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股票金融电子书 > 生活中的经济学 >

第23章

生活中的经济学-第23章

小说: 生活中的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的。家庭将储蓄的钱存入银行,企业家作出投资决定后从银行借钱去搞基 
本建设。但存进银行的钱未必等于从银行贷出去的钱。在计划经济国家里就 
不会发生这样的间题,因为计划中的基建项目由国家决定,他可以做到投资 
额等于储蓄额(再加上国家代替家庭储蓄的钱,也就是国有企业的利润,它 
也可以分配给企业的主人,即全体人民)。仅当投资部门不遵守国家计划决 
策,例如各工业部投资超过计划指标或少于计划指标时,储蓄才不等于投资。 
即使发生这样的情况,国家也可以及时调整基建规模而使二者保持平衡。 
    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里,要使由家庭决策的储蓄恰好等于由企业 
家决定的投资,确实是难上加难。一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经典的经济学理 
论认为:存贷款的利率也是一种价格,当存款超过贷款时利率降低,减少了 
家庭储蓄的积极性,同时却增加了企业家贷款办企业的积极性;银行里的钱 
供不应求时则发生相反的过程,因此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一样,利率的浮动 
可以使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虽然这个理论在 19 世纪已经不太经得起事实的 
检验,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经历了衰退和繁荣的交替,但经济学家们拿不出 
更有力的理论来解释,只能说价格的调整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起作用,经济的 
波动只是调整的过程而已。 
    可是 1929 年美国发生的大萧条证明了上述的经典理论不足以解释资本 
主义经济动荡的原因。因为在那次大萧条中美国的社会总产值连续三年急剧 
下跌,直到 10 年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生产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这次大萧条损失的财富大体上等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全部战争开销。 
美国有 1/4 的劳动力失业,许多家庭受冻挨饿,流离漂泊。在那次萧条中利 
率降得很低,但投资仍非常微小。因为老百姓没有钱买东西,企业家不会为 
了生产卖不出去的产品借钱开厂。换句话说,投资的积极性不仅取决于利率 
的高低,而且取决于市场的兴旺。只要产品卖得快,建厂的成本即使高一点, 
仍旧有利可图。1990 年秋季以来美国发生的最近一次经济衰退再次证明了利 
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当有限。布什总统相信降低利率可以刺激经济,所以 
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相当于中央银行)合作,接连五次降低利率,利 
率已经低到近 20 年来的最低点,但投资仍未明显上升,整个经济仍处于供过 
于求的状态。或者说,生产出来的总价值大于百姓的消费加投资;更确切他 
说,企业家眼看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销售,干脆减少生产。国民生产总值不 
但没有上升,反而连续几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美国在 1929 年 10 月开始发生的令人谈虎色变的大萧条还不仅仅是因为 
投资低于储蓄。如果仅仅由于这一点,它只不过是一次比较严重的衰退,这 
种衰退在美国历史上早已发生过许多次。由衰退演变成为大萧条主要是另外 
两个因素促成的,第一是百姓听信谣言,纷纷到银行里挤兑,第二是美国的 
中央银行减少了货币供应,使资金更短缺,物价降低,企业家更不愿投资(存 

钱获利比办企业获利大)。最近(1991 年)国际商业信托银行因发生巨额贪 
污,资金不足以抵债,造成存户的存款不能兑现。如果存户有灵通的消息, 
就可以事先将存款提出来避免损失。1930 年 12 月初,群众在经济衰退造成 
的恐惧心理影响下,听信谣言,到美国银行(事实上是一家普通的商业银行, 
不过起了一个大名称似乎是美国政府开的银行)去挤兑。美国银行因此倒闭, 
结果引起一连串小银行雪崩似地跟着倒闭。银行倒闭给工商业和储户双重打 
击,经济进一步收缩,给衰退雪上加霜,当时美国银行界未能挽救这家殷实 
的兄弟,据说是因为人事纠纷,歧视犹太人的偏见,再加上同行的忌妒心理 
所造成。按照银行界的惯例,任何一家银行受到挤兑威胁时,只要他在经营 
中信用良好,他有权请其他银行借钱给他对付一时的周转困难,其他银行也 
有义务这样做,因为这对大家都有好处。可是当时这种惯例并未成为一种制 
度,结果导致衰退发展为大萧条。后来有鉴于挤兑对金融界造成威胁,美国 
法律规定大多数银行必须对储户的存款保险。万一银行倒闭,存户不会吃亏, 
这就消除了挤兑的根源。 
     当时这家美国银行破产后,将它的资产拍卖清理,拍卖所得显然低于资 
产的真实价值,何况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最后对储户的每一元钱偿付了 
92.5 分。这说明如果储户不去挤兑,他们一分钱也不会损失。 

     小结: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 

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30 年代的大萧条是两个额外因素所诱发,即挤兑 

银行和减少货币供应。 

                     26.美国如何对付经济衰退 


    我国经济也有高速增长的年代和停滞倒退的年代,但除了三年灾荒以 
外,这些经济波动并没有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因为农民的生活很 
大部分是自给自足,较少依赖于货币经济。城市居民因为大家就业有保障, 
基本生活条件如住房、医疗、教育都由国家供应。一般百姓甚至并不知道国 
家的经济是在增长还是在停滞。可是在美国则不然,每个人的收入直接从市 
场得到,经济繁荣或衰退立刻给每个家庭带来影响。所以经济的荣衰是全国 
百姓最关心的大事。 
    衰退造成的第一个影响是失业,不但新毕业的几百万大学生很难找到工 
作,已经就业的也被大量解雇。失业意味着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虽然不致 
立刻挨饿,因为过去有节余,国家有救济,但贷款买的房子因付不出每月该 
付的款将彼赶出自己的住宅,贷款买的汽车则可能立即被没收。1986 年美国 
经济还没有衰退,但因世界石油价格猛跌,盛产石油的得克萨斯州的许多油 
田因无利可图而停工,我亲眼目睹失业造成的阴郁气氛笼罩着街头巷尾,出 
售旧汽车的停车场停满了待售的汽车,一眼望不到边。有不少经济繁荣地区 
的人专程赶来买旧汽车。有 140 万人口的休斯顿市内,大街小巷几乎看不到 
一张招人的广告。青年人纷纷出走到外地谋生。过去 10 年内因油价猛涨而发 
了大财的公司盖了许多在美国也算豪华的高楼大厦,闪光的大橱窗下站着一 
堆堆神色萎靡、茫然失措的各种年龄的失业者。我虽然没有品尝过失业的滋 
味,但我非常理解失业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衰退造成的第二个影响是家庭资产的丧失。多数美国家庭存钱的主要方 
式不是银行存款,而是买股票和房地产。在经济衰退时企业预期的利润降低, 
年终分红减少,股票当然不值钱。原来值 10 万元的股票到衰退时可能只值 8 
万元甚至 5 万元。在衰退时房地产同样要跌价,家庭资产因经济衰退而大打 
折扣。受到这样的打击,当然要更谨慎地花钱,力图恢复自己的资产。结果 
是进一步减少购买,使衰退更难恢复。 
    上文谈到,衰退的原因是总购买量(用于消费的加上用于建设的)小于 
总生产量。要纠正经济衰退就得想办法增加消费或增加建设投资。可是在一 
个市场经济中,消费和投资是由无数个体的家庭和企业家决定的,他们在衰 
退的大气候下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去增加开销。当然,几年之后衰退会结束, 
经济再次进入繁荣。改变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陈旧的设备更新,促使了投资的 
增加。然而要用政策去扭转衰退,当然不能坐等设备报废,而是要主动寻求 
积极措施。这个办法后来由著名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来,就是由政府来 
当一个大买家,政府出钱去投资。市场受到这个巨大的新主顾的刺激,就会 
终止不景气,转入兴旺。现在看起来,凯恩斯的办法很简单。为什么过去的 
经济学家就没有看到呢?这里有几层原因,首先是政府从哪里拿钱去投资? 
如果政府向百姓借钱,压缩百姓的购买力,把借来的钱拿去投资,这并不能 
解决多少问题,因为购买力只是从百姓转移到政府,总的购买力并未增加, 
不足以从根本上使总需求扩大到与总供给相等。凯恩斯提出来的办法是政府 
把居民已经决定用于储蓄的钱借来,或者说,向银行借钱投资。这笔储蓄原 
是准备借给企业家的,现在企业家不愿投资,那么政府就代替企业家作出投 
资的决定。另一个办法是政府向未来借钱。主要是印发钞票(事实是银行在 
政府的账户上加一笔款子,政府给银行出一张借据,即政府债券),用新钞 

票支付政府的投资开销,待投资得到了效益,再将赚的钱收回来还债。 
    第二个问题是一般经济学家认为要弥补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巨大差 
距,需要的资金太大。但凯恩斯发现,如果政府投资一块钱,市场可以增加 
大约五块钱的购买,所以一笔相对小的启动资金就可以使市场活跃起来。因 
为政府投入一块钱去搞基建,如果这一块钱用于购买水泥,这钱最后发给工 
人作工资,一小部分成为资本家的利润。工资也好,利润也好,除了小部分 
储蓄起来,大部分又投入到市场去购买商品。这笔拿来买商品的钱,又变为 
另外一批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他们储蓄了一小部分之后,又将大部分钱用 
去买东西。如此周而复始,使最初的一块钱产主出五倍以上的购买力,所以 
政府投资有启动市场的杠杆作用。 
    第三点原因是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像企业家一样,在衰退的环境中缺乏有 
利的投资机会。何况根据美国的法律,政府不得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经营与 
民争利的实业,除非那是垄断性的行业,如邮政、电力、铁路(现在这些方 
面也变成非垄断的民营企业了)。但事实上政府可以从事公共事业的投资, 
如公路、绿化、城市污水处理、水土保持、河流的区域治理和综合开发。这 
种为社会所需要的工程,一般的私营企业不会去投资。退一步来说,即使政 
府投资于完全无效益的工程,例如雇一批工人去挖沟,再雇一批工人去填沟, 
虽然投资完全浪费掉,但启动了经济,防止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浪费(工人 
失业,机器闲置)。所失甚小而所得甚大,仍是值得的。 
    凯恩斯于 1936 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但 
这本书彼经济学界抵制长达 10 年之久,直到 1946 年他去世之后才逐渐为大 
家所理解和接受,现在已成为西方大学经济系的必读书。凯恩斯本人也被公 
认为继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之后,作出了划时代贡献的经济学大师。他的理 
论之所以不被同代人所接受,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大多数经济学家过于迷信 
传统的经典理论,所以他在该书序言最后一段中写道:“本书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