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财富的归宿 >

第4章

财富的归宿-第4章

小说: 财富的归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月偿还。学校向雇主也收取一定的手续费。食宿培训和手续费都尽量低廉。这一操作方法行之有效,进展顺利,招生量迅速上升。许多贫困地区政府对此十分热心。学校现在已经与国务院以及安徽、湖南、河南、甘肃、陕西五省的扶贫办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到目前为止,已培训并介绍上岗5000名学员。2004年10月又申办了“富平家政服务中心”,把服务送到社区。
  除家政服务外,目前富平学校还有两个中心: 一个是“农民工城市发展协作中心”,以纺织服装行业为突破口,开展与制造业工厂的联合培训与就业安置服务,目前已培训农民工500余名进入服装制造行业,并在工厂辅助下成立了工人互助网络,促进工人与管理层的良好对话,关注工人的权益保护与职业发展。另一个中心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进一步推进与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合作,促进以体面就业为核心的扶贫工作,同时为政策创新提供参考。
  总的说来,富平学校体现一种理念: 不仅帮助进城农民体面就业,获得基本经济收入,还要帮助他们在城里逐步立足,实现自我发展。目前除中国有关部门外,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国际计划等国际援助机构都给予资助和合作。其创办人打算下一步扩大到培训北京下岗职工,帮助他们做家政服务公司“小老板”,尽快实现培训和就业的“双赢”。
  (3) 扶贫基金会。
  2004年1月,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以后,茅于轼与一些热心公益的人士又在已有的基础上筹备成立扶贫基金会。现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正在争取注册中。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张淑琴的“中途站”和“儿童村”
  2 张淑琴的“中途站”和“儿童村”
  张淑琴原是西安一所监狱的警官。她见证了太多的刑满释放的妇女由于难以为社会所接受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所以就想建立一个名为“中途站”的机构,帮助这些妇女进行职业培训、心理咨询和就业,机构成立了,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其后,她注意到许多服刑人员,特别是女犯,她们的孩子处于无人照管而且受歧视的境地,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1996年, 她得到当地一名企业家郭建华的赞助(郭建华本人曾在“文革”中坐过牢,改革开放后经商致富),合作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收容罪犯的孩子的“儿童村”。张淑琴为“儿童村”找到了主管单位,并在陕西省司法部注册,接着又在陕西陇县与河南成立了类似的儿童村。随着名声越来越大,捐助款项源源而来,同时全国各地纷纷申请把类似的儿童送到儿童村来,或呼吁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类似儿童村。此后,郭建华留在陕西继续办原来的儿童村,张淑琴于2000年赴北京,建立了“特殊儿童教育中心”,附属于全国慈善总会,这实际上是“儿童村”的全国性组织。到2003年,已有4所“儿童村”,收留培养了400名服刑犯的子女,迄今为止,这些儿童及其刑满释放的父母无一重新犯罪。
  与其他自发的民间公益组织一样,张淑琴也遇到了作为非营利组织注册的困难。“儿童村”只能以“罪犯子女教育研究所”(现在称“北京太阳村儿童教育咨询中心”)的名义在工商局注册,因此不享受税收优惠待遇,也不能进行公募,只能依靠个别的热心人捐赠以解决经费问题。例如校舍是一位马来西亚人所租用的,他慨然无偿地借给“儿童村”10年;医务所是一家药厂捐赠的;其余捐赠来自包括雀巢、奇异等企业以及英国“拯救儿童”等组织。“太阳村”的孩子也学习一定的劳动技能,如开垦种植校园内的小块土地、木工、剪裁等。有一批志愿者为张淑琴的事迹所感动,自愿提供帮助,并协助她成立了“中国照顾儿童志愿者协会”,其作用是动员这方面的志愿者不但为这一儿童村服务,而且也为其他儿童福利工作如孤儿院等服务。
  张淑琴一直在探索生产自助、自给自足的道路。据2005年8月10日《公益时报》报道,经过十年的艰难摸索,张淑琴已经找到一条企业化管理的独特模式。她的“北京太阳村儿童教育咨询中心”既是非营利组织,同时又注册为股份制企业,她是法人代表。她注册过后,立即到公证处放弃全部财产,一旦“太阳村”终止存在,则全部财产转交其他救助组织或上交国家。这样,她就可以以这一公司的名义放手进行集资和生产,用以解决“太阳村”的费用。2000年,她在“太阳村”所在地租了一片土地,用以种植蔬菜、玉米,次年又扩租了260亩地,雇佣一些工作人员,加上大孩子的课余劳动,种植3万株梨树和枣树。三年后,果实累累,她又为出售这些果子而奔波,其首先销售对象是监狱。后来,她想出认领“爱心树”的办法,每棵50元,现已认出3000棵,又可用以进行再生产。以后还将进一步发展,例如建立果品深加工工厂以及其他产业,而一部分工作人员就可来自刑满释放人员,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把安置刑满释放人员与照顾教育服刑人员子女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新的创造。张淑琴从陕西走到北京,还打算将来进一步走向国际,在国外设办事处。不仅是向国外集资,而且是把这种模式向国际上推广。
  《财富的归宿》 第一部分田惠平与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
  3 田惠平与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星星雨”,英文名称为: Beijing StarsRain Education Institute forAutistic Children)
  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儿童早期教育、学前训练及家庭指导的社会服务和研究机构。它初创于1993年3月,于1994年1月经北京朝阳区工商管理局批准注册,正式在北京成立,其性质属民办股份制“企业”。其宗旨是:“为有障碍的儿童提供科学化的特殊教育方法及咨询,并进行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指导,为儿童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奠定基础”。开展的业务范围主要是: 提供儿童孤独症的早期发现、早期教育的咨询指导;对已被确诊为患有“儿童孤独症”的儿童(3至13岁)进行基本能力状况的观察、测评与分析,提供家庭训练指导与操作培训;下设“孤独症儿童训练班”,为患儿提供集中型强化训练;向家长提供国际上有关方面的最新资料及本所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外的专业机构与人员进行实践和学术交流。
  创办人田惠平是德国留学生,归国后在重庆大学任教。1989年她的不满4岁的儿子被确诊为“孤独症”,而国内目前尚无专门为这类儿童设立的学校。田惠平在经受打击和痛苦之余,了解到在我国约有50万左右此类患儿,于是她下决心创办能使中国的孤独症儿童也能受到教育的机构。1993年,她辞去教职到北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创办第一家教育孤独症儿童的学校,称“星星雨儿童研究所”。“星星雨”的命名由来一是美国电影《雨人》,二是台湾人把患孤独症的孩子昵称为“星星的孩子”。学校的功能有三方面:对儿童的治疗和教育,对家长的培训,以及向社会宣传以使人们了解并接受孤独症和其他残疾人。
  与其他私人创办的非营利组织一样,田惠平的研究所也遇到“身份”问题: 找不到主管单位,不能在民政部注册,而只能在工商局注册,因而享受不到税收优惠。这样,她就必须依靠学费维持运转,而这样的话学费也不能太低。这对家长不公平,因为他们本身是纳税人,却并没有因孩子的缺陷享受政府或单位的福利补贴。而且,贫困家庭的孩子仍然不能进来。教职人员只能依靠志愿者,或接受低薪。但是这种教育的性质又需要目前在中国甚为短缺的专业人才,因此缺乏称职的教员成为一大困难。
  “星星雨”创办的曲折过程和“身份”定位也典型地说明了现阶段中国草根组织的困境和变通的出路: 田惠平1993年3月到北京,最初在一家幼儿园任教师,收治了6名孤独症儿童。但因幼儿园是属于一家私人公司的,收治孤独症儿童不能带来经济利益,两个月后公司就终止了对田的聘用。于是田惠平争取到北京西郊培智学校的马校长免费提供学校内的两间平房作为教室和宿舍,开始创办自己的学校“星星雨”。“星星雨”开始靠收取一定的学费来支付教师的工资和必要的伙食费用,进行简单的经营。但维持了3个月,又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干涉,被迫搬走。同年9月搬到北京聋儿康复中心,开始了募捐活动,并支付房租,购买设备,逐渐走上正轨。1994年1月,“星星雨”正式注册成立。以后又经历几次搬迁,于1997年购买了房屋,搬至目前的朝阳区东旭新村。
  “星星雨”在正式注册之前,田惠平试图寻求政府和社团的支持,希望以政府或社团为其业务主管单位,自己仅负责教学任务。她先后同国家教委以及多家“GONGO”商谈,都未有结果,于是只能独立注册,并且不能作为民间社团而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工商局注册,注册资本10万元,法人代表田惠平。其内部也不设理事会,决策权、领导权基本上由所长田惠平掌握。工商部门对于民办非营利机构的管理很不规范,只能用管理营利机构的办法来管理。这是在我国当前独特条件下的独特形式的组织: 它不属于民间社团,因此没有业务主管单位,它既是自下而上的草根非营利组织,同时也属于“民办企业”。在法律上并无明文保障此类组织的税收优惠,但是“星星雨”以其发展业绩获得了工商税务人员的理解,可以获得在纳税方面的“照顾”。
  后来,田惠平还建立了“孤独症儿童家庭救济基金”,以补助失业父母、孤儿以及其他患此症的儿童。但是这一基金又不能成为公募基金会,因此不能大规模向企业及社会募捐,只能分散地接受个别捐赠。不过由于田本人在国外留学的经历,可以利用她的知识和资讯发展国际联系,逐步得到国际承认和支持,目前大部分资金捐助来自国外,包括德国驻华使馆。除了资金外,还获得了专业上的支持。田惠平自学校建立以来已多次访问国外,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包括引进美国新泽西伊登服务中心的“应用行为分析法”,把它列入培训家长的课程中。在管理制度上,也严格符合国际规范,财务完全透明,从而建立了较高的信誉。
  截至2004年,“星星雨”已为全国1010个家庭提供了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咨询及家庭辅导服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从事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的专业教师。累计接受捐款总额达到140万。目前,“星星雨”共有专职员工15名,其中全职教师8名,兼职人员2人。
  2002年,田惠平总结她8年办学的经历:“作为为残疾人服务的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我自己没有固定的收入;为了向孤独症儿童打开大门,我必须经常面临各种挑战,包括经济上的和专业上的。但是我知道该怎么做。我感到快乐,因为我找不到其他更好的、与我的孤独症儿童共同生活的方式。我可以把我八年来的经历描述为‘通向星星的路程’”。
  应该说,这段话也可以代表大部分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