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 >

第18章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第18章

小说: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哪里有总理衙门?要说变法,仅凭这一条,各位已经变了。   这使本来对康有为不怎么了解的荣禄,立即对这个狂妄的文人产生了反感。荣禄是什么人?他在官场滚打了几十年,什么世面没见过,而你康有为把变法说得跟儿戏似的,这不是开玩笑嘛,因此荣禄断定此人不可交,也成不了气候,因此他甚至没等会见完毕就中途退场了。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在康有为身上浪费时间,他希望的变法不是康这样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既要铲除康有为又要坚持变法。   当荣禄遇上著名的改革派康有为,荣禄想改革,但不是想像康有为那样运作。康有为也想改革,但跟荣禄不是一个路子。结果是,理念不对路,一拍两散。这是必然的,康有为吸收不了荣禄,荣禄也改造不了康有为。     
  (四)狼社会,以狠为贵   都说政治害人,毁灭人性,荣禄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蒙父祖余荫,恩赏六品主事,后来政治上不断进步,年纪轻轻便升迁为户部侍郎兼内务府大臣,掌管了皇室仓库的钥匙,这个位子一般只有最亲信的皇族子弟才能担任,当年的雍正也曾经担任过内务府大臣,可见其重要性。到光绪嗣立之时,荣禄已官至工部尚书兼步兵统领,就是说,启闭紫禁城门的钥匙也握在他手中。可以说此时的他正是如日中天,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只懂得冲锋陷阵的烈士之后还没有充分领悟官场险恶,就为自己的纯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光绪四年十月二十七,恭王奏请贵州巡抚空缺是否应当找人补缺,慈禧脱口而出,说让军机大臣沈桂芬赴任,原来慈禧因为最近军机大臣们自专独断,眼里没有她这个最高领导,早就不爽,想找个人开刀,杀鸡儆猴。没想到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军机大臣宝洌紫缺硎痉炊裕骸把哺嵌饭佟I蚬鸱蚁秩涡齑笱俊⒈可惺椤⒊淙尉蟪迹倬右黄罚τ心辏灰吮岬奖叩亍U獾乐家庖幌拢型庹鸷В⑻逯啤⑺姆焦厶即笥泄叵怠!惫跻脖硖担骸岸易苁鹨采俨坏蒙蚬鸱艺飧鋈恕!贝褥徽蓿缓檬栈爻擅!  ⊥顺螅蚬鸱液臀掏樧笏加蚁耄隙ㄊ侨俾辉诒澈笏盗嘶祷埃谑巧蚬鸱揖鸵孕滩可惺槲跫胛掏樕纤前莅炎有值苋俾荒嵌教较ⅰ!  ∮谑俏掏樉屠吹搅巳俾患遥豢迹痛舐钌蚬鸱遥瞪虿皇嵌鳎盗耍约阂退弧D巧裉茄凵瘢蛑笔蔷耍允茄菁寂伞W怨乓岳矗惫俚拇蠖嗍茄菹返暮檬郑伲透诹费菁迹蛭敲挥蠳G,不能重来,演好了直接上天堂,演砸了直接“住套房”。所以不妨多和演艺界沟通,下台后当个演员也不错。荣禄涉世不深,虽然抱有警惕,还是被他的这位拜把子兄弟,两朝帝师的精彩表演给骗了,不知不觉就透漏了自己内心对沈桂芬的厌恶,而这么一点点倾向,对翁同龢来说,已经足够了。   我们的翁师傅一出门就拐进了沈府,两人挑灯夜战,想出了一个以彼之道,还治彼身的毒计,要将荣禄扫地出门,赶出京城。   腊月二十七,有个叫宝廷的“清流”党人,年底无事伤感,于是上了一道奏折,谏劝六事:明黜陟、专责任、详考询、严程限、去欺蒙、慎赦宥。朝廷一看是老调重谈,于是按惯例发交军机处议奏。没想到宝廷却顿有妙悟,悄悄对沈桂芬说:“机会来了!”原来“专责任”一条中,宝廷指满大臣兼职太多,影响本职工作。若论兼差多,那就要数他和荣禄了,但是宝廷兼的都是国史馆总裁跟阅兵这样的无足轻重的小职,于是决定舍孩子套狼,由宝廷出面奏请落实“专责任”,于是宝廷进见慈禧,主动要求去掉国史馆总裁跟阅兵的职务;慈禧一看,小事情嘛,就答应了;然后宝廷乘机提出也要给荣禄“减负”,去掉工部尚书与内务府大臣的差使,专心干好步军统领,确保京师安全。慈禧最怕的就是京师安稳受到影响,因此觉得宝廷的话有些道理,但是一下子去掉荣禄这么两个大差使,她还下不了决心。这时候沈桂芬在旁边加了把火,他说:“荣禄宣力有年,明敏干练。年纪还轻,将来必蒙两位太后重用。”这一下真是挠到了慈禧的痒处,原来慈禧最近也认为荣禄过于年轻,还需要多历练历练,于是在保护年轻干部的名义下,沈桂芬堂而皇之地罢了荣禄的官。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过了些日子,西安将军的位子空了出来。沈桂芬联络朝中大老,向太后力保荣禄,说他可以担当此任,且离京下放锻炼一下,正是培养高级干部的正途。慈禧一时受惑,觉得这主意不错,于是命下,荣禄一下子从中央被赶到了边远地区。这一去,就是二十年,一颗政坛新星,在他将要最耀眼、最明亮的时候却被朝廷遗忘,仿佛从来就没有这么一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青年才俊仗剑立马,为朝廷守护着大门。而这一忘,就是二十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二十年?青春随着岁月流逝,心情渐渐苍老。人说哀莫大于心死,荣禄的痛苦确是他不能心死,他还年轻,他坚信自己还有机会,然而这种雄心壮志每天早晨都要被惨白的现实打碎。无法想象,一个人的心,在连续破碎了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也无法想象,荣禄是怎样说服自己,度过这荒岛般的二十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甲午战争这年,荣禄借进京为慈禧太后祝寿的机会,钻营到恭亲王身边,得到了恭亲王的信赖。再次出山时,当年的骏马已经变成野狼,一匹来自北方荒漠的野狼!   野狼的生存法则只有一条,那就是生存,我们这位荣大人也一样,只要能保住他的政治生命,他可以使出任何手段。   慈禧当年想废了光绪,立端郡王载漪之子为帝,荣禄可不想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权力被端王夺走,但是又不好公开表示反对,于是一方面默不表态,另一方面给张之洞和刘坤一他们发电报,只有六个字“太后将谒太庙”,希望他们赶紧动起来。果然,他们表示反对了,还出了句名言“君臣名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这时候,载漪坐不住了,他到荣府探听荣禄的态度。荣禄投其所好,忽悠他说要建什么“虎神营”,说是用老虎来吃羊(洋),用神来镇鬼,而且还要奏请朝廷请载漪亲自带领这个什么虎神营。载漪因为外国人公然表示只认光绪,反对废立,因此非常痛恨洋鬼子们。荣禄这一手正好挠到了他的痒处,使他非常爽,而且产生了错觉,认为这是荣禄对于以后他们之间君臣名分的一种认定。可见撒谎真是一门非常高深的艺术。后来,那桐和崇绮拿着《恭请废立》折,借着慈禧太后的名义又来探风的时候,荣禄干脆耍起了无赖,先是借口肚子疼,进去和幕僚商量半天,然后突然将折子扔到火里,连说“不敢看呐不敢看”,直弄得我们这理学大师(那桐)和满人唯一的状元崇绮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荣禄一看火候差不多了,于是赶紧提出他的方案。   《崇陵传信录》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完早朝之后,慈禧单独召见荣禄。慈禧与荣禄有一段对话:   荣禄问:传闻将有废立事,信乎?   慈禧答:无有也。事故可行乎?   荣禄答:太后行之,谁敢谋其不可者!顾上(光绪)罪不明,外国公使将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慎也。   慈禧问:事且露,奈何?   荣禄答:无妨也,上(光绪)春秋已盛,无皇子,不如择近宗近支建为大阿哥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宫中,徐纂大统,则此举为有名矣!   慈禧曰:汝言是也。   这样一来,慈禧的目的也基本上达到了;而荣禄呢,不用说,他的目的也达到了,仅仅立个大阿哥,端王还成不了气候,而且为自己弄倒他们争取了时间。   果然,义和团闹起来以后,载漪上蹿下跳,极力怂恿慈禧借义和团之力灭洋鬼子,荣禄虽然看出这是一条死路,但是他并没有阻止,而是让他们疯狂地走向灭亡。所以,慈禧问他义和团究竟可不可靠时,他说什么老佛爷一贯英明,这次也不会看错,就不要怀疑,放心大胆地干吧。甚至连那份假照会,他也给递了上去,果然最后结果如他所料,载漪父子的帝王之梦随着这次战争的惨败,也灰飞烟灭。而他荣禄,因为在战争中给慈禧留足了后路,更加受到信任。   对于荣禄来说,这是个完美的结局,为了这个结局,老百姓要付出四万万五千万两银子。这就是恶狼政治,老百姓是羊,他们没资格参与,只能献身被吃掉。   1903年,荣禄走完了他那算不上幸福的政治人生,留给世人的,是一个模糊的身影,一个近于神秘的形象。   此时,离清朝灭亡只有8年。     
  第七章   袁世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袁世凯是个典型的为政治而生的人,所以能够风云际会,翻云覆雨。这种人没有原则、没有立场、甚至于没有个性。当权者的原则就是他的原则,“老佛爷”的立场就是他的立场,至于个性,那更得像变色龙的颜色一样随时改变。对于这种人来说,试图了解他是徒劳的,因为他们的情感就像川剧“变脸”一样,随心所欲,收放自如。有如此手段和道道,再加上深谙“厚黑学”真谛,袁世凯在晚清这汪政治浑水里是游得自由自在,最终跳上龙门,登上大位。   如果白痴能飞,那晚清最后二十年的政坛就是个飞机场。   在那风雨如晦的机场上空,无数的一品二品直至九品的白痴飞来飞去,像无头的苍蝇。有一个矮胖的北方汉子,端坐在一边,目光坚毅而冷静。他的心里是最明白的。   是他,结束了一个长寿的王朝,也创立了一个短命王朝;他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辟了一个时代。   (一)读书,不是发迹的唯一温床   袁世凯,河南人。中国近代自曾国藩以下,大人物多出生江南,袁世凯则是为数不多的例外之一。   世人通常评价袁世凯是“不学有术”。   他不止在晚清政局中一柱擎天,还一手开创了民国的政治版图。历史曾经以他为分界线。他却因阻碍中国民主化进程而成为罪人。   他以孔武有力、深谋远虑的民族英雄的刚健姿态登上了大清帝国的政治舞台,但到谢幕的时候,他已经是“不惜以一己之私害及天下”的无耻政客的活标本了。但谁也不能替老袁的晚年遗憾和叹气,因为人生不能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我曾仔细观察过他的许多照片,试图从相貌上了解这个轰轰烈烈而又神秘的人物。他身材不高,壮实,头大,但据史载并没有读多少书。   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居然有如此惊人的作为?   袁世凯于清咸丰九年生于一个大家族。清末北方有捻军起义,袁家遂于项城县东北张营筑寨号为“袁寨”,练乡勇自保。袁世凯就出生于袁寨之中,似乎这是他将戎马一生的征兆。   据说,出生当天,恰好叔祖袁甲三寄书到家,言与捻军作战得胜。其父袁保中大喜,遂取名为“凯”,并按照“保世克家”的排行,命名“世凯”。这似乎也在预示着这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能搞军事的坯子。   他的家乡项城常常闹灾,当地民风彪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