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58章

宏观经济学-第58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的工资指导线受到前所            394   
    。   
    873。现代西方经济学   
    未有的压力,拥有价格决定自由的厂商,似乎也经常不符合价格指导线的水平,结果1966年的消费价格上涨3。   
   3%,此后,随着越南战争军费支出迅速扩大,美国经济进入工资-物价相互推动的阶段,旨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工资-价格指导线从1967年开始实际上宣告终结了。   
    1969年1月,新上台的尼克松政府从前任继承了正在进行的通货膨胀压力,但也继承了一个没有严重失业问题的经济。   
    1969年1月份的失业率降到3。   
    3%。   
    1969—1972年的两年间,尼克松政府对付通货膨胀的措施,仅仅局限于依靠传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坚决反对民主党政府试图采行的任何形式的具有干预自由市场经济的收入政策,据认为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就能够把通胀率下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而同时又不致引起失业率的显著增长。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是引起产量和就业下降,失业率从1969年的3。   
    5%增为1970年的4。   
    9%和1971年的5。   
    9%,而工资物价和通胀并不因失业增加而下降。问题的关键是在于自1965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已日益严重,公众也十分普遍地预料情况会更坏,在这些既成事实的条件下,工会决心除了增加工资之外别无其他选择,这一点显然是正常的合理的,工资率的增加不仅要包括生产率的增长,而且还要使之足以赶上过去的物价上升和弥补合同期间未来的价格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刺激经济复苏,又能遏制工资-物价相互推进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唯一可行的办法只有工资-物价管制的收入政策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于实际政治的需要,尼克松放            39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73。   
    弃了共和党特别是他本人坚持市场经济的传统信念,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在1971年8月15日宣布的“新经济政策”中,采取严厉的管理工资-物价的收入政策。   
    按照这一政策,工资—价格管制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冻结工资和价格90天。   
    继后的第二阶段实施工资—价格管制,为此建立起来的管理机构工资局,被授权制定一项管理最大工资增长的政策。   
    1971年11月当第二阶段管制付诸实施时,该局规定5%的比率作为新的劳动合同或工资调节的基本标准。与工资局并列,还建立了价格委员会以管理价格,该委员会制定了一项总的规则,规定任何价格的增加不得超过冻结时期所规定的最高价格限度,但是,准许反映成本增加的价格上涨,其目标是期望把平均价格增长率保持在2。   
    5%。就实际情况看,从1971年11月开始到1973年1月为止的第二阶段,无论工资的增加和价格的增加都超过了官方规定的目标,但是与管制以前相对而言,这些比率仍然表现出明显的下降。从开始实行管制的1971年8月起到1972年12月,消费物价指数上涨的年率只有3。   
    3%。   
    从1973年2月开始的第三阶段,基本上采取自愿的原则,但保留必要的强制。但是,在1973年最初几个月,由于农业歉收引起的食品价格急剧上涨,导致生活费指数突然上升,面对着一月甚于一月的价格上涨,总统再一次改变方针,1973年6月再次宣布冻结价格。这次冻结持续了两个月,从同年8月开始的后来被称为第四阶段,除了对某些行业的管制趋于加强以外,其他一些行业则趋向于解除,到1974年4月30日,第四阶段宣告结束。   
    此后,美国经济的工资和价格,            396   
    。   
    083。现代西方经济学   
    完全恢复到由市场力量定价,尼克松于1971年8月15日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作为一个历史的插曲宣告终结。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自由竞争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价格决定一般反映了产品供求状态,用行政力量冻结和管制工资和价格,在短时期内虽然能够有效,但扭曲的价格必然导致资源配置失误,通过阻碍投资,其后果将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影响产品的供给,终究引起物价上涨。再者,这里的问题还在于,当成本增加源于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时,除非利润份额下降,物价上涨就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物价一旦开始上涨并被人们预期还将继续上涨,工资-物价相互促进螺旋形上升也是无法避免的,在这场合,为了遏制加速度通胀,国家只能紧缩银根,而对货币总需求减缩,企业的决策是裁减工人,价格照样随成本提高而提高,失业增加切断了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根源,通胀率逐步下降甚至实现物价停止增长,保持稳定不变。   
    从实际情况看,从1971年8月到同年12月,年通胀率为3。   
    3%,这要归因于冻结工资和物价。其后1972年12月—1973年12月,通胀率为8。   
    8%,1973年12月到1974年12月,通胀率高达两位数的12。   
    2%,在这里,工资推进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主要是其他偶发性因素导致成本急剧上升,包括农产品歉收引起生活费上升,美元贬值引起进口价格上升,特别石油价格一下子提高3倍。1975年通胀率降为7。   
    0%,1976年再降为4。   
    8%,则是如上所述,紧缩银根的政策措施,以急剧增长的失业为代价,换得了抑制通胀的预期目标。            39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83。   
    复习思考题一、自动稳定器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区别。   
    二、为什么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会成为财政拖累?   
    三、内债与外债有何区别?   
    国债过度能否导致国家破产?   
    为什么?   
    四、美国联储调控货币供给量的三种政策工具的比较。   
    五、收入政策的涵义。为什么可以说收入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对付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398   
    第 九 编   
    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39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83。   
    截此为止,我们考察了凯恩斯以前以萨伊法则为基础的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有趋于充分就业的必然趋势。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宣告萨伊法则的破产,“凯恩斯革命”应运而生。战后,迄至60年代末,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在凯恩斯理论指导下,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行,配合着高额累进所得税和一整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虽然经济周期依然存在,但周期缩短,平均在五年以下。   
    波动幅度很小,特别是经济衰退时期一般在一年以下,大部分时间接近或达到充分就业。持续爬行的通货膨胀,通胀率一般在5%以下。   
    但是,进入70年代,特别是1974—1975年出现的“滞胀”   
    ,标志着发达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凯恩斯主义出现了危机。请见附表。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   
    196019651970197419751980198119851989190美2。   
    25。   
    8-。   
    3-。   
    5-1。   
    3-。   
    22。   
    03。   
    52。   
    51。   
    0英4。   
    62。   
    32。   
    8-1。   
    1-。   
    7-1。   
    9-1。   
    14。   
    11。   
    9。   
    7法7。   
    24。   
    85。   
    73。   
    1-。   
    31。   
    61。   
    21。   
    93。   
    72。   
    8意大利11。   
    73。   
    35。   
    35。   
    4-2。   
    74。   
    2。   
    62。   
    63。   
    02。   
    0联邦德国11。   
    55。   
    35。   
    0。   
    1-1。   
    31。   
    0。   
    11。   
    83。   
    84。   
    5日本13。   
    317。   
    39。   
    5-1。   
    42。   
    73。   
    53。   
    45。   
    14。   
    75。   
    7   
    消费品价格(比上一年增长%)   
    196019651970197419751980198119851989190美1。   
    61。   
    65。   
    911。   
    09。   
    113。   
    510。   
    43。   
    64。   
    85。   
    4            400   
    。   
    483。现代西方经济学   
    英1。   
    04。   
    86。   
    415。   
    924。   
    318。   
    011。   
    96。   
    17。   
    89。   
    5法4。   
    22。   
    75。   
    913。   
    711。   
    813。   
    313。   
    45。   
    83。   
    53。   
    4意大利2。   
    14。   
    25。   
    019。   
    117。   
    121。   
    319。   
    59。   
    26。   
    36。   
    5联邦德国1。   
    53。   
    23。   
    47。   
    05。   
    95。   
    46。   
    32。   
    22。   
    82。   
    7日本3。   
    86。   
    77。   
    623。   
    211。   
    87。   
    74。   
    92。   
    02。   
    33。   
    1   
    失业率(%)   
    196019651970197519801982198519881989美5。   
    24。   
    54。   
    98。   
    57。   
    19。   
    77。   
    25。   
    55。   
    3英1。   
    52。   
    23。   
    04。   
    36。   
    411。   
    312。   
    29。   
    37。   
    0法1。   
    41。   
    52。   
    44。   
    06。   
    38。   
    11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