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500强经营管理案例精粹 >

第90章

500强经营管理案例精粹-第90章

小说: 500强经营管理案例精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大增加;二是由于没有了中间人和二次安装、二次运输等等中间过程,使得故障的隐患大大减少;三是较少的中间过程就意味着较少的生产时间,更符合标准和更高的质量,同时也意味着更低的成本和较低的价格。可见,这项服务无论对于公司和顾客都是十分有利的,这也是它大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对于生产作业活动还有其他许多功能,如生产人员管理、生产库存管理、生产质量管理等等。这些属于公司的内部管理,虽然在网页中看不到,但可以推想,在该公司的电子商务的内部系统(INTERNET)中,是有这一重要部分的。
2。经营销售活动
  对于电子商务来说,实现价值链中的经营销售活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DELL公司在这方面如何呢?
  (1)产品策略
  Dell计算机公司将其产品分别按照产品种类或者应用领域进行分类。例如,按产品种类可以分为:台式机、便携机、服务器和工作站等等。按应用领域可以分为:家庭用、小型商业用、大型商业用、教育用和政府用。不同的产品面向不同的市场,因而实行不同的策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市场细分策略。
  (2)定价策略
  计算机市场的价格变化无常,总的说来,对于某一种机型,计算机的价格在不断地降低。Dell公司由于是直销,所以,在成本上比其他主要厂家低100美元至200美元,售价也比别家低。也就是说,Dell公司采用的是一种低价策略。但是,由于计算机价格迅速地降低,这种价格上的优势并不是很明显。
  (3)促销策略
  ①广告。广告在Dell的网页中无处不见。Dell的网页中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图片和许多性能比较图表,有的广告甚至做成了幻灯片的形式。这些都能充分地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
  ②公共关系。在DELL公司的主页中,也有不少地方体现了公司的公共关系策略。例如,在其页面中有公司的宗旨等信息的介绍,还有对最新电脑世界的新闻信息发布等等。
  ③销售渠道策略。在DELL的网页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其销售渠道的策略,但是可以看出,其采用的销售渠道策略是一种直接销售形式,即没有中间商。这是因为Dell在提供用户自定义设计时曾经提出了这种服务的一项优势:正是由于采用了这种服务,才减少了二次安装和二次搬运,减少了中间商的介入,这不但大大降低了成本,使计算机可以卖得很便宜,同时,也使得计算机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减到最小。Dell公司以这种直接生产、快速交货的直销模式震撼着计算机行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服务和技术支持
  作为一个电脑业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其服务环节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说,是决定公司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对一个用户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机器本身,更重要的是其相关的服务。
  Dell公司的总裁在谈到今后如何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时说:“我们这个行业对客户总是漠然置之,今后我想把客户服务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并不是一句泛泛的推销口号,公司已经认识到客户服务是今后争夺市场的关键,并提出了一系列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如交货准时率、首次修机成功率、24小时内维修人员到场率等等。事实证明,对于DELL公司的许多客户来说,首先是被Dell的价格所吸引,但后来价格并不成为主要因素,公司的客户支持和服务才使他们之间建立了供求关系。
  (1)网上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
  Dell公司提供的网上服务和技术支持十分广泛,有用户问题解答、Windows98的升级问题说明、2000年问题的解决方案、软件升级的通知等等。广泛的服务不但能够提高其产品的内在价值,也能够获得用户的满意度,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2)网上在线论坛
  不仅是大客户,那些小型企业、大批的居家办公者也被吸引在Dell品牌的周围。从1998年秋季开始,DELL设立的高层主管与客户的在线论坛“与Dell共进早餐”,扩大到小型的商业用户,这种现场聊天的话题不仅包括2000年问题、服务器市场走势等大题目,而且还设法让一般用户有机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通过Dell的在线知识库在人工智能软件帮助下给予自动回答。
  (3)搜索服务
  Dell也提供了全方位的搜索服务。设置搜索服务可以方便用户查找自己所想要的产品和技术支持。搜索的范围很宽,既有对硬件的搜索,也有对软件的搜索;既有对各种组装好的整机的搜索,也有对各种零配件的搜索等等。
  (4)订单查询
  客户只需在网上输入六位数字的客户编号或者购货订单编号,几分钟内,将得到一份有关订单进展的详细报告。
4。进货后勤和发货后勤
  发货后勤,网上同样实现了其电子支付、“客户的手推车”以及运输管理等等功能。进货后勤属于企业—企业的电子商务,在网站上没有体现,想必在公司的内部网中一定会涉及。
5。人力资源
  在网页上发布招聘信息。
康柏:降价高手菲弗尔
  康柏(paq)这一1982年以3000美元资本起家的小公司,创立后第一年便创下了营业额1100万美元的商界记录,这是它资本的3000多倍。3年后即1985年营业额便高达3。29亿美元,又一次在世界计算机界创下新记录。
  康柏以质优价高的产品闻名于世,它的品牌使它获得丰厚利润。1991年春苹果公司发动第一次个人机降价战,康柏被打得措手不及,公司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赤字。在严重关头,菲弗尔于当年10月就任总裁兼最高执行官,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次又一次地娴熟运用降价这一永恒取胜的武器,击败众多对手,使自己先成为个人机之王,接着又兼并了DEC成为计算机界的老二。
  埃克?菲弗尔1941年生于德国,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南方循道为理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富有进取心,具有营销工作的天才。他在1990年使康柏在欧洲的销售额达20亿美元,占全球总盈利的54%,因此被提升为康柏欧洲及国际部总裁。
  他接任康柏公司总裁时,正是康柏解雇1400人相当员工总数14%的困难时刻。凭他多年从事营销的经验,敏锐地看到“计算机普及势必到来”,必须及时抢占普及型个人机的巨大市场。康柏的问题就在于价格太高,超出一般消费者的能力,所以才造成产品积压。
  菲弗尔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首先关注的是商品价格,那种认为最好的产品即便价高也有市场的看法是错误。因此他把康柏个人机降价1/3,同时理畅销售渠道,使消费者以低廉价格买到名牌产品,康柏也迅速扭亏为盈。从此康柏频频发动降价攻势,使个人机价格一降再降,现在这一走向已成为普通的常识。康柏也因此较菲弗尔提出的目标提前2年于1994年便登上个人机之王的宝座。康柏不断降价一使广大用户买得起,加快了计算机普及,二使那些技术、管理水平低的厂家被淘汰,使生产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康柏的降价战略对强化数字化浪潮的势头功不可没。
  当然要不断降价,必须要不断降低成本,要求生产的各个环节成本都要降下来,而且要扩大生产规模。菲弗尔说:不是不要利润,但利润同市场占有率密不可分,没有市场,价格再高也实现不了利润。据统计同样销售1美元,康柏成本仅15美分,而HP为25美分、IBM为27美分,可见康柏在降低成本方面功夫之深。
  菲弗尔高明之处还在于不沉醉于降价的胜利中,当别人争相仿效降价时,他看到只有使自己的产品成为“开放平台”才能提高竞争力。于是他把战略重点转到同软件公司的合作上,使康柏能为客户提供综合的、集成更多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使人们不再觉得学用电脑是复杂的事。菲弗尔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硬件和软件的配合,合作发展对当今计算机产业来说已势在必行。实行优势互补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一理念已被计算机界所广泛接受,而且也是康柏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菲弗尔清楚地知道,康柏的成功源于杰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但是随着竞争的激烈,利润会越来越薄。如不及时转变经营战略,就难获得大的发展。于是他重新为康柏定位,把“成为全球知名的能够提供从硬件、软件到操作系统等全系列产品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作为康柏奋斗目标,并提出了要在2000年前成为三大计算机公司之一,销售额达500亿美元,营业收入的50%来自企业解决方案。
  企业解决方案固然是前景广阔、利润丰厚的市场,但要进入这一市场需要能提供高端技术并有完善的全球技术服务网络,而这些恰恰是康柏所缺乏的。康柏本是历史不长的小公司,要想迅速成为全能的巨型企业,只有走兼并这条捷径。于是从1995年起,康柏便兼并了好几个中型企业,使自己能力大增,但离巨型企业仍相差很远,于是便开始了“蛇吞象”的努力。
  有40多年历史、计算机业老三的DEC公司具有优秀的技术和完善的全球服务网络,因经营不善长期陷于困境而难以自拔。因此它便成为康柏兼并的理想对象。1998年1月康柏实现了对DEC的兼并,使得两家1997年的销售额总和接近380亿美元,仅次于IBM的780亿美元,使康柏一跃成为计算机业界的老二,而2000年前销售额达到500亿美元的目标也指日可待。
  康柏兼并DEC还使它获得一大批一流人才,同时取得了明显规模效益,新公司生产元件的成本明显降低。而康柏的市场经验正是DEC所缺乏的,二者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空前提高了竞争力。
  菲弗尔用不到7年时间便使陷于困境的一个中等公司一跃成为计算机业老二。这种魔术般的奇迹说明了优秀管理人才将会起何等重大的作用。
  然而,“福兮祸所伏”。正当庆贺兼并DEC使自己跃为计算机界老二时,因“蛇吞象”而消化不良背上沉重包袱。加上降价竞争更加激烈,使康柏1999年一季度利润大幅度下降,股票价格下跌23%。4月13日菲弗尔不得不引咎辞职。降价高手菲弗尔最后在降价竞争中沉落,扮演了一名悲壮的角色。
“今天你雅虎了吗?”——YAHOO公司
  YAHOO!是英文“农夫”、“粗汉”的意思,不过YAHOO!公司的中文名称“雅虎”却很可爱,就像“虎队”中的“乖乖虎”。在首批于互联网络上崛起的公司中,YAHOO!是一家白手起家的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的“车库传奇”,再现了20多年前苹果公司乔布斯创业的精彩一幕。不过,YAHOO!幸运得多,不到一年,便筹集到9亿多美元的发展资金。
  杨致远,一位20多岁的台湾移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时,与同窗DAVID FILO(29岁的美国青年)——两位Internet网上老手——合作,为方便上网查找资料,编出一个专门用于整理INTERNET上各个节点资料的程序,并于1994年4月正式在互联网上推出。1995年4月12日,YAHOO!正式在华尔街上市,上市第一天的股票总价达到5亿美元,而YAHOO(雅虎)1995年的营业额不过130万美元,实际亏损63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