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破译宋美龄长寿密码 >

第18章

破译宋美龄长寿密码-第18章

小说: 破译宋美龄长寿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树,宛若一道天然的屏障一般,景色非常雄浑壮观。宋美龄忽然发现车队经过的一处山坡上,彩虹高悬,丛丛碧绿的林莽中有一处可以居高临下的山岩。她向蒋介石一指那雨后的山岩说:“如果你能在这里建一幢房子,再到中山陵拜谒孙总理的时候,就会方便得多了。”
  蒋介石那时对于宋美龄的任何话都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除了几年来他与宋美龄的感情得到充分培养,重大军政事务都同意她参与之外,蒋介石感激宋美龄的原因还有,她肯为了他而放弃在上海的“爱庐”。当时的许多国民党大员家眷都住在上海,因为许多女人都无法生活在这个当时有名的“大火炉”中,只在她宋美龄肯来炎热的南京日夜陪伴着他。这样,蒋介石也早就有意为宋美龄在“黄埔路官邸”之外,另建一幢可以消夏的城外别墅了。而汤山自然不能再去,这样他听了宋美龄的建议以后,马上就点头同意了。
  据说蒋介石同意在南京城区通往中山陵的公路边上建一座别墅,还另有其他的考虑,当然蒋是从政治上考虑的。始终以中山先生信徒自居的蒋介石,同意宋美龄在中山陵附近建别墅,更可以显现出他是孙中山忠实信徒的初衷。如果他把别墅建在中山陵附近,当然说明他有为孙中山长年守陵的意思,同时也便于他在方便的时候经常来陵中拜谒。
  宋美龄一眼看中的山坡,地名叫“小红山”,所以在雨后会有彩虹和骄阳相衬。不过,蒋介古想把宋美龄城外建别墅的念头马上变为事实,也并非他一个人可以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因为当时的南京政府已经初见规模,各部委相互制约,蒋介石虽然身为国民党的军政首脑,但是他想为自己建一所别墅也存在着资金、占地的审批和通过相关部门的允许等等手续。因此蒋介石在决定把宋美龄希望在城外有一所别墅的想法付诸实施的时候,他首先必须要寻找一个可以让行政院和负责管理中山陵的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的首肯。
  祖籍江苏省吴县的国民党少将副官居亦侨,抗战前后曾任过蒋介石的侍从室副官。他对南京这座有名的“美龄宫”的筹建过程,是一个亲历者。他也在回忆录中证实南京当年确有这座被外界视为禁区的“美龄宫”。居亦侨说:“南京中山陵下有所别墅,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结为伉俪后兴建的。这座依山而筑的两层洋房,约在1931年开始设计,由南京市政府承担建筑的,曾经一度变更设计图纸。内部装饰也一再改变,大体建成后,宋美龄认为不合适,又改变颜色。建成后蒋介石、宋美龄难得在此起居,只是有时在此接待宾客,举办宴会或舞会。解放后,被人称为‘美龄别墅’,又美其名曰‘美龄宫’。我以为这种说法都不妥帖,还是以在抗战胜利前后改为基督教堂—— 凯歌堂耒称,比较符合当时景况。……”
  不过,这座宋美龄极力主张建造,后来又专为宋美龄做礼拜和消夏使用的紫金山下别墅,在当年确实是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即便在当时蒋介石手握重权,一言九鼎的年月,宋美龄想建它也并非易事。当时国民政府的行政院对于蒋介石的意见当然不敢反驳,于是当即批准并下拨了大约两万元的建筑经费。当时的两万元,简直可以在城区里建一幢大楼的,足可以看到当时蒋介石在国民党中说一不二的霸主作风。
  但是,仅有行政院的批文和调拨的建筑经费,还远远不够。因为戴季陶主持的孙总理陵园管委会也必须点头才行。好在戴季陶与蒋的关系素有渊源,他马上召开了一次特殊的管委会全体会议,经过这个程序的研讨,虽然有些委员对蒋介石跑到中山陵附近的禁区建自己的别墅有着种种非议,但是终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还是在戴季陶等人的斡旋之下得到过半数委员的举手,所以这件事就变成了一种官方的行为。
  宋美龄对蒋如此之快地为她解决了一所城郊别墅而感到大喜过望。1931年6月,所有关于建别墅的批件手续均已办妥,施工由南京市工务局直接负责派人指挥和掌管。大批建筑人员在图纸已经宋美龄最后敲定之后,很快就进入了运料和拓展地基的阶段。由于小红山属于紫金山的东麓,所以施工的难度十分艰巨。需要用重炮和炸药炸开山岩上的许多千年老岩,然后在山坡间拓开一片约二百亩的平地,这样才可以建起一片建筑群。这些由宋美龄亲自指定和计划的小楼、汽车库、卫兵大队的住宅等,均包括在这些现代化的建筑之中。
  这座造价昂贵、设计新颖的郊区别墅,很快就建成了。它同样是一座二层西洋式建筑,由正屋和两间北屋组成的格局。屋顶上覆有碧绿闪亮的琉璃瓦,仿古式的檐角翘起,居高临下地俯瞰着群山莽峦。别墅里面的设计全部采用欧式化,甚至连马桶、化妆镜和宋美龄使用的梳子、消毒液等也是专门从香港空运回来的。办公室也同黄埔路官邸同样,一明一暗两上,分别由蒋介石和宋美龄使用。此外还有书房、琴房、浴室、卫生间和女侍们所居住的房间。
  在这幢欧式小楼的前面是一个偌大的花园,里面栽种着各种南方花草,和城里公馆所不同的是,这座新建的别墅里的一层是一座小型的教堂。因为那时的蒋介石已经听信了宋美龄的劝告,真正皈依了基督教。所以这次宋美龄考虑到她和蒋介石经常做礼拜的需要,在建筑这所新楼的时候,就预先考虑到在自己家里设有一个小礼拜堂。不过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蒋介石还是提醒宋美龄一定要把这座小型教堂布置得像一个孙中山的纪念堂。宋美龄对此当然心领神会,所以特别在这座楼下教堂的入口处,高高悬挂着一个镶着金框的孙中山像,以表示他们特意把别墅的地址选在中山陵附近是别有一番匠心的。当宋美龄和蒋介石迁进这所郊外别墅以后,每星期都可以在此做礼拜了,也再不必乘车跑到很远的教堂去做礼拜和听牧师讲圣经了。
  楼上的客厅富丽堂皇,厅内摆放着红木仿古家具和意大利真皮沙发,显出了中西合璧的特殊格调。到了南京闷热难熬的夏天傍晚,宋美龄就可以站在二楼的阳台上俯瞰着远方的巍峨的钟山,而南京城区亮起万家灯火的时候,往往就是她与蒋介石在侍卫簇拥之下,沿着中山陵附近的山间小路散步的最佳时刻。这座最终消耗资金近四万国币的豪华别墅,就是后来有人传说的“美龄宫”。不过蒋介石对外命人一致称它是“小红山别墅”。
  “美龄宫”确实在当时堪称为南京城里所有高官中最为奢华的别墅。只要有人来到这片绿荫覆盖的小红山前,就会一眼发现它的建筑奇伟和不同凡响。汽车驶进大门,就可一眼看到迎面的小洋楼,它的正中是两扇对开的房门,而前面则是一方高耸的雨搭,下方是一个有侍卫专门站岗守候的门厅。小楼的地基较高,又是依山而筑,当有客人来到时,进入小楼首先要爬上一段汉白玉镶嵌的台阶,然后就能登阶而进了。
  宋美龄从此再也不必为南京这烤人的大火炉而发愁了。
  刚刚进入5月,天气尚未变得炎热,她就首先从城里的黄埔路官邸搬到城外的“美龄宫”避暑了。而“黄埔路官邸”可以作为她和蒋介石过冬的最好住处。她认为随着蒋介石地位的不断上升,让他们同时拥有两处住房才是最体面的。除了二层楼房内的几十个房间之外,宋美龄还特别欣赏这别墅建筑时刻意修成的一个假三层。所谓假三层,就是在二楼上精心修建一个中厅。这里可以作为宋美龄与蒋夏天时吃晚饭的餐厅。有时他们就会坐在这宛如凉台的地方,一边啜饮着咖啡,一边凝望着被一片落霞染红了的碧绿树荫。然后她和蒋介石在这里听音乐和交换彼此对时局的意见。当年许多有关国民党的重大军政事务就是在这中厅餐桌前悄悄商定的。所以“美龄宫”在当时的南京古都军政两界,几乎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宫殿”。
  当然,对于宋美龄喜欢的“美龄宫”也有不同的说法,譬如抗战前后在蒋介石身边紧紧相随的侍卫官孙宗宪在事隔多年以后,竟然这样回忆评价“小红山别墅”,他说:“蒋介石在南京与宋美龄住在中央军校后面三间小楼房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还有在孝陵卫( 即小红山——引者 )修建了三间小平房为别墅,简朴幽静,中间会客,挂中外地图;西一间挂军事地图,东一间办公和卧室,其旁一间独立小屋,是随从人员住的。他每于假日要驱车去休息,偶或住宿一夜。宋美龄嫌其处偏僻,不愿宿夜。平常也于晚饭后,与宋驱车到孝陵卫一带郊区兜风。”
  关于宋美龄在江西庐山上的别墅——“美庐”,一直是读者关心最多、中外影响最大的一所宋美龄消夏住所。“美庐”虽然也延袭了宋美龄自与蒋介石结成夫妻以后对所有宋美龄喜欢的居所,均以“美”或“庐”二字来命名的习惯,但是,庐山上的这所别墅,并不是蒋介石刻意出资为宋美龄购买或者大兴土木加以修建的。
  蒋介石侍从室副官居亦侨这样说:“蒋介石在庐山和峨眉山,都向洋人租住别墅,公家没有为他特造。他也没有私造。庐山又名牯岭,这里风景如画。云雾深处,一朵白云悠悠飘进窗子里来,窗外的树都看不见了。满眼茫茫,屋子里弥漫着雨雾,然而,眨眼间云消雾散,树木像水洗过一样,重又在艳阳下闪着碧玉般的新绿,树枝头颤颤地挂着露珠儿。这景色自然引起蒋氏夫妇的喜爱,他们对牯岭格外留恋,暑天必上庐山住一段时辰,在这里蒋氏也有时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在戎马倥偬而失意心烦时,即使是冬天也要上牯岭小住几日。……庐山别墅在牯岭的西谷,那处是两山夹一溪的胜地,蒋氏特名之曰:‘美庐’!这是一幢并不怎么豪华宽敞的建筑,两层楼,质朴、陈旧,是抗战前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建造的。这所房子坐落在西谷南边的通道上,紧临山溪。站在观音桥上,静听桥下泉水叮咚,遥望五老峰雄姿,真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不久改为牯岭路12号,成为外国洋人避暑之处。
  “后来,宋美龄设法略加修缮,租借长住。前厅没有林园,人们经过门前,还以为是个普通人家呢。楼下面是一间大客厅,蒋氏的卧室连着客厅,室内陈设简单,有一张特别宽大的橡木床,床上的被褥是平摊的,床头放着一个唱机柜。连着卧室有两个现代化设备的卫生间。宋美龄喜欢舒适而有热水供应的卫生间。房子门前的山溪对岸,不远处便是美国特使马歇尔的住所,他常来拜访蒋氏夫妇,星期天早上,他们常在溪前的小教堂里作祷告,马歇尔也居住过‘美庐’。对岸还有一所两层楼的别墅,住着端纳顾问,他也是‘美庐’的常客。……”
  笔者曾经上过庐山,并且到过这幢外观并不引人注目,而内中实则与众不同的“美庐”。这是一座英国式的建筑,说它古朴确实古朴,内室的陈设在今天虽然称不上奢侈,然而在三十年代宋美龄每年夏天必要来此消夏的地方( 原址为脂红路,而并非牯岭路 ),应该说在当时建筑与装饰都堪称高档别墅。据说此别墅为一英国著名女闻人所出资建造,后来她发现宋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