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了凡四训 >

第1章

了凡四训-第1章

小说: 了凡四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学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而以出世法为究竟。它为我们阐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破除一切妄情偏执,迷信幻觉、而导归正信、正见、正行、正觉,它指明了一切众生在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一期生死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短暂的片段。而所形成六道轮回中极其错综复杂、万有不齐、苦乐悬殊的景象,其间贯穿着一条〃因果规律〃的缘故。佛法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来,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卜就因为舍本逐末是徒劳无益的。关于一个人的命相,算亦如此,不算亦如此。只有了然于因果对于命相之所以然,明了由于过去造作的〃因〃而形成现在的〃果〃,那果就表现为现在的命相;而现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来的〃果〃。其中因因果果虽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般的准确。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利人即是自利,害人适足自害。
   虽然一个〃因〃种了下去,到〃果〃的形成(成熟),也同植物一样,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而且要有适当的〃缘〃去完成,但却是〃因〃不虚弃,〃果〃无浪得,〃善恶到头总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样才有益于实际啊!这样做,不仅是自利,而同时也是利人利国,共利群益之道啊!可是以上还只是佛教的世间法,佛法还有更究竟彻底的出世间法(超出而不是厌离)。它启示人们澄清妄念,明心见性,化除惑业,了脱生死,永绝虚妄流转,证得不生不灭,涅磐寂静的究竟解脱,而圆成佛道。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的目的和最终目的。诸位如愿探求修证这一博大精深的佛法,就请您进研三乘圣教和实践戒定慧〃三学〃和〃四摄〃、〃六度〃的广大微妙法门吧。
                前 言
                                    净意室主
   《命自我立》,原名《了凡四训》,是明朝了凡先生把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不过,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这确是一本有益的读物。
   了凡先生又是一位文学家。《了凡四训》是很好的古文学作品。因为现在一般人看惯了语体文,对阅读古文感到困难,所以把原文译成白话,是一本比较完善的有益身心的读物,值得大家阅读。
   人类文明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宇宙知识,人们对于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决生命的问题亦即生死的问题,在那错综复杂、万有不齐的社会中要求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得到幸福与安乐,这一强烈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佛法这一搏大精深的宝藏可以提供和满足这方面的探求,而《命自我立》(《了凡四训》)阐明了佛法的〃世间法〃中的许多根本道理,所以也就是佛法的基础和修行学佛的基础。
   佛法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而以出世间法为究竟。在世间法中阐明了十方无量世界成、住、坏、空,不停演化着的世界观,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迁流,无始无终生命之流的人生观。在那千差万别、逆顺苦乐的境缘之中,贯穿着一条因果的规律,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由此形成了〃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因果〃、〃因缘〃这四个字可以包括全部的世间法。据此而得出止恶行善的实践(从正见起正行)自利、利人、利国,能自然招致幸福和安乐。可是世间法毕竟是迁流无常的,因此,也是虚幻不实的。因为宇宙总是成、住、坏、空不停的演化着,事物总是生、住、异、灭不停地变化着,人类也莫不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东西。因此,有大智慧的人们还必须探求究竟解脱的出世间法。
   在佛教浩瀚的大藏经典中,为我们指明了〃戒、定、慧〃三学,一门深入地修行证果的方法和事实,因为证得佛果,解脱生死,才是佛法的真实目的。
   了生脱死,证道成佛,这一出世法的目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因为,一切众生原皆具足清净佛性。佛的福德智理,神通自在。在我们的本性中也不缺少一丝一毫,只因被无量劫带来无明妄念所蒙蔽而成为众生。只要能依照佛的教导去修行,厉行众善,息灭妄想,消除无明,人人都能够圆成佛道了。
   可是,发心立地要广大,实践却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命自我立》就是很好的〃明镜〃,可以备置案头,对照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做超凡入圣的功夫。知过必改,行善必勇,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修行的起点。
   最后;要提请佛教师友们注意的:我们信佛学佛者的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乃至全人类的利益和幸福为目标的。所以我们佛门弟子要将世尊的教导,化为实践行动,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优良的家庭教育,响应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在工作中做到尽职负责,作出贡献。总之,在各个领域中,在一言一行上,都要有益于国家和人民,为国争光、振兴中华,这是佛教徒报上师恩,报国土恩和报众生恩的大善行,大功德啊!
一、命运的创立
   我在童年时代就死了父亲,因此,我的母亲叫我放弃求取功名的学业,去学习医学,学成后可以维持生活,还可以济世利人。母亲还说:〃能学成一种技术,就能在社会上得到一定的地位。这是你父亲生前很久就有的心愿啊!
   后来有一天,我在慈云寺遇着一位老人,相貌非凡,留着长须,潇洒出尘。我恭敬地向他作礼。他对我说:〃你是官场中人,明年就要中秀才了,为什么不读书呢?〃我把我的情况告诉了他,并问他姓什么,是哪里人。他回答我说:〃我姓孔,云南人,得到邵康节的《皇极数》正传。这数应该传授给你。〃于是我引他回家,把这详情告诉了母亲。母亲说:〃你要好好招待他。〃这位老人用《皇极数》为我推算,对我过去的遭遇,就是连很小的事,也都推算出来了。
   这就激发了我读书的志愿。于是就和表兄沈称商量。他说:〃有位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办私垫,我送你去寄学是很方便的。〃这样,我就去私垫读书,拜郁为师。
   孔先生给我推算:县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等到第二年去考试,三处的名次完全相符。
   孔先生再给我卜终身吉凶,说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的县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巳丑时,寿终在家里,可惜没有儿子。我把他的话,详细地记录下来。
   从此以后,凡遇着考试,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所算定的。最奇怪的是算我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可是食米到了七十余石的时候,屠宗师就批准我补贡。补了贡生,是廪生已经出了缺,把米折为现金发了,所以廪米就停了。我有些怀疑,认为这数不准了。后来不久,就被代行职权的杨公所驳斥,不准我补贡生,于是又食廪米了。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到我场里的备卷,叹息着说:〃这五篇论文就是五奏议啊!怎么可使学识渊博的读书人终老在寒窗之下呢?〃他就吩咐县官写申请的公文,批准补贡。这时廪米又停发了。我把所有领到的廪米加起来,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啊!
   我因此更加相信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由命注定的。而思想也就很安定,不作妄想追求名利了。出贡以后,到了北京,留京一年,一天到晚总是静坐,并不看书,己巳年南归,进南京国子监(大学)。在进校以前,我先去访问在栖霞山的云谷弹师,和他对坐三昼夜。禅师问我:〃凡夫所以不得成为圣人,只因为妄想缠绕,你坐了三天,不见你起了一个妄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答道:〃我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有定数,即使要妄想,也是没有用处的。〃禅师笑着说:〃我以为你是豪杰,原来是个凡夫哩。〃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人们不能达到无心的境界,就要被定数所束缚。那里会没有数呢?但是普通平凡的人是有数的。大善的人,数就拘不了他;大恶的人,数也是拘他不定的。你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不是凡夫吗?〃我就问他:〃那么,这个数能逃得了吗?他说:〃诗书里所说的,这命是我们自己所造作的,福报也是我们自己求取得来的,确是很明显的教训。我们佛教的经典里说:〃求功名的就得功名,求富贵的就是富贵,求男女就得男女。求长寿的就得长寿。〃要知道,妄语乃是释迦佛的大戒,诸佛和菩萨是不会拿虚妄的假话来欺骗人的。〃
   我再问他:〃孟子说过:求则得之。〃这是一切都可以由我求得的。但我以为道德和仁义是可以努力去求取的,那功名富贵,怎么能够求得来呢?
   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错,是你自己错解了。你不知道,六祖说过:'一切的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找它,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要知道,求不求在于自己,如果专诚去求,不但能得到道德和仁义,还可以得到功名和富贵呢。内外双得,那才算是有益的求,倘使不得认真地遵循正道去求,也就是说,不从心地上去求,不从积善去恶上去求,而徒然费尽精力向外追逐名利,那虽求之有道,不违犯法律道德,但所得的还是你业命中本来有的。若是由于不顾一切,过分贪求,不合道理的事去做了,那就把心里本有的德性也失掉了,岂不是内外双失吗?所以是徒劳无益的。〃
   禅师又问:〃孔公算你终身怎么样?〃我照实告诉了他。他说〃你自己考虑应该登科第吗?应该有儿于吗?〃我考虑了很久,回答道:我想,我是都不应该得的。因为科第中人大抵都是有福相的。我生来福薄,又不能积功累德以培植增福;而且不耐厌烦,不能容纳别人,有时还显出自己的才智以凌盖别人;率意行事,轻易发言。像这样的作风都是薄福之相,怎么配得上得科第功名呢?
   〃污秽的地土里,容易滋长生物;而清澈的泉水里,往往没有鱼类。〃而我却是有好洁之癖的。这是不应有子的第一点。和气能生长万物,可是我却很容易发怒。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二点。和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繁育的种因。我又爱惜自己的名节,不能舍己以救人。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三点。多言耗气,而我喜发议论,信口开河,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四点。喜欢喝酒,损伤精神,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五点。通宵长坐,不知道保养元气,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六点。仅就这几点,我是不应该有儿子的了。其他的过恶还多着呢,不能一一都举出来了。
   禅师说:〃不但是科第功名的问题啊!世界上凡是享受千金财产的人,那他一定是个千金的人物;享有百金财产的人,他一定是个百金的人物;应该饿死的,那他一定是个饿死的人物。天不过因他的操行厚薄,所作的善恶业轻重,而给他以应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