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宏观经济学 >

第74章

宏观经济学-第74章

小说: 宏观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见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年)   
    熊彼特指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周期地循环往复地上下波动向前发展的“创新”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有的“创新”影响大,有的“创新”影响小,有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有的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能引进经济之中。这就            503   
    现代西方经济学。   
    784。   
    势必出现各种周期都可与特定的创新联系起来,影响深远和实现期限较长的创新是长周期的根源,影响较小和实现期较短的“创新”则是短周期的根源。熊彼特把30年代大危机解释为三种周期的萧条阶段的不无巧合地重叠在一起。   
    第六节纯货币危机理论纯货币危机理论的最基本特征,是把经济周期和危机说成是纯货币现象。它不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之唯一的和充分的原因,在于银行体系周期地扩张和紧缩信用,而且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完全是由于繁荣后期银行采取的紧缩信用政策所造成的。据说,只要繁荣后期银行继续扩张信用,就能防止危机的爆发。   
    纯货币危机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唯一的倡导者是英国霍特莱(R。   
    G。   
    Hawtrey,1879—1971)。当然,把货币主义创始人M。弗里德曼列入也是完全确切的。何屈莱于1906年与凯恩斯同时参加英国文官考试,因成绩较优,被派到英国财政部任职(凯氏派到印度事务部)所以是罗宾逊夫人于1971年12月应邀在美国经济学会第84届年会所作艾黎讲座《经济理论的第二次危机》中所说的“财政部观点”   
    的主要代表者。   
    霍特莱从1913年发表《商业的盛衰》到1937年发表《资本与就业》的二十余年间,在他的许多论著中始终如一地反复申论上述论点。他说,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货            504   
    。   
    84。现代西方经济学   
    币只用于零星支付,流通的主要工具是银行信用。由于银行体系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而作为主要流通工具的银行信贷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当银行体系采取降低利率,放松信贷以及收购有价证券等扩张信用的措施时,由于商人所运用的资本大部分来自银行信用,所以利率的轻微变动,商人最为敏感。利率降低,商人将增加向银行的借款,以增加其对生产者的订货,于是引起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长,收入的增加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和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市场繁荣和企业家的乐观情绪促使投资需求和消费者需求的兴旺,由此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造成积累的信用扩张和经济高涨。   
    霍特莱认为,由于银行体系的信用扩张能力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在金本位制度下它受黄金准备的限制;在采用不兑现纸币条件下,为着稳定汇率或防止国际收支逆差的过度扩大,也不能无限扩张信用。这样,当信用扩张到达一定程度后,银行迟早要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而相反地采取紧缩信贷政策,这就导致危机和继之而来的累积的衰退过程。他说,“设若信用紧缩现象不发生,商业周期的繁荣阶段将无限延长”。   
    (霍特莱,《商业与信用》(Trade   
    and   
    Credit,伦敦1928年版,第98页)。   
    为了加深对霍特莱的理论的逻辑内涵的理解,这里指出两点。第一,投资过多论都谈到利率的作用,但强调利率降低对固定资本的投资的作用。第二,在逻辑推理的因果链条中,投资过多论是:企业家固定资本投资——生产资料生产和需求→消费品生产和需求。霍特莱则是:消费者需求——            505   
    现代西方经济学。   
    984。   
    商人流动资金借款和对生产者的订货(参见哈伯勒尔,《繁荣与萧条》中译本,第29—44页)。   
    第七节政治的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学家提出的几十种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把社会经济周期性上下波动循环往复的原因,归结为经济的货币的因素以及自然的技术的和心理等因素,现在要考察的一种理论,把经济危机周期地出现归结为政府的政策制造出来的。提出这一理论的是波兰经济学家迈克尔。卡列茨基(Michal   
    Kalecki,189—1970)。卡列茨基1917年入华沙工业大学,1923年大学即将毕业时因家庭经济困难,离校从事新闻工作,在访问调查中撰写了一些经济文章。作为非学院的自学成才的经济学专家,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启蒙教育乃是得自马克思的《资本论》。他于1933年提交“经济计量学”年会的论文,和1934年1935年先后用波兰文在国内发表的论文,已经独立地提出了凯恩斯《通论》一书中所有的基本要点,但当时并不为人所知,在相当长时间内被看作凯恩斯“有效需求论”之有才华的诠释者。   
    1936年卡列茨基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金的资助,先去瑞典,然后去英国伦敦大学、剑侨大学,并短期去法国研究布卢姆政府的经济改革。   
    1937年辞去在华沙的“经济循环与物价研究所”的职务,留在剑桥大学工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底转入牛津大学            506   
    。   
    094。现代西方经济学   
    统计研究所工作,直到1945年3月辞职,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劳工事务局”工作15个月。   
    1946年6月接受波兰政府邀请担任中央计划处和财政部的经济顾问,同年底去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工作,历时八年。   
    1955年初返回波兰,60年代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直到1970年逝世。   
    卡列茨基在30年代初期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循环问题进行研究时,独立地发现并建立起一个包含着凯恩斯“有效需求说”所有基本论点的动态的理论模型。和凯恩斯一样,他认为“萨伊法则”所谓储蓄必将全部转化成投资,因而资本主义有实现充分就业的必然趋势的论点是不正确的。在他看来,储蓄和投资是由不同的人进行的,并且是由不同因素决定的。经济循环之扩张阶段与萧条阶段交替更迭的决定因素,是投资量的变化,而投资量则取决于资本家的投资决策,后者又依存于已有的投资存量和资本家预期的投资利润率。至于储蓄,则依存于生产和参预生产的各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因此不是储蓄决定投资,而是相反地投资决定社会总生产或国民收入,再通过国民收入的变化,使储蓄适应于既定的投资而使宏观经济趋向均衡。   
    卡列茨基认为,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投资,不可能足够地使生产和国民收入扩大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因而失业和经济波动是难于避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西方国家经济学家普遍关注和耽心的一个问题,是战后和平时期怎样保持足够充分的有效需求,以防止30年代大萧条的重现。   
    1943年卡列茨基在《充分就业的政治方面》一文(载《政治季刊》1943年第4期)中,根据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的情况和法国布卢            507   
    现代西方经济学。   
    194。   
    姆政府经济政策的经验,提出资本主义将难于避免“政治的经济周期”的理论。他指出,虽然“有效需求”的经济分析已经表明,借助财政赤字由政府投资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或者减税以刺激私人消费,不仅能够消除长期萧条,实现充分就业,而且能够持续维持充分就业,消除繁荣与萧条交替更迭的经济循环。但是,卡列茨基指出,在资本主义,由于政治的原因,即由于大企业主总会反对通过政府干预经济以实现和保持充分就业,因此,政府反经济周期的政策将是这样:在失业较多的萧条阶段,当政府借助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使经济转向复苏以后,如果政府企图把就业推向更高水平,企业主和食利阶层将以赤字财政违背“健全的财政”为借口,反对继续刺激生产和就业。这样,尽管经济扩张还未达到充分就业,政府会转而采取紧缩措施,这导致生产下降失业增多,因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将由于政治的原因而表现为繁荣与萧条交替更迭的经济循环。卡列茨基还指出,尽管较多的工人就业和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利润也较多,大企业也会反对政府旨在实现并维持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原因是:(1)政府干预经济会使大企业感到他们丧失了一些控制社会经济的权力,他们害怕政府干预经济的扩展会逐渐蚕食自由私人企业制度。   
    (2)在大企业看来,“失业后备军”的存在,是经理们有效地管理工人所必需的,因此,“为了维持工厂的纪律”   
    ,他们甚至宁肯牺牲一点利润,在大企业看来,长期维持充分就业意味着收入重分配,这从长期来看,意味着现行制度的变            508   
    。   
    294。现代西方经济学   
    化。卡列茨基指出,战后,问题不在于大企业是否需要政府在萧条期间采取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而是这种措施仅以缓和萧条为限,还是维持充分就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跟大战后期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耽心的问题(长期萧条和失业)恰好相反,由于大力推行凯恩斯需求管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周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危机频繁,周期很短(平均四年左右)   
    ,每一次经济扩张转向紧缩和衰退,都是政府有计划采取的政策措施制造出来的。例如日本从1950—1974年第一次“滞胀”以前,爆发过五次经济危机。每个周期的经济扩展持续时间从两年到接近五年,而衰退或紧缩的持续时间一年或不到一年。虽然每一次经济扩张到达顶峰时,并不表示需求过多的经济过热,因为GNP只是接近于或低于日本的潜在生产能力。政府之所以采取抑制性货币政策以制造出一次衰退,在60年代后期那次危机以前,完全是由于经济扩张阶段进口的增长超过出口的增长,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抑制进口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因为日本战后对于利用外国的巨额或长期贷款和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来为过多的进口筹措资金,都不被视为一种可取的办法。至于英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在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已经日落西山,老态龙钟了。所以,“走走停停”   
    (go   
    and   
    stop)的英国,成为英国战后经济增长的典型特征。从1951年到1971年的20年间英国经历了五个经济周期。英国是一个需要输入粮食和原料输出制成品以偿付进口的国家,所以,每当采用凯恩斯药方刺激起经济高涨以后,国            509   
    现代西方经济学。   
    394。   
    际收支和英镑危机迫使当局紧缩银根,提高税率以遏止过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