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杜月笙传 >

第5章

杜月笙传-第5章

小说: 杜月笙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代贤豪,海内物望的最后一语,词曰

「好,好,大家有希望!」

先生溘然长逝于民国四十年八月十六日下午四时五十分,恰值洪兰友先生衔命而来的两小时二十分后。

杜先生治丧香江,万人空巷,寄厝汐止,以待收京,总统蒋公颁赐挽额,文曰:

「义节聿昭。」

 杜月笙传

 作者:章君谷

 就食外家受尽打骂

 光绪十八年,杜月笙五岁,渐渐懂得人事,自以为他的家庭相当美满,父母双亲对他是一例的嫟爱备至。这一年,上海夏秋大旱,居民纷纷逃荒就食,杜月笙一家三口,困守杨树浦。阴历十二月初九,天降大雪,气候奇冷,杜文卿得了病,不及医药,油尽灯枯,他病死于妻儿之前。

温柔沉默的张太夫人,表现得无比坚强。她和杜月笙遵礼成服,为杜文卿备就衣衾棺木,母子俩哭着扶柩还乡。和杜月笙的生母死时一样,无以营葬。杜文卿的灵柩由他继室和爱儿束以稻草,也是暂厝在田塍上。他和他的原配朱氏夫人,虽然死都无法同穴,但是总算并肩而厝,仰捡看着天光。数年后,像似奇迹。两口棺木之间,长出一棵黄杨树,枝繁叶茂,覆荫杜文卿夫妇的遗骸。这一棵树,至今应仍存在。

二十五年后杜月笙发迹了,他一心想选择一处好穴为他的父母落茔,藉以了却他抱憾多年的一大心愿。可是,请了几位风水先生,竟都异口同声的说:他父母浮厝的那块地方,正好是一方寅葬卯发的血地,祇可浮葬,不能入土,因为一旦入土风水便将破坏无余。尤其那一棵黄杨树,更是杜氏子孙世代荣枯的根源,动也动不得。曾有人谓杜月笙为了迷信风水,于是任其父母灵柩继续风吹雨打,他光前裕后的建立杜祠,盛况一时无两,但却始终不让他的父母入土为安。其实这是错责了他,以杜月笙这样毕生讲求孝悌忠信的至性中人,他既能大建祠堂,怎会迷信风水不谋父母安于窀穸。杜月笙之不获迁葬父母,完全是由于亲戚尊长的坚决反对,这也是旧时风俗使然。譬如说杜月笙唯一的尊亲老娘旧朱阳声先生,便曾极力以为不可,他的论据是父母死后灵柩万万不得移动,否则死者于九泉之下,必也不得安宁。

张太夫人不愧为女中健者,她挈同杜月笙还乡,草草浮厝了文卿公的灵柩,旋不久又回到杨树浦,撑门立户,以一介荏弱的女流,继续开设杜又卿遗留下的米店,谋求两母子的噉饭。

光绪十九年,杜月笙六岁,张太夫人为他束发受书,备下束修,进了一家私垫,垫师是一位瞿老太太,多年后她还记得起杜月笙这个孩子来,她对由她启蒙的杜月笙,总是嫟爱而欢然的赞誉:

「月生小时候读书,聪明是聪明格,就是相当的顽皮!」

这一年,三月,上海忽自西北来台风,水雹随之急降,大者如拳,小者如豆。猛一阵风雹,使得全上海的麦苗尽摧。

光绪二十年,甲午,朝鲜东学党乱起,清廷追兵敉平,遂与日本开战,而海陆两路均败,启日人觊觎我国土之贪念。同年,孙中山先生创立兴中会,于美国之檀香山,国民革命,于焉有所契机。

上海方面,平静无事,人海中的一泓小小漪涟,张太夫人无法撑持杨树浦那片小米店,被迫关门歇业,她带着七岁的杜月笙回高桥。房子是有得住的,生活费用全无着落。她基于对月笙的一片爱心,咬紧牙关,也去帮人家洗衣服,赚几文钱,还不移两母子的伙食。

境遇是如此的困苦,张太夫人仍还殷殷的以杜月笙前途为念,她深知杜月笙天赋聪明,像他这样的孩子应该好好读书,她利用洗衣工资,节衣缩食,每月凑五角钱,送杜月笙到一家私塾读书。一连读了四个月,到第五个月开始必须缴费时,她实在拿不出钱来,她和杜月笙抱头痛哭,杜月笙自此辍学。

光绪二十一年,杜月笙八岁,虽说是髻龄童子,但他八年之间失恃失怙又失却了弱妹,幼小心灵实已饱经磨折,偏在这时他又受到更深钜的刺激,张太夫人因为没有人给她衣服洗,无法生活,竟然被迫脱离杜氏门庭,一去杳如黄鹤。

那年正月廿二日,戌时,上海大地震,房舍人畜,损失无算,秋季又有瘟疫盛行,患吐泻症死者甚多,俨然是霍乱重演。

当时浦东一带,盛行一种流氓地痞同流合污的组织,名曰:「蚁媒党」,声势浩大,从者甚多。他们的行径卑劣,等于人口贩子,但凡见了蓬门弱质,青年寡妇,必定千方百计,威逼利诱,以堕其节,以遂其欲。或则逼她们改嫁字人,或则迫她们卖身青楼,种种罪恶,罄竹难书。因此上海士绅痛针协时弊,纷纷组织保节会以谋对抗,旌扬节妇,助以衣食之需,三林乡、陈行乡俱由上海邑绅秦荣光倡呼设立,唯高桥尚未纳入范围。而张太夫人究系怎样坠入奸计,流落何方?以当时杜月笙年幼,始终无法查究。

继母神秘失踪,杜月笙不但乏人照料,而且连饭都没有得吃。对面住的堂兄杜金龙,学徒出身,在上海做烟纸店生意,一年到头,难得回家几天。所谓烟纸店,是一种摆在马路旁边的钱币兑换摊,因为上海五方杂处,币值繁复,一两银子换多少制钱?几千铜钱折几块鹰洋?零数凑整笔,整笔化零数,成为人们的日常需要,于是这一类小型兑换店应运而生,街头巷尾,所在多有。业者整天守住摊子,换得的是蝇头小利,养家活口都很困难。

堂兄常年不在家,堂嫂那边常时缺米缺油,杜月笙不便在他们家就食。八岁的小孩全无生活能力,饿了些时;他只好哭哭啼啼,找上外婆家,外婆是他生母朱太夫人的母亲,对这个孤苦伶仃、饥寒交迫的外孙,相当钟爱。可是外家境况一样的苦,一家大小;都靠杜月笙的老娘舅朱阳声,做泥水匠渡日。多一口入吃饭,那怕是个小孩子,也形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

江南有句俗谚:「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站起来只有饭桌高的杜月笙已经懂得察言观色,见机知趣。娘舅一家,除了老外婆,很少有人给他好脸色看,为了争取老娘舅和舅母的好感,杜月笙整天沉默寡言,埋头工作,一看到家里有事,便自动的掳起袖子干。他去拾草、打柴、背那足足有他半人高的箩筐、柴夹;后园里浇粪,种菜,帮外婆舅母煮饭,带领小孩,替老娘舅跑街,采买。他以为咬紧牙关,拼命的做,可以得到舅父舅母的欢心,让他在外家存得住身。没想到舅父舅母照样对他施以白眼,偶然犯了点小错,不是厉声叱骂,便是大巴掌,爆栗子,打得他晕头转向,凿得他金星四迸。

上十岁的小孩子懂得什么呢?辛勤努力全归无效,讨好卖乖无人置理,他几乎对整个人世失望,他永远没法讨人家欢喜,他是外家的累赘,厌嫌物,眼中钉。不管他每天要做多少事,娘舅舅母始终认定他是各吃闲饭的,拋不掉的包袱。过三年忍气吞声,泪洒心田得日子,坏运到又来了。光绪二十四年,杜月笙十一岁,浦东的农夫犁地,在烂泥巴里掘出了黑米;于是谣诼纷纭,人心惊惶,说是又将有天灾人祸降临。果不其然,当年的五月二十,乎起大风,呼啸过境时,伤损了无数稼穑。从此米价大涨,早晚行市不同,最贵的时候,每石涨到七千二百文,老娘舅自顾不暇,三餐不继,对这个多余的累赘,供应难免匮乏,杜月笙常时饿得头昏眼花,坐在路边晒太阳。出身寒微先世难考

中华民国二十年六月十日,筹建经年的「杜氏家祠」落成;时值杜月生笙先生四十四岁,事业绚烂之极,声誉如日中天,以他个人的心情来说,「衣锦荣归,踌躇满志」,约略可以当之。

因为他出身一个小商人的家庭,三岁失恃,五岁失怙,八岁那年,爱他如同己出的继母,以生活所迫,脱离杜氏门庭。杜月笙依食外祖母家,三餐不继,衣履难周,更历尽了人情寒暖,世态炎凉,诚所谓「寒日饮冰;点滴心头」。十五岁时他想出外谋生,苦无资斧,脑筋动到祖传的半幢破房子上,被他舅父饱打一顿,又受了姑丈的严词呵责,他一怒而离开家乡赤手空拳,渡江到上海求生存,打天下。外祖母送他到半途之中的八字桥,相对泣别,当时他泪眼望着高桥,立了个誓:

「来日我若不能荣宗耀祖,誓不言归」

十九年后杜月笙「奉主入祠」,众庶腾欢,百朋宠锡,盛况堪称空前,时至今日,仍然有人津津乐道,许为民国开元以后,太平盛世的无上豪举。今总统蒋公颁赠匾额,再赐祝词,此外题赠匾额的还有三位退职总统暨执政,徐世昌、曹锟、段祺瑞;以及吴佩孚、章太炎、于右任、李烈钧、张学良、张宗昌、马福祥、班禅等,致翰章祝词的有胡汉民、汪精卫、郑孝胥、杨度、何成浚、谷正伦、杨杰、邓锡侯等。全国各省各埠,均派代表专程致贺。在杜月笙与其家人之后列队行进的亲友,多达五六千人。上海市民,几于空城而出,麕集街道两侧参观。曾有人说,当时盛况,较诸伦敦英皇加冕,亦无逊色。

然而无可否认,杜月笙在这一派花团锦簇,雍容华贵之中,他的内心仍有几许悲酸,一缕惆怅。除了回首当年的艰辛,他还有一腔憾恨;由于父母死得早,近支族人丁口单薄,杜月笙不但对他的先世茫无所知,甚至连他祖父的名讳也说不上来。

幸有一代朴学大师,古文泰斗章炳麟(太炎)先生,根据杜月笙儿时听闻杜家是由浙江海宁迁来这一点,详征博引,考校杜氏世系,确定江南之杜,以山阴杜衍始着。章太炎先生为此特地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为传诵一时的皇皇之作,同时也是为杜月笙写传记,最重要的一篇文献

「杜之先出帝尧。夏时有刘累,及周封于杜,为杜伯。其子湿叔,违难于周,适晋而为范氏,范氏支子在秦者复为刘,以启汉家。故杜也、范也、刘也,皆同出也。杜氏在汉也,有御史大夫周,始自南阳徙茂陵。自是至唐世为先望。其八皆祖御史大夫。惟在濮阳者祖七国时杜赫,自江以南无闻焉。宋世有祁国公衍实家山阴,江南之杜自是始着也。高桥者,上海浦东之乡也。杜氏宅其地,盖不知几何世?其署郡曰京兆。末孙镛自寒微起为任侠,以讨妖寇,有安集上海功,江南北豪杰皆宗之。始就高桥祠堂祀其父祖以上,同堂异室之制,近世虽至尊犹然。故诸子庶不立别庙,独为一堂,以昭穆叙群主,盖通制然也。凡祠堂为址八亩,其壖地以诗设塾及图书馆,所以流世泽帅后昆也。余处上海,久与镛习识。祠成而镛请之为记。夫祠堂者,上以具岁时之享,下使子孙瞻焉,以捆致其室家者也。杜氏在汉唐,其为卿相在以十数,盛矣。上推至帝尧,又弥盛矣。虽然,自尧之盛,尚不能覆露其子,使袭大宝,其余虽登公辅,赐汤沐之邑,曾微百年,后之人至不能指其先世里居所在,此镛所知也。为子孙者,岂不在于自振拔乎哉?和以处宗族,勤以长地材,福倍汉唐盛世可也。其兄弟不辑其居处,日偷祸倍,矜寡无告可也。抑闻之,古之训言,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不可谓不朽。称不朽者,惟立德立功立言,宜追视杜氏之先,立德莫如大司空林,立功莫如当阳侯预,立言莫如岐公佑,其取法非远也。镛既以讨贼有功,其当益崇明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