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

第48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48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概括地说,美国最高当局,包括总统和陆海两部部长在内,对于珍珠港的悲剧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责任。陆海两军参谋首长则负有相当责任,而最应负责者则为在夏威夷的当地指挥官。
国防政策与和战大计是否适当,总统和军政首长固然责无旁贷,但地区性防卫问题则不是他们所必须注意的。因为这些事务应由军令首长去负责处理,总统和军政首长既非内行,也不应越俎代庖。在华盛顿的陆海军参谋首长所应负的责任又是什么?可以概分为两点:(1)是否已对夏威夷地区提供适当的防卫工具?(2)是否对当地指挥官事先已给予充分警告?关于第一点,答案是肯定的,无论对于何种攻击,都已有足够的防卫设施和能力。所以对于防卫的失败,就这一方面而言,华盛顿并无任何责任。但对于第二点则有作较精密分析之必要。
早在11月7日,海军军令部长斯塔克即曾以私函告诉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金默尔(HusbandE。Kimmel)说,太平洋危机日益迫近,要他提高警觉;11月24日,海军军令部又发出通报,说明美日协议希望甚微,日军有采取奇袭行动的可能,包括菲律宾和关岛在内。
11月27日,陆军部长史汀生问代理陆军参谋长的格劳(LeonardT。Gerow),是否陆军也应发出警告,于是陆军参谋本部遂又向夏威夷、菲律宾等地驻军司令指示应严加戒备,并采取一切侦察措施。同时,其第二署(C-2)更向夏威夷及巴拿马另发通知,要求严防颠覆活动。
海军军令部在同日再度发出警告(并转知陆军指挥官),其措辞非常强烈,可视为备战的通告,文中指出几天之内日本可能发动侵略,不过惟一不足即不曾提到日军有攻击珍珠港的可能。但这并不能算是过失,最多只能算是疏忽。不过,在此又必须指出,当时美国人的一般看法都认为最可能受到攻击的是菲律宾而非夏威夷。
12月7日(星期天)上午,日本政府发给其正在华盛顿谈判的代表的十四点训令全文都已由美国密码专家译出。虽然并未指出战争将在何时何地爆发,但其意图已至为明显,不久又截获两份补充电报:(1)命令日本大使毁灭密码和机密文件;(2)指定在华盛顿时间下午8时'cdhyy注:原书如此,应为华盛顿时间下午1时。'向美国国务院提出十四点通牒。
这天上午,马歇尔还是照惯例去骑马运动,大约上午11时始到办公室,这些电报立即引起其注意,他向斯塔克建议再向太平洋地区发出一次警告,并亲自草拟一份致夏威夷、菲律宾、巴拿马、旧金山等地驻军长官的电文。指出日本人正在毁灭其密件,并定在华盛顿时间下午1时递交相当于最后通牒的文件。他又说:“指定时间的意义固然尚不明了,但必须准时严加戒备。”
斯塔克决意用海军无线电发出,但马歇尔却拒绝他的好意而将电稿交给陆军通信网传送。大约正午不到的时候,已有回报说30分钟之内即可送达。但非常奇怪而又不可解释的是,如此重要的电文却被交给民营电信局代发,等到电文传到檀香山后,才由一位骑自行车的邮差送往夏佛特堡(FortShafter)的陆军司令部,这位邮差带着尚未译出的密电走到中途就碰到空袭。
把陆军的电报交由陆军通信网传送,马歇尔并无错误,但为什么转由民营电信局代送,这或许只是一种偶然,也正是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摩擦”(friction)。在战争中像这样的事常有,值得警惕。当然还可以问,为什么斯塔克不同时再向海军发出同样的警告?如果他这样做则似可万无一失。也许他认为警告已经够多,不必多此一举。不过,假使说已有这样多次的警告,夏威夷的海陆军指挥官依然我行我素,毫无警觉,则再多加一次警告,也不见得会有太大的作用。
事实上,尽管战祸已迫在眉睫,在夏威夷的军事首长还在享他们的清福,对于任何警告都毫无反应。除开华盛顿的一再警告以外,在当地也曾有明显的警告,足以促使他们立即备战。如果他们确实尽到职责,则至少损失不会那样惨重。
充当日本舰队前哨的潜艇,自3点55分之后,即已一再为美国海上巡逻兵力所发现。其中有一艘在6点51分为美国驱逐舰所击沉,而另外一艘在7点又为美国海军飞机所击沉。这样的情况不可能没有报告立即传往太平洋舰队总部。但结果并无下文。美国陆军在夏威夷已设有6个雷达站,其中设在阿巴纳角(OpanaPoint)的一个位置在最北端,该雷达站于7点02分发现有大批飞机(100架以上)正从北面飞来。但他们的报告传到几乎是无人的情报中心时,却被认定那是从加州飞往菲律宾的B-17,准备降落夏威夷加油。此种错误简直岂有此理。因为那批B-17已知只有12架,而且应从东面飞来而绝不可能从北面飞来。
不过,即令雷达的发现曾经获得正确的研究判断,但这个情报中心也可能只会向第十四驱逐机大队发出警报,而那些战斗机也只是保持4小时戒备(four-houralert),即在接获警报后4小时才能开始行动。此外,这个情报中心并无责任向海上或岸上的海军单位发出警报。
简言之,美军在珍珠港之所以受到重大损失,并非由于情报和决策领域中有严重失误,而是当地指挥官缺乏警觉,未能恪尽职责。
珍珠港并不缺乏防空武器,包括高射枪炮、战斗机、雷达等,但它们未被组成一个有效的防空系统,也无任何作战中心控制瓦胡岛(Oahu)上的领空。陆军主要是依赖海军远程侦察来提供警告,他们认为雷达是一种不可靠的新工具。但陆军不仅对于海军所执行的远程侦察内容不太了解,而且还要以陆军的战斗机和高射炮来保护海军的设备,而海军又无权控制陆军的戒备等级,甚至不知道萧特将军所选择的是最低级戒备,即仅以防止颠覆(破坏)活动为限。
所以,当空袭来临时,陆军单位几乎毫无反应。下述事实可为证明:在第一波攻击开始后大约5分钟到7分钟,海军军舰上的防空火炮即已开始发射,但陆军的31个高射炮连中只有4个曾向日机射击,至于其他各连则到正午时始能作战,此时日军早已得胜凯旋了。日军在第一波攻击时对美军造成的损失最大,而其本身的损失也最轻。日军共损失飞机29架,第一波只损失9架。如果美军的反应较快,则美方的损失必然会大减,而日方的损失也会相对升高。
美军的防空武器就数量和素质而言,都不算太差,发挥较佳的战斗效率应属可能,其所以未能如此,主要原因就是未能保持适当的戒备。以上所云为积极防御方面,而在消极防御方面也同样地疏于戒备。事实上,只需采取某些轻而易举的措施,即可能使损失大为减低。譬如说,飞机可以疏散,而不应为了便于预防破坏,就把它们密集地停放在一起。油库位置应选在地下,它们之未被毁只能说万幸。另有两种重要的工具也都没有使用,即利用阻塞气球(barrageballoons)和鱼雷防御网(antitorpedonets)来保护重要军舰。前者可以拦阻低飞的飞机,后者则能使最可怕的鱼雷丧失效力。因此,当日本情报人员探知此事实之后,真不禁喜出望外。
为什么美军会如此缺乏警觉,如此疏于防范,其根本的原因又应从组织中去寻找。在夏威夷地区的最高军事首长是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金默尔上将,他控制珍珠港内外的全部海军兵力,其下有海军第十四军区司令布罗赫(ClaudeC。Bloch)少将,他负责一切岸上设施的安全。至于陆军单位则由夏威夷军区司令萧特中将负责指挥。照理说,萧特与布罗赫之间应有密切的协调,但事实上,双方几乎各自为政,互不相谋。萧特与金默尔私人关系颇为良好,经常一同打高尔夫,但很少谈公事。最重要的事实是,陆军方面把警戒分为三级:一级只以防止破坏为限,二级则加上对敌方空中、水面和水下行动的戒备,三级才是准备应付全面攻击。萧特只命令采取第一级警戒。至于海军方面,金默尔命令采取所谓“修正第三级”(modifiedlevel3alert)警戒,这是海军三级警戒中的最低级,只要求对高射武器有一部分人员值班。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海陆双方有不同的警戒制度,而且彼此也不了解对方所采取的是何种警戒。
在高级司令部之下,陆军和海军的各个战斗单位都有其指挥官,他们分别控制战斗机和高射炮,对基地执行防卫任务。他们本应构成一个有组织的防卫网,彼此间发挥统一战力,但事实上,各单位之间几乎完全缺乏协调和通信。所以,在遭受攻击时自然不能作迅速有效的全面反应。这也是美国在珍珠港受到如此惨重损失的原因之一。这当然也应归罪于高级司令部事先未能命令加强戒备,而且对于所属单位也未尽到督导之责。至于在单位内的人员,尤其是在军舰上的人员,对攻击的反应却相当迅速,他们凭着直觉采取英勇的行动,不仅及时地发挥实际效能,其牺牲奉献的精神更值得钦佩。不过仅凭个别人员的行为,对于大局并不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结论
造成珍珠港灾难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则为组织上的失误。假使能在统一指挥之下,对这个地区组成统一完整的防卫体系,其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至少陆海两军不会有不同的警戒制度,在该岛的上空不会没有一个控制中心,而战斗机单位也不会假定海军的远程侦察能给予他们长达4小时的备战时间。事实上,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的几星期,陆军参谋长与海军军令部长曾联名通令海陆两军全体,必须在合作的地区内建立联合指挥所和联合作战中心,但受到当地驻军首长的反对。金默尔表示:陆海两军任务不同,只需要战略合作而不需要战术合作。换言之,迅速交换信息和作成一致决定的能力并不那样重要。此种意见也为萧特所赞同。殊不知这正是大错而特错。
一般政府对于其应付军事威胁的能力似乎都知道重视,但很不幸,他们所重视的几乎都是可以量化的因素,而往往不曾考虑军事组织是否适当的问题。珍珠港的经验明白地指出这正是酿成巨祸的主因。50多年后的今天,珍珠港事件所能提供的永恒教训也许即在此。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佚名'扫描'
cdhyy'OCR'2008
cdhyy'校对制作'2008
第二十二章中途岛会战评述
钮先钟'中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995
引言
日本的战略计划
杜立德空袭日本
珊瑚海之战
中途岛会战
第一阶段(6月4日:3时~7时)
第二阶段(6月4日:7时~17时)
第三阶段(6月4日~6月5日)
第四阶段(6月5日~6月6日)
结论
引言
日军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揭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接着其攻势遂如狂风骤雨,扫遍西太平洋,几乎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直到1942年6月6日,中途岛会战(TheBattleofMidway)结束时,日本海军才遭遇第一次惨重的失败,于是日本攻势从此结束,而走向败亡的途径。照历史学家的评定,这次会战为“决定性会战”(DecisiveBattle)实绝无疑义。换言之,也就是历史旅程中的一个转向点。日本人为什么要发动这次会战,其决定作为的过程中有些什么曲折,其主要动机为何,日本人是怎样输掉了这次会战,其所造成的后果又是怎样,虽然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