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4章

宏观经济学-第4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具体说,这包括诸如①一定时期的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就业量(或失业人数)   
    是怎样决定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就业理论或失业理论)   
    ,②在特定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制约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和规律性(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理论)   
    ,以及③一些国家的国民收入在其长期增长趋势中为什么会呈现出周期性上下波动的现象(经济周期理论或经济危机理论)。如果说微观经济学考察的,是每种产品和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决定及其涨跌的原因,那末,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则是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原因,以及它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以较大幅度持续上升(通货膨胀问题)   
    或持续下跌(通货紧缩问题)   
    的原因和医治它们的药方。此外,在进行国际间经济交往的的开放经济中,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以及汇率问题,属于国际经济学这门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宏观经济问题,而一个国家出口哪些产品和进口哪些产品(即贸易型式或译贸易格局)   
    、以及贸易条件(进口品和出口品的价格比率)   
    ,则可归类为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经济问题。   
    二、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据上所述可见,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虽然各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研究课题和相应的一套名词概念,但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也是显明可见的。首先,总量无非是个量加总而成。例如宏观分析的国民收入这个数量指标无非是千万种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加总而成;宏观分析的消费需            21   
    现代西方经济学。   
    5。   
    求乃是微观分析的单个家庭在一定时期的消费支出之总和;宏观分析的投资需求无非是一定时期的单个厂商或企业的投资汇集而成;一般物价水平只是千万种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等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宏观经济分析表明,在社会经济动态运行过程中,总量与个量之间并非简单的机械的总和关系。在物理世界,3+2=5,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正如有机世界一样,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3+25,就是说,总C量不等于个量的机械总和,整体并非个体的机械组合。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从哲学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是由其各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体。   
    作为有机体,个体的存在要以整体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人的生命,也就没有五官四肢的存在,就是说,个体必需服从全体,因为个体从属于全体。人,作为有理性的即能够有理智地进行思维的动物,而不是单纯依靠本能和感情行事的动物,终于意识到:个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社会则是由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人们构成的一个有机体,所以个体必需服从整体,因为个体是从属于整体的。   
    正是社会的人存在于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体之中,所以微观主体的行为决策总合而成的效应,有可能表现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一个社会中,假如大家按照某种必需遵循的行为规则,各司其职,就能够互补互利,演奏出和谐动听的大合唱;反之,随心所欲,各行其事,或者互不服气,大家争当“第一小提琴手”   
    ,聪明才智和宝贵精力,在“窝里斗”   
    中消耗殆尽,这样的合唱队,效果如何,不问可知。   
    在一个已经消灭了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人人必须有纪律,守纪律,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就是这个浅明易懂的道理。            22   
    。   
    6。现代西方经济学   
    上面论及的在有机世界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引申到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宏观经济分析曾经发现,在某些问题的特定条件下,微观的行为决策总合而成的宏观效应,会出现与简单的直觉截然相反的情景,因而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这里且举两件事情为例。   
    1。   
    勤俭持家,节约储蓄,在任何社会总是个人美德,也是社会生产力得以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一点,在社会已达到充分就业,即既有的生产资源已不可能使生产有所扩大的条件下,无疑是绝对真理。   
    因为在这场合,消费与积累,是顾此失彼,此消彼长,互为替代的。   
    节制眼前的消费,意味着为将来更多的生产和更多的消费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但是,假如一个社会还存在着发展生产的潜在能力,在这场合,假如每家每户都节制消费,产品就会因缺乏需求而表现为生产过剩,由此导致社会生产进一步减少和个人收入下降,收入减少,生活水平相应下降,而且这一动态过程是累积性的越来越坏的恶性循环,是30年代的事实所充分证明的。这个在一些前提条件下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经济分析,当最先由荷兰的一位医生孟德维尔(B。   
    Mondevil)   
    于1712年在伦敦出版的《蜜蜂寓言,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一书提出时,曾经被视为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直到凯恩斯《通论》出版后,这个问题被称为“节俭的佯谬”   
    (Paradox   
    of   
    Thrift)   
    写进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之中。其实,这里边的道理也是很简单的:在一个社会还存在着发展生产的潜力时,消费与积累就不是互为替代的,而是恰恰相反地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就是说,它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两条基本原理的,一是在任何社会经济            2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   
    生活中,正如马克思反复强调的,生产(供给)   
    与消费(需求)   
    存在着辩证关系,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就是说,我们当然要强调,生产决定消费,而不是相反,但请您切勿忘记,消费反转来也影响(促进或抑制)   
    生产;二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和使用价值的唯一的积极创造者。   
    在任何社会,除了空气与阳光,没有生产当然不可能有消费,但没有消费需求(包括个人消费和生产消费)   
    ,劳动产品显然不会被创造出来。在上述事例中,该社会之所以因人人节约而导致社会越来越穷,就是因为节约意味着压缩了对消费品的需求,由此导致本来可以创造出财富的潜在的劳动能力被白白地浪费了。   
    反之,在存在着发展生产的潜力条件下,正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引致他们付出劳动,创造出供他们享用的物质财富。   
    所以由孟德维尔最先编造出的这个故事,又被称为“富裕中的贫困”。   
    刚才是把微观分析的消费者需求理论从“需求”   
    的角度应用到宏观分析的一个事例。   
    2。   
    以微观经济学的厂商分析从“供给”   
    的角度来理解这里论及的问题。对单个厂商来说,货币工资降低意味着成本减少,利润增加,从而具有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但是假如所有各行各业的货币工资同比例下降,将导致所有产品的成本下降。另一方面,工资作为劳动者收入的唯一来源,又是需求产品的唯一手段,工资普遍下降意味着对产品的货币总需求减少,势必导致所有产品价格同比例下跌。就是说,对个别厂商来说,降低货币工资具有降低成本刺激生产的作用,但当所有工资率同比例下降时,将导致产品价格同比例下跌,即不会有刺激生产的作用。假如产品价格未能随工资成本的减少而同            24   
    。   
    8。现代西方经济学   
    比例下跌,还会引起国民产品的减少,从而导致失业增加。   
    截此为止,上面分别从政治和经济角度阐述了微观决策的宏观效应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一些事例。   
    严格说来,是这一节的一段“插话”   
    ,是我试图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来研究解释中国当前的现实问题。   
    请读者注意,我的推论总是在一定的前提或假定下展开的。   
    例如“节俭的佯谬”   
    的有效性,是以一个社会还潜在地存在着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为前提的。   
    否则,我就是在这里鼓吹高消费和通货膨胀有益论了。   
    现在论及这一节标题要说明的问题:宏观经济理论总是以一定的微观经济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   
    具体说,国民收入和就业理论(或失业理论)   
    以及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分配理论(工资理论和利润理论)   
    和价格理论基础之上的。对此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予以说明。   
    第一种情况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这两种截然对立的思想理论体系来看。   
    我们知道,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价格理论和工资理论,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模型(相当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经济增长模型)   
    中表现为商品的价值构成分解为C+V+M,在马克思的数字例解中,由于假定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诸自变量(如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和积累率等)   
    既定不变,因而表现为按固定不变的速度逐年均衡增长,因而在形式上似乎与新古典增长模型尤其是新剑桥增长模型十分相似。   
    事实上,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属于根本对立的两种思想理论体系的资本积累理论。   
    这是因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中的            2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   
    各经济变量,是以微观经济分析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理论基础,而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按固定不变增长速度均衡增长的资本积累理论,则是建立在庸俗的生产消费价值论和“三位一体”   
    的分配论基础之上。   
    因此,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与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资本积累理论,尽管在形式上相似甚至在量的方面相同(例如表现为相同的发展速度)   
    ,两者是根本对立的。   
    因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日益增大的社会资本数量,来自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增殖价值的价值,按照庸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日益增长的资本数量,来自资本家的节约储备和资本财货本身在创造价值方面的净生产力。   
    总之,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种理论模型与马克思主义相应的理论模型的根本对立之处,并不仅限于在其增长模型中把国民收入分为劳动收入与财产收入两个部分,因为新剑桥增长模型的特点之一正是在模型的有关变量中作出这种区别。而是在于:①是价值分解为两种收入,还是价值由两种收入之和构成;②财产收入的源泉和性质,是来自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还是来自资本财货在“创造”   
    价值方面的净生产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正如像它的微观经济理论一样,是庸俗的,因为它是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的,是为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