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大学问加小窃门 >

第77章

88位世界富豪的成长记录+:大学问加小窃门-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1年8月30日,里根总统被刺事件让人们对CNN刮目相看。它比三大巨头都要早,并且,当他们已经停止广播的时候,CNN24小时的新闻播放还在忙碌着。此后,在“美军入侵巴拿马”、“拆除柏林墙”、“莫斯科十月事件”等重大新闻事件上,CNN率先做的现场报道都出尽了风头。 
可是,真正使CNN为世界所瞩目,真正把CNN推向又一个显著高峰的却是海湾战争。 
在海湾战争中,它依靠最先进的传播技术,使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成为这场令世界瞩目的战争的见证人。当美军开始轰炸巴格达时,三大新闻网的国际电信线路全部被切断,只有CNN的卫星直迪达斯公司生产的外国鞋。 
1975年,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鲍尔曼在烘烤华夫饼干的铁模中摆弄出一种尿烷橡胶,用它制成一种新型鞋底,在这种华夫饼干式的鞋装上小橡胶圆钉,使得这种鞋底的弹性比市场上流行的其他鞋的弹性都强。这种看上去很简单的产品改进,成为耐特和鲍尔曼事业的起点。 
1976年,耐克从前一年的830万美元猛增到1400万美元。它像野火一样发展起来,公司为开发新样式跑鞋而花费巨资。 
在这些改进中,耐克气垫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耐克气垫是用来嵌入鞋跟部的充气垫,它是公司制鞋技术上的一张王牌。它能比泡沫海绵或橡胶保持更长时间的弹性。穿着舒适、平稳。现在,几乎所有耐克公司出品的正宗的耐克运动鞋都嵌有这种气垫。 
有趣的是,消费者并不清楚这其中的奥秘,然而,这点却又正是耐克高质量、高性能、高品质之所在。怎么办呢?销售策划人员于是在广告上动了一番脑筋。很快一幅十分有特色而又吸引人的广告画出现了。在一只耐克鞋的脚跟部开了两个“窗子”,人们透过“窗子”可见到鞋底的耐克气垫。这幅广告画大大吸引了消费者,并且使他们一目了然地明白了耐克比其他运动鞋技高一筹之处。 
随后的两年里,“耐克”的销售额紧跟着就翻了两番。到70年代末,耐克公司有将近100名研究人员,其中许多人有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学、工程技术、工业设计学、化学和多种相关领域的学位。这雄厚的研究力量开发出140余种不同式样的产品,其中不少产品是市场最新颖和工艺最先进的。这些样式是根据不同脚型、体重、跑速、训练计划、性别和不同技术水平设计的。 
这些风格各异,价格不同和多种用途的产品,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跑步者,使他们感到耐克是提供品种最齐全的跑鞋制造商,数百万各式各样、各种能力的跑步者都有了这种观念。 
靠着永不停息的企业理念,到了1979年,耐克通过策划新产品的上市及其强劲推销,市场占有率达到33%,终于挤进原来由阿迪达斯、彪马和Tiger所建的“铁三角”,成为销售明星。到了1981年,其市场份额甚至达到50%,遥遥领先于阿迪达斯,而耐特本人也跑步进入了《福布斯》杂志令人垂涎的美国最富有的400人之列。 
等。 
2002年12月,随着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杰拉尔德·李文正式宣布退出,公司业务的缩水,这个想淡出江湖的英雄又要出山了。他曾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这一次,他又将如何搅动世界,人们拭目以待。 
成功秘诀 
以改变商业“江湖”格局为乐事。 
见证战湾战争而扬名。 
 
 

 
第209节:东京国际时装之父(1) 
康丽
东京国际时装之父——三宅一生 
财富档案 
著名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将日本的民族习惯、精神、价值观注入到自己的服装,引起了服装界的大革命。在确立自己国际地位的同时,也确立了东京国际服装之都的地位。   
目前,“三宅一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装品牌之一,1997年,因为他做出的杰出贡献,获日本政府“紫绶带勋章”。 
企业类型 
时装业。 
成长记录 
“三宅一生”,一个多么奇特的品牌,它代表着时装界的一次革命,是“褶皱”的代名词,尽管看上去,这些衣服奇奇怪怪,但是却是演艺界女士的最爱,多少人梦寐以求,花费巨资,就是为了得到一件“三宅一生”的衣服!而这个品牌的创始人——三宅一生也由此成为日本服装业的执牛耳者!他跟其他日本设计家不同,因为他以其独特的东方服装观念,猛烈冲击了多少年来为西方诸国一统天下的时装王国,给时装赋予新的艺术概念。 
播还在进行,它不仅成为全球亿万平民收看作战现场的媒介,而且还成为交战国首脑们及时获取战况的重要媒介之一。 
战后不久,日内瓦的美伊外交会谈陷入僵局达6个小时,因为伊拉克总理阿齐兹拒绝接受布什请他转交给萨达姆的一封亲笔书信。白宫新闻秘书长菲茨沃特转告特纳,马上派人采访阿齐兹。CNN记者如约而至日内瓦对阿齐兹进行采访,阿齐兹一看是CNN的记者,害怕自己的行为暴露全球,而受国际舆论的谴责,不得不把书信接受下来。 
CNN靠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力在战争中发挥了外交的作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金格尔德如是说:“CNN不但改变了普通新闻及电视新闻的本质,而且也改变着战争及外交的本质。”甚至有评论称:“海湾战争有3个参战者——布什、萨达姆和CNN。” 
海湾战争使CNN的世界声望日益高涨,更多的人信任它、依赖它,它对世界金融、法律、经济等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特纳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1987年,享有盛名的皮博迪奖评委会称CNN是“创世纪的电视频道”。在1991年初美国著名新闻杂志《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竞选中,特纳的名字高居榜首,战胜了乔治·布什、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和叶利钦等候选人,成为该杂志选出的1991年对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 
他永不认输,永不满足,永远冒险,早在1977年,不是因为CNN,而是因为他自己,特纳已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人。那年他驾驶自己的“无畏号”帆船赢得了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帆船运动奖——“美洲杯”。1979年,在爱尔兰“飞速杯”比赛上,虽然天气极度恶劣,但特纳还是迎着巨浪,赢得了这场悲剧性的胜利,因为三分之二的参赛帆船都沉没了,共有15人丧生。这就是他的人生格言:“领导、追随或者被淘汰。” 
1995年,雄心勃勃的特纳广播公司又进入了娱乐业巨擘的行列,特纳和一心想保住全球传媒业头把交椅的时代华纳公司达成一致,由时代华纳出资67亿美元的天价收购特纳广播。2001年1月,随着时代华纳公司与美国在线公司的并入,特纳成为新集团董事局的副主席,期间的五六年,他好像从人们的视野中年,富于朝气而文静,很有才华。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在巴黎学校还是设计家的案头,三宅学到了许多高级时装设计和制作工艺等复杂的技巧,了解和掌握了巴黎时装的秘诀。 
在法国、美国高级时装和成衣界学习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宅本可以像当时日本服装界的两个前辈森英惠和高田贤三那样,打入法国高级时装圈,跻身国际设计大师的行列。毕竟这在70年代的日本,是一条很有前途的“光明大道”。 
提起李嘉诚,在华人世界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学徒到超级富豪,他的奋斗过程是所有梦想成功的人的一个最好的范例。他的成功不是继承于祖业,而是真正的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一点一滴赚下来的江山。因此,无论是在华人世界,还是在全球富豪企业家里,他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强人”,他的事业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岁月风云的洗礼,无论是亚洲金融风暴,还是全球经济不景气,他都挺立过来,屹立不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嘉诚所领导的集团已经是香港经济繁荣的一个象征。 
 
 

 
第210节:东京国际时装之父(2) 
康丽
自古英雄出少年 
1938年7月,李嘉诚出生在潮州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李云经是当地的小学校长,饱读诗书的他对儿子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以诚为本,以诚待人,因此给儿子取名为“嘉诚”,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足却也安静平和。 
但好景不长,由于日军侵华,李云经一家只好迁往香港,来到香港不久,由于生活的重压,不到三年,李云经就因肺病去世了,一家人的重担压在了年仅14岁的长子李嘉诚的身上,这时的他还在上中学,论。他在1978年出版的著作《东西方相遇》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是住在废物堆上的一代人,第一个从西方文化中站起来的,必定要寻找另一个方面来搜索新的设计方法。” 
和“三宅一生”一起飞翔 
1970年,雄心勃勃的三宅回到东京,准备实现自己日益成熟的服装思想。没有资金,靠朋友们集资。而当时他已经32岁了,但少年时培养出的勇气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1971年2月,他在东京第一次展示他的新时装系列。那是一组采用柔道服的粗棉布   
做成的时装,结果根本没有多少人赏识,大多数日本人不能接受这种跟他们自己民族服饰如此相似的新设计,他们认为只有欧洲的服装才是最好的,却看不清身边的珍宝,他们嘲笑三宅设计的是“装土豆的口袋”。 
三宅一生从来不是轻易折服的人,他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意志力。为了取得信赖和理解,他在70年代不断举办大型服装表演,表演展示的服装都渗透着日本民族精神的情趣。 
尽管国内没人欣赏,但三宅一生决定墙内开花墙外先红,利用日本的崇洋心理,他想先打开欧洲市场,再回来进入日本。 
1971年他的“土豆口袋”被搬到纽约去表演,1973年,他的设计又进军巴黎。在西方,三宅比国内更早地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当他那崭新的服装艺术在纽约和巴黎展出时,立即引起了莫大轰动,社会舆论纷纷议论这位时装界的新星。 
但是尊重西方传统的三宅却发现自己无法植根于他人的国土,巴黎是个大都市,这里充满着妒忌和竞争,作为一个外国人,在这里奋斗太艰难了!而且即使闯出路子,也得不断修改自己的思路来迎合别人,而这是注重自我的三宅无法接受的。 
他决心不走西方人已经踏出的道路,他要把日本的服饰传统与西方的经验结合起来,在时装上把东方的文化、东方的服饰观念推向全世界。他着意研究和服,他经常说“发掘出和服后面的潜在精神”,而这句话概括了他的全部设计思想。 
三宅的想法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在当时,因为西方的发达,又是时装的发源地,所以落后的东方国家都惟西方马首是瞻,缺乏自己独特的创造力。而事实上,由于东西方审美的不同,观念上的差异,这些决定了服饰上的差异。欧洲民族自文艺复兴以来,强调的是凸现自我、官能刺激,因此服饰多为充分表现或甚至夸张人体线条,紧胸、束腰、凸臀等手法无所不用其极,而东方民族的心理是含蓄、忍耐、内敛的,通常表现为宽衣博带,把身体隐藏在衣服之中,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如果不顾现实,硬要照搬西方那一套,只会使东方人显得可笑而滑稽! 
三宅早就厌倦了高级时装的拘泥于形式,而1968年法国大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