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三国鼎立 >

第22章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三国鼎立-第22章

小说: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三国鼎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家大计方针。李福既到;跟诸葛亮磋商;在得到明确指示后;告辞返京。走了只几天;李福又匆匆赶回。诸葛亮说:〃我知道你回来的意思;我们虽然长谈一天;仍然觉得有些事还没有谈到;特地要我决定。你所问的事;蒋琬是适当的人选。〃李福道歉说:〃以前实在忘记请示:先生百年之后;谁可以担当国家大事?所以中途匆匆折回。请再指示:蒋琬之后;谁可以继任?〃诸葛亮说:〃费祎。〃李福再问费祎之后;诸葛亮不作答复。
是月(八月);诸葛亮在五丈原军营逝世(年五十四岁)。秘书长(长史)杨仪率军撤退。当地居民跑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追击。姜维命杨仪采取紧急措施;大军突然战鼓雷鸣;本来向南的旌旗突然反转向北;直指司马懿。司马懿急行收军;不敢进逼。于是杨仪步步为营;直到进入褒斜谷之后;才为统帅诸葛亮发丧。当地居民遂有一句俗话:〃死诸葛亮吓走活司马懿!〃司马懿听到;笑说:〃我能预料他活时的事;不能预料他死后的事。〃司马懿视察诸葛亮留下的残营废垒;叹息说:〃他真是天下奇才。〃追到赤岸(陕西省留坝县北);追赶不上;方才回军。
最初;蜀汉帝国前翼总参谋长(前军师)魏延;勇猛超过常人;善待部属;受到战士爱戴。每次随诸葛亮出征;都向诸葛亮请求交付精锐部队一万人;另行出击;跟诸葛亮在潼关(陕西省潼关县)会师;仿效当年韩信跟刘邦分道并出前例(参考前二○六年);诸葛亮都不允许。魏延常认为诸葛亮懦弱胆怯;抱怨自己的才干无处施展。而秘书长(长史)杨仪;干练敏捷;诸葛亮每次出军;杨仪总揽全局;筹划粮秣;熟练而效率极高;从不拖泥带水;立刻就处理妥当。所以;军事上的调度;都由杨仪决定。魏延性情高傲;大家都让他三分;只杨仪对魏延心怀轻视;不假辞色;魏延对杨仪也深为愤怒;二人互相怀恨;势同水火;诸葛亮珍惜二人才干;不忍心偏袒。 

费祎曾经出使东吴帝国;东吴帝孙权酩酊大醉;问说:〃杨仪、魏延;不过两个放牛的家伙;对国家虽然有鸡叫狗吠一样普通的小小贡献;实际上并不重要。不过既然已经任用他们;就不能轻看。万一有一天没有了诸葛亮;恐怕将发生祸乱。你们这群呆瓜;不知道考虑这些;难道留给下一代解决?〃费祎回答说:〃杨仪、魏延之不和睦;不过是为了鸡毛蒜皮般一点私愤;并没有英布、韩信那种难以驾驭的野心。而今正在全力对付强大的敌人;希望统一天下;事业成功;需要人才;伟大事业成功;需要更多人才。如果不用他们;只不过为 了防备后患;就跟为了防止惊涛骇浪而放弃船只一样;不是长远的计划。〃
诸葛亮病重时;跟杨仪以及军政官(司马)费祎等共同商议一旦病故退军方案;命魏延负责断后;而姜维更在魏延之后;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大军仍依原计划进发。诸葛亮去世;杨仪秘不发丧;命费祎拜访魏延;探听他的意向。魏延说:〃丞相不在;魏延还在;丞相府官属和眷属;可以运送棺柩返国;我当率各军继续攻击敌人;怎么为了一个人死亡;就废弃天下大事?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怎能做杨仪的部下;当他的后卫?〃于是;跟费祎共同拟具应变计划:决定谁应护灵南下;谁应留在前线拒敌;教费祎亲笔书写;跟魏延联名;昭告所有将领。费祎骗魏延说:〃我应该回去向杨秘书长解释;杨秘书长是个文官;不太懂军事;一定不会反对你的部署。〃费祎出营上马;狂奔而去。魏延后悔放掉他;但已来不及阻止。
魏延派人侦察杨仪行动;发现杨仪依照诸葛亮原先指示;各营开始陆续撤退。魏延暴跳如雷;在杨仪本人还没有动身之前;率领手下部队;抢先出发;为了阻延杨仪行程;魏延一进入褒斜谷;立即纵火焚烧栈道。于是;魏延、杨仪;各自向皇帝刘禅上书;指控对方叛变;一天之内;十万火急军报;几次抵达京师。刘禅惊疑;询问高级咨询官(侍中)董允、留守府秘书长蒋琬;董允、蒋琬都保证杨仪;但不敢保证魏延。
杨仪既被栈道阻断;命士兵凿山开道;昼夜兼程;紧随魏延之后。而魏延已先出褒斜谷;据守褒斜谷南口;派军阻截杨仪等;杨仪命将军王平(何平;王平初从母姓;后恢复父姓何;遂称何平)应战;王平斥责魏延的先头部队说:〃丞相刚刚去世;尸首还有余温;你们怎么敢如此!〃魏延部属知道魏延理屈;拒绝为他效命;于是一哄而散。魏延无可奈何;单人独马;跟几个儿子逃亡;奔向汉中(陕西省汉中市);杨仪派将领马岱追击;捕获;父子一齐斩首;屠杀魏延三族。蒋琬率中央直属部队各营战士;向北迎丧赴难;已走数十里;得到魏延已死消息;才行回军。开始时;魏延打算诛杀杨仪;希望大家公推他接替诸葛亮辅政;所以并不向曹魏帝国投降;根本没有反叛之意。
柏杨曰:
对于并没有发生的事;假定它发生而加以评论;最容易信口开河。但是;魏延是蜀汉帝国残存的唯一大将;应无异议。子午谷大战略如果付诸实施;它成功的可能性极高;昔日刘邦对付项羽场面;又将重演。而魏延一直要求单独进军;诸葛亮偏偏不肯放手;不仅魏延自己叹息怀才不遇;千年之后;我们也为魏延叹息。这次内部火并;如果魏延取得胜利;他可能变成董卓第二;但也可能使战局改观。可惜;我们无法验证。唯一可以验证的是;杨仪不久就露出原形;不过〃一脸忠贞学〃的人物;一旦没有了官做;立刻改变立场。而魏延在没有了官做时;不过夺官而已;并没有反叛;但他却身负反叛恶名;三族被屠。
魏延死后;蜀汉帝国命运已定;再无复兴之机。
11蜀汉帝国北伐大军返抵首都成都;皇帝刘禅下诏大赦;封诸葛亮当忠武侯。最初;诸葛亮上书刘禅;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耕田十五顷;供给子弟饮食衣服;绰绰有余;我没有别的收入;所以财产不会增加。我死的那天;绝不让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有多余的钱财;辜负陛下。〃诸葛亮逝世后;果然如此。
丞相府秘书长(长史)张裔;常称赞诸葛亮说:〃丞相奖赏时;再疏远的人;都不会遗漏;处罚时;再亲近的人;都不会因私心宽恕;没有功劳的人得不到官爵;权势再大的人不能逃避刑责。这就是使贤能的和愚劣的都忘身报国的原因。〃
陈寿曰:
诸葛亮当丞相;安抚人民;建立文官制度;限制官员权力;一切遵照法令规章;诚心追求公道。对忠心耿耿、有益于国家的人;即令是仇家;也要赏赐;对违犯国法、工作懈怠的人;即令是至亲;也要处罚。承认自己错误而情有可原的;再重的罪都可减轻;花言巧语;死不认错的;再轻的过失;也要处刑。善行虽小;也会奖励;恶行虽微;也会贬谪。人情世故;都有深刻了解;对事件一定探讨它的根源;对理论一定考察它实践的结果;极端厌恶虚伪。全国人民对他都心怀敬畏;刑罚虽然严苛;但没有人怨恨;因为他公平正直;明察秋毫;堪称治国的伟大政治家;可以跟管仲(春秋时代齐国宰相)、萧何(西汉王朝相国)相比。
柏杨曰:
假如找一个对中国人思想和行为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诸葛亮是其中之一。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人民心灵中留下的形象;直到今天依然深刻;最明显的是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被知识分子认为是无上荣耀;人人都希望被长官赏识;在自己百般不情愿的状态下;出来担任官职。它的流弊遂使有些热衷的官僚政客;也要披上被〃征召〃的外衣;即令是民主时代的竞选;也希望形容为被动的参与。在最后;大家只好呆坐在那里;每天盼望大家伙三顾他的茅庐;盼望不到时;便怨天恨地。 

其次是诸葛亮那种〃纶巾羽扇〃指挥大军作战的从容态度。每个人都想在谈笑之间;使最困难的问题获得解决。流弊比三顾茅庐更为严重;因为人们只学会了从容;而没有创造出从容必备的条件。犹如只羡慕一朝成名的荣誉;而忘了千日千夜的刻苦耕耘;以致历史上常有〃带汁诸葛亮〃的大小场景(参考一二○六年)。这是一个只务外表;不务实际的陷阱;诸葛亮地下有知;当会感到遗憾。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是第一流的;无懈可击;张裔和陈寿的评论;已塑出一个万人膜拜的典范。然而;司马光引用陈寿的评论时;似乎故意删去一段;那段话是:〃诸葛亮长于治理军事;短于奇谋诡计;政治能力优于作战能力;所以连年劳师动众;不能克敌制胜。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荐王子城父;都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诸葛亮手下却没有韩信、城父;所以功业堕坏。〃这是最公正的评估。事实上马谡就是张良;魏延就是韩信、城父;问题不是没有名将;而是没有伟大的统帅;诸葛亮身兼将相;而过分谨慎的性格;跟军事上必须有的冒险精神;互相冲突。他培养的接班人;都是保守有余;进取不足;使我们徘徊扼腕;无限痛惜。
12最初;蜀汉帝国外籍兵团指挥官(长水校尉)廖立;自认为才干和声望;都应该担任副丞相的角色;对他的官位职位;不断抱怨嘲讽;诸葛亮把他贬降为平民;放逐到汶山郡(四川省汶川县);等到诸葛亮逝世;廖立流泪说:〃我将一生困在蛮荒了。〃李严(李平)听到噩耗;也发病而死(李严事;参考二三一年八月);李严一直盼望诸葛亮重新起用自己;用以戴罪立功;补偿过去过失;李严了解诸葛亮之后的当权者;不可能再接纳他的复出。
习凿齿曰:
从前;管仲夺取伯氏采邑三百多家;并入自己采邑;伯氏终生没有怨言。圣人认为这是一件难事。诸葛亮能使廖立哭泣、李严身故;他们岂止没有怨言而已。水面至平;连邪恶的人都用水作为标准;镜子最明;连丑陋的人都忘掉愤怒。水平镜明;虽然呈现对方原形;对方却没有怨恨的缘故;因为水和镜没有私心。水和镜正因没有私心;自可以免除怨恨。何况伟大的政治家;怀着乐于看到别人活下去的仁心;流露哀怜宽恕别人错误的爱惜之情。用法律制裁时不得不用法律制裁;处罚的是他们自己所犯的罪。无论赏赐擢升;都不出于私心;无论诛戮斩杀;都不由于私愤;天下难道还有谁不服?
13蜀汉帝国各地人民要求给诸葛亮建立庙宇;皇帝刘禅不准;人民遂每逢节日;在路旁的高地上遥祭。步兵指挥官(步兵校尉)习隆等上书说:〃请在诸葛亮墓(诸葛亮安葬陕西省勉县南五千米的定军山)附近的沔阳(陕西省勉县);建立一座庙宇;禁止私人祭祀。〃刘禅这才同意。
柏杨曰: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而且明言要诸葛亮自己接管政权;诸葛亮如果真的接管政权;可真是名正言顺;没有人能阻挡得住。然而;诸葛亮不但没有顺水推舟;坐上宝座;反而拥戴一个仅只十七岁;不过高级中学一、二年级的大孩子;〃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在现实政治中;皇帝的宝座;谁的力量大;谁就可以往上坐。但我们对能往上坐而不肯坐的忠臣义士;仍备感尊敬。因为;那正是大丈夫有所不为的情操。没有这种有所不为的情操;便容易堕落成一个无所不为的下三滥货色。诸葛亮的有所不为;使我们顶礼。
刘禅在诸葛亮在世时;敬畏交加。可是;却在诸葛亮死后;拒绝为他建立庙宇。而立庙之举;在专制封建社会;是一项最大的荣誉;比现代社会建立铜像;意义更大;因为有庙宇就有香火;地下幽魂;还可享受。
刘禅批驳的理由是什么;史书上不载。但我们可以推测:刘禅本年已二十八岁;皇帝的线条开始分明;可能早就不耐烦〃权臣〃对他的控制。皇宫自成一个体系;从以后黄皓的出现;可知刘禅早已有他自己的摇尾系统;即令刘禅自己甘愿接受拘束;摇尾系统也不准他接受;清王朝三任帝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