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刘墉育女成功三部曲:再试一次,就成功(节选) >

第4章

刘墉育女成功三部曲:再试一次,就成功(节选)-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说已经挑最好的了,你的照片不是每张都漂亮。我的这句话可能伤了你的心。但是,大小姐!哪一个人的照片能张张漂亮呢?有一天,假使你成了名人,会发现记者专拍你奇怪的表情、甚至“走光”的照片。那时候,你岂不要被活活气死?
  但是你也要想,当你不能控制别人。如同电视记者在室外采访,不能控制光线的时候,要知道怎么站、怎么笑、怎么拿麦克风,来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你要学着控制自己,呈现最美的一面。
  正因此,那些超级模特儿好像从哪个角度看都漂亮,即使在服装秀中,随便拍到的一颦一笑,都美!
  这也使我想起听过另一句很谑的话——“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所以,美不难,只要肯下工夫,每个人都能变得很漂亮。

  谈美的呈现—采光

  【小心见光死】
  你一定常听人说“见光死”,好像在比较亮的地方拍照会丑得要命。说的人八成是中年女人,她们讲的“见光死”,又八成是说在阳光下照相。为什么?
  因为大太阳从上面射下来,中年女人的脸,已经不像少女那么紧实,就会显出赘肉和眼袋。加上如果有黑斑,更不像在晚上灯光下那么容易遮掩,于是全显了原形。
  问题是晚上也可能有很亮的灯光啊!有些晚会甚至打水银灯,难道就不见光死了吗?为什么不管怎么亮,晚上拍照好像多半比较好?
  那是因为晚上不像太阳天,只有“大太阳”那么一个光源。晚上总有来自不同方向的各种灯光,所以看来比较柔和。
  你想照相照得漂亮,最先就要考虑光线从哪里来以及柔和不柔和。
  相信你小时候一定玩过用手电筒扮鬼脸的游戏——关上灯,把手电筒放在下巴的位置往上照,说多难看有多难看,就算你是漂亮宝贝,也会变得像鬼。
  因为我们不习惯看这种方向的光线。还有,因为由下巴往上照,光线几乎与脸是平行的,就造成黑特别黑、白特别白的“雕塑效果”。那感觉很僵硬,所以说“像僵尸”。
  同样的道理,并非阳光下就一定见光死,如果阳光照在一面墙上,再反射到站在阴影处的你,因为是来自一大片折射光,多半很美。夕阳下,阳光柔和,即使正面射过来,也可能很美,连肤色都红润。
  至于阴天就更好了。许多人以为大太阳天拍花草树木特别漂亮,错了!因为艳阳下树叶会反光,非但不显得青翠,而且泛白。反而在阴天,彩色特别好。
  所以如果你不是任何角度都圆润美丽的“阳光美少女”,或者眼睛怕光,最好选择阴天拍照,或在晴天的阴影下摄影。
  或许你要说,你又不打算演讲,这与你无关。要知道,这是个“理”,你希望照得漂亮,就得注意。譬如:
  晚会里有人抓你照相,你要先看看正上方灯光会不会过强。过强就换个位置。就算在走廊里有人找你照相,也要四周看看,什么地方光线好,如果背后很亮,对方又没有闪光灯“补光”,则避免。
  甚至在一般窗子或橱窗、画框前照相,你都得注意。
  我看过太多人觉得窗外景色漂亮,于是站在窗前照相,结果如果不用闪光灯,窗外亮,人脸就是黑的。如果用了闪光灯,因为正对着窗子,玻璃反光,非但看不清窗外的景色,而且背后一团闪光,抢了人的光彩。
  所以,只要你背后有玻璃,就一定得要求拍照的人换个角度,从稍斜一点的位置拍。
  谈到拍照的角度,又有一番学问,我下次再谈吧!

  谈美的呈现—位置

  【小心穿帮照】
  你有没有发现,浴室很神奇。在浴室里唱歌特别好听,在浴室里照镜子也特别漂亮。
  唱歌好听,大家都知道因为浴室比较空,又都是瓷砖,会回音,所以有放大声的效果。但为什么浴室镜子里的人也会比较好看呢?你可能就不懂了。
  告诉你答案:也因为浴室里往往都用浅色的瓷砖,光线在其中再三折射,造成上下左右都有光线,使你的脸看来柔和。
  相反地,如果浴室用暗色的瓷砖,或挂满了东西,灯又只有一小盏,从头顶垂直射下来,你照样会“见光死”。
  不过碰上人家用闪光灯,尤其用傻瓜照相机,你也要小心。因为那闪光灯跟镜头靠在一起,光线射到哪里就能拍到哪里,你一不注意就会“穿帮”。
  我甚至听过一位医生,指着别人的照片说:“这人的扁桃腺太大了。”因为摄影时,那人的嘴正张大,闪光灯直直射进去,把喉咙照得一清二楚。想想!不用闪光灯,或大白天拍照,怎可能“亮到喉咙去”。
  那还没关系,你知道墨西哥的一家内衣公司曾拿克林顿的太太希拉里的穿帮照片作广告吗?那时希拉里还是美国总统夫人呢!大概坐在台上,双腿平行,虽然并未张开多少,但是摄影的人可能由台下或蹲着拍,竟然清清楚楚地拍到希拉里的白色三角裤。
  所以当你发现有人从低角度用闪光灯拍你坐姿时,最好把双腿斜过来,别以两个膝盖正对着他,免得让“闪光灯”钻进了你的裙底。
  谈到摄影的角度,学问更大了。你知道拉丁歌王胡立欧五十多岁以后,都还要求记者从他左方的高台子上拍他吗?
  为什么?因为人老了,脸上的肉耷拉了,下巴有了肥油,从正面拍不好看。尤其用闪光灯的时候,如果那镜头比你的脸低,就算你年轻,当下巴到脖子之间的位置被照到,还是看起来肥。
  偏偏中国人很妙,特别会作“骑马蹲裆式”,大家都爱半蹲着给人照相,所以被拍者更得小心。碰到这情况,你可以要求拿照相机的人站高一点,或自己找地方坐下。再不然,你可以算好角度,调整下巴的位置。
  但是注意,你可千万别因为坐下、往后仰,或下巴往下,反而把“颔下肥肉”挤了出来。
  说到调整姿势,学问更大了,下一章再谈吧!

  谈美的呈现—姿态

  【不要拍成铜像】
  二○○五年十二月号的《读者文摘》上登了两张很有意思的图片。一张是位金发美女,一张是个可怕的“女魔头”。惊人的是那竟然是同一人——被《时人杂志》选为全球五十大美女之一的莎莉·赛隆(Chanize Theron)。她就以演出“女魔头”,成为奥斯卡影后。
  多令人难以置信啊!同一个人,看起来能有那么大的差异!
  当然,你可以说因为好莱坞的化妆术高明,能把美女“化成”魔头。但是不久前我看到网路上传来的一批照片,里面都是明星演出照与日常生活照片的对比,也是一边美极了,另一边又丑极了。
  摄影就是这么妙!
  你一定早发现,就算长相很平凡的人,也可能某一天、某个角度,拍出一张特别美的照片。相对地,一个明明漂亮的人,却可能有很丑的画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多丑的女生,她的新娘照不是都很美吗?为什么?
  因为一个人无论多丑,都可以找出他(她)美的地方。只要扬长避短,就能拍出美美的照片。相反地,就算你很漂亮,如果不注意,也可能拍出难看的镜头。
  正因此,当你翻影剧版的新闻,如果看到某位明星美极了的照片,你注意看,那八成是由经纪公司、电影唱片公司或明星本人提供。那是经过特别打光、特别装扮又特别摆姿势拍摄,再千挑万选出来的。
  前面我已经谈了打光,现在就专谈摆姿势吧!
  人们很妙,只要一照相,往往就僵住了。最糟糕的是多半的人照相,喜欢直直地站着,作成铜像的样子。结果非但不自然,而且显得很呆板。尤其在名胜古迹前面拍照,那庙宇或政府著名的建筑,已经左右对称,十分庄严了,再往前面直直一站,说多呆板有多呆板。
  打破僵硬,最简单的方法是从脚和手做起。
  如果你的两只脚正对着镜头,必定看起来像罚站。所以你先要把一只脚站前、一只脚站后。如果你穿裙子,这样作的效果更明显,你可以把两只脚摆成一直线。于是拍出来的照片,从宽宽的臀部、裙角,往下看,渐渐缩小,成为三角形的构图,当然比看来像支圆规的感觉美多了。
  至于手,千万别直直垂在身体两侧,那又是罚站立正的样子。你可以背着,也可以放在身前叠着,或更有变化——用一只手轻轻搭住另一只手的手腕,形成有变化的构图。
  再下来,你可以变化身体的角度,让身体别“正对着”摄影的人。
  譬如照相机在十二点钟的位置,你可以先对准一点、两点或十点、十一点钟的位置,也就是向左或向右偏一点。然后,你的脚不动,甚至腿也不动,只微微转过头和上身,保证感觉美得多。
  为什么?因为你避开了正面的严肃,减少了“正对着人”的压力,呈现一种婉约。
  谈到婉约,男生恐怕不太适用。但是男生仍然可以循这个原则,只是不要做得太明显,自然在阳刚中可以产生变化。


  第四章 谈记忆

  谈记忆——开发脑力

  【别让脑里长草】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我十七岁时写的一篇很叛逆的文章——《总有一天我要站在彩虹上》。那是我高二读不下书时,发牢骚的作品。文章里我很酷地说:
  ……我要写诗、我要作画、我要的是什么都不在乎。像你们吗?像XYZ吗?像煎干的灵魂吗?凡我将来不需要的,滚他的蛋!
  其中的“你们”,是讽刺那些死命K书的同学,“XYZ”则是指我痛恨的数学。因为我那时对数学痛恨极了,认为我一辈子用不着,何必浪费生命?
  但是高中才毕业,我就发现自己错了。因为虽然进的是美术系,我却常常得用数学。
  画素描的时候,我举着炭笔,眯着一只眼睛比来比去,然后在纸上打格子,我得用数学的“最小公倍数”算格子;上“制图学”时,我又总得用到几何。至于作室内设计,有比例尺和英制、公制的换算,更得用数学。
  进入社会之后,数学变得更重要了——
  我搞出版,每次把照片放进书里,都得用数学算出缩放的比例;有时候以影印机放大,机器能力有限,放一次不够,得重复放大,我更得计算。至于计算成本和“毛利”“净利”,那数学就更复杂了。有时候我根据厂商的估价“倒算”,甚至得用“代数”才成。我开始发现,以前痛恨XYZ是错的。幸亏中学老师严格,我后来才能应付。
  最近我去交通大学演讲,回程有个学生与我同车聊天,说新竹工业园区有些电子工厂,会定期请艺文界人士演讲,因为人文素养能帮助员工开发科学的创意。
  我在最近的中文版《读者文摘》上也读到一篇文章,说罗大佑十八岁起,做医生的爸爸就教他开刀。罗大佑后来进入医学院,又在医院工作两年。当他最后选择音乐的时候,许多朋友认为他浪费了那么多时间习医,太可惜,但是罗大佑说,医学院严谨、科学、重视伦理与尊重人权的训练,对他后来写歌、作曲,乃至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听我讲了这么多,请别再怨学校教你没必要的东西了。每当你读到枯燥的东西,可以告诉自己:“我脑海里有那么多空地,应该好好利用,这些看来没用的科目,其实都是耕耘机,为我以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