过两个小缝!
    粒子间的干涉现象,对于我们理解作为化学和生物以及由之构成我们和我们周围的
所有东西的基本单元的原子的结构是关键的。在本世纪初,人们认为原子和行星绕着太
阳公转相当类似,在这儿电子(带负电荷的粒子)绕着带正电荷的中心的核转动。正电
荷和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被认为是用以维持电子的轨道,正如同行星和太阳之间的万有
引力用以维持行星的轨道一样。麻烦在于,在量子力学之前,力学和电学的定律预言,
电子会失去能量并以螺旋线的轨道落向并最终撞击到核上去。这表明原子(实际上所有
的物质)都会很快地坍缩成一种非常紧密的状态。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在1913年,
为此问题找到了部分的解答。他认为,也许电子不能允许在离中心核任意远的地方,而
只允许在一些指定的距离处公转。如果我们再假定,只有一个或两个电子能在这些距离
上的任一轨道上公转,那就解决了原子坍缩的问题。因为电子除了充满最小距离和最小
能量的轨道外,不能进一步作螺旋运动向核靠近。
    对于最简单的原子——氢原子,这个模型给出了相当好的解释,这儿只有一个电子
绕着氢原子核运动。但人们不清楚如何将其推广到更复杂的原子去。并且,对于可允许
轨道的有限集合的思想显得非常任意。量子力学的新理论解决了这一困难。原来一个绕
核运动的电荷可看成一种波,其波长依赖于其速度。对于一定的轨道,轨道的长度对应
于整数(而不是分数)倍电子的波长。对于这些轨道,每绕一圈波峰总在同一位置,所
以波就互相迭加;这些轨道对应于玻尔的可允许的轨道。然而,对于那些长度不为波长
整数倍的轨道,当电子绕着运动时,每个波峰将最终被波谷所抵消;这些轨道是不能允
许的。
    美国科学家里查德·费因曼引入的所谓对历史求和(即路径积分)的方法是一个波
粒二像性的很好的摹写。在这方法中,粒子不像在经典亦即非量子理论中那样,在空间
——时间中只有一个历史或一个轨道,而是认为从A到B粒子可走任何可能的轨道。对应
于每个轨道有一对数:一个数表示波的幅度;另一个表示在周期循环中的位置(即相位)。
从A走到B的几率是将所有轨道的波加起来。一般说来,如果比较一族邻近的轨道,相位
或周期循环中的位置会差别很大。这表明相应于这些轨道的波几乎都互相抵消了。然而,
对于某些邻近轨道的集合,它们之间的相位没有很大变化,这些轨道的波不会抵消。这
种轨道即对应于玻尔的允许轨道。
    用这些思想以具体的数学形式,可以相对直截了当地计算更复杂的原子甚至分子的
允许轨道。分子是由一些原子因轨道上的电子绕着不止一个原子核运动而束缚在一起形
成的。由于分子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构成了化学和生物的基础,除了受测不准
原理限制之外,量子力学在原则上允许我们去预言围绕我们的几乎一切东西。(然而,
实际上对一个包含稍微多几个电子的系统所需的计算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使我们做不到。)
    看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制约了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它仅能称为经典理论,因其
中并没有考虑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而为了和其他理论一致这是必须考虑的。这个
理论并没导致和观测的偏离是因为我们通常经验到的引力场非常弱。然而,前面讨论的
奇点定理指出,至少在两种情形下引力场会变得非常强——黑洞和大爆炸。在这样强的
场里,量子力学效应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经典广义相对论由于预
言无限大密度的点而预示了自身的垮台,正如同经典(也就是非量子)力学由于隐含着
原子必须坍缩成无限的密度,而预言自身的垮台一样。我们还没有一个完整、协调的统
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但我们已知这理论所应有的一系列特征。在以下几章
我们将描述黑洞和大爆炸的量子引力论效应。然而,此刻我们先转去介绍人类的许多新
近的尝试,他们试图对自然界中其他力的理解合并成一个单独的统一的量子理论。
    

 



第五章 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



    亚里士多德相信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是由四种基本元素即土、空气、火和水组成的。
有两种力作用在这些元素上:引力,这是指土和水往下沉的趋势;浮力,这是指空气和
火往上升的倾向。将宇宙的内容分割成物质和力的这种做法一直沿袭至今。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连续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将物质无限制地分割成越来越
小的小块,即人们永远不可能得到一个不可再分割下去的最小颗粒。然而有几个希腊人,
例如德漠克里特,则坚持物质的固有的颗粒性,而且认为每一件东西都是由不同种类的
大量的原子所组成(在希腊文中原子的意义是“不可分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几个世
纪,任何一方都没有任何实际的证据。直至1803年英国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约翰·道尔
顿指出,化合物总是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这一事实可以用来解释所谓分子的单元
是由原子组成的。然而,直到本世纪初这两种学派的争论才以原子论的胜利而告终。爱
因斯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理学证据。1905年,在他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著名论文发表前
的几周,他在所发表的另一篇文章里指出,所谓的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尘埃小
颗粒的无则规的、随机的运动——可以解释为液体原子和灰尘粒子碰撞的效应。
    当时已经有人怀疑这些原子终究不是不可分割的。几年前,一位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的研究员汤姆逊演示了一种称为电子的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电子所具有的质量比最轻
原子小1千倍。他使用了一种和现代电视显像管相当类似的装置:由一根红热的金属细丝
发射出电子,由于它们带负电荷,可用一电场去将其加速飞到一个涂磷光物质的屏幕上。
电子一打到屏幕上就会产生一束束的闪光。人们很快即意识到,这些电子必须从原子里
出来。英国物理学家恩斯特·卢瑟福在1911年最后证明了物质的原子确实有内部结构:
它们是由一个极其微小的带正电荷的核以及围绕着它转动的一些电子组成。他是根据从
放射性原子释放出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和原子碰撞会引起的偏折这一现象,以及分析了
此偏折的方式后而推出这一结论的。
    最初,人们认为原子核是由电子和不同数量的带正电的叫做质子的粒子所组成。质
子是由希腊文中的“第一”演化而来的,因为质子被认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然而,
卢瑟福在剑桥的一位同事詹姆斯·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原子核还包含另外称为中子
的粒子,中子几乎具有和质子一样大的质量但没有带电荷;查德威克因此而获得诺贝尔
奖,并选为剑桥龚维尔和凯尔斯学院(我即为该学院的研究员)院长。后来,他因为和
其他人不和而辞去院长的职务。一群战后回来的年轻的研究员将许多已占据位置多年的
老研究员选掉后,曾有过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是在我去以前发生的;在这场争论尾声的
1965年我才加入该学院,当时另一位获诺贝尔奖的院长奈维尔·莫特爵士也因类似的争
论而辞职。
    直到20年以前,人们还总以为质子和中子是“基本”粒子。但是,将质子和另外的
质子或电子在高速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