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

第28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28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隆美尔指示:“最重要的工作即为使各地区对空降部队都有预防,应使敌方伞兵和滑翔机在降落时受到重大损失。所有各师都必须采取必要步骤来加强对空防御。”他还设计了一种对抗空降的障碍系统,那就是在较开阔地区每隔30米插下大约3米高的木桩,然后在大多数木桩上挂着法国所留下的旧炮弹,并在木桩之间用铁丝网连接。于是滑翔机只要一碰到就会引起爆炸。仅在D日之前几天,B集团军群才领到100万颗旧炮弹,准备开始装设,但已经太迟,未能产生效果。
不过,隆美尔对于空降的威胁并不十分害怕。因为空降兵力毕竟有限,只要能阻止其与登陆兵力会合,即不足为大害,至于到处流窜的空降小型部队,虽能产生扰乱作用,但很快就会被消灭。
两个难题
依照上述的设防计划,隆美尔所希望的是利用坚强工事和强大火力,来击败联军的入侵。最好是在水上就把他们击退,假使未能达到此种愿望,则没有被防御火力和水中障碍所摧毁的登陆艇也一定不会太多。等到它们把残余的攻击部队送上岸时,那些组织和装备都已不完整的部队又会立即陷入火力、地雷和其他障碍物所构成的死亡陷阱中。这些兵力必须付出极高的成本,始能向内陆推进。
到此时,防御者就必须阻止敌军深入并将其集歼在海岸上。于是遂带来一项重要问题,即为装甲兵应如何使用。装甲师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强大打击力,已成陆战中的决定因素,此乃不争之论,而争论者则为使用方法。隆美尔主张装甲师的位置应尽量接近海岸,只要敌军一登陆,装甲兵就能立即对前线步兵提供支援,他还认为装甲与步兵有密切合作之必要。所以,他常说:“D日有一个装甲师,其价值远超过D+3日的三个装甲师。”
隆美尔的意见并不能获得其他多数将领的认同,尤以西线装甲兵司令史维本柏格反对最为激烈。大致说来,反对理由可归纳为两点:(1)这样的部署将使装甲师丧失作战弹性,而且毫无纵深,一旦敌人突破即无法阻止其深入。(2)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海岸防线能发挥如隆美尔想象的功效。所以认为既然迟早必会突破,则不如让敌军深入(甚至可以说是诱敌深入),再集中机动兵力将其歼灭在陆上。此外可能还有一点私人性的原因,史维本柏格虽为西线装甲兵司令,所负责的只是训练而已,他非常希望成立一个独立的装甲集团军由其个人指挥。而这也符合装甲兵的传统思想,所以连装甲兵前辈、号称“PanzerLeader”的古德里安也表示赞同(他现任装甲兵总监,也是史维本柏格的老上司)。
隆美尔则从另一种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要指出他个人对装甲兵的机动作战有丰富经验,也深知其威力和限制。其次在当时德军高级将领中,几乎只有他一人有与西方联军交战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两种经验之结合,遂使他获得一个综合结论,即德军不可墨守成规,而必须采取创新的观念来适应新的环境,他说:“一个军人不能仅有勇而必须有智,这样才能使其战斗工具发挥最高的效率。”
最具关键性的因素即为空中优势。由于西方享有巨大的空中优势,像过去那样的大规模机动作战已不再可能。当然夜间运动并非不可能,不过太慢而且夏季夜间太短,不能使战车部队迅速到达决定点。而只要天气良好,白天里大量战车也就几无行动的可能。因此,装甲师的位置必须尽量接近海岸线,然后才有发挥影响作用的机会。简言之,在西方空中优势之下,德军的行动自由早已受到莫大的限制。
最后,隆美尔还认为只要联军在海岸上建立了一处滩头阵地,则“第三战场”(ThirdFront)的开辟即已成事实。因为即令联军在向内陆前进时,由于德国装甲兵力的拦截而受到挫败,德军也还是不能将他们全部赶下海去。而且时间对联军有利,他们的优势会与日俱增。所以,隆美尔始终认为胜负的关键就是D日那一天,因为此时联军即令能登陆,其人数也是有限,而其大部分兵力和重装备仍留在海上,所以处于非常不利的情况,而这也就是德军彻底歼灭其登陆兵力的惟一机会。因此,他常说:“最初24小时决定一切。”
从装甲的问题也就直接导致第二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空军的问题。1940年德国装甲兵在“法兰西之战”中所以能够长驱直入、屡建奇功,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德国空军对地面作战的密切支援可能应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当时德国在西欧享有足够巨大的空中优势。但到1944年,此种优劣对比即完全改变,这对于登陆而言,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首先必须指出,假使联军若非享有空中优势,则他们根本不可能发动入侵西欧的作战;当年希特勒的“海狮”之所以胎死腹中,其主因即为不能获得英吉利海峡上空的支配权。所以,联军既能发动“霸王”作战,则也就暗示德国空军是居于劣势,不过,双方差距之大更令人惊异。在D日那一天,西方空军用来支援陆海军的兵力约为飞机六七千架,而双方实力之比则约为15:1,所以天空中几乎看不见德国飞机的影子,德国部队、当地人民,甚至于联军,都不禁惊问:“德国空军哪里去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从“不列颠之战”失败后,希特勒转向侵俄,战争遂从三度空间回到二度空间。东线战争不仅旷日持久,而且对资源也构成重大消耗。所以,希特勒对空军遂无力作大量扩充。同时在长期作战中,空军又不断地损耗,到1942年底,其第一线兵力甚至比两年前还少。尽管1943年飞机产量已有增加,但希特勒却把优先权给予轰炸机的生产,这也正是醉心杜黑理论的空军当局(包括戈林本人在内)所一致赞成的。因此战斗机实力遂益形减弱,但非常有讽刺意味的是,想要对抗西方的空中优势又全靠战斗机的苦战。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值得一提。早在1940年,德国人即已有制造喷气机的构想,但希特勒以为战争即将结束,下令停止一切研究发展。直到1942年始旧案重提,但已延误18个月的时间,以后又因为希特勒想把喷气引擎用在轰炸机方面,而又浪费了不少时间,所以到1944年联军登陆时,德军尚无可用的喷气战斗机,如果当时有这样的战斗机,则空战方面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等到1945年春季德国喷气战斗机终于出现,而战争早已接近尾声,也就不能产生影响作用了。
反登陆战的失败
自1944年2月隆美尔接管海防之后,设防的工作才开始积极推动,但已经嫌迟,尤其是最关紧要的第七集团军地区,又因种种原因更额外迟了几星期,所以到联军进攻时,大致说来,工事都只完成一半,有些地区甚至仅为15%。这又与联军的轰炸有关,因为轰炸使法国境内铁路运输受到严重扰乱,以至于材料都不能如时送达。
D日前夕,受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兵力共58个师,除10个装甲师以外,其余均为步兵师,不仅缺乏机动,而且很多都是员额不足,素质装备低劣。相对于如此绵长的海岸线而言,其兵力实嫌不足,但德国并非没有兵力可以增强。事实上,在挪威境内还闲置着50万大军,希特勒却始终不肯调动。在装甲方面,从1944年3月开始增加,但兵力分配却很不合理,3个师送往法国南部,3个师受隆美尔战术控制,另外4个师则保留为“战略预备队”,由史维本柏格指挥,这是一种两面不讨好的折中方案。而更不合理的是各师的布置都是由OKW决定,前线指挥官并无机动调整的权力。这好像把棋子钉死在棋盘上。
1944年6月5日,天气非常恶劣,德军方面无人认为两三天内联军会发动攻击,隆美尔遂乘机请假返回德国去向希特勒亲自要求调整兵力。想不到联军就是在5日到6日之间的夜晚发动了攻击?但德军方面又并非事先一点情报都没有。6月5日夜间西线总部和第十五集团军部都曾收听到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广播,其内容显然是通知法国地下总组织准备行动。第十五集团军曾立即命令其部队保持高度戒备,但奇怪的是西线总部、B集团军群总部和第七集团军部都不曾采取任何行动。
联军登陆地点是在第七集团军辖区之内,该集团军虽有15个步兵师,但接近登陆地点处只有3个师,而其中又只有1个师比较精锐。至于装甲师则只有第二十一装甲师驻在滩头附近,能在D日投入战斗,但又因该师对隆美尔的命令阳奉阴违,其大部分驻地仍与海岸距离太远,所以其准备行动的时间也较长,未能立即对登陆兵力发动打击。隆美尔曾要求把第十二党军(SS)装甲师调驻圣罗(St。Lo),但未获批准,否则D日就可有两个装甲师发动逆袭,结果可能就会大不相同。
D日,联军在5个攻击区中都形成了不同大小和纵深的滩头阵地,但在任何点上都不曾达到其目标线。总计已登陆人员比预计的少20%,车辆少50%,而物资则少70%,造成严重的弹药缺乏。足以证明德军的海防计划虽未完全实现,但仍能发挥相当阻力。但不幸德军未能利用登陆兵力的弱点而在D日夜间发动反攻将他们赶下海去,其主因是:(1)指挥系统缺乏效率,不能立即做出反应;(2)预备队位置太靠后,不能立即填补前线上的真空。
在D日那一天,隆美尔尚在德国,前线只好由其参谋长史佩德(HansSpeidel)代行指挥。虽然他立即要求调动装甲兵力,但未获西线总部批准,其理由为尚需向OKW请示。到次日很晚隆美尔才回到总部,时间又过了一天,联军也乘机巩固了所占领的滩头。隆美尔在以后几天中所遭遇到的困难也是一样,严格说来,他的敌人不是联军,而是他的上级(包括希特勒、OKW以及西线总部)。到6月10日(D+4),联军已经据有一个有良好防御的连续滩头阵地,其深度足以保护登陆滩头不受炮火的威胁,而且正在为战斗机修筑降落跑道。同一天黄昏时,仍在准备反攻的德军装甲兵司令部为英国轰炸机所击毁,史维本柏格负伤,许多官兵丧生,反攻的希望也随之而断送。从此“第三战场”已成事实,第三帝国的命运也已注定。
结论
德军未能击败联军的登陆,其原因当然是非常复杂的。依照德国战史学家的分析,其主因至少可分为四点:
1.希特勒本人对于德国的失败应负最大责任。其刚愎自用、遇事干涉的作风使整个指挥体系瘫痪,也使前线将领无法对情况作适时的反应。此外,其对于资源分配的不适当也使战力深受影响。
2.隆美尔若能在1943年夏季接管B集团军群,甚或出任西线总司令,又或在以后能照他自己的设想处理一切事务,则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3.联军之有艾森豪威尔出任统帅实乃天赐。若非他决定在6月6日冒险进攻则后事实难逆料。而这又应归功于英国气象学家对天气预测的精确。
4.联军享有压倒空中优势,以及良好指挥下的海军火力,使德军一切行动都受干扰,以致无法顺利执行防御和反攻计划。
最后总结言之,从德国人的观点看来,他们并非没有击败联军登陆的机会,但关键则在于D日的24小时。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佚名'扫描'
cdhyy'OCR'2008
cdhyy'校对制作'2008
第十三章诺曼底登陆战的历史分析
钮先钟'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