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亚当·斯密国富论 >

第32章

亚当·斯密国富论-第32章

小说: 亚当·斯密国富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银制器皿和银制饰物的数量,也必须逐渐增加。
    第二,美洲本地,是它的银矿产物的新市场。这地方农业、工业及人口的进步,比
欧洲最繁荣国家也快得多,因此对银的需求的增加也自然快得多。英领殖民地,完全是
一个新市场。那里,以前一向对银没有需求,规则一部分因为铸币,一部分因打制器皿,
而不断增大银的需求了。大部分西班牙领和葡萄牙领殖民地,也全为新市场。新格伦纳
达、尤卡登、巴拉圭、巴西等地,在未被欧洲人发现以前,其居民纯为不知工艺不知农
业的野蛮民族。可是,他们到现在,大部分都有了相当的工艺与农业了。墨西哥与秘鲁
两国,虽不能全然视为新市场,但确是比过去扩大了的市场。记述这两国古代壮丽状态
的奇异故事,不论如何掩饰夸张,凡读它们的发现史及征服史的人,只要具有沉着的眼
光,就会看出,当时居民在农工商业上比今日乌克兰的鞑靼人更为无知。即两国中比较
进步的秘鲁人,也只知道以金银作装饰品,而不知铸金银为货币。他们的商业,完全以
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所以,几乎没有分工这回事。耕作土地的人,同时不得不建筑自
己的住宅,制造自己的家具、衣物、鞋及农具等。他们之间,虽有若干工匠,但是据说
都是由君王贵族僧侣维持的,实际上恐怕就是这般人的仆役或奴隶。墨西哥和秘鲁所有
的古代工艺,从来没有以任何制造品供给过欧洲市场。西班牙的军队,不过五百人,甚
至往往不到二百五十人,却几乎到处觉得不易获得食物。据说这般军人足迹所至,就连
人口极稠密、耕作极发达的地方,也常常发生饥荒。这种事实足以证明,记述这些国家
人口稠密、耕作发达的故事,大部分是虚构的。西班牙殖民地的统治方式,在许多方面
没有象英国殖民地那样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技术的改良及人口的增长,但西班牙殖民地
在所有这几方面,却比欧洲任何国家都进步得快。其原因是土壤肥沃、气候宜人,以及
土地广大低廉。这是一切新殖民地共有的优点。有了这些优点,就足以补偿其政治上的
许多缺点。弗雷齐埃曾于1713年观光秘鲁,他说,利马市人口在二万五千至二万八千人
之间。但1740年到1746年间,居住此地的乌洛阿却说,这市人口超过了五万。这两位著
者,关于智利及秘鲁其他许多主要都市人口的计算的差异,与此略同。他们两人报告的
正确,是无可置疑的。其计算的差异,正可表示当地人口的增加,并不逊于英领殖民地。
总之,这一切,都表明美洲即是该地银矿产物的新市场。那里对于白银的需求的增加,
必定比欧洲最繁荣国家还快得多。
    第三,东印度为美洲银矿产物的另一市场。自这些矿山开采以来,该市场所吸收的
银量,日有增加。从这时起,依赖亚卡普科船舶而进行的美洲和东印度间的直接贸易,
继续增大,而同时经由欧洲的间接交易,增加得尤其多。十六世纪中,与东印度进行正
规贸易的欧洲民族,只有葡萄牙人。但同世纪末,荷兰人起来竞争。不及数年,就把葡
萄牙人赶走,使不能再在印度的主要殖民地上立足。在前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东印度贸
易的最大部分,由这两国分占。葡萄牙人贸易日见衰退,而荷兰人的贸易,却以比这衰
退更快的速度不断增长。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前世纪即与印度进行交易,到这一世纪,他
们间的贸易大大扩大了。瑞典人及丹麦人的东印度贸易,开始于本世纪。俄罗斯人,最
近也组织所谓商队,取道西伯利亚及鞑靼,径赴北京,与中国进行正规的交易。总之,
除法国东方贸易因最近的战争而被毁灭了以外,其余各国对东方的贸易,几乎无不在继
续扩大。欧洲所消费的东印度货物日益增多。其消费额之大,似乎曾使印度各种业务逐
渐增大。例如,十六世纪中叶以前,欧洲用茶,极其有限,不过把它用作药品。然而现
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为本国国民当作饮料而输入的,每年计达一百五十万磅。但这还不
够满足需耍,又由荷兰各港和瑞典的哥登堡,不断秘密输入。而且,在法国东印度公司
繁荣时代,又常由法国海岸秘密输入。此外,对于中国的瓷器,马鲁古群岛的香料,孟
加拉的布匹,以及其他无数货物,欧洲的消费额也只几乎同样的比例增加。所以,就用
在东印度贸易上的船舶说,前世纪任何时候全欧洲所用的船舶,比最近航运锐减,以前
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一家所用的船舶,以吨数计,怕多不了许多。
    但当欧亚初通贸易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钱的价值,却比欧洲高得多。
迄今仍是如此。此种差别,是因前者多为产米国,其稻田大抵每年能收获两次甚或三次,
而每次收获的产量,又比小麦普通的收获多。所以,产米国与产麦国比较,即使面积相
同,产米国的粮食,亦必较更为丰富。这些国家的人口,因此多得多。此外,这些国家
的富人,持有自身泪费不了的大量剩余,可以出卖,于是掌握着可购买多得多的他人劳
动量的手段。因此,征之任何记载,中国和印度斯坦的高官巨豪,比欧洲最富裕的人,
都有多得多的隶役。而且,这些大官富豪,持有过剩食物,于是能够支付较大数量的粮
食来交换那些产额甚少的珍奇物品,例如富翁竞求的金银宝石。所以,供给印度市场的
银矿,和供给欧洲市场的银矿相比,即使同样丰饶,其产物在印度所能换得的粮食,亦
必较多。可是,以贵金属供给印度市场的矿山,似乎远较以贵金属供给欧洲市场的矿山
贫瘠,而以宝石供给印度市场的矿山,却远较以宝石供给欧洲市场的矿山丰饶,所以,
贵金属在印度,自然比在欧洲能换得更多的宝石,并能换得多得多的粮食。象金刚石那
样非必要物品,其货币价格,在印度比在欧洲要低些,而象粮食这样最重要必需品的货
币价格,在印度要比在欧洲低得多。但前面说过,在中国和印度斯坦这两个印度大市场,
劳动的真实价格,即劳动者得到的生活必需品的真实量,却不如欧洲劳动者。这些劳动
者的工资,因此只能购到较少量的食物,食物在印度既比欧洲低廉,所以,与欧洲比较,
印度劳动的货币价格,就加倍低廉,因为一方面它只能购到少量的粮食,一方面粮食的
价格又便宜。在技术相同勤劳相同的场合,各国制造品,必有大部分的货币价格,与其
劳动的货币价格成比例。中国和印度斯坦制造业上的技术和勤劳,虽不及欧洲各地,但
似乎相差不远。它们劳动的货币价格,既如此低廉,其制造品的货币价格,自然要比欧
洲任何地方低。加之,欧洲大部分地方输送货物,多由陆运。先把原料由产地运往制造
所,再由制造所运往市场,其间所消费的劳动既多,制造品的真实价格及名义价格,就
因而增大。反之,在中国和印度斯坦,则因内地河港纵横,货物常由水运。所需运费,
既较欧洲为少,其大部分制造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就更加降低。综合这些理由,
贵金属由欧洲运往印度,从前极有利,现今仍极有利。在印度能够获得好价的物品,没
有什么能与贵金属相比拟,就是说,在欧洲产制花费一定数量的劳动和商品的商品,没
有一个在印度能比贵金属换得更多数量的劳动和商品。贵金属中,以金运往印度,又不
如以银运往印度为有利,因为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率,通
常为十对一,至多亦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在前者方面,虽
能以银十盎斯至多十二盎斯购得金一盎斯,在后者方面,则需银十四盎斯乃至十五盎斯。
团此,对于航行印度的欧洲船舶,一般地说,银是最有价值的输运品。对于向马尼拉航
行的亚卡普科船舶来说,也是如此。新大陆的银,实际就是依着这种种关系,而成为旧
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处相隔遥远的地区联络起来的,大体上也以银
的卖买为媒介。
    为供给如此广大的市场,每年由各矿山掘取的银量,不但要足够供应一切繁荣国家
不断增加的铸币需求和器皿需求,还必须足够弥补一切用银国家银币银器皿的不断毁损
和消磨。
    贵金属用作铸币的不断消耗,用作器皿由于磨损与洗擦的不断消耗,只及用作使用
范围非常广泛的各种商品的不断消耗,是极其可观的。单就这些消耗来说,每年就必须
有极大数量的供给。某些制造业中所消费的这些金属,从全体来看,或许不比这逐渐的
消费来得多,但由于消费快得多,所以特别感到显著。据说,单单伯明翰某些制造品,
为镀金包金而使用的金银量,每年计达英币五万镑,这五万镑金银,一经移作此种用途,
就绝对无恢复原状之可能。从这事实,我们更可以想到,世界各地,在与伯明翰这些制
造品相类似的制造品上,或在镶边、彩饰、金银器、书边镀金及家具等物上,每年所消
费的金银,不知多少。而且金银每年由一地运往他地,在海陆途中失去的分量,也一定
不在少数。加之,掘地埋藏宝物,为亚洲各国几乎普遍的习俗。埋藏的场所,在埋藏者
死亡以后,往往无人知道。这种习俗;必然增加金银的损失量。
    根据极可靠的记录,由卡迪兹及里斯本输入的金银量(包括明输密输),每年约值
六百万镑。
    据麦格斯氏说,1748年到1753年这六年期间,西班牙每年输入的平均量,和1747年
到1753年这七年期间,葡萄牙每年输入的平均量,合计银一百一十万零一千一百零七磅,
金四万九千九百四十磅。银每金衡磅值六十二先令,计值三百四十一万三千四百三十一
镑十先令。金每金衡磅值四十四几尼半,计值二百三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六镑十四先令。
两者共值五百七十四万六千八百七十八镑四先令。麦根斯认为这些登记的进口数字是正
确的。关于输出金银的各地点以及从每一地点输入金银量,他都根据登记簿,详为揭示。
关于他认为可能秘密输入的金银量,他也作了估计。这位慎重商人的丰富经验,使他的
意见,显得十分有力。
    《欧洲人在东西印度创业的哲学史及政治史》一书作者,以能辩而见闻广博著名于
世。据他说,自1754年到1764年输入西班牙的金银量,平均以十里尔银币为一皮亚斯特
计算,计达一千三百九十八万四千一百八十五又五分之三皮亚斯特。但这只就登记过的
输入量而言,若把秘密输入量加入,每年总输入恐不下一千七百万皮亚斯特。一皮亚斯
特如按四先令六便士换算,全额即等于英币三百八十二万五千镑。这位作者,曾详细列
举金银输出各地点,并参考登记录,详细记载各该地输出的金银量。据他报告,每年由
巴西输入里斯本的金量,若就葡萄牙国王所征税额判断(税率似为标准金属的五分之
一),共价值当为葡币一千八百万克鲁查多,即法币四千五百万利佛,约合英币二百万
镑。关于秘密输入部分,他说,如果作为公开输入部分的八分之一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