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2 >

第3章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2-第3章

小说: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若想要真切体验虚拟死亡的状态,可以看台湾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死亡·奇迹·预言》(Saved by the Light),亦被拍成影片《再生人》(Life after Life),里面有许多原本被医生宣告死亡,后来又奇迹般复活的案例,这些人不约而同地描述了死后的状态,包括此生重要片断会在眼前快速浏览而过,会从他人的立场再经验一遍事件(例如:杀人者会以受害者角度再体验一遍),会看到自己的行为后续如何影响了其他人、事、物……




  每日虚拟死亡的练习,可以再次审视此生的一思一言一行,让自己更觉察到这些微小的意念、情绪、行为,对于往后的影响是什么、影响有多大,有助于增加在生活中的敏感度,以及推理力。从别人角度再次体验事件,有助于很快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比我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中提到以主角、对手的角度去经验电影更具效果,而这也是让自己的生命根须,向下深耕到人类共同血脉的途径。一旦连接到了人类共脉层(见图2),从此处所生长出来的创意或是创作,其感动力会瞬间无碍地超越人种、国界、语言、性别、年龄、身份、职业、信仰,亦会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永恒经典、流传广泛的作品,这就是创意不死的绝招,但这必须平常就要天天练习的。

  这种虚拟死亡的终极之义,来源于网上广为流传的《采访上帝》的真义。

  《采访上帝》(Aaron and Jean Heidel翻译,摘自http://www?reata?org/chinese? html)

  我梦见自己在采访上帝。

  〃你要采访我吗?〃上帝问。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我说。

  上帝露出微笑……

  〃我有永恒的时间,你想问我什么问题?〃

  〃人类有哪些事最令你惊讶?〃

  上帝回答:

  〃他们觉得童年很无聊,急着让自己长大,然后又想回到童年。

  〃他们为了赚钱而失去健康,然后又花钱要找回健康。

  〃他们担心未来,却忘了现在,因此既不是活在现在,也不是活在未来。

  〃他们活得好像永远不会死,却死得好像未曾活过一样。〃

  上帝握住我的手,我们静坐了片刻。

  然后我问:

  〃为人父的你,希望儿女明白哪些人生的功课?〃

  上帝微笑着回答:

  〃明白不可能强迫人来爱他们,只能让自己被爱。

  〃明白跟别人比较是不好的。

  〃明白富人不是拥有最多的人,而是需要最少的人。

  〃明白揭开心爱之人的创伤只需要几秒钟,却要花很多年才能痊愈。

  〃明白饶恕是需要练习才能学会。

  〃明白有些人很爱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

  〃明白两个人看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

  〃明白光被别人饶恕还不够,自己也必须饶恕自己。

  〃并且明白我就在这里,直到永远。〃

  此外,亦可延伸阅读《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躁狂郁多才俊》 、《追逐日光》 ,看他们怎么思考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百天,怎样积极面对死亡,怎样拟定最后的工作清单,化恐惧为美好。 




  3?可以参考法国哲学家德罗瓦写的《51种物恋》 ,他以哲学深度思考,并重新定义了身边的51件物品,为这些对象找出了非常有趣的新诠释。

  碗: 不是为了在餐桌上炫耀主人的品味,而是为了终止水无止境的流动。

  回形针:不只是办公室里分类文件的工具,还是温和地抗拒散乱,坚定地抓住秩序,本 身就是一种伦理。

  遥控器:可以隔空展现思绪万能、心想事成的巫术道具。

  钥匙: 拥有谁在门内、谁在门外的控制权。

  凉鞋: 是一种界面,介于自然与文化、肉体与土地、过去与现在、手艺与工艺、热与冷之间,是一张使不同世界得以共存、相接的薄膜,亦是一处与移动、轻盈、风有关的世界褶皱。

  叉子: 拉远人与食物的距离,将世界数理化,与他人的关系中立化。

  雨伞: 一个携带式的屋顶,一片属于自己量身订做的天空。

  关于此书之书评,请详见书末附录。

  在此建议各位,在拿到《51种物恋》这本书之前,先不要急着把全书看完,可以先打开书的目录,把你对这51种对象的诠释列出来,然后再细看德罗瓦的诠释。这样的步骤,是让你有事先思考、先行定义对象的练习空间,然后观摩德罗瓦的视点,之后,你可以继续进行这样的练习,再去找新的对象重新定义。

  【每天的安静期,每周的安静日】

  唯有勇动与沉静双全,生命才能展现出全然清悟的状态无论是在等车、洗澡、睡前,每日请至少留20分钟,彻底地宁静与放松,听舒缓的音乐,看有关心灵的书。

  当你过得很匆忙,每天必须与人大量交谈,这样的高速生活,会让你的思考、言语开始进入无意识的自动反应系统,久了就会麻木。所以每日的reset变得非常重要,就像是定期清洗机器,除了〃keep walking〃外,最重要的还是〃keep quiet〃。

  改编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公式:

  E=MC2

  可以是:Enlightenment(或Energy)

  =Meditation × Courage2 

  〃Keep walking〃 需要能量,甚至有面对死亡的勇气,〃keep quiet〃则是每日固定的安静时刻。《台湾商周》第999期《有钱人的大脑秘密》第100页有个例子,一个打坐超过一万小时的僧侣,其左侧额叶的活动,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神经心理学家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20年研究以来最频繁的,而这部分也是影响成就与财富的理性脑部位。

  唯有勇动与沉静双全,生命才能展现出全然清悟的状态。

  无论是在等车、洗澡、睡前,每日请至少留20分钟的全然安静、全然独处的宝贵时间,不要讲话或是接打电话,彻底地宁静与放松,听舒缓的音乐,或是看有关心灵的书籍,思考今天一整天的收获与启示是什么。每周则需要有半天或是一天的独处全静日,也就是说,安静的时间越多,能量恢复得也越完全,就越不会有虚耗殆尽的情形发生。

  等到定期的安静日做到一定程度,接下来就可以随时进行独处,甚至在打扫房子时也可以静心。想象自己原本是一无所有的流浪汉,现在突然继承了这个空间、这些事物、这些关系、这些钱财,自己一样一样地清点打扫,一一检视自己拥有的,就不会再把焦点放在自己缺乏的部分,就能惜福满足地感激生命、善用资源。



  第二层人生创意:

  抽丝剥茧找出自己的模式,彻底更换惯性思维

  【惯性是最大的杀手,先填表找出自己的思维惯性】

  换个方式看世界,让眼前的困境转换一条生路当你在担忧,你就是在计划;烦恼就是在用你的想象力,创造出你不想要的事物。你应当换个同步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

  每日的虚拟死亡,就像是例行净身,只能逐日清洗掉部分的积习尘垢。其实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空出一个完整的时间,大约是一星期到一个月左右,彻底找出哪些思考模式已经被定型化了。因为这些定型的思维,就像是身上越长越大的肿瘤,阻碍了新生创意的产出,妨碍了与新鲜世界的交流,也让生活越来越喘不过气来。

  找出这些模式,就像拿手术刀解剖自己一样,必须有面对自己病灶、向自己开刀的勇气。

  我自己的做法是,先列一张空白的表格,把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所遇到的重大挫折一一写下来,像是一份大事纪要似的,包括:发生了什么事;自己的受挫感觉是什么;如果要帮这件事分类,或是下个标题,那会是什么。

  首先将何年、何事逐一写下来,并回想那受挫的感觉是什么,等到全部写完了,再去逐一思考这些事件标题。比方,这是一个关于信任与背叛的事件,这是一个加害者与受害者的事件,这是一个爱与被抛弃的事件,这是一个控制与自由的事件,这是一个误解与百口莫辩的被冤枉事件……然后再把同一类的事件标题放在新的单子中。


  表1从出生到现在的挫折纪要

  事件标题 何年何事 受挫感觉

   

   

   

   

  表2挫折事件标题归类

  事件标题 发生细节 自己与事件相关人的互动模式 这事件后来的结果 自己的启示

  加害者与受害者 2001年3月 …… …… ……

  加害者与受害者 2005年8月 

  加害者与受害者 2009年10月 

  将同一类事件放在一起,有助于找到在面对类似事件时,自己固定的反应模式是什么。而这个固定的应对模式,往往会把我们带进相同的结果而不自觉,这就是创意流动最大的障碍。因为这些沉疴,就像是牢绑灵魂的绳子,即便是身处大片挥洒的空间之下,也使人作茧自缚、动弹不得。

  举例来说,当你觉得自己老是被害者时,你就会不自觉地老是吸引各式各样的加害者前来,与你一起演对手戏;如果你老觉得自己被冤枉,你就是一直在吸引误解你的人出现;如果你常觉得自己是被抛弃者,眼前无论是谁,都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想抛弃你的人;如果你常觉得自己被控制,很不自由,就是因为你内在的依赖性,吸引了控制者前来。要去问自己,为什么老是一再吸引这样的人、事、物?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自觉的特质与沟通模式,让这样的情形一再发生?自己的负面念头有多么密集,以致这样的状况重复出现?这样的概念称之为吸引力法则(LOA:Law of Attraction,有的译为宇宙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在影片《我们到底知道多少》(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自然法则:吸引定律》(The Secret)中,都有具体实例,可以帮助你看到自己正在吸引什么样的模式前来,进而去打破、重设自己的模式。《通灵工作坊绽放你内在的直觉力与灵性潜能》(The Psychic Workshop)书中亦提到:〃在我们了解因果轮回之前,我们只知道加害者是伤害行为的发生因,却不知被害者同样吸引了加害者;更深一层的解释是,双方都在寻找对方,以便学得一课,或是回复平衡,也可能是为了中和一个毁灭性的欲望(通常是无意识的),此一欲望将两人绑在一起。〃 

  接着,再根据上述这张表去回想:在事件当时,如果自己换一个全新的态度去面对(例如把对方视为是善意的、值得信任的、充满爱的),对方是否也会改变?这件事的结果有没有可能会变好?如果这是你人生的考题,你从这些事件学到什么?这件事若成为自己的重大蜕变,那会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反思与发现,可以写在〃自己的启示〃那一栏,然后把启示栏打印出来,夹在自己的口袋或记事本里,随时随地提醒自己这就是显现创意障碍的照妖镜,也是铲除障碍的锋利宝刀。



  〃亡鈇意邻〃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你投射什么样的思维在别人身上,他就会如实地变成那个样子,就像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一个憨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