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亚当·斯密国富论 >

第21章

亚当·斯密国富论-第21章

小说: 亚当·斯密国富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教育的时候,卓越教师的报酬,似乎就比上面所说的大得多。苏格拉底,在所谓反诡
辩学派的演说中,曾谴责当时教师言行不一致。他说:“他们对他们学生作极堂皇的诺
言,说要把学生训练成为有智慧、幸福和公正的人,但对这样重大的功劳,他们只要求
四迈纳或五迈纳那么微薄的报酬。”他继续说:“教人智慧,自己无疑地应当是有智慧
的。但是,一个人以这样低的价格,出卖这样高的货色,定会被人訾为大愚。”在这里,
苏格拉底对当时教师报酬,确没有夸张的意思;我们可相信,当时教师的报酬,正是他
所说的那么多。四迈纳,等于现今十三磅六先令八便士;五迈纳,等于十六镑十三先令
四便土。雅典当时对最优秀教师的普通报酬,必定不少于五迈纳。苏格拉底自己向学生
每人要十迈纳,即三十三镑六先令八便士。据说,他在雅典讲学时,有一百个学生。我
认为,一百个是他在一个时期所授的学生数,即来听他叫做一系列连续讲演的人数。象
雅典这么大的都市,象苏格拉底这样出色的教师,象他所教的又是当时那么流行的修辞
学,学生一百人,并不算太多。所以,对于每系列连续讲演,他必定得到有一千迈纳,
即三千三百三十三镑六先令八便土。在另一个地方的普鲁塔克说,他的通常讲金,有一
千迈纳。当时其他许多卓越的教师,似都曾获有大宗财产。乔治阿斯曾以纯金制成自己
的金像,赠给德尔菲寺堂。我们不可认为,他自己的金像,与其身体是同样大。乔治阿
斯的生活方式,和当时其他两位有名的教师,即皮阿斯及普罗特格拉斯的生活方式,在
柏拉图看来,都很华丽,甚至接近于豪奢。柏拉图自己的生活,据说,也很阔绰。亚里
土多德是亚力山大王子的师傅。王子及其父腓力普,对他报酬的隆厚,那是一般所公认
的。但亚里土多德却以为,回到雅典再开学园,更为上算。当时传授知识的教师,也许
没有此后数十年那么多。此后数十年,竞争的结果,也许使教师的劳动的价格,以及世
间对他们人格的尊敬,都稍稍下降。但最杰出的所享受的报酬和尊敬,似乎总是比今日
从事同一职业的人大得多。雅典市民曾派遣学园学派大师卡尼阿边及斯多亚派大师提奥
奇尼斯出使罗马,其使节的尊严,真令人羡慕。当时雅典虽失去了以前的壮观,但还是
个独立有名的共和国。此外,卡尼阿迪是巴比伦人,以嫉妒外人充当公职著称的雅典人,
居然在这种场合,派遣卡尼阿迪,足见他们对这位大师尊敬到了什么程度。
    上述那样的不均等,从全体看来,对社会大众,也许是利多害少。公职教师的地位,
虽不免因此稍稍降低,但学艺教育费的低廉,确是一种利益,大大抵消了公职教师地位
的降低。如果欧洲大部分地方的学校和学院组织得比现在更合理,那末大众由此受到的
利益将更大。
    第三,欧洲政策,妨碍劳动和资本的自由活动,使不能由一职业移转到其他职业,
由一地方移转到其他地方,从而使劳动和资本不同用途的所有利害,有时候出现令人非
常不愉快的不均等。
    学徒法令,妨碍劳动的自由活动,甚至使劳动在同一地方不能由一职业转到其他职
业;同业组合的排外特权,妨碍劳动的自由活动,甚至使劳动在同一职业不能由一地方
转到其他地方。
  
    我们时常看到,一种制造业的劳动者获得高工资,而另一种制造业的劳动者却不得
不满足于最低的生活费。前一种制造业,处在前进状态,不断需要新的劳动者,后一种
制造业,处在衰退状态,劳动者的过剩,不断增加。这两种制造业,有时是在同一都市,
有时是在同一都市的邻近地方,但相互间却不能有丝毫的协助。在前一场合,有学徒法
令妨害其相互协助。在后一场合,有学徒法令和排外的组合,妨害其相互协助。可是,
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制造业,操作很类似,设无此等不合理的法规,从中作梗,劳动者就
能很容易由一职业转到另一职业。例如,织素麻的技术与织素丝的技术,几乎完全相同。
织素羊毛的技术,虽略有差别,但因为这差别极其有限,麻织工或丝织工,亦只要学习
数日,就能成为差可人意的毛织工。因此,假若这三种主要制造业中,任一制造业陷于
衰退状态,该制造业的劳动者,可改就其他两种繁荣的制造业之一,而他们的工资,在
繁荣的制造业中不会过高,在衰退的制造业中,亦不会过低。诚然,英格兰今日麻布制
造业,通过特别法令而开放了,人人都有从事这业的自由,但由于该业,没在英格兰大
部分地区大力推广,所以这对其他衰退制造业的劳动者,只能提供很有限的就业机会。
在实施学徒法令的地方,衰退制造业的劳动者只好请教区救济,或以普通劳动者的资格
从事劳动。不过,按照他们的习惯,他们更适合于做类似制造业的工人,而不大适合于
做普通劳动者。所以,一般地说,他们宁愿请教区救济。
    什么妨害劳动者的自由流动,也同样妨害资本的自由流动。因为一种行业上所能使
用的资本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行业所能使用的劳动量。不过,同业组合法规妨
碍资本由一地移到另一地的自由流动,在程度上小于它妨碍劳动的自由流动。不论何处,
富裕商人要在自治城市中获得经商的特权,比贫穷技工在自由城市中获得劳作的特权容
易得多。
    我相信,同业组合法规妨碍劳动的自由移动,是欧洲各地共有的现象。而济贫法妨
碍劳动的自由移动,据我所知,却是英格兰所特有的现象。自有济贫法以来,贫民除了
在所属的教区内,就不易取得居住权,甚至不易找得工作的机会。同业组合法规所妨害
的,只是技工和制造工人劳动的自由移动。获得居住权的困难,甚至妨害一般劳动的自
由移动。英格兰的乱政,恐以此为最。我现在就其起源、发展及现状,作一些说明,也
许不是无益的吧。
    英国贫民,一向是靠修道院施舍,修道院破毁的结果,贫民得不到此种施舍。后来,
虽几经设法救济,但均无效果。伊丽莎白女王三十四年,颁布第二号法令,规定各教区
有救济其所属贫民的义务,并规定每年任命管理人,会同教区委员,通过教区税,征收
足够救济贫民的金额。
    按这法令,各教区都不得不赡养所辖境内的贫民。但一个人怎样才算是所辖境内的
贫民呢?这就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一定时间内,有了略不相同的答
案,直到查理二世第十三年及十四年的法令,才确定下来。该法令规定,不论是谁,只
要继续不断在某教区住过四十天,就可取得这教区的户籍。但在这四十天期限内,治安
推事二人,得依教区委员或贫民管理人的陈诉,把新居民遣回他最后合法居住处所的教
区,除非新居民租有每年十磅地租的土地,或能向治安推事提出担保脱除原属教区户籍
而治安推事认为满意的保证金。
    据说,此种法令曾产生若干欺诈行为。教区职员有时贿使区内贫民潜赴其他教区,
并在其他教区潜住四十天,获得户簿,以图脱去原属教区户籍。为矫正此种弊窦,詹姆
士三世第一年,作以下的规定:不论何人,在新教区获得户籍所必需的连续居住四十日,
一律以他以书面向当地教区委员或贫民管理人报告他新居地址及家族人数之日算起。
    然而,教区职员对于自己教区,未必都象他们对其他教区那样公正办事。对于这样
闯进教区的人,他们有时默许他们闯进,接受书面报告,而不采取任何适当处置。由于
教区各居民,为自身利益,都要尽可能阻止这样闯进的人,所以,在威廉三世第三年,
又有以下的规定:那四十日居住期,只从那书面报告,在教堂于星期日作礼拜后公布之
日算起。
    伯恩搏土说:“书面报告公布后,继续居住四十日而获得户籍的人,毕竟寥寥无几。
此等法令的目的,不在于使移住人获得户籍,而在于使人不能潜入教区,因为缴交报告
书,只是给这教区以迫令他迁回原教区的力量。但是,如果一个人有那样的地位,以致
实际上能否迫令其迁回原教区很有疑问,那末他缴交报告书,就迫使教区在以下两种办
法中选择一种:第一,容许他继续居住四十日,不抗拒地给予户籍;第二,试行权力,
命其退出。”
    因此,这种法令,使贫穷人几乎不可能按继续居住四十日的老办法获得新户籍。为
使一个教区普通人民,不致因这法令而不能在另一个教区安家立业,又规定无须缴交或
公布报告书亦能取得户籍的其他四种办法:-,缴纳教区所课的税;二,被推选为一年
任期的教区职员,并供职一年;三,在教区当学徒;四,被教区雇用,为期一年,而且
在这整年内连续做同一工作。
    谁都不能按这四种办法中头二个办法,取得户籍,而只能通过教区全体人民的行动,
取得户籍。教区人民都懂得很清楚,把一个除自身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人,按课税或选
为教区职员等办法收容进来的结果是怎样。
    已经结婚的人都不能按后二个办法取得户籍。做学徒的,很少是结过婚的,而已经
结婚的佣工,又有明令规定,不得由于受雇一年而取得户籍。采用通过服务取得户籍这
办法的主要结果是,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以一年为雇用期的老习惯,这习惯,从前在英
格兰是那么通行,直到今日法律仍把未经议定的雇佣期间解释为一年。但是,雇主未必
都愿意因雇用佣工一年,便给他以户籍,而居工亦未必都愿意因被雇一年而取得新户籍,
因为最后的户籍取消从前的户籍,他们可能因此失去他们出生地即父母亲和亲戚居住地
的原户籍。
    很明显,一个独立工人,不论他是普通劳动者或是技工,都不能通过做学徒或被雇
而获得新的户籍。因此,当他带着他的技能进入新教区时,不论他如何健康,如何勤勉,
除非他租有每年租金十镑的土地——这对于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人,是无法办到的—
—,或能向治安推事提出保证职除原属教区户籍而二个治安推事认为满意的保证金,否
则教区委员或贫民管理人就可随时合其退出。诚然,保证金数目完全由治安推事自由裁
决,但他们所要求的,不可能少于三十镑,法律规定,凡购买价值少于三十磅的世袭不
动产的人不能取得户籍,因为这不够作为脱除原户籍的担保。靠劳动为生的人很少能提
出三十镑保证金,而且实际上所要求的往往比这数额大得多。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那几乎完全被上述法令所剥夺的劳动自由流动,当局想出了
发证书的办法。威廉三世第八年及第九年的法令规定,不论是谁,要是持有他最后合法
居住的教区发给的证书,由该区委员及贫民管理人署名,二名治安推事认可,并注明任
何教区都有收留他的义务,那末他所移向的教区,不得以他可能成为负担的理由,令其
退出,只有在他实际上成为负担时才可令其迁移,在那场合,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