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 >

第23章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23章

小说: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陷。意思是说洪水时下民有没溺之患。《逸周书?谥法解》云:“服,败也。”故《史 记》译其意为服于水。〔5〕“行山刊木”,《谟》作“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上一 句是总结陆、水、泥,山等“四载”之文,《史记》既已分别言之,故删此句。“刊木”, 刊削树木以为表识。〔6〕“与益予众庶稻鲜食”,《谟》作“暨益奏庶鲜食”。本篇 开头第五段叙禹与益、稷奉帝命治水,开九州,有“令益予众庶稻”之句,此并合成文。 “鲜食”,或释生食,或释鱼,或释新杀的鸟兽。其中任一释均可,因都能解通文义。
〔7〕“以决九川致四海”,《谟》“以”作“予”,“致”作“距”。旧注:“距, 致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史记》即用此意。〔8〕“浚畎浍致之川”,《谟》 “致之”作“距”。“浚”,疏浚水道。“畎”,沟。“浍”,大沟,通水于川。此以 “致之”意译“距”字。〔9〕“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谟》作“暨稷播奏庶艰食”, 此译成平易语句。“稷”,周始祖,被奉为发展农业的宗神。〔10〕“食少,调有余补 不足”,《谟》作“鲜食,懋迁有无化居”,此以常语译用其意。〔11〕“众民乃定, 万国为治”,《谟》作“烝,万邦作喭”,此亦逐字译其意。〔12〕“然,此而美也”,
《谟》作“俞,师汝昌言”。“师”,“斯”之同音假借,即“此”。“而”,汝。“昌”, 谠,美善之意。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1〕安尔止。〔2〕辅德,〔3〕天下大应。〔4〕 清意以昭待上帝命,〔5〕天其重命用休。”〔6〕帝曰:“吁!臣哉!臣哉!〔7〕 臣作朕股肱耳目。〔8〕予欲左右有民,女辅之。〔9〕余欲观古人之象,〔10〕 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11〕女明之。〔12〕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13〕(来 始滑)〔七始咏〕,〔14〕以出入五言,〔15〕女听。〔16〕予即辟,女匡拂予。
〔17〕女无面谀,退而谤予。〔18〕敬四辅臣。〔19〕诸众谗嬖臣,〔20〕君德诚 施皆清矣。”禹曰:“然。〔21〕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22〕

【注释】〔1〕“乃”,你。〔2〕“安尔止”,在“慎乃在位”与“安尔止”之 间,《谟》多“帝曰俞禹曰”五字。“安尔止”之下,多“惟幾惟康”四字。此皆删。 又“尔”作“汝”。郑玄释此句云:“安汝之所止,毋妄动,动则扰民。” 〔3〕“辅 德”,《谟》作“其弼直”。“弼”,辅。“直”当作“惪”,“德”本字。故译为辅 德。〔4〕“天下大应”,《谟》作“惟动丕应”。“丕”,大。此译通大意。〔5〕“清 意以昭待上帝命”,《谟》作“徯志以昭受上帝”。“徯”与“清”于音韵为支与青之 通转,故通用。“待命”,即等待受命。〔6〕“天其重命用休”,“重”,《谟》作 “申”。重为申的训诂义。“休”,美。〔7〕“吁!臣哉,臣哉”,《谟》作“臣哉 邻哉!邻哉臣哉”。旧释为“群臣道近”,盖以“近”释“邻”。此删二“邻哉”,作 为直呼臣下。此下《谟》原文尚有“禹曰俞帝曰”五字,此删。〔8〕“股”,大腿。 “肱”,音 g#ng,肘臂。“股肱”二字连用,以手足来比喻君主左右重要大臣。〔9〕 “女辅之”,《谟》作“汝翼”。翼义为辅。此句下《谟》原文有“予欲宣力四方汝为” 八字,此删。〔10〕“古人之象”,据下文所叙,皆示法象之服制,是“古人之象”指 古代贵族服饰上的各种彩绘。〔11〕“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日月星辰”之下,
《谟》有“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二十六字, 皆服饰上的图案,《史记》概括为“作文绣服色”五字。〔12〕“女明之”,《谟》作 “汝明”。〔13〕“六律”,古代作为确定乐音高低的标准音十二律是:黄钟、大吕、 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居奇数位(即第 一、三、五、七、九、十一诸律)的六个为阳律,称“六律”;居偶数位的六个为阴律,
 
称“六吕”。虽并称为“律吕”,单称仍叫“六律”。“五声”,亦称“五音”,为古 代声乐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音 zh!)、羽五个音级,约相当于今音乐简谱的
1、2、3、5、6 五个音。后加上变宫、变徵。才完备了七声音阶。“八音”,古代乐器 由八种不同材料造成,综称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金有钟、镈、铃 等,石有磬、璈等,丝有琴、瑟等,竹有管、籥、箫、笛等,匏(施簧者)有笙,竽等, 土有埙(音 x&n)等,革(皮)有鼓、鼗等,木有柷(音 zh))、敔(音 y()等。〔14〕 “来始滑”,汉代今文本《皋陶谟》此三字另作“七始咏”、“七始训”、“七始华”、 “七始滑”、“采政忽”,连此异文有六。汉古文本作“在治曶”,伪古文作“在治忽”。 按《尚书大传》云:“定以六律、五声、八音、七始。”郑玄《注》:“七始,黄钟、 林钟、大簇、南吕、姑洗、应钟、蕤宾也。”皆有关乐律者,显然此处当作“七始咏”。 由于古籀文“七”(■)易讹为“在”(■);又汉简喜用“桼”代“七”,遂易形讹 为“来”、“采”。“始”则形讹为“治”,再义讹为“政”。“咏”(詠)形讹为“训”, 再音讹为“华”、“滑”、“忽”。遂出现此诸谬误。“来始滑”尤荒谬,今校正为“七 始咏”。〔15〕“以出入五言”,“入”,《谟》作“纳”,义同。“五言”,旧释五 常之言,亦即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言。〔16〕“女听”,你们为我详审听之。〔17〕 “予即辟,女匡拂予”,《谟》作“予违汝弼”。“辟”,与违失义相近,《荀子?修 身篇》有“辟违而不懿”之语,故“予即辟”即“予违”。“拂”、“弼”同音,《说 文》“■”字“弗”声,同“予违汝弼”之“弼”。《孟子?告子》下“法家拂士”, 孙姡б簟板鍪俊薄9省芭锓饔琛奔础叭赍觥薄4擞镆馕轿胰缬形ナВ忝蔷鸵镎ā″鑫摇!18〕“女无面谀,退而谤予”,《谟》作“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此译使原 意更清楚。〔19〕“敬四辅臣”,《谟》作“钦四邻”。“钦”、“敬”同义。“四邻”, 前后左右四近之臣。《尚书大传》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 右曰弼。”《文王世子》则作师、保、疑、丞,并称“四辅”。《大戴礼?保傅》引《明 堂之位》则作道、充、弼、承。可知四者之名原不一定,惟“四辅”一词早见于西周初 年的《雒诰》中。《史记》录《皋陶谟》文,而改用此更早使用且意义更易懂的名称。
〔20〕“诸众谗嬖臣”,《谟》作“庶顽谗说”,以“诸众”译“庶”,以“谗嬖臣” 译“谗说”,意更明显。〔21〕 “君德诚施皆清矣。禹曰然”,《谟》“庶顽谗说” 句下,尚有“若不至时”至“敢不敬应”二十句,此处以“君德诚施皆清矣”一句当之。 又摘存《皋陶谟》此段后半“禹曰俞哉”句,译为“禹曰然”。〔22〕“帝即不时,布 同善恶则毋功”,《谟》“敢不敬应”句下作“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此处作意译。 “即”,或。“时”,是。“布”,敷,溥。“溥同善恶”,即贤愚善恶的人同样看待 而不加区别。


帝曰:“毋若丹朱傲,〔1〕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2〕朋淫于家,〔3〕 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4〕禹曰:“予娶涂山,〔5〕辛壬癸甲,〔6〕生 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7〕辅成五服,〔8〕至于五千里,〔9〕州十二 师,〔10〕外薄四海,〔11〕 咸建五长,〔12〕各道有功。〔13〕苗顽不即功,帝 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14〕

【注释】〔1〕“帝曰毋若丹朱傲”,《谟》无“帝曰”二字,“毋”作“无”。 其此句紧接“敷同日奏罔功”句,直承上“禹曰俞哉”一段后,作为禹语,而《史记》 加“帝曰”作舜诫禹语,后数句又加“禹曰”作禹答语。按文意《史记》显然合理,故 张守节以为对答有序,当有所据。段玉裁以为据汉今文。“丹朱”,相传为尧之子。名
 
朱,因居于丹水,称丹朱。“傲”,本作“遨,非骄傲字;字又作“奡”,其义为淫戏。 丹朱不肖的故事已见前篇《五帝本纪》。〔2〕“毋水行舟”,《谟》作“罔水行舟”。 “罔”、“毋”皆同“无”。河中无水也要行船,表示丹朱的不肖狂乱行为。在此句上,
《皋陶谟》有“傲虐是作,罔尽夜頟頟”二句,《史记》删。〔3〕“朋淫于家”,郑 玄释为淫于门内。〔4〕“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谟》作“用殄厥世,予创若时”。 此亦逐字译其义。“创”字译为“不能”,盖创有创伤、受惩等义,则其时自陷于不能 之境。惟“若”在此不宜释“顺”,应释“像”、“如”。〔5〕“予娶涂山”,《谟》 作“娶于涂山”。“涂”,《说文》作“嵞”,并指出其地所在有二说:一在会稽。按 此只是传说。一在九江当涂。《汉志》九江郡当涂侯国下应劭云:“禹所娶涂山氏国也。” 其地在今安徽怀远县。县东南淮水南岸有小山名涂山,是此文涂山之所在。然以此为禹 娶涂山氏地,则出附会。〔6〕“辛壬癸甲”,“辛壬”二字本篇原误在“予”下、“娶 涂山”上,然《谟》原在“娶涂山”下,作“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司马贞指出“盖 今文《尚书》脱漏,太史公取以为言,亦不稽其本意。岂有辛壬娶妻,经二日生子,不 经之甚。”点校本已据张文虎校移“辛壬”至“涂山”下,是。伪《孔传》依王逸《天 问注》为释云:“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后往治水,不以私害公。”说通其意。《说文》 “嵞”字下记当涂民俗,“民以辛壬癸甲之日嫁娶”。盖依此成俗。〔7〕“予不子, 以故能成水土功”,《谟》作“予弗子,惟荒度土工”。“不子”,子为动词,指抚育 儿子之事。意为没有在家抚育儿子。“荒”,大。“度”,就。故《史记》译为“能成”。
〔8〕“辅”,《谟》作“弼”,义同。〔9〕“至于五千里”,《谟》无“里”字。按 五服计算,天下每方五千里。〔10〕“州十二师”,《谟》作“州十有二师”。“十二 师”,《尚书大传》以为地方之制,即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十 邑为都,十都为师,州十有二师。郑玄《注》以为州官佐,其说云:“师,长也。九州, 州立十二人为诸侯师,以佐其牧。”马融《注》及《尚书注疏》以为治水所役人功数, 谓“《周礼?大司马法》,二千五百人为师,每州十有二师,通计之一州用三万人功”。 据此处文意,已非治水,亦非指官佐,当是指地方之制。〔11〕“薄”,迫。此句意为 直迫海边,至于海上。〔12〕“五长”,郑玄释为“五国立长”。伪《孔传》亦云:“五 国立贤者一人为方伯,谓之五长。”旧释如此,总嫌牵强。《尚书覈诂》曰:“疑此五 长,即是五爵。”虽亦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