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51 >

第10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51-第10章

小说: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5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品和服务,他们认为自己生产的成本太高,所以他们自己不生产,而是通过交换获得。生产可能性边界描绘了这个过程中财富的增长。无论人们从事的是地区贸易还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法则”都有效。
    信息本身是稀缺品,这导致了交易成本的增加,很多经济活动都可以理解成对信息稀缺的一种回应。交易成本是安排合同、契约和贸易的成本。生产信息的成本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如果可以发展出一个具有适当激励机制的系统——特别是市场过程——人们就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信息的生产了。
    备受诋毁的“中间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生产的专家,他们能降低交易成本。这是中间人的比较优势。就像股票经纪人能在潜在买主和潜在卖主之间牵线搭桥一样,一般零售商给消费者提供生产商的产品销售信息,而且使得生产商能和那些想要他们产品的顾客建立联系。中间人认为,他们的比较优势在于能提供某种信息进而降低交易成本,能协调跨地区的市场交换,能把地方性市场整合到更大的经济系统中去。
    游戏规则决定了我们彼此协作(和竞争)的方式。确认私有产权的法制也允许产权的自由交换,激励人们专门从事他们有比较优势的活动。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出现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国家的财富比另一些国家多。
    


天HH天66网   每天进步一点点   txtpub



◎3。1 关于“需要”

    刚才我们说到,人们面对“权衡”,这和人们有真正的“需要”有什么联系?请看下面4句话:
    ● 一个人平均每天需要喝8杯水以维持最佳健康状态。
    ● 所有公民都应该得到他们需要的医疗条件,无论是否付得起钱。
    ● 糖尿病人需要胰岛素。
    ● 你需要读你的经济学教材。
    这4句话都谈到了某种必要性。虽然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否认人们有真实的需要,但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仍然认为这4句话可能产生严重的误导。我们可以稍微“突破常规”思考一下。
    先来看最后一句话。你需要读你的经济学教材。你的教授把这句话写在课程大纲里,她当然认为这是对的。的确,如果你不能跟着课程的进度读书,你的成绩也就不会好。如果你的教授有博士学位,作为学生,你们会收到博士老师的指令,就像处方一样。但是,事情不仅仅是你的教授认为你为了通过这门课需要做什么,而是学生们实际上将要做什么。学生们面对稀缺性,因而面临一系列的权衡。你知不知道,有些学生甚至连教材都不买,仅仅是因为书太贵了?而另一些学生倒是花钱买了书,可是一学期下来连翻都不翻。(他们一定认为他们花的这笔钱是一种“沉没成本”,我们在后面几章中会讨论到这个概念。)有些学生勇敢地尝试去读经济学教材,可他们还“需要”读微积分教材、哲学教材、物理学教材,这样,他们就只能粗略地看,而不是仔细地读那些指定的章节。物理的期中考试近在眼前,抬高了读经济学的指定章节的成本。
    所有的学生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读经济学教材需要付出代价。随着代价或成本的升高,学生们读得就少了。他们转而寻求替代品。比如,你可能会问一个(读过这一章的)同学书上的要点是什么;或者,你可能把书放在枕头底下,希望睡觉的时候能吸收一点书里的内容;或者,你指望考试的时候撞大运;或者,假如你有足够的勇气,你也可能会在老师答疑的时候请求老师解释书里的内容,向她暗示你已经看过这些内容,只是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些小花招,我们一清二楚。)这些就是读书的替代品。
    上面这些可能会与你的经验产生共鸣,那么第一句话又怎么样呢?一个人平均每天需要喝8杯水以维持最佳健康状态。当然,医学权威已经证明了这句话是对的。现在我们讨论的是人们的健康,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分数。我们要看到另外一些事实。一个普通人也许愿意少喝水,而代之以喝咖啡、喝啤酒、喝汽水或者吃桔子。这些都不是水,而是水的替代品。(顺便问一句,近来你是否足量摄入了每日所需的蔬菜和水果呢?如果没有,为什么?)那些现在每天喝8杯水的人又怎么样呢?比如说,如果水价上涨到2美元一杯,他还会每天喝8杯水吗?如果涨到5美元一杯呢?50美元一杯呢,还喝不喝?
    现在来看第二句和第三句话,显然,这两句更难处理。所有公民都应该得到他们需要的医疗条件,无论是否付得起钱。但是每个人需要多少医疗条件呢?如果一位女士得了严重的阑尾炎,自己又付不起医疗费,可能我们都会同意用纳税人的钱来给她做阑尾切除手术。如果换成一个少年想治粉刺,症状并不严重,我们会同意吗?医生的服务和其他医疗资源是稀缺品。即使我们要求每个医生免费给病人看病,医疗资源仍然是稀缺品。如果每个人有一丁点小病就去咨询医生,那么有多少医生都看不过来。的确,看病的价格越低,人们看病的次数就会越多,而从医生那儿得到的建议可能不过是睡睡觉、多吃水果和蔬菜、放宽心或者耐心等待。人们可以想象得出,降低看病的费用肯定会使其他种类的成本变高,比如排好几个小时的长队或是门诊几分钟就被打发走,等等,因为医生的服务是稀缺品。
    糖尿病人需要胰岛素。没错。没有胰岛素的话,至少非常难受,还有可能会死。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他当然可以用别的东西去替代每天的8杯水,也可以用和同学讨论来替代自己读书,但是,他肯定没有东西可以替代胰岛素,对不对?结论别下得太快。一般地说,他可以用健康的食谱和适度的锻炼来替代。整体护理和系统药物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即使这些不像胰岛素那么有效,人们确实已经用它们来替代胰岛素治疗,不像那个完全不读书,只想着考试撞大运的学生。)因为,胰岛素对大多数糖尿病人来说也是稀缺品,使用胰岛素也需要权衡,或者以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为代价。
    


天LL天ZZ网   每天进步一点点   txtpub



◎3。2 边际价值

    水和钻石相比,哪一个更有价值?很多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都不假思索地说:“水。”但是,接下来的问题稍有一点变化:一杯水和一杯钻石相比,哪一个更有价值?这时,人们就开始犹豫了。如果他们回答“水”,我们就会问,如果一杯水和一杯钻石放在面前让他挑,他会拿哪一个。每次都是钻石赢。
    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走钻石而不是水,那他们又怎么会说水比钻石更有价值呢?因为,他们会说,水对于生命是必要的,而钻石不是必要的。对,如果他们在沙漠中心快要渴死了,水当然比钻石更有价值。这个回答混淆了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权衡,我们的选择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做出的。我们的选择依赖于我们面临的境况。
    如果你要拍一只蚊子,以免感染上黄热病,一张旧报纸肯定要比莎士比亚全集更有价值。如果玉米皮塞住了你的牙,你难受得要命,一根牙签肯定比一台计算机更有价值。在特定的情况下,任何东西都可能比其他东西更有价值,因为,和我们的选择一样,价值也依赖于境况。
    经济学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说同样的事情。要紧的价值是边际价值。经济分析本质上就是边际分析。很多经济学家甚至用边际主义这个词来指代我们所谓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边际意味着“在边上”(这一页的“边际”就是页边)。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就是额外的收益或成本。经济学理论就是边际分析,因为理论假设了人们的决策是通过比较预期的额外收益和预期的额外成本做出的,收益和成本都是站在决策者所处的边界上来衡量的。在经济决策当中,除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他的都不重要。
    


天44天22网   每天进步一点点   txtpub



◎3。3 日常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这也太抽象了吧!那好,假设一个好朋友晚上9点给你打电话,那时你正在玩命准备第二天的物理考试。(你已经放弃了经济学课指定的必读材料。)你的朋友想过来呆一会,你说你还得学习呢。你的朋友再三恳求,你说不行。你的朋友很伤心,问:“难道物理比我还重要吗?”这时,如果你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你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仅仅在边际的意义上是。”
    如果还是止不住这种怨诉,那就告诉你的朋友,让他下学期修一门经济学课,然后接着看你的书。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你朋友和物理考试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在这个特定的晚上(即边际),和你朋友一起过两个小时和看两个小时物理书相比,哪个更值得。
    你的朋友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想问题。要么是“我”,要么是“物理”。当你的朋友在你考试前一天晚上给你打电话时,你的选择不是“非朋友即考试”。事实上,当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的时候,也很少面临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通常,当我们被要求做出选择时,我们会发现,从我们的境况出发,情况往往是此多彼少或者此少彼多。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拒绝用非此即彼的方式想问题,而是注意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对于想节约所有稀缺品(包括水这样的“必需品”)的人来说,这样做是正确的。
    


天RR天BB网   每天进步一点点   txtpub



◎3。4 需求曲线

    “需要”这一概念鼓励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却不欣赏边际思维。人们确实有需要。然而,在一个充满了稀缺性的世界里,人们要权衡利弊——少选择一点甲,是为了多选择一点乙。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才发展出了“需求”的概念。需求这个概念把人们想获得某种东西的数量与他们为了得到这些数量要付出的代价联系在一起。这一概念是边际分析的深入且极其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一个“标准”的美国小镇上,人们的计划用水量因价格不同而不同,如表3…1所示:
    每加仑水的价格(美元) 每日用水量(百万加仑)
    0。07 23
    0。04 40
    0。02 80
    0。01 160
    0。005 320
    表3…1
    我们都同意,每个人的确需要用水。但是,好好看一看这张表。这张表显示了一种关系,当水价变动时,人们的计划用水量也随之变动。如果水价是每加仑7美分,每天会用掉2300万加仑。当水价下降时,原因姑且不论,人们就计划用更多的水。当每加仑2美分的时候,人们每天计划用8000万加仑;如果水价降到每加仑半美分,人们每天就要消费32000万加仑。(消费一词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每天要喝掉那么多水!只不过是说他们要获取并使用这么多水,用于各种各样的用途。)
    当我们把这些表里的信息画成图3…1,事情就变得更有意思了。纵轴表示可能的水价,单位是美元/加仑。横轴表示人们在不同的价格下计划购买的水量。把表中的数字标在图中,并连接起来,我们就得到了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