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锂电池革命 >

第3章

锂电池革命-第3章

小说: 锂电池革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盈利前景,段镇忠认为,电池生产商的利润和规模的综合投资价值是最高的,比如比亚迪、比克电池。段镇忠表示,“如果斯特兰做到1万吨的规模,收入15亿元的话,比亚迪的收入将是我们的10倍,产值150 亿。我们去年销售规模是2000万元,对应比亚迪的收入是2亿元。但利润不好说。”斯特兰总经理助理顾安娜评价,在发展磷酸铁锂电池上,比亚迪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其他像比克、力神也是非常大的电池厂商,它们就很犹豫,没有像比亚迪坚定地向前走。”谈到锂电池革命,段镇忠表示,“手机、笔记本用的小型锂电池不用考虑发热、电流等问题。而大型锂电池的电源管理难题可以由铅酸电池生产厂家来解决,因为它们有大电流的技术沉淀。未来谁能够将两个技术嫁接,谁就会在全球市场上领先。”
    负极材料谁具成长性
    与正极材料相比,负极材料占锂电池成本比重较低,而且国内已经实现产业化,行业前三甲企业是深圳贝特瑞、上海杉杉、长沙海容,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深圳贝特瑞是中国宝安(000009)控股55%的子公司,是国内锂电池碳负极材料标准制定者。其碳负极材料产能是6000吨/年,价格为6万元/吨左右,市场占有率高达80%,居全球第二。客户包括松下、日立、三星、TCL、比亚迪等130多家厂商。
  2008年,贝特瑞收购了天津铁诚公司,使其碳负极材料成本下降30%。
  杉杉股份(600884)是贝特瑞的一大竞争对手。杉杉股份在1999年开始涉足电池负极材料时采用CMS(中间相炭微球)技术,之后为降低成本转用人工石墨和天然石墨,此后,因为电池循环放电次数不高,又回到了CMS的技术上。目前,杉杉股份的CMS价格每吨在10万元以上,年产能为1200吨。
  值得注意的是,贝特瑞宣传资料显示,具有磷酸铁锂正极材料1500吨/年的产能。而据其销售部门透露,目前贝特瑞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实际产能为800吨 /年,产量只有40多吨/年,主要给大型电池厂商实验供货,如天津力神、江苏双登等。其产品价格比天津斯特兰贵,达到18万…20万元/吨。据了解,其毛利率在60%以上。
  此外,中国宝安控股75%的天骄公司也从事正极材料的生产。该公司主营钴镍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目前产量为800吨/年左右,销量650吨左右,2009年计划产能1400吨/年,增长来自于通讯电子类、笔记本等下游产品中对传统高成本的钴酸锂的替代。
  虽然两家子公司电池材料业务蒸蒸日上,但是受整体市场规模限制,对中国宝安上市公司来说,来自电池材料的业绩贡献还难以依靠。中国宝安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和医药,2008年上半年收入占比超过90%,包括锂电在内的其他收入占比不到9%。
  在收入贡献方面,杉杉股份的锂电池材料销售收入已达9。9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超过40%。据了解,杉杉股份也做锂电正极材料,但产能均为锰锂和钴锂,并非业界最为看好的磷酸铁锂,只是在技术上做了跟踪。
  杉杉股份高层人士表示,目前镍氢电池的成本是6元/安时,而磷酸铁锂的成本是2。3美元/安时,差距太大,用磷酸铁锂并不经济。而且,目前磷酸铁锂产品应用时间不长,还需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电解液有望异军突起
    电解液是影响锂电池性能又一重要材料,占锂电池成本的12%左右,毛利率接近40%。目前国内电池生产商电解液配套也已基本实现国产化。
  除杉杉股份外,国内主要生产电解液的企业还有华荣化工、珠海赛纬电子、天津金牛、汕头金光、广州天赐等10余家。年生产能力都在千吨级以上,可满足我国目前的锂电池生产需要,并有部分出口。其中,华荣化工、珠海赛纬电子定位高端市场,其他企业只能做中低端市场。
  据了解,目前全球锂电池电解液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主要是靠存量锂电池市场,未来市场增量要看动力锂电池市场,特别是电动汽车一旦兴起,将带来电解液的爆发性增长。业内人士认为,电解液在3…5年后依然是朝阳产业。
  一个软肋是,电解液主要原材料为六氟磷酸锂,占电解液成本的50%左右,其生产成本为10万元/吨,售价为40万元/吨,毛利率高达75%,国内却没有企业能够生产。目前市场被关东电化学工业、SUTERAKEMIFA、森田化学等几家日本企业垄断。
  国内上市公司来看,江苏国泰(002091)控股子公司华荣化工是全国最大的锂电池电解液生产商。据华荣化工董事长蒋德生介绍,2008年实际产量3000吨,是第二名的两倍。到2010年产能达到5000吨/年,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企业。
  对于毛利率,蒋德生表示,“根据配套要求不同8万…20万元/吨,毛利率最低10%,高至35%左右。”谈到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前景,蒋德生表示,“锂电池对电解液要求比较高,但目前用量却很少。比如一块手机电池只用3克,比重很小,2000吨电解液可供生产6亿块手机电池。汽车动力电池可就不一样了,一辆车就要40公斤!”据透露,华荣化工非常希望继续与比亚迪合作,“给比亚迪供货两年后,它们自己子公司就能做了。”蒋德生表示无奈。比亚迪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比如在汽车研发上,别人买奔驰用来开,比亚迪买奔驰用来拆。
  上游碳酸锂过剩将持续
    无论哪种锂电池被广泛运用,都会带动对上游资源碳酸锂的需求。
  中国的锂资源储量仅次于智利、阿根廷。其中,西藏矿业(000762)拥有的扎布耶盐湖是世界第三大锂资源盐湖,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富锂低镁的优质碳酸盐型盐湖。
  但不幸的是,目前全球碳酸锂产能严重过剩。
  2007年全球碳酸锂产能过剩达1。32万吨,2008年情况进一步恶化。而国际上的三大碳酸锂生产厂商仍有扩产计划,其中,SMQ计划将产能扩充到4万吨,Chemetall计划扩产到3万吨,FMC扩产到2。5万吨,如果全部达产,总产能将超过9万吨。
  国内方面,中信国安设计产能2万吨,远期目标3。5万吨;西藏矿业设计产能1万吨,远期目标3万吨;青海锂业和盐湖集团设计产能分别为1万吨。仅此计算,国内现有产能已达5万吨,远期潜在产能8万吨。
  段镇忠介绍,碳酸锂的市场需求并不大,主要集中在药物、玻璃和电池,2008年,国内电池用碳酸锂需求才3000多吨。从目前碳酸锂的下游分布来看,电池行业的需求大致占25%左右,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有望改变这一格局,总需求大约1。2万吨。
  那么,混合动力汽车计划是否解决碳酸锂供给过剩的问题呢?
  磷酸铁锂中的锂含量约为4。4%,碳酸锂中的锂含量为18。9%,以此推算生产1吨磷酸铁锂所需的碳酸锂为0。23吨。相对于政府规划,假设车载电池全部为磷酸铁锂电池,2012年磷酸铁锂需求达到5万吨,则需要碳酸锂1。15万吨,加上其他行业,总需求不超过3万吨,相对于国内产能,该行业在2012 年之前都是过剩的。
  也许,只能寄希望于国际市场需求。
  目前日本国内拥有混合动力汽车超过7万辆,计划2010年将达到210万辆(平均每年100万辆)。美国计划至2015年使美国新型动力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以上(平均每年15万辆)。总计平均每年大约115万辆,相对于碳酸锂的需求每年仅增加1。32万吨。并不能完全消化过剩产能。唯一的办法就是碳酸锂生产商限产,等待未来全球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但目前还未看到中、日、美之外的其他国家在混合动力上有所规划。
  国内碳酸锂资源目前主要被中信国安、西藏矿业掌控,但这两家企业只限于工业级碳酸锂,电池级碳酸锂则由天齐锂业、尼科国润供应,其中天齐锂业技术最成熟,是行业标准制定者,约占国内60%的市场份额。斯特兰的碳酸锂原料便来自电池级碳酸锂厂商。
  由于市场规模太小,中信国安只为旗下的盟固利生产锰锂电池做配套,西藏矿业只是将碳酸锂作为一项业务开展。有研究测算,西藏矿业的碳酸锂成本要低于SQM公司,大致在1万元/吨左右,而中信国安碳酸锂成本与SQM相当,在1。2万元/吨左右。
  西藏矿业证券代表王迎春介绍,“公司碳酸锂目前产能5000吨/年,产量是1000多吨,下游定货的厂家比较分散,每家采购量都不大。目前还没有达到设计产量。因为成本太高,2008年是亏损的,就算盈利了,对公司的业绩贡献也不大。”对于达不到电池级标准的问题,王迎春表示,“还得进一步提纯。”在销售价格上,王迎春表示,“2008年初,经济情况好的时候,公司碳酸锂卖到3。5万—4万元/吨。目前公司停产,因为需要制卤。”
  短期投电池长期看资源
    混合动力汽车产业链上还有一些细分行业存在机会。
  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电动马达,从日本新能源汽车目前的发展趋势和技术来讲,高效同步永磁马达将是市场的主流,国内上市公司包括中科三环(000970)和宁波韵升(600366)。据了解,丰田Prius主电动马达使用了超过2公斤的稀土永磁体。1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需要超过2000吨高档稀土永磁,而中科三环2008年中高档钕铁硼磁体成品产量仅约4800吨。
  隔膜是锂电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一种高附加值材料,毛利率维持在70%以上,占锂电池成本的20%…30%。隔膜价格居高不下,也是影响锂电池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能生产隔膜的企业仅有星源科技、金辉高科两家技术相对成熟,市场供应量严重不足,大部分依赖进口,市场主要被日本旭化成工业、东燃化学,及美国Celgard把持。隔膜具有典型的“高技术、高资本”特点,而且项目周期很长,投资风险较大,国内企业的投资热情并不高。
  此外,在混合动力汽车上,低牵引音响系统、低功率的前灯和尾灯,以及其它的附件系统都必须优化,以便它们不会像普通汽车的大功率那么耗能。
  那么,该如何把握投资方向,让资本攫取最大价值呢?
  业内人士认为,磷酸铁锂材料和磷酸铁锂电池无疑是未来的行业明星。下游电池、电极材料将具有制造业特点,盈利能力将呈现下降趋势。上游矿产品、冶炼等将具有采掘业特点,盈利能力随原材料价格波动。随着锂电池产业链的逐渐成熟,中短期盈利看下游行业,而中长期则看矿产资源。
  我国小功率锂电池早已产业化,形成上下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电池产品超过世界市场的1/3,与日韩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我国有相对富饶的锂矿资源,还有制造成本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完全有可能迅速赶超日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