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24章

宏观经济学-第24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5Y,投资I=I0=50则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或意愿的投资等于意愿的储蓄,从而国民经济达于均衡状态时的国民收入=60。   
    现在假设A公司决定新建一爿工厂,从而使投资从原来的I0=50增为I1   
    =70,即I=20,则国民经济重新达于均衡状态的时候,由F于新增这笔投资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Y)   
    并不限于这笔F    15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31。   
    新增投资,而是为原投资的若干倍。为什么?   
    首先,投资代表对生产资料和劳动的需求,由此使参与这爿新建工厂的人们的收入(工资和利润等)增加20,就是说,A公司新建工厂这一投资活动本身首先直接导致国民收入增加20,记为Y1=20。   
    F第2时期,按照有关消费函数的假定,边际消费倾向(CFY)   
    b=0。   
    75,建造工厂的有关人们增加的收入20将有15F(20×0。   
    75)用于增加对消费品(设为棉布)的需求,由此带动棉布的生产并使得参与棉布生产的人们收入增加15,记为Y2=15。   
    F第3时期,生产棉布(这是由建造工厂的人们所消费的)的人们增加的收入(Y2=15)将带动对(比如)自行F车的需求和生产,由此使得生产自行车的人们收入增加Y3F=15×0。   
    75=11。   
    25。   
    第4时期,生产自行车(这是由生产棉布的人所消费的)的人们由于收入增加Y3=11。   
    25,他们对(比如)收F音机的需求将增加C=(1。   
    25×0。   
    75=8。   
    4,由此带动F创造收音机的人们收入增加Y4=11。   
    25×0。   
    75=8。   
    4。   
    F如此继续下去,A公司新增这笔投资(I=20)本身引F起的收入增加(Y1=20)以及继后带动的消费需求和消费F品的生产引起的收入增量合计之和Y=Y1+Y2+FY3+Y4……将为80,即投资增量本身以及由此所引起F的多次收入增量合计之和是初始投资的4倍:Y=K(4)   
    ×F    154   
    。   
    831。现代西方经济学   
    I(20)=80。   
    F以上论述可列表显示如下,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推导证明:   
    初始的投本时期增加的收入增量引起增产产品时期资增量生产形成的收入增量的储蓄增量的名称   
    IYCSF                        F                                 F                    F12020155。   
    00工厂21511。   
    253。   
    75棉布311。   
    258。   
    442。   
    81自行车48。   
    446。   
    332。   
    11收音机56。   
    3   
    Q合计806020   
    Y=1+Y2+Y3+Y4+……   
    F              F F=I+bI+b2I+b3I+……   
    F                   F F                  F=I(1+b+b2+b3+……+bn1B)   
    F=I×1-bn   
    F                   1bB若b<1,则当n→,bn→0R故Y=I×1F F        1-b上式中1C1-b称为“乘数”   
    ,其中b是边际消费倾向FY,上F例b=0。   
    75。   
    所谓“乘数原理”是说,增加一笔投资I,在国民经济F重新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Y)并不仅限于这笔初始的投资量,而是为初始的投资量F    15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31。   
    的若干倍,乘数之值=1。   
    1-CFYF又因1-CSFY=FY,故K=1C,即乘数之值等于边际FYF储蓄倾向(SFY)之倒数。   
    F例如设b=CSFY=34,即F P           Y=14,则K=4;若b=45,F即SFY=15,则K=5,就是说增加100万元的投资将导致国F民收入增加500万元。   
    在现实生活中,乘数效应随处可见,看来是不难理解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正是需求(消费)导致供给(生产)   
    ,但反过来,也因为有了生产形成的人们的收入,才会形成现实的需求。   
    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循环流转中,需求带动生产,生产提供了需求的手段,鸡生蛋、蛋生鸡……循环往复永无止境,所以乘数效应无非是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这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循环往复的动态序列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于此可以指出,乘数效应对称地在相反方向发生作用。即,假如投资减缩,由此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减缩量将是初始投资减缩量的若干倍。   
    经济危机爆发后将出现生产和就业的累积性下降,也是乘数效应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例如假设出现了棉布生产过剩,开头是织布工人失业,织布厂主停止采购棉纱织机等,因而棉布生产过剩势必带来棉纱、纺织机以及棉花的减产和有关工人的失业,由此导致这些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减            156   
    。   
    041。现代西方经济学   
    产和有关工人的失业等等①。   
    现在要问,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为什么不能无限地进行下去?为什么乘数的数值恰好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前一个问题很简单。   
    按照CFY<1的F假定,每一轮收入增量继续带动的消费品的需求和生产以及由生产形成的收入增量,是按几何级数递减的,所以迟早必将趋近于零。   
    但是假如CFY=1,则乘数K=1C=,这R F                               1-FY意味着生产可以无限扩大,怎样理解这种情况?   
    请读者注意,乘数效应发生作用的必要前提,是存在着可用于增加生产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只是由于缺乏有效需求而闲置未用。投资在这里代表对劳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作为打破已有的均衡的突破口,在生产与消费相互促进的动态序列中导致生产和收入的累积扩大,因此,乘数效应不是无限的,而是以充分就业作为最终的极限。   
    例如假设上例新增投资20恰好用完闲置未用的资源,生产就不可能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CFY=F0,因而K=1,即Y=I=S,这里的I表现为新建成F       F        F                   F的一爿工厂,S即是参与该厂生产的人们新增的收入。   
    又如F假设建成该厂耗用的生产资料和工人消费的生活必需品,来自上一时期的资本存量,本期内未得到更新补偿,则乘数原理公式Y=KI的被乘数I=0,因而Y=0,就是说,本F期间的国民收入同上时期一样,资本存量也同上期一样(净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Ⅱ册第596—598页。            15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41。   
    投资=0)   
    ,只是资本存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上时期价值20的存货(生产资料和工资商品)本期内转形为价值为20的新建的一爿工厂。   
    为什么乘数之值恰好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这里涉及到读者在微观分析中已经很熟悉的静态和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就本问题来说是指,假设有关的一些自变量(在这里是指I与CF F               Y)为给定,当由于新增投资形成的需求引起供F给与需求暂时失衡以后,社会生产在相互抵销的供求两种力量的作用下重新达于均衡状态的时候,有关的因变量(这里是指Y)之值应为若干?具体说,乘数原理考察的问题是,F设CFY为给定,当投资增加I引起国民生产发生一系列连续F变动(也就是国民经济处于不均衡状态)   
    ,一直到生产和收入不再发生变动(也就是国民经济重新处于均衡状态)   
    为止,由此引致的Y之值累计应为若干。如上指出,国民经济达于F均衡状态的条件是:Y(=C+S)   
    =C+I;或S=I。据此,乘数原理所表达的I与Y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应是:YF(=C+S)   
    =C+I,或S=I。这样,由于CF F                            Y<F1,即C<Y,也就是每一轮收入增量Y继续带动消费品F           F                                                F的需求和生产的C,只占Y的一部分,即C=0。   
    75Y,F从而S=0。   
    25Y。   
    由以上论及的社会生产达于均衡状态的F条件应是S=I的命题可以推论,当I引起生产和收入F发生变化到生产和收入不再发生变化为止,每一轮收入增量累计之和即∑Y之值,应恰好有这么大:即每轮收入增量F    158   
    。   
    241。现代西方经济学   
    (Y1,Y2,Y3……)中,除了花费在消费方面(C1,FC2,C3……)以外,余留下来的S1,S2,S3……   
    F累计之和即∑S,应恰好等于I,即∑S=I。   
    例如在F上例中已知条件是:I=20和SF F                              Y=14,即储蓄增量在收入F增量中的比例是14,所以,为使国民经济重新恢复均衡状态所   
    需S=I=20,要求Y×1S,即Y=80,以便由F F           F                                 F              2=20F此产生的S=1I。   
    所以,若边际储蓄倾向SF F           4×80=20=F                                                                  YF=14,那末,乘数K之值等于14的倒数,即4。   
    以上的文字说明,如果用数理方法进行推导就是:C=a+bYI=I0均衡条件:Y=C+I=a+bY+I0求解:I=I0的均衡国民收入Y。得(Y0-bY0)=a+I0   
    Y0=aS                            1b+I01b=11b×(a+I0)   
    B现设I增为I1,其他条件不变,同样推理可得   
    Y1=a1b+I11b=11b×(a+I1)   
    B投资从I0增为I1,收入的增量   
    Y1-Y0=(a1b+I11b)-(a1b+I01b)   
    B即 Y=1F                1b(I1-I0)   
    B    15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41。   
    =11bIF B=KI0F三、消费函数的变化与乘数   
    在消费函数C=a+bY中,我们实际上是假定人们的消费支出除了取决于收入以外,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诸如财富的多寡、利率的高低,人们的偏好以及对通货膨胀、失业等前景的预期等给定不变,这样,消费的变化唯一地随收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