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奇迹课程正文简体版 >

第1章

奇迹课程正文简体版-第1章

小说: 奇迹课程正文简体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 COURSE IN MIRACLES










心灵平安基金会出版
FOUNDATION FOR INNER PEACE


奇迹课程
合订本




正 文

教 师 指 南

词汇解析

奇迹课程补编


若水译

监译委员会
Dr。Kenneth Wapnick;Ph。D。;Foundation for A Course in Miracles
Dr。William Whitson;Ph。D。;C。I。M。Associates



《奇迹课程》之翻译、出版及发行机构:心灵平安基金会
P。O。Box598;Mill Valley;Ca94942 U。S。A。





     版权所有:1975,1985,1992   心灵平安基金会
               1999               奇迹课程基金会

若无基金会事先书面同意,请勿以任何方式盗印本书或复印任何部分,不论是经由手工、机器或电子途经,其中包括影印、录音、录像,或是有系统地摘录、储存本书资料。欲知详情,请与基金会订购。









英文初版○c;1976年6月 (三册装)于美国
中文初版○c;1999年6月 (合订本)于美国

ISBN     1…883360…04…8(精装)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Card Number 99…72584

本书的原著是以英文写成,由心灵平安基金会出版,英文版可直接向基金会定购。

序  言
  此序写于公元一九七七年,应多方人士要求简介《奇迹课程》而作。最前面有关本书之源起及性质的两部分,乃是出自海伦·舒曼之手;至于内容的部分,则系经由秘传(inner dictation)而笔录下来的,其过程会在此序言中略作交代。
  
  
  
本书之源起
  《奇迹课程》是海伦·舒曼与威廉·赛佛两位教授基于同一共识,仓卒决定联袂合作而成。他们都任职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学院的医疗心理学系。其实他们是何许人物,并无关紧要,整个事件的原委,适足以显示出上主内没有不可能的事。 他们原本是灵修的门外汉, 彼此间常生龃龉,关系相当紧张,只挂虑事业上的成就及地位。大致来讲,他们算是俗世中人,他们的生活与本课程所倡导的境界简直是南辕北辙。领收此课程内容的海伦曾对自己作过这番描述:
  
身为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我,在理论上相当保守;在信仰上属于无神论,任职于颇具学术名望的环境中,却因一个事件,引发出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  我们系里的主管有一天出人意表地公开表示,他再也受不了我们充满怨忿及挑衅的心态,在结论中,他断言:“这一定另有出路才对!”此时,我彷佛冥冥中受到某种提示,决定帮他探索这个出路。这个课程显然就是那个出路。

       虽然他们的动机相当严肃,在联手探索之初,仍经历了极大的困难。可是他们一旦向圣灵献出一“点点的愿心”,这便如本课程一再反复强调的,足以让圣灵发挥大能,完成其旨意,不论何时何地。


     海伦在其自述中继续说:


在动手笔录之前那奇妙的三个月中,比尔建议我把当时正经验到的充满象征意味的梦境以及各种奇怪的异像记录下

来。虽然那时我对突如其来的经验逐渐习以为常了,但见到自己写下“这是阐释奇迹的课程”这一句话,仍然惊讶万分。这是我初识那神秘声音的肇始。它无声无息,却好似在我心内神速地传述一些东西,我一一把它们记录在速记本上。笔录时并非身不由己,它可以随时打断,稍后再接续下去。我对此虽感到很不自在,却无从罢手不干的念头,它好似我曾几何时答应过要完成的一项特殊任务。它代表了比尔及我之间真正的联袂探索,我确信它的主要意义也不外乎此。我会记下那神秘声音所“说”的,次日念给他听,由他把我的笔录打字成稿。我认为他也负有特殊的任务,若非他的鼓励支持,我是绝对完成不了我的任务的。笔录的过程历经了七年的光景,最先是正文,然后是学员练习手册,最后才是教师指南。我们只在几个小地方做了一些修正,并在正文中插入章节名称,删去早期个人加进去的注脚。除此之外,本课程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本书封面并未列出参与笔录本课程的人名,因为课程本身足以也应该自成一家之言。本书并无意据此而自立门派,它唯一的目的就是为某些人指出一条路来,使他们能够从中寻得自己的内在导师。
 
本书的性质

  顾名思义,《奇迹课程》的整个格局设计为一种教学指南。它包括了三部分:长达626页的正文,483页的学员练习手册,以及87页的教师指南。至于阅览的次序及研读方法,全凭学员的特殊需要及个别喜好而定。
  
  本课程的设计是经过缜密思考的,在理论及实践两方面都按部就班加以诠释。它注重实践甚于理论,强调体验甚于神学。它甚至明言:“人间不可能有普世性的神学,然而,普世性的经验不只是可能,而且是必须的。”(教师指南73页)虽然本课程采用基督宗教的术语,所瞩目的却是普遍的灵修课程,它声明自己不过是普世课程中的一种版本而已。 世上的版本多得不胜枚举,形式虽有不同,终将抵达上主那儿的。
  
  “正文”相当理论化,开宗明义地提出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基本概念,为“手册”中的练习奠定基础。若缺了“手册”中的具体操练,“正文”最多只能算是一堆抽象理论,难以达到本课程所预期的扭转思想之效。
  
  “学员练习手册”共有三百六十五课,以一年为期,一天一课。但也无需拘泥于这一进度,有些人也许会在他特别有兴趣的一课多逗留一些时日。这种设定只不过是在提醒读者,一天不要超过一课。练习前的导言提纲挈领地指出“练习手册”的实用性,它所强调的是实践中的体验,并不要求对这灵修目标预作任何承诺。
  
  “学员练习手册”所提到的某些观念,也许会使你感到难以置信;有些甚至令你咋舌不已。这都不要紧。你只须按照书中的指示发挥这些观念,用不着你来判断,你只须加以运用即可。唯有在具体运用中,你才能看出它们的意义,也才能体会出它们的真实不虚。
  只须谨记这一点,你不必相信这些观念,你也无需接受它们,甚至无需表示好感,其中某些观念,甚至可能激起你强烈的反感,这丝毫不会影响或减低它们的功效。但是在运用时,千万不要随便剔除“学员练习手册”中的任何观念, 不论你对那些观念有何反映,只是试着加以运用。此外,则别无所求了(学员练习手册1…2页)。

  最后,教师指南是以问答方式写成,答复学员们可能提出的问题。它同时也澄清了本课程中的一些术语,根据“正文”的理论架构予以诠释。
  
  本课程从未自许为人类的终极课程,“手册”中的练习也无意让学员觉得自己已经学完了。本书在结束时,将读者交托给个人的内在导师,祂自会权宜施教,继续指导。本课程所涉猎的范围虽说包罗万象,然而,真理是不受任何形式所限的。“学员练习手册”在结尾中很清楚地阐明这一事实:
  
  这个课程只是一个起步,而非结束……此后不再安排特定的功课了,因为无此必要。此后……你只须聆听圣灵……祂会指点你努力的方向,明确地告诉你该怎样去做,如何训练你的心智,以及何时该静静地来到祂前,求祂那万无一失的指引及千古不变的圣言。(学员练习手册482页)。
本书的内容
                 凡是真实的,不受任何威胁,
                 凡是不真实的,根本就不存在,
                 上主的平安即在其中。
       
  这是《奇迹课程》开宗明义之言。它把真实与虚妄,真知与知见作了根本的区分。真知即真理,隶属于圣爱之律或是上主的天律之下。真理是不变的、永恒的、毫不隐诲的。人们可以不承认它的存在,却无法改变它的真相。它适用于上主的一切造化,唯有祂所创造出来的才是真实不虚的。真理超越了时间及过程,无法由学习而得。它没有对立,无始无终,只是如此。
  
  反之,知见的世界属于时间、变化、有始有终的世界。它根据的是诠释解说,而非事实。它属于生死无常的世界,因着人们相信匮乏、失落、分裂及死亡等种种理念,它才得以存在。它是由学习而来的,并非天赐;是凭着个人的知见偏好而做的选择。它的作用变化无常,它的诠释偏曲不实。
  
  于是,在真知与知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出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对立的思想体系。在真知的领域内,所有思想均存在于上主之内,因为上主和祂的造化共享同一旨意。至于知见的世界,则是由相信对立的理念以及分歧的个别意愿而形成的,不但永远相互倾轧,与上主之间已是冲突迭起。由知见而得的见闻状似真实,因为它只会让知者所愿看见的东西进入他的意识之中,于是幻觉世界便如焉形成了。正因为它的虚幻不实,他随时需要加以自卫。
  
  当你陷入了知见的世界,你便坠入了梦境。若无外援,是难以脱身的,因为所感知的一切都向你证明梦境的真实性。上主早已赐下了最后的答案,唯一的出路。祂一方面彻底了解真相,一方面也深谙人的幻觉而不受其弊,才能完成这一使命。圣灵的目的乃是教导我们如何扭转自己的想法,清除自己的错误,帮助我们由梦境脱身。为了扭转我们的思想,圣灵最得力的教材便是宽恕。然而,本课程既然对世界有它自己的一套界定,它对宽恕的真谛也有自己的界定。
  我们眼前的世界,只是反映出我们内在的思想架构而已,也就是那些根深柢固的观念、期待和感受。“投射形成知见”(正文414页),我们是先往内看,决定自己想要见到什么样的世界,然后再把那世界投射在外面,形成外面眼中的事实。是我们自己对眼前事物的诠释,才使得它俨然如真的。如果我们想借知见来为自己的错误(如愤怒、挑衅的心态,以及缺乏爱心的表现)辩解,我们便会看到一个充满邪恶、毁灭、敌意、嫉妒及绝望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习宽恕这一切,这不是因为我们的“善良”或“爱心”,而是因为我们所见非真。是我们扭曲的自卫系统曲解了世界,才会看到根本不存在的现象。我们一旦学会认清自己认知上的错误,也就学会超越它们或“宽恕”它们;而在这同时,我们也宽恕了自己,我们的眼光才能够越过扭曲了的自我概念,直视上主在我们内如是所造的真我,亦即自性(Self)。
  
  所谓罪,即是“缺乏爱心”(正文11页)。既然爱才是一切,罪在圣爱的眼中,只是有待修正的的错误而已, 并非必遭天谴的邪恶。我们内在种种不对劲、欲振乏力及有所缺憾之感,乃是基于我们坚信那操作整个幻觉世界得“匮乏原则”。准此观之,我们会设法在他人身上寻找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于是我们会为了得到某些东西而“爱”他人;而那正是梦幻世界所谓的爱,没有任何错误比这个更严重了,因为爱是不能要求任何代价的。
  
  只有心与心之间才有真正的结合,上主所结合的,没有人能够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