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门徒黄光裕 >

第4章

门徒黄光裕-第4章

小说: 门徒黄光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大中身边的人说,最近一些年来张大中总显得很累,已经无心再战。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失去市场的最佳扩张时机,卖掉大中对渴望安享晚年的张大中来说,无疑成了最重要的选择。

  自大中与永乐的“联姻”破裂后,大中就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合适的“下嫁”对象。事实上,大中一直或明或暗地在与苏宁、国美同时洽谈,并“择优而合”。

  而国美则依靠永乐与大中的一纸协议一直拖着大中。国美方面认为,永乐和大中早有合并协议,国美并购永乐之后,照理国美对大中应该有优先并购权。

  在大中宣布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之后,国美就开始与大中进行接触。黄光裕与张大中平日里保持着密切的沟通,而国美集团内部也在为并购大中做各种准备。对于永乐和大中之间的仲裁,国美方面也有自己的考虑:如果仲裁获胜,国美就能够通过永乐把大中并购掉;但如果仲裁失败,国美也将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研究下一步对大中采取的措施。

  苏宁,无疑是希望最大的接盘者。大中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盈利的北京业务,由于国美北京网点与大中高度重合,对于国美来说,花大价钱并购大中的本身价值意义不大。然而一旦苏宁并购大中在北京的核心业务,苏宁在北京有33家店,并购大中后在北京的门店将接近100家,二者合力显然要压倒国美北京50家门店的规模,占得上风。

  “对于苏宁而言,大中在北京的优势的确有一定的互补性。他们也的确与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质性接触。从今年三四月份开始,我们请了专业机构评估,希望能找到评估大中价值的方法。”孙为民表示。但是可想而知,以黄光裕强势的性格和作风,没有理由眼看着将到手的大中拱手相让给最大的竞争对手。

  “永乐卖给国美之后,大中主动靠近苏宁,甚至要价30亿元,就是想让国美和苏宁为其竞价,卖出个好价钱。”孙为民这样表述。

  不论是国美还是苏宁,都不约而同地以“拖延”的方式来应对大中。

  苏宁虽然势在必得,却也摆出了一副不慌不忙的姿态。孙为民表示:“这么多年来,苏宁都没有做过并购。不管怎么分析,肯定是自己开的店好管理,这是上上策。如果并购大中,我们要考虑投入产出的比较,还有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从而综合权衡是不是合适,目前尚无实质性的进展。”孙为民强调,苏宁并购大中并非主动,而是“被动”回应。

  黄光裕生性多疑、性格多变已经为众人所熟知,就在大中在两强相争价格走高的时候,黄光裕又表示,“并购永乐已经让国美坐稳家电卖场的霸主位置,而目前的大中主要市场就是北京,和国美的部分店址重合,国美得到大中加盟会更好,得不到也不是举足轻重的事。”

  与此同时,黄光裕一直强调国美与大中在北京市场上的竞争已有十多年了,国美与永乐合并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会令国美并购大中的成功率很高。

  国美、永乐、大中三者搅在一起,分分合合,使得大中花落谁家,成为国美和苏宁两强之争的最大看点。而国美放出来的烟幕弹,一度迷惑了对手,国美对大中不是势在必得,但也不会让苏宁轻松地吃下去,能在资金上更多地牵制对手,也是这番国美与苏宁并购大中之争的目的所在。

  国美和苏宁可以不急,但是对于沉浮了一年多的大中而言,如果不尽早确定其归属问题,越往后其身价会越低。“就算是个再好的黄花大闺女,从18岁拖到28岁,其魅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有人这样评论。

  临门一脚考验迟暮英雄

  或者正如大中电器对外所描述的,“大中办企业,只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改善生存质量的途径,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台阶,一条贡献社会的渠道。就是这样简单,而深刻性也就在这里。社会精英、经商楷模、企业明星……这些都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但不问收获的耕耘,收获就在其中。”

  低调至极的张大中,不管黄光裕是否表态对大中感兴趣,陈晓面对媒体说跟他做不了朋友,张近东品评他到了退休年龄。他只是一味地低头做事,哪怕有火气也是通过发言人对外表态,铁嘴钢牙一概只字不谈。

  接近张大中的人说,企业内部事情无论巨细都要张大中亲自拍板决定,20多年的奋斗压力,2万员工庞大企业集团的事务,都很折磨人。有人说张大中老了,有人说他累了,有人说他在希望与永乐并购遭遇反复一事上受到了伤害。

  在永乐转身投奔国美,将双方的合并协议搁置起来之后,张大中愤怒了,他单方面宣布与永乐解约,并将双方的“解约官司”交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进行仲裁。

  就在跟永乐官司理还乱的时候,张大中也在不断地活动,通过媒体、市场放出更多买家争购的消息。或者张大中也不明白,自己一手缔造的庞大家电帝国,盈利及财务状况良好,为什么却要如此周折才能如愿以偿地安享晚年?

  仲裁结果还没有最后出笼,张大中只能等待。也许是苏宁最后取得大中的市场,也许是国美最终曲线胜利,又或者干脆是百思买的真金白银打动张大中,这个迟暮英雄还要疲惫一阵子。或者,这就是江湖――永远有规矩却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他经常穿着大中的蓝色马甲为消费者服务,也经常“微服私访”看自己的店里缺什么,他艰苦朴素的故事一直是企业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天,大中电器一位新员工对一直在店堂内转悠的一位中年人招呼:“大叔,您到底想买什么电器?”大叔答道:“我不买电器,我只是看看大中电器还需不需要购进什么电器。”这位大叔正是张大中。老一点的员工这样描述他们的老板:生活俭朴,作风低调,和普通人一样经常独自逛街,很少有车队和随从簇拥出行。

  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不管是待价而沽的大中电器,还是去意已决的张大中本人,都多多少少让人们感觉到了几分悲情和无奈。

  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执委、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大中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创始人……诸多头衔中,张大中自己最愿“加封”的却是“首席店小二”。

  店小二就是跑堂倌,其标志不是毛巾围裙而是一件蓝马甲。每个大中员工都穿着这套蓝马甲,张大中也经常穿着它跑前跑后地忙碌着。这种被他总结为“为您服务我最佳”的店小二文化,随着大中的转手已经与他无关。

  已届60岁的张大中经常被人称为布衣富豪,这与他早年艰苦的家庭环境有关。

  他11岁时丧父,20岁时母亲因反革命罪被枪毙,兄妹7个相依为命。心灵手巧的他会自己浆布头做布鞋、自己裁布料做裤子。对于这段痛苦的往事,张大中很淡然:“人的痛苦程度取决于对痛苦的理解。”

  1980年,依靠母亲的抚恤金,张大中结婚并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的第一桶金来自一个半人多高的绿色落地灯。这个用废弃的纺织梭组合而成的落地灯,为他带来160元的收入,相当于他当时4个月的工资。

  和一般的北京人不一样,张大中没觉得做生意有什么不好意思。1972年开始,他就在海淀区供销社工作,这7年里他卖过猪肉卖过糕点,最大的收获是熟悉了正规且完整的商业流程。

  张大中是最早进入中国家电零售业的商人之一。在他25年商业生涯中,大中电器成了一块令人目眩的“金字招牌”。但他也错过了进入资本市场和全国布局的好时机,最终,在资本为王的今天,他不得不考虑退出舞台。

  明谈苏宁暗交国美

  在大中电器一年来不断传递出的并购消息中,走上前台的并购方始终是苏宁。先是30亿元的出价传言不胫而走,然后是苏宁已经派驻相关人员入主大中。甚至双方都对外发布消息称,已经开始对部分地区的门店进行交接,一切似乎按部就班。

  就在外界一致认为苏宁将顺利拿下大中时,苏宁却在12月12日突然发布终止并购。而仅仅在1天之前,苏宁华北区总部还召开了年终发布会。当时,苏宁华北区执行总裁范志军还语气轻松地说,“我们已经接手了大中在山西的门店,对天津的门店还没有接手。”如此明确的信号,换来的却是次日的一纸终止公告。

  “刚开始不知道,后来才知道大中也在和国美谈。”苏宁总裁孙为民说,当初和大中在谈的时候“彼此还是比较真诚的。之所以最后没成,倒不是因为苏宁看到大中走向落寞,而是多方面的因素”。

  显然,苏宁12月12日的终止并购公告并非外界眼中的“事出突然”,而是早有准备。而一直等到12日才发的这个“终止”公告给苏宁带来的市场效应也很明显。

  在发布公告前的7个交易日,苏宁电器股价大涨超过20%。家电专家陆刃波表示,仅从股价方面来看,苏宁就已经成功了。之所以一直未予澄清,是因为连续的并购进展传闻在给苏宁股价“抬轿子”。

  “其实张大中更愿意卖给国美。”据接近张大中的人士透露,张大中本人对于黄光裕“性格直率、有事说事”的行事作风很是欣赏。更何况,国美和大中的管理模式更为接近,整合起来会更容易。而苏宁的高管团队中至今还没有非江苏人,一旦合并双方人员如何磨合也是个问题。而大中主动与苏宁接触,“更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给国美抬价。”

  在大中电器董事长张大中的“左右逢迎”之下,令苏宁对大中这场本将“收官”的并购案充满了戏剧性。

  说“戏剧性”,是因为此前呼声最高的不是国美,而是国美的老对手苏宁电器。据说苏宁已经做好了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准备,却在最后关头被国美抢先。

  国美并购大中之后,将实现其在京、沪、穗等一线城市的领先地位。目前,包括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在内,国美电器的门店数达到了1200家。

  而此时,距国美电器并购永乐不过一年有余。');

“间谍门”事件迷雾重重

  “一切都在张大中计划中――打压国美,为被苏宁并购造舆论。”有网友发帖子,影射张大中便是那见了诸侯聚集狼烟下抿嘴而笑的“妃子”。

  但张大中到底是如何想的,人们不得而知。在两强相争中,大中价格持续走高,在这关键当口,大中突然自曝丑闻,在业界传出了“间谍门”事件。张大中高调回应。

  大中方面采取公开发布的方式,宣布揪出潜藏在自己公司的一名“内鬼”。这名内部员工涉嫌在工作期间充当大中北京最大竞争对手的商业间谍,将大中电器的营销计划书、价格信息、开店协议、与合作伙伴的合同等一系列商业秘密透露给竞争对手。大中还为此准备举行新闻发布会,并称大中已经掌握了一些证据,可能打算正式起诉这名员工。

  随后不久,大中电器总经理宋红又称,该名员工已经逃走,不知去向。

  “商业间谍”现象在国内外公司领域普遍存在,每家公司都颇费心思在对方公司“安插眼线”探听商业机密,了解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俨然成为行业“潜规则”。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7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