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成功学全集 >

第43章

成功学全集-第43章

小说: 成功学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心是奇迹。

 

信心是创立事业之本。

 

不计辛劳,勇往直前,定让你的人生大放异彩。

 

 
第二节 自信可以克服万难 

 

信心的力量惊人,它可以改变恶劣的现状,造成令人难以相信的圆满结局。

 

充满信心的人永远击不倒,他们是人生的胜利者。

 

拿破仑·希尔认为:“信心是‘不可能’这一毒素的解药。”

 

拿破仑·希尔曾说:“有方向感的信心,可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当你有强大的自信心去推动你的成功车轮,你就可平步青云,无止境地攀上成功之岭。”克服眼不能看、耳不能听、嘴不能说三重痛苦,终生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被称为“奇迹人”的海伦·凯勒成功的一生,无疑是这话的最好印证。

 

海伦刚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婴孩,能看、能听,也会咿呀学语。可是,一场疾病使她变成又瞎又聋的小哑巴——那时她才19 个月大。

 

生理的剧变,令小海伦性情大变。稍不顺心,她便会乱敲乱打,野蛮地用双手抓食物塞入口里;若试图去纠正她,就会在地上打滚乱嚷乱叫,简直是个十恶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绝望之余,只好将她送至波士顿的一所盲人学校,特别聘请一位老师照顾她。

 

所幸的是,小海伦在黑暗的悲剧中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有着不幸经历的女性。她10 岁时,和弟弟两人一起被送进麻省孤儿院,在孤儿院的悲惨生活中长大。由于房间紧缺,幼小的姐弟俩只好住进放置尸体的太平间。在卫生条件极差又贫困的环境中,幼小的弟弟6 个月后就夭折了。她也在14 岁得了眼疾,几乎失明。后来,她被送到帕金斯盲人学校学习凸字和指语法,便作了海伦的家庭教师。

 

从此,沙莉文女士与这个蒙受三重痛苦的姑娘的斗争就开始了。洗脸、梳头、用刀叉吃饭都必须一边和她格斗一边教她。固执己见的海伦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全身反抗着严格的教育。然而最终,沙莉文女士究竟如何以一个月的时间就和生活在完全黑暗、绝对沉默世界里的海伦沟通的呢?

 

答案是这样的:自我成功与重塑命运的工具是相同的——信心与爱心。

 

关于这件事,在海伦·凯勒所著的《我的一生》一书中,有感人肺腑的深刻描写:一位年轻的复明者,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将无比的爱心与惊人的信心,灌注入一位全聋全哑的小女孩身上——先通过潜意识的沟通,靠着身体的接触,为她们的心灵搭起一座桥。接着,自信与自爱在小海伦的心里产生,使她从痛苦的孤独地狱中拨救出来,通过自我奋发,将潜意识那无限能量发挥,步向光明。

 

就是如此:两人手携手,心连心,用爱心和信心作为“药方”,经过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挣扎,唤醒了海伦那沉睡的意识力量。一个既聋又哑且盲的少女,初次领悟到语言的喜悦时,那种令人感动的情景,实在难用笔述。

 

海伦曾写道:“在我初次领悟到语言存在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兴奋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希望天亮——我想再没其它人,可以感觉到我当时的喜悦吧。”

 

仍然是失明,仍然是聋哑的海伦,凭着触觉——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学会了与外界沟通。她10 多岁一点时,名字就已传遍全美,成为残疾人士的模范。

 

1893 年5 月8 日,是海伦最开心的一天,这也是电话发明者贝尔博士值得纪念的一日。贝尔博士这位成功人士在这一日成立了他那著名的国际聋人教育基金会,而为会址奠基的正是13 岁的小海伦。

 

若说小海伦没有自卑感,那是不确切的,也是不公平的。幸运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里树起了颠扑不灭的信心,完成了对自卑的超越。

 

小海伦成名后,并未因此而自满,她继续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 年,这个20 岁的学习了指语法、凸字及发声,并通过这些手段获得超过常人的知识的姑娘,进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不是哑巴了!”她发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兴奋异常,不断地重复说:

 

“我已经不是哑巴了!”4 年后,她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受到大学教育的盲聋哑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海伦不仅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用打字机著书和写稿。她虽然是位盲人,但读过的书却比视力正常的人还多。而且,她著了7 册书;比“正常人”更会鉴赏音乐。

 

海伦的触觉极为敏锐,只需用手指头轻轻地放在对方的唇上,就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把手放在钢琴、小提琴的木质部分,就能“鉴赏”音乐。她能以收音机和音箱的振动来辨明声音,又能够利用手指轻轻地碰触对方的喉咙来“听歌”。

 

如果你和海伦·凯勒握过手,5 年后你们再见面握手时,她也能凭着握手来认出你,知道你是美丽的、强壮的、体弱的、滑稽的、爽朗的、或者是满腹牢骚的人。

 

这个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残疾的“造命人”,其事迹在全世界引起了震惊和赞赏。她大学毕业那年,人们在圣路易博览会上设立了“海伦·凯勒日”。她始终对生命充满信心,充满热忱。她喜欢游泳、划船,以及在森林中骑马。她喜欢下棋和用扑克牌算命;在下雨的日子,就以编织来消磨时间。

 

海伦·凯勒,身为一个三重残废,她凭着她那坚强的信念,终于战胜自已,体现了自身价值。她虽然没有发大财,也没有成为政界伟人,但是,她所获得的成就比富人、政客还要大。

 

第二次大战后,她在欧洲、亚洲、非洲各地巡回演讲,唤起了社会大众对身体残疾者的注意,被《大英百科全书》称颂为有史以来残疾人士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

 

一个不“信”任自己“心”灵力量的人,不懂爱护自己,未能推己及人,徒然耳能听目能见,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海伦·凯勒既盲且聋,但她“信”

 

任自己的“心”灵力量,爱护自己,推己及人,于是,她的“心眼”亮了,“心耳”开了,创造了物质的财富也创造了心灵财富。

 

对此,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评价说:19 世纪中,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拿破仑和海伦·凯勒。

 

身受盲聋哑三重痛苦,却能克服它并向全世界投射出光明的海伦·凯勒及其很好的理解者沙莉文女士的成功事迹,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拿破仑·希尔给我们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信心是心灵的第一号化学家。

 

当信心融合在思想里,潜意识会立即拾起这种振撼,把它变成等量的精神力量,再转送到无限智慧的领域里促成成功思想的物质化。”

 

的确:

 

心存疑惑,就会失败。

 

相信胜利,必定成功。

 

 
第三节  恐惧是意志的地牢 

 

自信是一种意念,是一种意志,恐惧则是意志的地牢。

 

一 恐惧是意志的地牢 

 

恐惧是信心的敌人。恐惧有许多种,拿破仑·希尔指出,恐惧主要有7种:①恐惧贫穷;②恐惧批评;③恐惧健康不佳;④恐惧失去爱;⑤恐惧失去自由;⑥恐惧年老;⑦恐惧死亡。

 

恐惧的理由有无数种,但最可怕的是对贫穷和衰老的恐惧。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奴隶一般以驱使,因为我们对贫穷十分恐惧,所以,我们希望积聚金钱以备年老之需。这种普遍的恐惧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促使身体过度劳累,反而给我们带来了我们所极力要避免的那样东西。

 

当一个人刚刚达到生命旅程中的第40 个年头——达到这个年龄之后,他才算刚刚心理成熟——却又不断压迫自己,这真是一大悲剧。一个人长到40岁时,只是刚刚进入一个能够看清楚、了解及吸收大自然奥秘的年龄而已。

 

大自然的奥秘是写在森林、潺潺小溪及男女老少的脸孔上的。然而,这种可怕的恐惧感却对他压迫得如此历害,以至于使他变得盲目并迷失在各种冲突与欲望的纠缠中。

 

人类最无可弥补的一种损失就是,不知道可以经由一种明确的方法可使普通的任何人发展出充分的自信来。青年男女在受完他们的教育之前,竟然没有一位老师能够把这种已知的发展自信心的方法传授给他们,实在是人类文明一项无可估计的重大损失,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并不能算作已受过正常的教育。

 

在恐惧所控制的地方,是不可能达成任何有价值的成就的。有一位哲学家写道:

 

“恐惧是意志的地牢,它跑进里面,躲藏起来,企图在里面隐居。恐惧带来迷信,而迷信是一把短剑,伪善者用它来刺杀灵魂。”

 

在拿破仑·希尔用来撰写成功学书籍的打字机前面,悬挂着一个牌子,其上用大写字母写下了下面的一些字句:

 

“日复一日,我在各方面都将获得更大的成功。”

 

一名怀疑者在看到这个牌子之后,问拿破仑·希尔是否真的相信“那一套”。拿破仑·希尔回答说:“我当然不相信。这个牌子‘只不过’协助我脱离了我本来担任矿工的那个煤矿坑,并替我在这个世界里谋得一席之地,使我能够协助10 万人力争上游,在他们思想中灌输与这个牌子内容相同的积极思想。所以,我何必相信它呢?”

 

这个人在起身准备离去时,说道:“好吧,也许这一套哲学有它的一点道理,因为,我一直害怕自己会成为一名失败者,到目前为止,我的这种恐惧可说已经彻底实现了。”

 

你若不是逼迫自己走向贫穷、悲哀与失败,就是正引导着自己攀向成功的最高峰,这完全取决于你是采取哪一种想法。如果你要求自己获得成功,并配合采取各种明智的行动,那么,你一定会获得胜利。

 

二 恐惧如何生根 

 

恐惧是一种全球性的消极心理,它到处压迫着人们。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恐惧中,有很多是年幼时,当某种价值观受到威胁后,所产生的后遗症。

 

1、“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可以归咎于小时候所受到的批评。这些批评则来自父母、亲戚或教师,而最严重的是我们同辈伙伴的批评。这些批评把我们和错误连结在一起。我们不妨联想一番,幼年时期,如果我们犯错误或失败时,父母的反应是什么?

 

“坏孩子”、“淘气鬼”、“再不乖,就赶你出去”、“不听话,坏人来了就把你卖给坏人”。

 

父母一时无心的责备,无形中等于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了标签。然而不幸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并无认知能力,于是造成了行为与观念的混淆,而导致不安的后果。

 

入学后,玩伴又会给你取些绰号:“大头”、“四腿田鸡”、“糊涂虫”、“竹竿”、“雀斑”、“胖子”、“暴牙”。

 

一个人上了大学或进入了社会,情况并未改善,这时经常被别人批评:

 

“无聊”、“刻薄”、“呆板”、“假认真”、“顽固”、“粗野”、“虚伪”、“激进派”。

 

在充满挫折、消极的绰号以及各种批评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经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